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外二篇)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外二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晖 著
图书标签:
  • 西藏问题
  • 藏族历史
  • 中国边疆
  • 民族关系
  • 政治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国际关系
  • 少数民族
  • 区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03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2913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1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汪晖先生将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置于中国近代被西方列强殖民化的过程中详加分析,指出今天东西方之间有关“西藏问题”的观点、立场差异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根植与那一特定时期的利益纠葛与历史情结。在这方面,本书所收另两篇论文《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佐证和更深刻的历史背景。

作者简介

  汪晖,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曾就学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1991)、《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去政治化的政治》(2008)、《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2008)等。

精彩书评

  汪晖先生并非专业的藏学研究者,却写出了专业藏学家难以企及的专业之作,从中我不仅读出了作者的学养和学识,也读出了作者的理性和良知。
  ——沈卫荣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汪晖先生将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置于中国近代被西方列强殖民化的过程中详加分析,指出今天东、西方之间有关“西藏问题”的观点、立场差异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根植于那一特定时期的利益纠葛与历史情结。在这方面。本书所收另两篇论文《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和更深刻的历史背景。
  ——石硕

目录

上篇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中篇 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下篇 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

精彩书摘

  二帝国主义国际法的最初运用  中日第一个修好条约批准交换后一年,1874年,日本以1871年11月间遭遇飓风的琉球渔民和台湾山地民的冲突(死54人)为由,发起对台湾的攻击。日本先是用琉球事务来跟清政府打交道,而后又试图以此为跳板对台湾进行攻击和扩张。在发动战争前,1873年5月,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抵达北京请求觐见,并遣副使柳原前光就此责问总理衙门大臣毛昶熙、董恂等,要求清政府处理、惩罚这些跟琉球渔民发生冲突的台湾山地人。毛昶熙答云:“‘蕃’民之杀琉民,既闻其事,害贵国人则未之闻,夫二岛俱属我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显然不承认日本对琉球的统治权。他同时又指出:‘杀人者皆属‘生藩’,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日本之‘虾夷’(指北海道的爱斯基摩人——作者注),美国之‘红藩’(指印第安人——作者注),皆不服王化,此亦万国之所时有。”清代中国有多重的法律关系,比如说有大清律、蒙古律,在西南有土司制度,在西藏有噶厦制度,在台湾,生番和熟番是区别对待的。这一独特的王朝制度产生于所谓“从俗从宜”的治理策略和各个地区长期的政治一文化关系,并与王朝政治的“对外关系”相互连带。1874年战争爆发后,总理衙门于5月11日照会日本外务省云:“查台湾一隅,僻处海岛,其中生番人等,向未绳以法律,故未设郡县;即《礼记》所云‘不易其俗,不易其宜’之意,而地土实系中国所属。中国边界地方,似此生番种类者,他省亦有,均在版图之内,中国亦听其从俗从宜而已。”我们可队谚越是一种没有严格的内外分野但同时又包含着多重差异的制度形态和关系模式。这个多元性的法律政治制度仍然是一种统治和支配制度,在这一多元政治条件下,也产生过各种各样的支配和战争,但就其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灵活关系而言,值得我们重新思考——不是将这一制度理想化,而是从一个历史的视野反思现代政治制度在保持多样性方面的缺失,追问为什么这样的政治联系的模式在民族主义时代难以为继,为什么民族主义的模式如此强烈地要求内部的统一性、单一性和清晰的内外关系。  总理衙门大臣在清朝视野中所说的这个内外的问题到了明治日本的台湾叙述中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总理衙门大臣所谓‘‘生番”不在大清律治内,指的是清代非常独特的法律制度,就好像说内地的法律与香港特区的法律有差别,但这个差别并不构成香港的主权地位的根据。然而,日本将大清律与当地习惯法的关系解释成主权意义上的内外关系。1874年2月6日拟定的《台湾“蕃”地征伐要略》称:“台湾“土蕃”部落,为清国政府政权所不及之地。……是以报复杀害我藩属琉球人民之罪,为日本帝国政府之义务,而征‘蕃’之公理,亦可于此中获得主要根据。”“清国如以琉球曾对该国遣使纳贡为由,发挥两属之说,以遑顾不理,不应酬其议论为佳。盖控制琉球之实权在我帝国,阻止琉球遣使纳贡之非礼,可列为征伐台湾以后之任务,目前不可与清政府徒事辩论。”  ……

