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隧中

秉烛隧中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何光沪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44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14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人文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页数:416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著名哲学家何光沪十年沉思录

拨开中西观念史上的偏见与迷雾 发现信仰的力量,照见人性的幽暗

秦晖︱郑也夫︱赵越胜︱何怀宏︱梁治平 诚挚推荐

价值迷失、人心荒芜的时代,信仰、希望与爱,乃是人生最后的支撑

内容简介

  

  作者何光沪先生属于“文革”结束后中国一批宗教学者,堪称三十多年来中国宗教学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人。作者既侧重于对宗教学原理及宗教哲学的理论探究,更注重对中西历史、文化及社会问题的观照与探讨,故其学术论著深具问题意识与精神,兼顾观念澄清与思想创新。书中文章,无论长短,皆意涵深远、文辞优美,散发着思想的深邃与人性的温热。本书为作者2003年至今重要文章的首次结集。
  诚如作者所言:“学术,来源于人生,也归结于人生。我的全部努力,不仅是为了好的学术,更是为了好的人生。”
  

作者简介

  何光沪,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宗教学原理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基地研究员;曾在美国哈佛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等学术机构任访问研究员或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宗教学、宗教哲学、基督教神学、宗教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研究。
  著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多元化的上帝观》、《百川归海:走向全球宗教哲学》、《月映万川——宗教、社会与人生》、《天人之际》、《何光沪自选集》、《有心无题》、《信仰之问》等;译有《宗教哲学》、《二十世纪宗教思想》、《基督教神学原理》、《现代基督教思想》、《探索人性》、《探索神性》等;主编《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两卷、《蒂里希选集》两卷、《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宗教学小辞典》、“宗教与世界丛书”、“宗教学译丛”、“基督教经典译丛”等。

精彩书评

  

  现在,有些人一旦自称信了什么,就以得道者自命而居高临下地俯视他认为的“无信仰者”,甚至神学未入门就忙着当起宗教审判官。然而,信仰追求,与利益无关;信仰出自心灵,并非挂在嘴上;信仰自能律己,更应宽容待人。光沪兄热心于各种宗教文化间的对话与理解,他的著述不但推进了基督教神学及宗教理论的研究,而且为不同文化中一切追求真信仰者,以及对关心世俗社会进步和人类未来福祉的普通人,提供了诸多启示。
  ——秦晖


  吾国能讨论形而上的思想家少而又少,故弄玄虚者当然不在此列。而得其真味的学者也常常难脱深奥晦涩的文风。光沪之出类拔萃在于能将艰深的形而上问题讲得清澈明了,且能将中西神学哲学的辨析密切结合当下的世道人心。故其言其文是珍贵的,听其言读其文是享受的。
  ——郑也夫


  既有执信心灵,又有开放胸襟;既有本土情怀,又具世界眼光;既喜仰望星空,又愿脚踏实地。何光沪教授已经为中国读者贡献了许多很好的基督教思想和宗教哲学译著,而在这部反映他多年思想求索的文集中,我们还可领略一位有深厚学术功底和思想力量,在真理之路上不倦探寻的行路人的所忧所虑、所思所望。
  ——何怀宏


  何光沪教授以宗教学者名世,但他却不只是一位宗教学研究者。对他来说,宗教现象并非凝固的历史与文化,而是凝聚了人类信仰与希望之火的生命经验。他真正关注的是人的苦痛和幸福,对宗教问题的思考则是他表达这种关注的一种方式。透过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思考的深度和关注的温度。
  ——梁治平


  光沪为文像他的为人,坦荡虔敬。听他讲话,会想起沙漠教父,沉静中带着热忱,深邃里裹着纯真。那年巴黎音乐节,他在莎士比亚书店门口与人和歌,路人侧目,以为对面巴黎圣母院中跑来个修士。他搞宗教学,学科与秉性相契,莫过于此。《秉烛隧中》是他的新文集,这书名就是光沪一生的志向。烛光爝火,虽不裨日月之明,然一灯如豆,亦会照亮黑暗。
  ——赵越胜
  

