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胡乔木是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国史上的一位起过独特作用的重要人物。他曾长期担任毛泽东的秘书,“wenhua大革命”后,又协助邓小平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享有“中共中央第yi支笔”的美誉。
《胡乔木传(套装上下册)》是按照胡乔木的生平经历,分为六个单元:一、青少年时代;二、从延安到北京;三、五六十年代;四、“wenge”中;五、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六、十二大以后到逝世。
《胡乔木传(套装上下册)》较为客观、详实地记述了胡乔木的一生经历和贡献。
作者简介
胡乔木传记编写组,是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成立的。组长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原书记邓力群;副组长为著名党史、国史专家、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金冲及,著名党史、国史专家、当代中国史研究原副所长程中原。
目录
第一章 少年时代
家世与童年
扬州中学六年
倾心社会主义
第二章 人党前后
在清华加入共青团
创办民众夜校
主编《工农兵小报》
再被列入侦缉黑名单
来自“左”倾领导的打击
避难盐城加入共产党
主编《海霞》
脱险
第三章 从杭州翻上海
转入浙江大学外文系
在浙大的诗文和革命活动
浙大学潮中的闯将
逃离杭州到上海
担任文总党团书记
江苏省临委的成立及其后的工作
与鲁迅相呼应
暂避培明女中
离开教职后的写作与活动
第四章 到延安
从上海到延安
主持安吴青训班的教学工作
担任中央青委宣传部长
主编《中国青年》
参加延安的文化活动
第五章 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担任毛泽东秘书
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理、宣传毛泽东的讲话
参加总学委的工作
主编《中等国文》课本
参与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六章 重庆谈判的前前后后
跟随毛泽东赴重庆
留在重庆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
返回延安以后
第七章 转战陕北的日日夜夜
转战陕北之前
奉命回到毛泽东身边
跟随毛泽东转战
第八章 在西柏坡
从杨家沟到西柏坡
担任新华社总编辑和中宣部副部长
列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由西柏坡进北平
第九章 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伴随炮声的檄文与捷报
参与筹备新政协
参与起草共同纲领
出席新政协
参加开国大典
第十章 领导新闻工作
召开全国报纸经理会议
召开全国新闻工作会议
毛泽东以胡乔木名义撰写驳斥艾奇逊的谈话
把《人民日报》办成名副其实的党中央机关报
第十一章 紧张繁重的宣传理论工作
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
用笔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胃切除手术之后
撰写、发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超负荷的工作
第十二章 关注语言文字工作
从起草《文电指示》到组织编写、发表《语法修辞讲话》
倡导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试验
指导文字改革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
第十三章 参与起草宪法和重要文件
参与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参与起草总路线宣传提纲等重要文件
第十四章 指导《人民日报》改版
改版的缘由与准备
作改版动员报告
对改进人民日报编辑工作的具体指导意见
修改改版报告和撰写改版社论
改版取得成功
第十五章 八大前后
参与起草八大文件
出席八大会议并参与起草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
作八大基本精神报告
第十六章 参与国际领域的斗争
参加中央关于苏共二十大问题的讨论和处理
参加中共代表团赴苏调解波匈事件
参加起草《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参加1957年莫斯科会议前后的工作
撰写和修改揭露美国侵略的社论
撰写社论《美国赶快悬崖勒马》
撰写论文《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
1960年莫斯科会议前后的紧张工作
第十七章 在曲折的探索中
按毛泽东意见改进双百方针的宣传贯彻
从整风运动到反右派斗争
在大跃进“热潮”中
参与纠正“左”的错误
在庐山会议上
带队进行湖南调查
参与调整农村人民公社政策
第十八章 在长期休养中
疗养中的工作
谈《中国文学史》的编写
杭州感事
词十六首的创作
“诗词二十六首”的创作
指导对白求恩的宣传
第十九章 在“文革”风暴中
山雨欲来
毛泽东的叮嘱和安排
邪火烧身
“一月风暴”前后被揪斗
第二十章 “冷藏”
毛泽东未能谋面的造访
背靠背的专案审查
向毛泽东求助
在软禁中
一次没有完成的“探险”
第二十一章 邓小平领导整顿的得力助手
出席围庆招待会
主持国务院政治研究室
编辑《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推动文艺调整
不一样的评《水浒》
代管学部
主持修改《工业二十条》和科学院《汇报提纲》
组织撰写《论总纲》
第二十二章 再次挨整与复出
转信引起大变故
在巨大的压力下
粉碎“四人帮”后的委屈
邓小平的评价
第二十三章 再次复出之后
主持新版《鲁迅全集》注释
再次充当邓小平的助手
主持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文章的写作
审改推倒“两个估计”的文章
第二十四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
搭建院所两级领导班子
适时转移工作重点
让社科院做党和国家的得力助手
主持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倡议编辑《当代中国》丛书
告别社会科学院
第二十五章 在思想解放运动中
两个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的拨乱反正
协助邓小平起草四篇重要讲话
一个重要报告:《科学态度和革命文风》
一篇重要发言:《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一个重要举措:调《于无声处》剧组晋京演出
阐述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
第二十六章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协助邓小平起草主题报告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三次发言
