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蒙学经典:笠翁对韵 [7-10岁]

中华蒙学经典:笠翁对韵 [7-10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鸣 注
图书标签:
  • 蒙学
  • 启蒙
  • 传统文化
  • 儿童文学
  • 识字
  • 阅读
  • 中华经典
  • 笠翁对韵
  • 7-10岁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94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990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蒙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字数: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中华蒙学经典:笠翁对韵》是清代李渔仿《声律启蒙》而著的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学习者可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上卷一东二久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卷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前言/序言

  《笠翁对韵》是出现于清代初期的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与康熙年间车万育所编写的《声律启蒙》属于同一类型,以培养儿童学会对偶(也称“对仗”)和押韵为目的,相传其作者是清康熙年间的著名艺术家李渔,书名中的“笠翁”就是李渔的号,“对韵”指对偶和押韵。  李渔,字笠鸿,又号笠翁。又署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祖籍浙江兰溪,生长于江苏如皋。在明代崇祯年间中过秀才,但未能考中举人。人清后无意仕进,卖文为生。顺治八年(1651)移家杭州,与当时名流俊彦过往甚密,他的戏曲小说多作于此时。由于其文名渐大,后来又自组戏班从事演出,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经常带戏班外出演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也获取了丰裕的资财。康熙元年(1662),李渔从杭州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将寓所命名为“芥子园”,与此寓所一起,他还设有书铺,刊行了不少戏曲小说及其他杂著,著名的《芥子园画传》即其中一种。晚年又举家迂回杭州,但经济状况已大不如前,时常向友人求助,最终在穷困中离世。李渔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和小说作家,也是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其代表作有剧本《笠翁十种曲》、小说《无声戏》以及艺术理论著作《闲情偶寄》等。  对偶(对仗)和声韵是汉语两个重要的特色,这在古老的《诗经》中已经有所体现。发展到南朝的齐梁时期,文人们已经发现了声韵和对偶的规则,并自觉地运用到诗文的创作中。随着格律诗(即近体诗或今体诗)在盛唐时期的完全定型,熟悉声韵和对偶成为吟诗作赋的前提。而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不管是诗赋还是八股文,对声韵和对偶的要求都十分严格,因此熟练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古代的童蒙教育对声韵和属对(俗称对对子)十分重视,从元代开始就出现了这方面的启蒙读物,目的在于让学生分清字的平仄,学会对仗,并记住韵部,为将来作诗文打好基础。这类读物中,出现于清初的《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是最为有名的。  《笠翁对韵》与《声律启蒙》在体例上基本相同,都是按照《平水韵》平声三十韵分部编写。《平水韵》是古代韵书,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平上去人206韵)进行合并,分为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分为106韵,二者基本相同(106韵和107韵的区别只在于上声的“拯”“迥”两部合并与否),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平水韵”虽然南宋时才出现,但它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作诗用韵的实际发音状况。后世诗人作格律诗,也一直沿用这种分法。古代韵书选取每一个韵部的第一个字作为这个韵部的代表字,以便于称谓,如“一东”指平声第一部,“东”是这个韵部的代表字,与“东”韵母相同的字都归属于这一韵部。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很少押仄声韵,更不能平仄互押。《平水韵》把平声字分为上下两卷,称为上平声、下平声,共三十部。这三十部中的字的归属是古代文人必须熟悉的。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免提及《中华蒙学经典:笠翁对韵 [7-10岁]》的内容。 --- 《千年风物录:丝绸之路上的古今交融》 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探寻之旅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条沟通东西方的伟大动脉,它不仅承载着丝绸、香料与茶叶的贸易,更见证了思想、信仰与艺术的碰撞与融合。它就是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千年风物录:丝绸之路上的古今交融》,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部深度挖掘丝绸之路上文化脉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旨在带领读者,从地理、经济、宗教、艺术等多个维度,深入理解这条古老商道如何塑造了今日世界的多元格局。 