目录

自序:点燃自己的心
辑一 仰望星空
千年流布,互动共鸣
——宗教与中国社会
中国神学与中国社会
——回顾与展望、特征与趋势
汉语神学的历史、现状与前景
基督宗教与中华文化
从凤凰涅槃到凤凰共舞
——中国宗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从中国的现代性反思宗教改革
基督教对社会的适应与促进
——以基督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之关系为例
癌症与重生
——罗马帝国、西方文明与基督宗教的关系
辑二 大千世界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对话性格
建构汉语神学的意义和展望
爱、欲与性的泛滥
“和睦”、“有福”与“神的儿子”
——关于《马太福音》五章九节的思考
信仰与自由的三个层次
贵阳的纪念塔,国人的历史观
中国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从“相适应”到“作贡献”
——基督教会与中国社会
祸福与信仰
——从基督教的角度看
辑三 书里书外
接受“被接受”
——《恩宠与勇气》中译本序
“我们”都是人
——《地狱的思想》中译本序
认识别人难,认识自己更难
——《日本人的灵魂——世界中的日本宗教》中译本序
爱,才是活着
——《四种爱》中译本序
文人学者之表率
——《佛教十二讲》中译本序
人物背后的历史,铸就事业的精神
——《盐与光》中译本序
小书本,大学科
——《基督教神学》中译本序
人类思想中的和平保障
——《促进宗教或信仰自由》中译本序
“逃脱自我,进入他者”的好向导
——《自我与他者:C. S. 路易斯的“他者性”美学思想》序
走出象牙之塔
——《当代北京的基督教与基督徒》序
“我是谁”?
——《皈信·同化·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序
“日新,日日新”
——《生命的转化与超拔》序
永恒的生命之泉
——《东风破——〈论语〉、〈圣经〉对读》序
“他像植在溪边的一棵树”
——《信仰二十讲》序
用灵魂品味神恩
——《一字一国度——神味诗选集》序
自由让人成为人,自由不是靠别人
——《踉跄集》序
历史的真实,人类的良心
——《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第102师抗战纪实》序
大爱重铸希望
——《鞋子太大》读后
辑四 吾道不孤
怀念沈宣仁先生
另一种好老师
——纪念王玮兄
三件小事见师心
——怀念任继愈先生
世不再出晏阳初
——在晏阳初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钦佩·感谢·学习
——祝贺方立天老师从教50周年
方立天:活在著作中的真学者
胸怀坦荡,刚正不阿
——怀念吕大吉老师
C. S. 路易斯:难得的良师,诚挚的益友
马丁·路德·金:为公正而奏响的音符
麦奎利:虔敬的灯塔,世界的光荣
辑五 谈天说地
人性为什么被扭曲
——宗教哲学与当代社会生活
宗教在中国
——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虚拟对话
追求正义就是大爱
——宗教与现代社会
人心无法安宁,社会就无法和谐
——深圳《晶报》演讲周专访
一个宗教学者眼中的媒体责任
当代中国的信仰结构
返本开新,回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基督教是正能量
附录:小事记(1979-2014)










