大国治理

大国治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雪冬,张萌萌 编
图书标签:
  • 政治
  • 国家治理
  • 公共政策
  •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 中国政治
  • 制度建设
  • 战略规划
  • 宏观经济
  • 社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42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69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治理现代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丛书之一,入选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主题出版项目。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研究全球化环境中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及其改革与创新。本书着眼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的概念及其演变,如何进行全球化进程中国家治理评估,如何推进治理改革等问题,编选了这一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和案例数十篇。

作者简介

  杨雪冬,男,1970年10月13日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员 ,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主任,“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治理评论》杂志副主编,局机关党委委员,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全国宣传理论系统“四个一批”称号获得者。

  张萌萌,
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2011年博士毕业于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11—2013年在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

精彩书评

  ★现在各国都面临着民族国家、民众政治以及全球化如何共存的“三难选择”,而且只能将其中的两者结合在一起。
  ——丹尼·罗德里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出现了政治衰颓趋势,由于受到国内利益集团的干扰、制度之间的相互制约,许多关系到未来以及更多公众利益的重大决策无法做出,形成了一种“否决体制”(vetocracy) 。
  ——弗朗西斯·福山

  ★在全球化镜像中,中国的复兴使中国成为西方以及其他社会重新认识自己的新参照系,也为中国反思自己提供了机会。
  ——杨雪冬(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主任、研究员)

目录

序 言 俞可平
导论 新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杨雪冬)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杨雪冬)
全球化进程中的美国(谢来辉、浦啓华)
全球化进程中的俄罗斯(徐元宫)
全球化进程中的英国(张萌萌)
全球化进程中的德国(李以所)
全球化进程中的日本(朱艳圣)
全球化进程中的巴西(靳呈伟)
全球化进程中的印度(张淑兰、宋丽萍)
全球化进程中的越南(郭伟伟)
全球化进程中的伊斯兰国家(朱昔群)
同样的挑战、不同的应对(杨雪冬、张萌萌)
面向全球化的中国治理改革(杨雪冬)

精彩书摘

  全球化进程中的美国

  全球化一度被广泛认为是美国化,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非常突出。尽管我们承认全球化确实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过程,其动力既有通信及交通技术的发展,也包括马克思所谓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追逐利润的本能,但是也还包括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推动全球性制度安排的政策。特别是美国在二战后领导世界各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尤其是旨在降低投资贸易壁垒的“关贸总协定”(GATT)和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各种区域一体化安排(比如NAFTA和APEC等),对于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的推动作用举足轻重。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地位,及其向全球推广民主的外交战略,所产生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示范效应,也是推动政治和文化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进入21世纪的10多年来,全球化进程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其中美国发生的变化尤为明显和深刻,美国政府的应对措施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的两个典型事件是“9?11”恐怖袭击以及2007年的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这两个事件都是发生于美国,起因于全球化,并对全球化进程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发动的两场反恐战争,以及应对金融危机的各种措施,也通过全球化的各种渠道极大影响了世界。
  关于美国是否在衰落的争论仍在美国国内和世界其他地区持续,美国是全球化的赢家还是输家尚难定论。但是无论如何,美国在应对全球化方面的经验无疑值得我们深刻借鉴。
  一、美国在全球化中的位置和受到的影响
  (一)美国在全球化中的位置及其变化
  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和起始时间存在很多争议,但是自二战以后,美国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美国霸权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紧密联系并基本同步进行。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看,美国代表了或者说就是全球化中的一个过程;美国霸权是“全球化”的,“在当今影响世界的主要事件中,各种大事小事中的主要规范,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很多方面,几乎都打上了美国的烙印”。特别是在二战结束以后,美国领导制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系列国际经济规则,在20世纪60-70年代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的全球化战略以及起源于美国的信息技术革命,无疑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动力。曾有学者归纳了美国在当代全球化浪潮中具有六个方面的主导(leading)地位与作用,即“6L”,分别是主导了:(1)世界政治秩序;(2)世界经济发展;(3)世界科技革命;(4)世界军事革命;(5)文化全球化;(6)世界各民族“聚合”。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美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比如在2000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曾高居世界首位,但是在2003年被欧盟超过。按照现价美元计算,美国GDP占世界份额从2000年的30.7%到2009年已经下降到了24.3%,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美国占世界GDP的份额从23.6%,到2010下降至20.2%。但是从人均GDP来看,美国从2000年的35327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7484美元,增幅为34.4%,领先于日本和欧盟。但是在同一时期,美国不仅是发达国家中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也是八国集团中除了加拿大以外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在2000年美国的人口为2.82亿,到2010年上升到3.07亿,增长了8.46%。
  与此同时,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明显有所下降。根据WTO的国际贸易统计,2000年,美国进口和出口占世界货物贸易的份额分别为18.9%和12.3%,均为世界第一。到了2010年,美国货物进出口占世界货物贸易的份额分别为12.8%(世界第一大)和8.4%(低于中国的10.4%)。如果将欧盟国家看作一个整体,美国是第三大货物出口国,低于欧盟和中国之后,是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进口市场。在服务贸易方面,美国一直世界最大的服务出口国和进口国。2010年美国出口服务额总计5183.35亿美元,占美国出口贸易总额的28.9%;进口服务额为3580.74亿美元,占进口贸易额的15.4,顺差为1602.6亿美元。不过与货物贸易的情况一样,美国占世界服务贸易的份额也有明显下降(见图1)。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指数研究,美国的竞争力在2005-2006年以前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但是到了2010-2011年,美国排名已经下降到了第4位,并在2011-2012年排名进一步降为第五。