丝路:流动的地理学与生态史 本书伊始,便以精妙的地理描绘,为读者勾勒出丝绸之路的宏大骨架。它不再停留于罗列地名,而是深入探讨了天山南北的绿洲文明如何依赖有限的水源得以延续,以及沙漠、高原、戈壁这些极端环境如何塑造了沿途民族的生存智慧。 地理的挑战与适应: 作者详细考察了敦煌、楼兰、撒马尔罕等关键节点的生态环境变迁。例如,书中专题探讨了“坎儿井”这一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剖析其背后的工程学原理及其在干旱地带对农业的决定性影响。对于气候变化对丝路贸易季节性与路线选择的制约,也有独到的分析,使读者得以领略古代商旅面对自然伟力的坚韧。 物种的迁徙与本土化: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的通道,更是物种的交流站。书中详尽记录了马匹、葡萄、苜蓿等如何西传东渐,以及胡萝卜、核桃等如何沿着商路深入中原腹地。这种“物种的地理大发现”,揭示了农业文明之间相互滋养的深刻历史进程。 贸易的动脉:超越金钱的价值交换 丝绸之路的经济本质,远非简单的买卖关系。《千年风物录》着重剖析了这种跨文化贸易中的“隐形价值”。 货币与信用体系的演变: 随着贸易量的增加,不同文明间的结算方式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化。本书展示了古代中亚地区早期使用的金属铸币、契丹时代的纸币雏形,以及伊斯兰黄金第纳尔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重点阐述了早期信用工具(如汇票或信用状)的出现,如何降低了长途贸易的风险,促进了商业信心的建立。 “丝绸”之外的货物光谱: 许多人对丝绸之路的认知仅止于丝绸。本书通过翔实的文献考据,重现了古代国际市场上其他关键货物的地位。例如,茶叶如何从一种地方饮品,通过边境转口,成为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中国的精美瓷器如何成为西方贵族身份的象征,以及印度香料和中亚宝石在东方市场上的定价机制。这种多维度的贸易分析,使读者看到了古代全球化雏形的复杂性。 精神的熔炉:信仰的交织与共存 丝绸之路最激动人心的篇章,无疑是思想与宗教的传播。本书以严谨的史学态度,梳理了主要世界性宗教在东传和西渐过程中的路径、方式与本土化改造。 佛教的东方化历程: 从犍陀罗艺术的兴起到石窟寺的开凿,书中细致描绘了佛教如何在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土壤上,吸收本土哲学(如道家、儒家思想)的营养,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宗派。对鸠摩罗什、玄奘等高僧的生平事迹,不仅着眼于其译经的功绩,更探讨了他们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翻译家”和“外交官”的双重角色。 多元信仰的并存景象: 丝绸之路沿线并非单一宗教的天下。本书详细记录了祆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传入与发展。通过对吐鲁番、西安等地出土文物的分析,展现了不同宗教符号如何在同一社区内并存、互动,甚至相互影响的“文化共生”现象。这种多元性的展现,挑战了传统上单一的文明传播叙事。 艺术的交响:风格的融合与创新 艺术是文化交流最直观的体现。《千年风物录》用大量的图版和深入的分析,展示了丝绸之路如何催生了全新的艺术范式。 犍陀罗雕塑的诞生: 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书中通过对比希腊化艺术与印度本土艺术的元素,精妙地解析了犍陀罗佛像中“深目高鼻、衣纹褶皱如希腊雕塑”的形成过程。这种风格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不同文化对同一神祇形象进行再创造的典范。 音乐与舞蹈的跨界: 丝绸之路上的乐器和乐律也发生了剧烈的碰撞。唐代的“胡旋舞”风靡长安,其使用的筚篥、琵琶等乐器,正是西域的贡献。本书不仅描述了这些艺术形式的流行,更尝试重构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理论基础,让读者得以“听见”古代的交响乐。 建筑风格的融汇: 从中亚的穹顶技术到中国建筑的斗拱结构,两者在丝路沿线的融合催生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例如,书中分析了西域佛塔与中原楼阁的结合,如何形成既庄严又灵动的宗教建筑群落。 当代回响:遗址的保护与未来的启示 《千年风物录》并非停留在对古老历史的缅怀。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及这条古道对当下“一带一路”倡议的哲学启示。它提醒我们,人类文明的繁荣,始终建立在开放、理解与互鉴的基础之上。 《千年风物录:丝绸之路上的古今交融》 是献给所有对世界历史、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感兴趣的读者的深度读物。它提供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去重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相互连接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平时阅读的速度不算快,但这本书吸引我一口气读了好几章。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非常适合初学者。每一章节都选取了不同的主题,比如关于自然景物、人生哲理、人际交往等等,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了我对不同领域知识的好奇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一些抽象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非常贴切,能够让我很快地抓住核心思想。比如,在讲解“孝道”的时候,作者引用了一些感人的小故事,让我明白了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关怀和陪伴。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种“这是给小孩子看的书”的刻板印象,反而让我觉得,无论什么年龄段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读完一小段后,停下来回味,思考书中的道理是否也能应用到我的生活中。

