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00个最有效的电影叙事手段,让你理解并掌握电影语言。
  语言是电影中最为人熟知、最明显的元素之一。但电影语言比单纯的语言更精妙复杂。这本优秀的电影专业书籍通过从《大都会》到《杀死比尔》的片例,阐述了编剧和导演大师如何不借助对白,而是通过有目的地运用灯光、剪辑、声音等电影化技巧,激发观众的情绪,从而推进情节、塑造人物,并使影片情节充满张力。通过本书,观众可以获得新的视角来欣赏影片,编剧和导演则既可以掌握现代电影制作的重要方法,又可掌握更好地发挥电影媒体戏剧潜力的创造性方法。
  下面是你将从本书中学习到的内容:
  17个电影语言的结构单元;
  100个使场面富有层次的电影技巧实例;
  100个电影技巧的解析;
  如何把声音、画面、摄影机运动作为叙事手段加以利用;
  如何在不用语言的情况下表现人物变化;
  电影制作者如何使故事和电影技巧结合;
  以上内容之外,还有通过画面抓取获得的插图以及100个电影史上经典场面的剧本摘录。     
作者简介
     詹尼弗·范茜秋(JennifervanSijll),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影视系,获电影艺术硕士学位。她在旧金山教授编剧课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继续教育学院教了六年周末强化剧作课程,并定期在洛杉矶和旧金山担任影视剧顾问。此外,詹尼弗还为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写故事大纲,并为环球影业公司、独立制片人及付费电视承担剧本分析的工作。1994年,她获得潘纳维申新影人奖(PanavisionNewFilmmakerAward);1995年,因丰硕的教学成果获得圣荷塞州立大学(SanJoseStateUniversity)吉利安荣誉教职(GillilandChair)。
  王旭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电影学硕士,现为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影视制作系副主任,同时还是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中国电影录音师协会会员、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会员。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电影化叙事
  电影中传播思想的方式有许多种,对白只是其中之一。这本书中提供了100种非对白的技巧,是电影叙事的小百科全书。这本“小百科全书”中包含了一些电影史上令人难忘的片例。虽然受篇幅所限,只列举了100种技巧,但我希望这些片例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能够帮助编剧和导演更好地理解电影媒体(filmmedium)的叙事(storytelling)潜力。
  电影化叙事:是什么?
  对于电影史上的头二十年来说,电影化叙事是讲故事的唯一方法。由于同步的声音还没有发明,像《火车大劫案》(GreatTrainRobbery)、《大都会》(Metropolis)、《战舰波将金号》(TheBattleshipPotemkin)等影片只能用非对白的技巧来表现人物(character)和情节(plot)。在需要解说的时候,就用字幕卡(titlescard),但这是最后的选择,不得已而为之。
  摄影机机位(cameraplacement)、布光(lighting)、构图(composition)、运动(motion)还有剪辑(editing)被作为主要的叙事手段。电影化的工具,如摄影机,不是仅仅记录场面(scene),更要推进情节和人物往前发展。没有对白可以使用。
  1926年声音出现之后,对白和画外解说(voice-narration)很快就出现在电影里。这些从小说和戏剧里借用的手段是文学性的,漂浮于电影的最顶层。许多纯化论者对于声音的到来感到悲观,而另一些人则从中看到了声音的促进作用。不论哪种情况,电影编剧和导演都可选择叙事系统(storytellingsystem)。
  文学叙事和电影化叙事
  尽管使用了文学叙事(literarystorytelling)手段,电影的革新仍然在继续。像《公民凯恩》(CitizenKane)、《日落大道》(SunsetBoulevard)、《交叉火网》(Crossfire)、《精神病患者》(Psycho)、《钢琴课》(ThePiano)、《抚养亚利桑那》(RaisingArizona)之类的影片,成了电影革新的教科书。
  尽管电影化的手段比较垂青于特定的类型片(genre),如动作片(action)、恐怖片(horror)、黑色电影(noir)、心理片(psychologicaldrama)、悬疑片(suspense),但即使是像伍迪·艾伦(WoodyAllen)这样文学性极强的导演,也常常会抓住机会在第二幕或曼哈顿的某个地方使用电影化手段。