精彩书摘

  麦奎利:虔敬的灯塔,世界的光荣
  世界之本源,人生之本质,这两大难题,也许堪称宗教永远的两大主题,哲学永远的两大主题,当然也是宗教哲学永远的两大主题。
  一个宗教哲学家,如果只探究世界之本源,不探究人生之本质,就好比一个旅行者在尼罗河畔仰望着大金字塔,却忘记了旁边的斯芬克斯!
  探究人生之本质,就是要探索什么是人,探索什么是“人性”。
  人是具有人性的动物,那么,人人生来都具有人性,且一劳永逸地具有人性吗?假如是这样,为什么我们会看见一些人“超凡脱俗”,另一些人却“禽兽不如”呢?
  人人都知道“做人”很难,都知道人生艰辛,那么,亿万苍生千百年来,为何还要行此险路,受此磨难,为何还要乐此不疲,努力“做人”?这样的艰苦卓绝,意义何在?这样的不畏险阻,目标何在?
  所有这一类难题,已经有无数的人做了无数的回答,也有无数的人并不在意,或并不满意那些回答。
  但是,这一位宗教哲学家的这一本《探索人性》给出的回答,却肯定值得千千万万的人注意,值得千千万万的人思考。即使你不全满意其中的回答,你也会再次对这些“人生大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这位作者探索人生处境时不惧繁难、直面一切的坚毅沉着,分析人性难题时抽丝剥茧、鞭辟入里的透彻精辟,还有他对已有种种理论学说的了然于胸,对各家各派哲学神学的取精用宏,眼光之高远,境界之开阔,论述之平易,语言之朴实??所有这些,使得他的这本书,成了我见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启发性、最值得反复阅读、再三思考的探索人性的杰作。
  一
  约翰·麦奎利(John Macquarrie,1919—2007)是当代最杰出的宗教哲学家、哲学神学家之一。不过我还想说,他更是现在和将来在这世上行走的所有人很难遇到的一位和蔼可亲又能答疑解惑的好老师、一位善解人意又能鼓舞人心的好旅伴。
  约翰·麦奎利(他的朋友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早年的凯尔特语名字“伊安”——Ian),1919年6月生于苏格兰封闭的海岸小镇伦弗卢(Renfrew)。在那个几乎“天然地”具有宗教虔诚的边远地区,他在长老教会的主日学校接受最早的教育。他在自传性的《论做神学家》中回忆说:在家乡的凯尔特(Celtic)基督徒看来,“上帝并不是远在高天之上的一种力量,而是近在自己周围的一种存在??凯尔特基督徒每天都生活在同圣徒们的交流共融之中。即便是划着小船去钓鱼的时候,圣徒们也伴随在身边”。这种从埃留金纳(Eriugena)直到约翰·拜里(John Baillie)的众多苏格兰神哲学家所表现的凯尔特传统,对麦奎利后来用上帝之“内在性”(immanence)来平衡上帝之“超在性”(transcendence)的宗教哲学思想,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优异的成绩从伦弗卢高中和派斯雷文法学校(Paisley Grammar School)毕业之后,麦奎利17岁时进入格兰斯哥大学(Glasgow University)。他21岁毕业时,获得了心灵哲学领域一级优等学位,以后又学了三年神学,并取得了长老会牧师资格。但他当时对哲学兴趣更大,而且因为不愿利用牧师身份合法逃避兵役(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居然谢绝了到剑桥大学研究神学的奖学金,并在24岁时(1943年)自愿加入皇家陆军。1945年他曾在被俘的德国牧师帮助下,协调为德国战俘提供宗教服务的工作(他少年时代曾依靠BBC广播自学了德语)。1948年他担任教区牧师,1949年同家乡的姑娘詹妮结婚。
  此时,他已按格拉斯哥大学神学教授里德尔(John Riddle)的建议,在该校师从著名神学家亨德森(Ian Henderson)攻读博士学位。他1954年提交的博士论文在1955年出版,题为《实存主义神学》①[1],这是对大神学家布尔特曼和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比较研究。布氏亲自为之写了“鉴定书”,称年轻的麦奎利为“一流的思想家”,具有“杰出的阐释能力”,又说很少看到对自己的意图与工作如此不带偏见而又深入透彻的理解。他不同意麦奎利对他的批评,但却说:“必须承认其批评不仅公平、敏锐,而且触及到了的确成问题的、必须在今后的讨论中加以澄清的那些方面。”这位大师还称赞麦奎利对海德格尔“常常很难理解的思想”,具有“简明清晰地展开呈现的罕见才能”。确实,笔者多年前读到麦奎利写的小册子Martin Heidegger时,那感觉就好像一颗费了很多力气却敲不开的核桃,被他轻松地剥开,并把分成两半的核仁,送到了我的嘴边!
  当然,他之所以有如此的功夫,除了他那“探讨一个难题,就要把它解决”的天性和天资,还由于他翻译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付出的“汗水、眼泪”和所获得的成功。海氏此书号称“不可翻译”,德国人也很难读懂,但是乔治·帕提森(George Pattison)评论说:正如第奥根尼用自己走上走下的动作,反驳了爱利亚学派对运动的否定,麦奎利和罗宾逊(合译者E. Robinson)的翻译本身,也驳倒了这种“不可翻译性。”②[2]麦奎利对海德格尔的钻研,当然对他早年的“实存主义”倾向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也应该看到,他后来对另外两位大师蒂里希(P. Tillich)和拉纳尔(K. Rahner)的研究(当时拉纳尔的著作还没有英译本,英国人一般不知道他),对于他形成自己的宗教哲学、神学和人学也有影响。当然,麦奎利作为眼光开阔、胸怀开放的“世界主义者”,从来不局限于一家一派,而是不拘一格、博采众长的学者。
  整体而言,在麦奎利学术生涯的第一阶段(1948—1962),即他在格拉斯哥大学攻读、教学、翻译、写作的早年时期,他的兴趣先是英美的新黑格尔主义或绝对观念主义,后又转向欧陆的实存主义(existentialism)。他对欧陆的实存主义哲学尤其是海德格尔的哲学,以及实存主义神学尤其是布尔特曼的“非神话化”神学的深入研究,不但在英语世界领先,而且有引进之功。