  图1美国在世界货物和服务贸易中的份额变化:2000-2010年
  数据来源:WTO: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2011,AnnexTables:HistoricalTrends,pp.209-222.
  从贸易依存度也能够看出过去10年来国际贸易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在下降。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贸易依存度呈持续上升趋势,最高时接近29%。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最初几年里较大幅度的下降,接近25%。后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依存度又大幅下滑,在2009年降到24%。之后由于采取一些刺激政策措施,才有所恢复(见图2)。

  图2美国贸易依存度的变化:1995-2010年(%)
  数据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11年。
  从国际投资方面的变化来看,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投资国地位仍然没有改变,但是优势地位明显缩小。1990年美国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中占35%,是排名第二位的英国的3倍多。进入新世纪以后,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有所缩小。2000年,美国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3.8%,略有下降,但在绝对值上相比1990年增长了2.7倍。2010年,美国的比重降为23.7%,是英国的2.85倍,但是相比于2000年在绝对值上仅增长了80%。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给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很大打击。很大美国公司为了去杠杆化,纷纷从国外把资本抽回,这使得美国在海外的资本明显减少。所以可以认为,在21世纪的前十年相比于1990s的十年,美国的对外投资增长动力大为削弱。
  更加宏观的来看,美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可能确实有所削弱。根据KOF全球化指数,美国在政治和社会全球化方面的表现要明显优于其在经济维度上的表现(表2)。除了日本这个特例以外,美国的全球化指数排名较为明显的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方面。尽管在绝对值方面美国的投资与贸易对于经济全球化举足轻重,但是美国对外贸易占经济总量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这反映出一个重要事实:美国经济相对较少受到世界经济中其他地区发展的影响,美国市场的巨大规模以及地理上的距离使之较少依赖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
  表11990年、2000年、2010年美国及主要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和比重
  单位:百万美元,%


  1990年比重2000年比重2010年比重
  美国73176235.0269401433.8484332523.7
  英国22930711.089784511.316893308.3
  法国1124415.492592511.615230467.5
  德国1515817.35418666.814213327.0
  意大利601842.91802752.34755982.3
  加拿大848074.12376393.06161343.0
  日本2014419.72784423.58310744.1
  世界2086919100.07967460100.020408257100.0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第191-193页。陈宝森、王荣军、罗振兴主编:《当代美国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