  很少有教科书涉及电影化剧本写作,这一点令人惊讶,因为大多数类型片是依靠电影化叙事手段来承载故事的。尽管电影化叙事可以是外露的,但大部分情况下并非如此。电影化叙事操纵我们的情绪,在不知不觉当中揭示人物和情节。这正是它能如此有效和动人的原因。想一想电影《外星人》(ET)的前十分钟,场面设计完全是电影化的,一句台词也没有,但是一个8岁大的孩子能够告诉你谁是坏蛋、为什么是坏蛋。由于电影化叙事通常作用于你的潜意识,所以很难捕捉、很少外露。但这并不会削减对电影编剧(screenwriter)和导演(director)熟练运用电影化手段的需求,反而强调了电影化手段的重要性。
  电影化叙事是纪录性和戏剧化之间、发挥电影叙事手段的潜力或任其自然之间的区别。希望本书能为编剧和导演们拓展叙事连续体(storytellingcontinuum),帮助他们更充分地挖掘电影媒体的内在手段。
  导言
  电影化叙事:电影编剧
  问题
  剧本(script)是电影故事(cinematicstory)的蓝图—后者通过声音和画面来讲述。
  对于一个优秀的剧本来说,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个很好的故事;二是要电影化地(cinematically)加工这个故事。对于第一个方面,有很多优秀的专业书籍会告诉你该如何去做。这些书一般都涵盖了情节、结构(structure)和人物。这几个方面是任何故事片的基本点。实际上,大部分这类书籍都能够同样地适用于小说或戏剧,因而更准确地说是在戏剧层面上下工夫,而不是编剧。不管怎样,这些书满足了第一个需求—一个很重要的需求。第二个需求是电影化地加工故事。没有这一步,编剧可能有一个很好的故事,但能否成就一部优秀的电影,就很难说了。
  电影与小说或短篇故事不一样。电影引入了编剧想要利用的技巧性元素。电影编剧在这方面的能力差异使其与别的编剧区别开来。很多电影编剧新手抛开了电影媒体的创新机会,消极地使用对白和解说。当电影编剧们放弃了电影化的技巧,就等于把他们电影中的很多东西丢在了马路边。一个成功的剧本应该成为电影的蓝图,要向读者传达他将在银幕上看到或听到的东西。
  在电影早期,电影理论家诸如列夫·库里肖夫(LevKuleshov)、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Eisenstein)、弗谢沃洛德·普多夫金等就已经开始研究这种新媒体的叙事潜力。他们认识到电影提供了两种其他媒体都不具备的东西:拍摄的画面和动作。实际上这给编剧带来了成千上万种新的可能。
  剪辑演化出了交叉剪辑(crosscutting),从而发展出一系列常用的戏剧场面,包括追逐戏。摄影机可以到外面去。外景镜头(exteriorshot)和内景镜头(interiorshot)可以并置。世界各地的画面被带到观众面前,并以新鲜的视点如特写来呈现。每个光学镜头(lens)都可给画面形成具体的视觉品质,我们可以借此来强化故事。摄影机运动,在一系列手段如摇臂(crane,升降机,吊车)及后来的斯坦尼康(Steadicam)的协助下,带来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崭新天地。
  对编剧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普多夫金很早便认识到电影剧本作者(scenarist)的工作应该是写出充分利用电影这一媒体的故事。在1926年,他建议编剧要掌握电影各方面的技巧,如剪辑之类,以便写出更适合银幕的故事。
  《电影化叙事》力图延续早期电影理论家在电影化叙事上的努力。本书中包括了100个电影工业界顶级编剧和导演所使用的非对白技巧。从《大都会》到《杀死比尔》(KillBill),本书通过超过500幅电影抓图和76个剧本摘录,阐述了如何利用电影媒体来优化故事。希望这些实例可以说明电影化写作能够给剧本带来的价值。
  剧本摘录
  本书中的剧本摘录是特为电影编剧而收。剧本摘录说明了编剧大师如何在不需要中断剧本阅读或向导演解释的情况下,把电影化叙事体现在他们的剧本中。基于这个原因,本书中包括了编剧和导演兼编剧所写的剧本。其中,编剧包括艾伦·鲍尔(AlanBall)、迈克尔·布莱克(MichaelBlake)以及罗伯特·汤(RobertTowne)等,导演兼编剧包括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Tarantino)、简·坎皮恩(JaneCampion)和科恩兄弟(CoenBrothers)等。
  愿电影编剧们能将电影化叙事运用得更加纯熟流畅。
  ……      
前言/序言
       
				 
				
				
					《镜头背后的语言:从脚本到银幕的电影制作深度解析》  本书简介:  在光影交织的艺术殿堂中,电影叙事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更是一门关于如何观看、如何感受的精妙学问。本书《镜头背后的语言:从脚本到银幕的电影制作深度解析》旨在为电影爱好者、初学者以及希望深化自身理解的业内人士,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框架,用以剖析电影艺术的内在机制。  我们不专注于罗列“有哪些手法”,而是深入探究“为何使用这些手法”及其对观众情感和认知产生的影响。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电影制作的迷雾,探寻从概念的萌芽到最终影像呈现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揭示那些决定一部电影成败的深层结构与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叙事的骨架——结构与节奏的解剖  电影故事的构建,如同建筑的蓝图,其结构决定了整体的稳固与美学表现。