  但他并不局限于所谓实存关切(existential concern),不局限于对实存(existence)或人生的分析,而是同晚期海德格尔类似,要从人生分析走向本体论(ontology)或存在论。另一方面,他通过比较研究海德格尔和布尔特曼,肯定了在现代世俗社会中用实存主义哲学方法来表达基督教信仰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在这一时期,他除写作了许多哲学和神学论文之外,还出版了《实存主义神学》(An Existentialist Theology,London:SCM Press,1955)和《非神话化的限度》(The Scope of Demythologizing,London:SCM Press,1960),基本上完成了《二十世纪宗教思想》(Twentieth Century Religious Thought,London:SCM Press,1963,2001)的写作,并与罗宾逊合作翻译出版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London:SCM Press,1962)。对于一些以为麦奎利只是在重复海德格尔的人来说,帕提森的这一评论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本真性—信仰—的一种基督教体验,看来也会质疑《存在与时间》本身的许多观点。因为,正如麦奎利对于布尔特曼把海德格尔的实存主义‘翻译’成基督教神学的批判性评价所表明的,要公正地判断基督教本身要说的一切,不仅仅是关于上帝,而且还有关于人生要说的一切,海德格尔所提供的关于人生的观点是太贫弱、太简单化了(《实存主义神学》,尤其见第233—246页)。”①[3]他还继续评论道:“基督教神学对海德格尔的翻译(‘翻译’一词既要理解为通常意义的翻译,还要理解为‘翻译—解释’)将永远是同海德格尔自身文本的批判性和论证性的相遇??这是能够为翻译事业提供适当基础的唯一可能的对文本的理解??《实存主义神学》恰恰是对于海德格尔的人论和存在论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吸收到基督教神学的世界之中所做的一种批判性说明。”①[4]
  1962年,麦奎利应邀到纽约协和神学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New York)担任系统神学教授,这可视为他的学术生涯第二阶段(1962-1970)的开始。
  纽约协和神学院以自由开放著称。世界顶级神学家蒂里希(Paul Tillich)和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都曾在此任教,他们的学说都同实存主义思想有某种关联。该院教授西恩(Roger Shinn)和诺克斯(John Knox)也接近实存主义或布尔特曼的新约解释学。所以,麦奎利到此工作,真可谓得其所哉。
  麦奎利在该校教神学导论,另外还讲授末世论、救赎论、19和20世纪的宗教思想、《存在与时间》和海德格尔晚期著作等课程。这些教学和研究的成果包括前面提到过的《二十世纪宗教思想》(20 Century Religious Thought,1963,1971,1981,1988,2001),②[5]《基督教实存主义研究》(Studies in Christian Existentialism,1965,1966),《基督教神学原理》(Principles of Christian Theology,1966,1977,1979, 2003),③[6]《谈论上帝》(God-Talk,1967,1994),④[7]《新神学新观》(A New Look at the New Theology,1967),《上帝与世俗性》(God and Secularity,1968),《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968),《祈祷乃是思索》(Prayer is Thinking,1969)和《伦理学的三个问题》(Three Issues in Ethics,1970)等书。此外,他还主编了《关于教会联合的现实思考》(Realistic Reflections on Church Union,1967),《基督教伦理学辞典》(A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Ethics,1967,1984),《当代宗教思想家》(Contemporary Religious Thinkers,1968)等书,撰写了许多词典或百科全书的词条,以及大量的论文。
  在此期间,麦奎利在思想上更加成熟圆融,并加入了在基督新教与天主教之间坚持中庸之道的圣公会。他在《20世纪宗教思想》中对二百多位有代表性的神学家、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甚至自然科学家与宗教相关的思想,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做出了深刻中肯的评价。在《基督教神学原理》中,他在思索基督教神学基本原理与现代诸多哲学、文化和宗教思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督教神学在新形势、新环境之下的新任务,即:“不仅要表明基督教信仰的内在一致性,表明各项教义如何构成一个整体,而且要表明基督教信仰同现代世界中我们所持有的很多其他信念和态度之间的一致性。只有完成了这些任务,这种信仰才能被理智地维持,才能与全部人类生活结为一体。”这部“一卷本的神学大全”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哲理神学”(philosophical theology),地位相当于传统的“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第二部分“象征神学”(symbolic theology),地位相当于传统的“教义神学”(dogmatic theology);第三部分“应用神学”(applied theology),地位相当于“实用神学”或“实践神学”(practical theology)。他在此书中把所谓“实存论—存在论”方法全面系统地运用到神学的所有主要部分和主要论题之中,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一方法或思维原则确实有助于完成前述神学的两大“任务”。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他绝不是毫无批判地对待“现代世界中我们所持有的很多其他信念和态度”,更没有去表明基督教与之有什么“一致性”。例如,他在书中批判了弗洛伊德和萨特之类的无神论,批判了所谓“上帝之死”神学。他在纽约期间对1968年学生造反运动中的极端观点毫不附和,而且以加入圣公会表明了自己的“中庸之道”并向“大公教会”靠拢。他的《谈论上帝》一书则深入讨论了当代神学最大的难题即语言问题。面对分析哲学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对神学的挑战,麦奎利努力解决了谈论上帝的可能性问题,详尽地考察了神学的语言和逻辑,表明了各种类型的神学语言的意义。
  姑不论他在此一时期的其他大量著述,仅仅上述三部著作已经表明,他的理论是在认真思考、批判和融汇各家各派宗教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说他做学术是站在“巨人肩上”,他的思想贡献是“更上层楼”,绝非老生常谈 秉烛隧中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秉烛隧中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秉烛隧中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秉烛隧中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嗯嗯不错不错~~