  表22011年美国及主要发达国家的KOF全球化指数排名
  全球化指数经济全球化指数社会全球化指数政治全球化指数
  排名排名排名排名
  美国27502515
  英国2122790
  德国16281218
  日本44924834
  注释:这里参与排名的一共有208国家。指数都是根据2008年数据。
  资料来源:2011KOFIndexofGlobalization,
  http://globalization.kof.ethz.ch/static/pdf/rankings_2011b.pdf.
  从历史趋势来看,美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确实明显下降。特别是在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排名明显从前十位左右降到了19名,到了2010年甚至降到了第27位。这种变化幅度相比于其他发达经济体要明显得多(见表3)。
  表3美国及主要发达国家近年KOF全球化指数排名的变化
  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10年2011年
  美国11743192727
  英国912131242421
  德国17182118151816
  日本35292828404544
  数据来源:http://www.atkearney.com/index.php/Publications/globalization-index.html.
  (二)美国在新世纪以来受到全球化事件的主要影响
  全球化一开始是美国化,是美国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标准的全球扩展过程。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化就像一个回旋镖,又回击了美国。其中的两个代表性事件,一个是“9?11”事件,恐怖主义袭击了美国;另一个是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恐怖主义本身也是全球化的产物,是对美国推动的全球化进程的回应。而这场自冷战结束以来首次发生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深深地挫伤了美国经济,而且越演越烈演化为经济危机,并扩展到了全球。对这两大事件的应对,也构成了新世纪以来美国国内及国际政策的大部分内容,也涵盖了小布什(连任两届)和奥巴马两位总统的主要议程。
  21世纪以来,全球化对美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国际地位等诸多方面。

  图3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各年经济增长率的趋势:1990-2010年
  数据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11年,作者绘制。

  21世纪以来,美国遭遇了两次经济衰退(见图3),对美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第一次是世纪之交,受IT市场破灭以及911事件影响。更为严重的是2007年以来的这次经济危机。它从2007年12月到2009年7月历时18个月,是二战以来美国经济收缩时间最长、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因此也被称为“大衰退”。据2012年2月23日英国《经济学家》分析,根据一定的衡量标准,美国因为此次经济危机倒退了整整10年。其标志包括:(1)股市市值方面。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的一个月内,美国股市市值缩水1/4。股票是家庭退休基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这一个月,5年的增长消失殆尽。此后主要指数明显回升。标准普尔500指数大约回到了最高点的90%。但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达到了这个水平。(2)房价方面。根据通货膨胀调整以后,美国的房价回到了2001年。(3)失业率。美国的失业率一度高达10%,失业人口升为1500万人之众,高于1983年时的水平。此外,美国家庭财富2007年达到顶峰,约为66万亿美元,经过危机到2009年缩水17.5万亿美元,比美国一年的GDP还多,2009年4季度开始有所回升,但是距离顶峰还是下降了21%。
  表4近年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的GDP增长率:2003-2010年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美国2.53.63.02.62.10.4-2.62.9
  日本1.42.71.92.02.4-1.2-6.34.0
  欧盟27国1.42.52.03.23.00.5-4.21.8
  世界2.74.13.64.14.01.7-2.13.9
  数据来源: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TradeandDevelopmentReport2011”,P.2.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恶化,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逆差。不过,受2007年金融危机影响,贸易逆差因为进口明显减少而明显降低,2009年最为明显。不过随着经济复苏,逆差额又在2010年进一步扩大(图4,图5)。

  图4美国自1990s以来的贸易逆差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1990-2010年
  资料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11年,作者绘制。

  图5美国经常账户余额情况及其构成:2000-2010年
  注释:经常账户余额(图中第三条蓝线)=货物贸易余额(最下方的红线)+服务贸易余额(第二条绿线)+收入余额(最上方的棕线)。单位:10亿美元.
  数据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EconomicReportofPresident2011),第149页。
  进入新世纪之后,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明显衰落。首先,美元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自从1999年欧元诞生以来,欧元在国际债券存量、跨境贷款存量、跨境存款存量、每日外汇交易量和全球外汇储备存量中所占的份额分别为31.4%、20.3%、22%、42.8%和27.3%。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欧元在欧元区国家与非欧元区国家的商品出口中的占比,在11.8%到97.3%之间。从各种指标来看,欧元份额的增长都意味着美元份额的下降。其次,美国在2004年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美国二战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但是因为经常账户的恶化在1986年变为净债务国。这一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更趋严重,2008年达到了创纪录的3.49亿美元。
  在20世纪70和80年代,因为经济危机和应对冷战,美国财政平衡一直趋于恶化。这一状况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有明显改善,一度还恢复了盈余。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多年里,因为两场反恐战争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政府财政支出大幅增长,一直处于预算赤字状态(图5)。