本章将聚焦于经典叙事结构(如三幕剧、英雄之旅)的现代演变与解构。我们探讨的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叙事的“节奏”——即信息释放的速度、冲突升级的张力以及情感宣泄的节点。     非线性叙事的心理学基础: 分析蒙太奇如何打破时间逻辑,通过碎片化的信息重组,引导观众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我们将解析库里肖夫效应在现代叙事中的复杂应用,探讨如何利用观众的“预期落空”来制造冲击力。    场景的密度与信息承载量: 每个场景都必须有其存在的价值,它要么推动情节,要么揭示人物,要么构建氛围。本章详细分析如何评估一个场景的“密度”,并教授如何通过场景切换的频率和长度,微妙地调节观众的心理状态,实现叙事的加速或减缓。  第二章:视觉的语法——构图、运动与空间的构建  电影语言的核心在于其视觉传达能力。本书将传统摄影的构图原理与运动镜头的心理暗示相结合,构建出一套完整的“视觉语法”体系。     空间叙事的隐喻: 探讨空间如何作为人物内心世界的投射。例如,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间的层次关系,如何体现权力结构或疏离感。我们将深入分析固定镜头与跟踪镜头在空间体验上的本质区别:前者是观察者,后者是参与者。    焦点与景深的哲学: 景深不仅仅是技术参数,更是引导注意力的工具。本章会解析大景深如何营造全景式的控制感,而浅景深如何通过“隧道视野”将观众的注意力强行聚焦于特定细节,从而放大情绪的感染力。    镜头运动的情感导向: 移动镜头(摇、移、跟、升降)如何模仿人类的视线运动和身体反应。我们不只是描述如何摇摄,而是解析一个缓慢的摇摄如何建立压抑感,而一个突然的快速跟拍如何模拟惊恐或狂喜。  第三章:角色的雕塑——表演、潜台词与视听关联  银幕上的角色并非由台词定义,而是由他们“未说出口的话”和镜头对他们的呈现方式共同塑造。本章侧重于如何通过视听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复杂性。     非语言交流的权重: 脸部特写、肢体语言(如习惯性的小动作)如何构建角色的“第一印象”并深化观众的共情。本书将分析优秀的演员如何利用“微表情”来传递多重对立的情感状态。    声音景观与内在世界: 声音的运用远超配乐和对白。本章详细探讨“环境音”的筛选与构造,以及如何使用声音的失真、回响或突然的寂静,来表达角色内心剧烈的心理活动或环境的压迫感。    光影对人性的描摹: 光线是塑造角色的最有力工具之一。从伦勃朗光、蝴蝶光到逆光,每种布光方式都带着特定的情感色彩和道德暗示。我们将分析如何利用光影的对比度(高调与低调)来定义角色在道德光谱中的位置。  第四章:场域的魔术——布景、道具与氛围的心理学  电影的场景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它本身就是叙事的一部分,是角色的延伸,也是创作者世界观的体现。     美术设计的符号学: 探讨色彩理论在电影中的应用,例如,特定的色调(冷色、暖色)如何潜意识地影响观众的情绪基调。我们还将研究道具的选择与摆放,解析它们如何作为“视觉锚点”,承载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信息。    环境的“人格化”: 分析如何通过环境的失序、混乱或过度完美,来反映角色的心理状态。一个过于整洁的房间可能暗示着控制欲,而一个杂乱的卧室则可能预示着内心的挣扎。    服饰作为无声的剧本: 服装的材质、剪裁和颜色如何瞬间传达角色的社会地位、职业乃至其潜在的心理防御机制。  第五章:剪辑的魔力——时间、空间与意义的重构  剪辑是电影制作的最后一道,也是最关键的创作环节。它决定了电影的最终呼吸与脉搏。     跳切与连续性的辩证法: 探讨跳切(Jump Cut)打破连贯性所带来的冲击感和疏离感,并将其与古典好莱坞的“180度原则”进行对比,分析创作者何时需要牺牲连贯性以换取叙事力量。    节奏的剪辑控制: 详细解析“长镜头”与“短切”的交替使用如何构建紧张感的高低起伏。本章将以具体的动作场景为例,演示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每一镜头的时长,来模拟肾上腺素的飙升与回落。    情感的延展与压缩: 学习如何利用空镜头(Insert Shot)来延长观众对某一情绪的体验,或者如何通过快速的交叉剪辑(Cross-Cutting)来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推进多个情节线,制造对立与宿命感。  结语:超越技法,直抵人心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帮助读者超越对技术术语的机械记忆,达到对电影制作原理的深刻理解。电影艺术的魅力在于其将结构化的技术,转化为非结构化的、直击人心的体验。通过对这些深层机制的剖析,读者将能更清晰地构建自己的视觉语言,创作出更具力量和感染力的影像作品。  目标读者:     渴望系统学习电影制作核心原理的编剧、导演和剪辑师。    希望提升鉴赏深度的电影学者与资深影迷。    所有对视觉叙事艺术抱有热情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