修改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草案
起草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重新进入中央委员会
第二十七章 理论工作务虚会前后
理论务虚会的由来
对几个重大理论问题的重新探讨
错误思潮的泛滥和理论务虚会上出现的一些偏差
协助邓小平起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
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奋斗
第二十八章 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
负责起草国庆三十周年大会讲话
接受历史决议的起草任务和初步设想
为写好历史决议呕心沥血
四千人大讨论和十八条修改设想
历史决议的起草与几个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
对历史决议的反复修改
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历史决议
第二十九章 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之后
参加修改宪法
为中央起草文件
心忧天下
第三十章 积极参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从批判《苦恋》到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
批评党性和人民性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批评王若望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言行
对周扬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学术报告的批评
协助邓小平起草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关于异化和精神污染问题的发言
反对精神污染的经过
发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对反对精神污染的不同评价
第三十一章 十二大前后
参与主持党章修改
负责起草十二大报告
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
对十二大精神的宣传
指导修改共青团中央的工作报告
第三十二章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组织学习和宣传《邓小平文选》
用抗日战争史教育干部群众
推动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改革
指导职工读书活动和干部理论教育
重视在大学生和先进青年中吸收党员
第三十三章 诸多领域的贡献
为党的文献编辑工作倾注心血
指导党史研究
对文字改革和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
诗歌创作的新丰收
第三十四章 十二届二中全会后的文件起草工作
起草《思想工作决定》
参与起草《经济体制改革决定》
起草邓小平在国庆三十五周年庆祝典礼上的讲话
第三十五章 十二届六中全会前后
休养期间的调研
在十二届六中全会上的长篇发言
在处理1986年冬学生闹事的过程中
协助进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整顿与建设
第三十六章 赴美国讲学
应邀访美的经过
为赴美讲学作准备
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讲演和学术交流
在密歇根大学的学术讲演和学术交流
在华盛顿和纽约的活动
第三十七章 “八九”风波前后
推进中美学术交流和开展“补充外交”
为邓小平做的最后一件事
同美国记者的谈话
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研工作提上日程
关于加强党史工作的意见
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第三十八章 最后的岁月
撰写《回忆毛泽东》
总结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为《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修改定稿并写《题记》
编辑《胡乔木文集》
病榻上的绝唱
修订再版《人比月光更美丽》
与世长辞
胡乔木生平大事年表(1912-1992)
后记
精彩书摘
《胡乔木传(套装上下册)》:
在清华加入共青团
1930年夏天,胡乔木从扬州中学毕业,到上海考大学。他报考了两所名校——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结果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录取。1930年9月新学年开学,胡乔木与这一届(称1934级,又称第六级)170多名新生一起踏进了北平清华园。
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同物理系每个新生个别谈话。他看胡乔木选了好几门文科课程,问是何缘故。胡乔木回答:喜欢文科,对文科有兴趣。吴有训说:感到有兴趣的课程,才会去专心攻读,取得成就。既然你的兴趣在文科,可以允许你转系。当时,中文系主任是胡乔木早就仰慕的朱自清,可惜该系学生名额已经满了。胡乔木就进了以蒋廷黻为主任的历史系。胡乔木在他的自传中对此有过这样的解释:“三O年秋到了清华,先人了物理系,一看功课太重了,没有时间听旁的课,所以改人了历史系,而目的仍在于什么都学。”
清华大学是美国用庚子赔款办起来的,一切制度都以美国学校为蓝本,有些陋习也一概因袭,其中之一就是所谓“拖尸”(Toss)。这是美国校园里老生戏弄新生的一种恶作剧,即在新生办理报到手续的最后,让他们在体育馆进行所谓“体格检查”:经过一连串钻网、爬行之后,由四个老生抓住新生的手足来回晃悠,然后扔到旁边的棉垫上。墙上贴着一道“告示”:“反抗者入水。”新生若不服从,就有被扔到游泳池中的可能。入学以后,胡乔木即以“反拖尸”勇士的形象留在同级同学的记忆中。
北方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方部”或“北方左翼作家联盟”)负责人之一、清华大学团支部书记曾迪先注意到了胡乔木,和他交上了朋友。不久,胡乔木经李乐光(兆瑞,李大钊之侄)介绍参加了北方左联,1930年12月,曾迪先又介绍他参加了共青团。胡乔木加入左联后,曾写过一封信给朱自清,询问他对左翼文化运动的看法。朱先生托人带回信给胡乔木,大意说:大道之行也势不可当。我或为同情者,或则消沉下去。朱先生邀请这位小老乡有空到他家里坐坐。胡乔木即前往拜访。他同朱自清的交往由此开始。胡乔木对文艺的兴趣有增无减。在过两天就要开始“大学时代的第一次大考”的时候,他竞花了一整天工夫,专门抄录译诗,装订成册,赠给同学殷大钧,以“履行”“一个宿约”,纪念他们之间的友情。对这个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胡乔木轻描淡写地说:“我告诉你,关于考试,我还是像在中学一样,向来是满不在乎的。”在小册子末尾,他还给这位朋友写了一封短信,对这些译诗进行评论:“这些译品,也不能算是都好。如朱湘译的《秋曲》,徐志摩译的拜伦诗,都不是成功的东西。一般地说,郭沫若和周作人的成绩最好,而私意尤爱周氏译品,虽然他的思想里很有些毒质。”一个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能对当世名家作出这样一番评论,其胆识确实不凡。