前言/序言


《东西之间:流动的认知与历史的重塑》 引言 一部作品的诞生,往往是作者在广袤的知识海洋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碰撞与沉淀,最终汇聚而成的心灵印记。本书《东西之间:流动的认知与历史的重塑》正是这样一部旨在打破既有藩篱、重塑深度认知、并在东西方文明互鉴的宏大叙事中,开辟全新视角的思想探索。本书非仅止于罗列史实,更在于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关注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模糊、被简化的叙事,并尝试以一种更具包容性、更富动态性的视角去理解和呈现。 第一篇:流动的认知,破碎的图景 在第一篇“流动的认知”中,本书聚焦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以及这些认知如何随着时间和视角的变化而不断重塑。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现实之中,而是身处一个由信息、文化、偏见和期待交织而成的认知场域。本篇从人类认识论的根源出发,探讨了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如何塑造我们对“他者”的理解,尤其是当“他者”来自遥远的地域和迥异的文明时。 本书将深入剖析“东方”与“西方”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历史演变与内涵解构。从古代地缘政治的初步划界,到近代殖民主义语境下的身份建构,再到后殖民时代的反思与重塑,这两个标签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承载着权力、偏见和想象的复杂载体。作者将追溯这些概念的起源,分析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赋予特定的含义,以及这些含义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认知模式。例如,书中可能探讨西方古典时期对“东方”的神秘化想象,中世纪欧洲对伊斯兰文明的既排斥又渴求的复杂心态,乃至近现代以来东方主义学说对“东方”的刻板描绘。 进而,本篇将审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迁对我们认知格局的影响。从口述传统、书面文本,到印刷术的普及,再到如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爆炸式传播,信息在速度、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将分析不同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信息内容的筛选、解读和传播,以及这可能如何导致认知偏差的产生和固化。例如,算法推荐机制如何在无形中构建“信息茧房”,让个体越来越难接触到与自身观点相悖的信息,从而加剧了认知的片面性。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阐释信息如何以“流”的形式,不断冲刷、塑造甚至颠覆我们原有的认知图景。 此外,本篇还将关注“叙事”的力量。历史并非客观事实的简单堆叠,而是由无数叙事建构而成的。在“东西方”的语境下,不同的力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都在争夺话语权,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事”。本书将批判性地审视那些被广泛接受的“主流叙事”,揭示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驱动和意识形态操纵。作者将鼓励读者超越表面的叙述,去探究叙事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文化偏见,从而学会区分事实与虚构,辨别信息的真伪,并形成更为批判性的认知能力。 第二篇:历史的重塑,视角的迁移 第二篇“历史的重塑”则将重心置于如何以一种更为开放、更为动态的视角来理解历史,特别是那些长期以来被单一视角或片面认知所遮蔽的历史。本篇致力于瓦解僵化的历史图谱,拥抱多重叙事,并从中提炼出更具启示意义的普遍性经验。 本书将以“断裂与连接”为核心线索,重新审视东西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历史并非如某些理论所描绘的,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交汇,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作者将探讨不同文明在地理、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碰撞,分析这些互动如何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也如何带来了冲突与矛盾。例如,丝绸之路作为物质与文化交流的动脉,如何将中国、中亚、印度、波斯、罗马等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商品、技术、宗教、思想的传播。又如,大航海时代后,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的联系日益紧密,这种连接既带来了全球贸易的兴起,也伴随着殖民统治与文化冲击。 本篇将特别关注那些常常被边缘化或忽视的历史群体和个体。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普通民众、女性、少数民族的声音往往被淹没。本书将努力发掘这些被遮蔽的角落,通过对文献、考古资料、口述史的细致解读,尝试还原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选择,并重新评估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聚焦于微观的个体命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宏观的历史变迁,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样性。 同时,本书也将审视“文明中心论”的局限性。长期以来,一些历史学说倾向于将自身文明置于历史发展的中心,将其他文明视为边缘或被动接受者。作者将挑战这种单向度的视角,强调文明的平等性与相互性。本书将鼓励读者采取“视角迁移”,从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立场出发去理解同一历史事件,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同一场战争,从胜利者的视角讲述,与从失败者的视角讲述,其意义和影响可能截然不同。通过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洞察历史的真相。 此外,本篇还将探讨“历史的记忆与遗忘”。哪些历史被铭记?哪些历史被遗忘?这些选择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权力运作和文化价值?本书将深入分析历史记忆的塑造过程,探讨集体记忆的形成、传承与重构,并思考如何通过积极的记忆和审慎的遗忘,为当下和未来提供有益的借鉴。例如,对于某些历史事件,是应该以一种充满仇恨的姿态去铭记,还是以一种反思与和解的态度去面对,这将直接影响到当下的社会关系和民族间的互动。 第三篇:跨文化的对话,未来的可能 在第三篇“跨文化的对话”中,本书将超越对过去和现状的分析,转向对未来可能性——特别是东西方文明如何在更深层次上展开有效对话,并共同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的展望。 本篇将强调“理解的艺术”。真正的跨文化对话,并非简单的信息交换,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尊重差异、承认多元基础之上。作者将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沟通模式的差异,并提供一些促进有效沟通的原则与方法。本书将避免使用概括性和刻板的标签,而是鼓励读者去认识每一个文化内部的多样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本书将深入探讨“文明的互鉴”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议题。纵观历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这种互鉴并非总是平等和健康的。本书将分析历史上成功的文明互鉴案例,提炼其经验,同时也警惕在互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侵蚀、强制同化等负面现象。作者将倡导一种“有选择的吸收,有创造的融合”的模式,鼓励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前提下,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进一步,本书将关注“全球性挑战下的文明合作”。当今世界面临着气候变化、疫情防控、贫富差距、地缘冲突等一系列严峻的全球性挑战。这些挑战的解决,需要跨越国界、跨越文化、跨越意识形态的共同努力。本书将论证,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深入对话与合作,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必然选择。作者将呼吁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体系,在此体系中,不同文明的智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书还将探讨“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甚至认知结构。这些技术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文化冲突与挑战。例如,算法的偏见可能加剧社会不公,虚拟世界的沉浸可能导致现实社交的疏离。本书将呼吁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文化因素,避免技术发展成为某种特定文化模式的单向输出。 结语 《东西之间:流动的认知与历史的重塑》并非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书,而是一次邀请。它邀请读者一起踏上探索的旅程,去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去审视那些被固化的历史,去拥抱那些多元的可能。本书旨在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并最终能够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更包容的心态、更深刻的理解,去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去参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非要抹平东西方之间的差异,而是要理解这些差异背后的丰富性,并在差异的共存中,找到连接的桥梁,实现共同的繁荣。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纸张的质感也很是考究。拿到手的时候,我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名虽然点明了“西藏问题”,但内容远远不止于此。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土地的全新视角。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历史的脉络、文化的传承、以及地缘政治的纠葛娓娓道来。读第一部分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片高原之上,感受着风的呼啸,听着寺庙的钟声,也体味着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喜怒哀乐。作者对于细节的描绘可谓是入木三分,无论是对于宗教仪式一丝不苟的考证,还是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鲜活刻画,都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描述不同时代背景下,西藏与周边世界,与中国内地,甚至与西方世界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时,作者的分析既有宏观的洞察,又不乏微观的细腻,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个单一的叙事,而是展现了一个多层次、多面向的西藏,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不断承受着各种力量的冲击与融合,其复杂性由此得以呈现。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力量,读起来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它所探讨的“西藏问题”,在我看来,并非是一个单一的、静态的概念,而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复杂议题。作者在书中的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他能够将看似分散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 coherent 的整体。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不同历史时期,西藏与外界联系方式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这片土地在不同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独特的地位。书中对于当地宗教信仰的解读,也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其精神内核,以及它如何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深刻的文化洞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关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存和发展的思考录。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去感受。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可能会被它所展现的宏大叙事所吸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真正打动我的,是作者对于细节的关注以及由此展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他笔下的西藏,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区域,更是无数个鲜活个体生命故事的集合。作者在分析“西藏问题”的根源和发展时,并没有停留在宏观的政治博弈,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时代背景下,当地人民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和选择。他对不同文化元素融合与碰撞的描绘,也让我对西藏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不同时期人们的呼吸。作者在梳理历史线索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使得这本书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又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它让我认识到,任何一个“问题”,背后都承载着复杂的人类经验。