  图6二战以来美国财政预算平衡情况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给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很大打击。很多美国公司为了去杠杆化,纷纷从国外把资本抽回,这使得美国在海外的资本明显减少。例如,世界最大的5000家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中,1995年美国占55.5%,到2008年下降为29.5%。同期,日本从8.8%上升到13.3%,发展中国家从1.1%上升到8.0%,欧盟则由27.0%增长到40.0%。
  表5流入和流出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概览
  单位:百万美元
  1995-2004年
  (年均)2005-2007年(年均)2008年2009年2010年
  流入FDI144133185952306366152249228249
  占国内固定资本形成的比例(%)8.0--11.87.410.8
  流出FDI143937211034308296282686328905
  占国内固定资本形成的比例(%)8.0--11.913.615.5
  表6流入和流出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概览
  单位:百万美元
  1995年2000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流入FDI存量10057262783235248644630263813451405
  占GDP的比例%13.6--17.221.323.5
  流出FDI存量13637922694014310241843309144843325
  占GDP比例%18.4--21.430.533.0
  数据来源:UNCTD,TradeandDevelopmentReport2011:Post-crisispolicychallengesintheworldeconomy,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2012.
  分析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中等收入家庭受损严重,加剧了贫富差距。在2000年以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收入没有再延续原有的增长势头,而是开始下降。这一下降的趋势因为2001年前后的IT泡沫破裂导致的衰退以及2007年次贷危机而大为加剧,目前平均收入跌回到了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见图7)。据世界劳工组织的报告,在过去十年中,由于制造业就业市场的崩溃,美国失去了600万个工作岗位。从1960年到2010年,美国的商品生产(含制造业)的就业数量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从38%下降到14%,而服务业则相应地从62%增加到86%。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动化和外包的双重挑战,特别是与中国争夺世界最大的制造商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美国的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从1980年的21%下降到如今的11%。

  图7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收入变化情况:1979年-2010年
  资料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11年,第2页。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2011年在《外交》撰文讨论全球化与就业的关系,其中提出:最近10年的全球化第一次表明,美国的增长和就业已经分道扬镳。伴随着全球化,新兴经济体在整个价值链的位置不断升高,并且这种“全球经济结构演化”正在成为一种持续的、不可逆转的变化。1990年至2008年,美国就业从1.22亿增加到1.49亿,净增2700万。美国的就业增加基本来自于非贸易部门,这其中,政府和健康医疗部门创造的就业高达1000万,占全部新增就业的40%。比较而言,贸易部门同期新增就业仅为60万人,占总增加人数的2%。在贸易部门中原来美国占主导的半导体、制药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已经被新兴经济体大面积占据,其就业机会随之流失。斯宾塞指出,除了产业链的高端外,美国的就业结构已从贸易部门向非贸易部门转移,而且这种转移将来会更甚;不仅如此,美国非贸易部门创造就业的能力也将减弱。一言以蔽之,美国将面对长期高失业。依斯宾塞之见,美国摆脱困局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增加贸易部门的就业。为达此目的,除了扩大对教育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刀阔斧改革税收制度外,美国决策者还必须做出选择,以便切实地保护本国贸易部门的就业。
  美国在总体上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是,只有最富裕的那部分人分享了全球化的成果,而美国中产阶级未能分享到日益繁荣的果实。由于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资本到全球范围内分享增长的收益,而劳动阶层却面临了失去就业机会的挑战。正如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十多年前所指出的那样,具有充分流动性的资本降低了缺乏流动性的劳动的谈判能力,并且削弱了二战后发达国家在政府、有组织的劳工以及资本三者之间建立的“社会契约”。尽管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好处,但是这些好处总体上不能抵补损失,而且这些好处可能还会暂时掩盖实际收入存在的巨大差距。所以最后的结果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ofLaborStatistics)统计,在过去20年,美国中产阶级“经通胀调整后的收入中值,总共上升了不到10%;过去10年则陷于停滞”。但是,“廉价进口商品和廉价信贷的剧增,一度掩盖了生活水准受到的影响。美国人靠从银行借债和购买廉价中国商品,可以过上与梦想相符的生活。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让这场狂欢曲终人散。”弗朗西斯?福山也在《外交》杂志撰文,提出由于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化首次不仅影响到低收入阶层的工资,还影响到中产阶层的就业和收入,造成政治上的影响。因此他质疑自由民主主义能否再中产阶层没落的情况下存活:“全球化资本主义现在的形式正在摧毁中产阶层的社会基础,而它也是自由民主主义的基础”。
  当然,美国国内这种巨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并完全由全球化所产生,美国国内的政策在其中恐怕扮演着更为重要角色。美国的收入差距自1979年以来呈加速扩大的趋势,这被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称为“大分化”(theGreatDivergence)。从图6中可以看出,自1979年以来,美国最富的1%的收入急速上升,而剩余部分群体的收入却持续低迷。但是无论如何,美国在2011年兴起所谓“占领华尔街”运动,提出“99%反对1%”的口号,确实反映出美国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巨大挑战。
  ……