加入共青团的时候,清华团支部的工作和活动主要有四项。第一项是反对立三路线和反对罗章龙右派的斗争。清华团支部是在拥护六届三中全会的立场上开展斗争的。第二项是领导学校反对吴南轩当校长的斗争。第三项是参加学生会工作。第四项是组织发展工作。胡乔木主要参加了后面两项。
1931年春,曾迪先毕业后赴上海工作,胡乔木接替他任清华大学团支部书记。随后,又任共青团北平市西郊区委书记。西郊团区委成立于1930年,主要领导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和新农农业学校团组织。它还直接领导清河织呢厂一个支部和香山慈幼院一个支部。胡乔木担任清华团支部书记以后,列席了清华大学党支部的会议。
创办民众夜校
20世纪30年代初,在那座嵌着“清华学堂”四个大字的标志性建筑的二层楼里,清华大学学生会创办了一所民众夜校,正式的名称叫“工友子弟学校”。实际负责创办这所学校的是胡乔木和他最亲密的同学张甲洲。
张甲洲是黑龙江省巴彦县人,1931年上半年从北大转来清华,是一位干练的共产党员。他性格豪爽,长得高大健壮,大家都叫他“张大个”。他同胡乔木的温雅瘦弱适成对比,但两人成为好朋友,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在胡乔木鼎力协助下,一所平民夜校很快就办了起来。夜校除吸收校内职工和职工子弟外,还吸收校外的农民和农民子弟。按照不同文化程度,夜校分了好几个班。胡乔木除自己承担教学任务外,还请一些同学教课,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季羡林(时为外语系学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通过民众夜校,不但传授了文化知识,传播了革命思想,还团结了校内外的工友、农友,发展了组织。胡乔木在夜校学员中发展了好几个团员。后来,在周围农村建立了两个团支部,在清华校内职工中也建立了一个团支部。地下党团员同清华的门卫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1932年,张甲洲就是得到清华门卫报警,得知当局即将来抓捕他的消息后逃走的。
胡乔木除了办民众夜校外,还是革命刊物《北方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北方青年》是清华大学党支部用“朝曦社”名义出版的刊物。李乐光主编,殷大钧负责出版发行事务。刊物在学校印刷厂印刷,出版后分赠进步同学,一部分送到市内东安市场等地的报刊摊上代销,同时还办理邮购。刊物发行到保定、天津、邯郸等地,在华北青年中颇有影响。
……
前言/序言
null
《胡乔木传》(套装上下册):一部时代的回响与思想的深度探索 《胡乔木传》(套装上下册)并非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它是一部以胡乔木先生的人生为主线,深刻折射出中国近现代史波澜壮阔画卷的史诗。作者以极为审慎的态度,深入挖掘历史档案,广泛采访当事人, meticulously reconstructs 了胡乔木先生从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直至晚年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沉思考,其间跌宕起伏,充满智慧与担当。这套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了一个鲜活的胡乔木,更在于其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思想理论演进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独特视角与深刻洞察。 上册:革命的熔炉与理论的奠基 《胡乔木传》(上册)将读者带回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的胡乔木,如何被革命的理想所感召,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洪流之中。从他的早年经历,可以窥见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作为一名思想工作者,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不仅亲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更在党的思想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书中细致描绘了胡乔木在延安时期,如何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并肩作战,参与起草重要文献,为党的理论创新和思想武装贡献了力量。他那独特的文风,朴实而有力,深刻而透彻,赢得了广泛赞誉。这部分内容,不仅仅是记录他在文字上的成就,更是展现了他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通过通俗易懂、深入人心的语言,传递给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在土地改革、整风运动等关键历史节点,他作为宣传战线的核心人物,其工作的影响力深远。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胡乔木肩负起了更为艰巨的任务。他不仅是党中央的理论骨干,更是新中国各项事业的重要参与者。上册的后半部分,重点展现了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参与国家建设的顶层设计,如何协助党和政府制定各项政策。他参与起草的许多重要文件,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初期建设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书中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还原,并非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通过胡乔木的视角,展现了当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重重困难下,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读者可以通过上册,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艰苦卓绝,更能体会到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他们是如何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塑造了新中国的雏形。