评分

这本书的书页散发着一种淡淡的纸张香气,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封面设计很吸引人,色彩鲜艳又不失古朴,能立刻抓住小读者的目光。翻开里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精美的插图,每一幅都栩栩如生,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诗意的古代。这些插图不仅为文字增添了色彩,更重要的是,它们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略显晦涩的词语和典故。我特别喜欢其中描绘古代孩童嬉戏玩耍的画面,充满了童趣和生活气息。文字部分的设计也很用心,采用清晰易读的字体,配合适度的留白,让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书本的装订也很牢固,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在视觉和触觉上都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的好书,它用一种温和而有趣的方式,为我打开了认识古代文化的大门。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个充满惊喜的宝盒里探索,每一页都藏着新的发现,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古色古香的雅致庭院,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韵味。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既典雅又不失活泼,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书中对于词语的解释非常到位,而且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还融入了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例如,书中对“春”字的讲解,不仅仅是四季之一,还联系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以及古人对春天的美好期盼,这让我对“春”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同时,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典故和传说,这些故事引人入胜,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天文、地理、动植物的描写,它们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敬畏和好奇。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我觉得学习的过程充满了乐趣。我特别喜欢书里的一些小提示和拓展阅读的部分,它们就像是隐藏的彩蛋,总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在提到某个节日习俗时,书里会简单介绍这个节日的由来和意义,让我对传统节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即使是一些古老的词汇,在作者的解释下也变得容易理解。我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不仅提升了词汇量,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祖先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宝贵和迷人。

评分

我一直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就觉得它很适合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优美,朗朗上口,读起来有一种很强的韵律感,就像在品味一首首动听的歌谣。它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场景,将那些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我特别喜欢书里提到的一些比喻,比如用“春风得意马蹄疾”来形容心情的愉悦,或者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比喻困境中的转机。这些生动的比喻一下子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让我印象深刻。书中的内容并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片段,引导我思考,让我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道理。我觉得这种学习方式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也更有趣。我经常会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书里的内容,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这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有意义。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送货也比较及时。

评分

给孩子启蒙用的,一天给她读一则

评分

印刷精美,文字清晰,价格优惠,赞一个?

评分

纸张比较薄,内容很详细,但是缺乏趣味性,适合大人看或者工具书

评分

好书,老婆要买的。没毛病

评分

反应还不错,每次都要写很多字,书是送人的!送人的!

评分

买了给孩子看!挺好的,接受古文化熏陶

评分

非常好,618非常划算!囤了好多书,慢慢看!非常好,618非常划算!囤了好多书,慢慢看!非常好,618非常划算!囤了好多书,慢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