前言/序言


《大国治理》 简介 《大国治理》是一部深度剖析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与实践的扛鼎之作。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理论视角,系统梳理了不同国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多元化的民众需求时,如何构建、演进并优化其治理模式。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各国政策,而是聚焦于“治理”这一核心概念,深入探讨其背后蕴含的权力分配、决策机制、公共服务供给、利益协调、风险防范以及社会动员等关键要素。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编年史,也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政策白皮书。相反,它更侧重于一种“治理的艺术”和“治理的科学”的探索。作者旨在揭示,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寻求经济腾飞的转型期,还是在发达国家应对结构性挑战的成熟期,有效的国家治理都离不开一套精巧的制度设计、富有弹性的政策执行以及能够凝聚社会共识的领导力。 核心内容与结构: 《大国治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 第一部分:治理的理论基石与历史演进 何为“治理”?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治理”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它超越了狭义的“政府管理”,而是强调一种多主体参与、互动与合作的公共事务管理模式。治理不仅包括国家在法律框架内的权力运作,也涵盖了社会组织、市场主体以及公民个体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作者分析了不同学派对治理的理解,从国家中心主义到多元治理,从新公共管理到公共服务合作。 历史视角下的治理变迁: 追溯现代国家治理的起源与演进。本书将简要回顾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民族国家的形成、福利国家的扩张,以及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和公民社会发展对传统治理模式带来的冲击。这部分旨在为理解当今治理的复杂性提供历史纵深感。 治理的构成要素: 剖析构成有效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 合法性与正当性: 探讨国家权力的来源、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以及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是如何建立和维系的。 决策机制: 分析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决策流程,如民主协商、专家咨询、精英博弈等,以及如何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效率。 制度设计: 强调制度在规范行为、协调利益、分配资源方面的关键作用,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政策体系以及非正式制度。 执行能力: 探讨国家将政策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包括官僚体系的效率、公共部门的专业性、资源调配能力以及对执行过程的监督与评估。 社会参与: 关注公民社会、非营利组织、媒体以及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度,以及如何引导和整合这些多元力量,形成合力。 第二部分:全球治理的实践维度与挑战 国家治理的模式光谱: 本部分将对世界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治理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但并非简单地将国家划分为“西方模式”或“东方模式”。作者会聚焦于这些模式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下的具体表现。例如: 西方式民主治理的演进与困境: 探讨西方国家在保障公民权利、促进市场经济、提供社会福利方面的成就,以及当前面临的民粹主义抬头、政治极化、经济不平等加剧等挑战。 以发展为导向的国家治理: 分析一些新兴经济体在国家主导下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经验,重点考察其在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稳定方面的策略,同时也会审视其在政治自由、人权保障等方面的考量。 混合型治理模式的探索: 探讨一些国家在借鉴不同治理理念和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模式,以及它们如何试图在效率与公平、稳定与活力之间寻求平衡。 治理中的关键职能: 经济治理: 深入探讨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金融监管、产业结构调整、营商环境优化、科技创新激励等方面的政策工具与实践。分析不同国家如何平衡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繁荣。 社会治理: 关注国家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与管理。探讨如何应对人口结构变化、贫富差距、社会分化等带来的挑战,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和和谐的社会。 政治治理: 审视政治体制的稳定性、权力制衡、法治建设、廉政建设、公民政治参与以及国家认同的构建。分析政治稳定如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基础。 文化治理: 探讨国家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价值观引导、意识形态管理以及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社会共识。 全球化背景下的治理挑战: 跨国性问题: 分析气候变化、流行病、跨国犯罪、网络安全、金融危机等全球性挑战如何要求国家之间加强合作,以及国家主权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张力。 信息技术的影响: 探讨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等技术如何重塑信息传播、公民动员、舆论形成,以及如何影响国家对公共事务的认知与治理能力。 地缘政治与国际秩序: 考察大国竞争、地区冲突、国际规则变迁等宏观地缘政治因素对各国国内治理的潜在影响。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治理创新与前瞻 适应性治理: 强调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时代,治理体系需要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弹性,能够快速响应新的挑战和变化。探讨如何通过持续的改革、学习和创新,保持治理的活力。 技术赋能的治理: 展望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如何为提升治理效率、透明度、精准度和公共服务水平带来机遇,同时也警示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以人为本的治理: 强调治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和发展,关注如何更好地回应民意、保障民权、提升民生,以及构建更加公正、包容和可持续的社会。 合作与协同: 预测未来治理将更加强调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与协同,以应对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全球性挑战。 治理的韧性: 探讨如何在危机(如自然灾害、经济衰退、社会动荡)面前,构建具有强大韧性的国家治理体系,确保国家功能的稳定运行和社会秩序的恢复。 《大国治理》并非试图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秘诀”。相反,它鼓励读者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的多个维度,去理解和思考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多面性以及演进性。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视角,帮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洞察各国在治理实践中所面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以及它们为实现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努力与探索。它是一本为所有关心国家命运、对公共事务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深度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大国治理》的过程,是一次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度“解剖”。作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剥离了表面的现象,直抵中国治理的核心机制。书中的讨论并非停留在“是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和“如何”。我着迷于书中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述,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重塑。例如,书中关于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相辅相成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制度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它展现了中国如何在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环境中,通过持续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此外,书中对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也让我对中国的国际观和全球视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中国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实践,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其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它让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同时也认识到,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又充满希望的道路。