评分

很好用!正品!感谢!

评分

书已经收到了,还没开始看。只是想说这个快递真的不靠谱,送到离我留的地址20公里的地方,还不能配送只能自己去取。不能你就别接这活啊!

评分

比书店便宜,快递很赞,感觉不错。

评分

看了本书作者写的信仰之问,感觉很好,就又买 了这本书。

评分

在京东网上购书已两年有余,感觉京东网还是很不错的,价格优惠,物流也快。许多人都喜欢读书,我也一样喜欢读书,书带给了我们人类许多乐趣,也让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学以聚之。

评分

  3.虽然我的父母人微望轻,但蒙上帝喜悦的是, 他们仍有心将我送 进学校,学习读书、写字。我的学业水平和其他穷人 家的孩子相仿,只 是我得羞愧地承认,我所学得的那一点知识很快就遗 忘了,而且几乎忘 得一干二净,就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上帝临 到我的灵魂,开始 他恩典的工作,促使我悔改。

评分

评分

  何光沪是幸运的,因为他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不愿意简单停留于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也不愿意落入那种感怀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自我安慰和道德优越感。他的幸运更在于,他有一位既是同行,又能同行的人生伴侣。正因如此,他愿意与人同行,热心推动各种对话,不遗余力地鼓励年轻人来和他同行问道。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这样的师者,恰如赵越胜对周辅成的赞许“燃灯者”。这个时代是幸运的,因为还有何光沪这样的秉烛者,或者按照他所心仪的丹柯的形象,“燃心者”。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秉烛隧中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