这部分内容,是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现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册:建设的探索与改革的潮头 《胡乔木传》(下册)承接上册的史实,将目光投向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胡乔木先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其深邃的思考和敏锐的判断,参与并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方向。 书中详细阐述了胡乔木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贡献。尽管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曲折,他依然坚持理论思考,并为党和国家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身处逆境,但并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书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中国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胡乔木先生在这一时期,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为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他参与了许多关于改革开放方向、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过程。书中特别着重描写了他对“两个凡是”的批判,以及他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坚决拥护,这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名重要的理论家,在拨乱反正、确立改革开放新方针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下册更深入地探讨了胡乔木先生晚年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他关注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新时期保持先进性,如何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的许多论述,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对未来的前瞻性。书中还会展现他在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以及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关系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他提出的许多重要观点,例如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探讨,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关于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关系等,都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胡乔木传》(下册)不仅仅是记录一位重要人物的晚年生活,更是展现了一位战略家和思想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时,如何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坚定的原则,引领中国走向更加光明的发展道路。读者将从中体会到,胡乔木先生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如何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部思想的盛宴,一部历史的见证 《胡乔木传》(套装上下册)的阅读体验,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也是一次历史的深刻见证。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流畅的叙事笔触,将胡乔木先生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通过对胡乔木先生人生轨迹的梳理,读者不仅能了解一位杰出共产党员的成长历程,更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如何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 历史的深度还原: 作者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以真实的历史材料为依据,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思想的深度挖掘: 书中不仅记录了胡乔木先生的生平事迹,更深入剖析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他所形成的独特思想观点和理论贡献。 人物的立体呈现: 胡乔木先生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的思想、情感、决策,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时代的回响共振: 通过胡乔木先生的人生,读者得以回顾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转折,与那个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胡乔木传》(套装上下册)是一部值得所有关心中国历史、关注中国发展、探究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境界的读者细细品读的著作。它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思想的启迪,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感受那段不平凡的岁月,去理解那些伟大的思想,去领悟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抉择。这套书,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致敬,更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深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