评分

《大国治理》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地体现在它对中国治理体系演进逻辑的精妙洞察。它并非一本空泛的理论著作,而是将抽象的概念落地,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如何应对内外挑战,不断调整和优化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制度自信”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宣扬优越性,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制度在实践中形成的独特优势,以及如何适应中国国情。例如,书中对于中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迅速动员和组织起巨大力量的论述,就让我看到了中国制度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的强大执行力。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忽略制度的迭代和完善,强调了在发展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的重要性。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关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述,让我理解了改革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以及如何在平衡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它让我意识到,中国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无数次试错、调整、创新的结果。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这本书所揭示的,正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崛起背后,那套复杂而又充满韧性的治理机制的生动写照。

评分

《大国治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政治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让一个庞大的国家有效运转并持续发展”的百科全书。它包罗万象,从宏观的国际战略到微观的基层治理,都给予了详尽的阐释。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战略定力”的论述所吸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如何保持战略方向的清晰,如何抵御外部的干扰和诱惑,是极为关键的。作者通过对中国外交政策、安全战略的解读,展现了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积极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担当。同时,书中对于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向“创新引擎”转变的决心。此外,关于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论述,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理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未来走向。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让我能够将零散的观察和信息串联起来,形成对中国整体发展脉络的清晰认知。它不仅是了解中国的重要读物,更是理解当前世界格局变化不可或缺的参考。

评分

拿到《大国治理》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没想到读下来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是作者在描绘宏大国家叙事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经历与感受。它不只是冰冷的政治分析,更像是温情的历史回溯,将中国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的艰辛与喜悦,一一呈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如何贯穿在中国各项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体现在具体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改革措施中,如何让亿万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在国家发展大潮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书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国家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这种平衡之道,是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这本书,我不仅看到了国家机器的运转,更看到了背后无数鲜活的生命,以及他们对国家未来的期盼。它让我对“中国故事”有了更感性的理解,也对“中国梦”有了更深的共鸣。

评分

读完《大国治理》,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深邃的思想跋涉。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政策或制度,而是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将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置于全球格局之下进行审视。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在经济腾飞、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在驱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之间微妙关系的论述印象深刻,它揭示了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何平衡集权与分权,如何在保持方向一致性的同时,又给予地方足够的发展空间,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考验智慧的艺术。书中引用的案例丰富而具有代表性,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如今的科技创新驱动,每一个节点都被赋予了深刻的解读。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坦诚地探讨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困境,比如城乡差距、环境压力、社会公平等,并尝试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思路。读这本书,我仿佛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对话,他用一种沉稳而犀利的语言,引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理解当下,展望未来。它提供的不是速效的答案,而是启发思考的钥匙,让我对“中国道路”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