评分

我最近读到了一本关于西藏的书,虽然我不太确定是不是你提到的那本,但它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回避任何敏感的话题,而是以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对“西藏问题”的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显然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他在书中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考证之细致,都足以令人信服。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公正的立场,他试图理解不同方的观点,并且尝试去还原历史的真相,而不是简单地站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为作者的学识所折服,他能够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并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书中对于当地文化习俗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西藏,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议题的载体,更是一个拥有独特文明的地域。这种细腻的文化呈现,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立体。

评分

这是一本读起来并不轻松的书,但它的价值也恰恰体现在其深度和广度上。作者在书中展现的,是对“西藏问题”多角度的审视,他从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等多个层面切入,力图构建一个全面而 nuanced 的理解。我特别被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西藏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外部力量影响的分析所打动。作者并不回避其中存在的矛盾和张力,反而将其作为理解西藏发展轨迹的关键。他在描述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史实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解读,读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复杂性。另外,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也很独特,它不像一些历史普及读物那样轻松易读,但其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却能让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的读者,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它不是一味地提供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提问,去探索,去形成自己的判断。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goooooooooood

评分

不错,送货很快,正好下周要用

评分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汪晖先生将东、西之间的&ldquo;西藏问题&rdquo;置于中国近代被西方列强殖民化的过程中详加分析,指出今天东、西方之间有关&ldquo;西藏问题&rdquo;的观点、立场差异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根植于那一特定时期的利益纠葛与历史情结。在这方面。本书所收另两篇论文《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和更深刻的历史背景。

评分

东西之间的&ldquo;西藏问题&rdquo;(外二篇)

评分

需要学术书籍锻炼思考能力。

评分

发货速度快,包装还可以,价格挺划算,不错的购物选择

评分

还可以,书已看过,价格偏贵。

评分

西藏自治区全区面积120.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ldquo;世界屋脊&rdquo;之称。[2] 201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总数为308万人,[3] 辖3个地级市、4个地区,3个市辖区、72个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