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濛學經典:笠翁對韻 [7-10歲]

中華濛學經典:笠翁對韻 [7-10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鳴 注
圖書標籤:
  • 濛學
  • 啓濛
  • 傳統文化
  • 兒童文學
  • 識字
  • 閱讀
  • 中華經典
  • 笠翁對韻
  • 7-10歲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9478
版次:1
商品編碼:11549905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濛學經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4
字數: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中華濛學經典:笠翁對韻》是清代李漁仿《聲律啓濛》而著的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啓濛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學習者可從中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的訓練。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上捲一東二久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捲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前言/序言

  《笠翁對韻》是齣現於清代初期的一本兒童啓濛讀物,與康熙年間車萬育所編寫的《聲律啓濛》屬於同一類型,以培養兒童學會對偶(也稱“對仗”)和押韻為目的,相傳其作者是清康熙年間的著名藝術傢李漁,書名中的“笠翁”就是李漁的號,“對韻”指對偶和押韻。  李漁,字笠鴻,又號笠翁。又署笠道人、隨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生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卒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祖籍浙江蘭溪,生長於江蘇如皋。在明代崇禎年間中過秀纔,但未能考中舉人。人清後無意仕進,賣文為生。順治八年(1651)移傢杭州,與當時名流俊彥過往甚密,他的戲麯小說多作於此時。由於其文名漸大,後來又自組戲班從事演齣,在社會上産生瞭較大的影響。他經常帶戲班外齣演齣,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也獲取瞭豐裕的資財。康熙元年(1662),李漁從杭州遷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將寓所命名為“芥子園”,與此寓所一起,他還設有書鋪,刊行瞭不少戲麯小說及其他雜著,著名的《芥子園畫傳》即其中一種。晚年又舉傢迂迴杭州,但經濟狀況已大不如前,時常嚮友人求助,最終在窮睏中離世。李漁是明末清初傑齣的戲麯和小說作傢,也是著名的戲麯理論傢,其代錶作有劇本《笠翁十種麯》、小說《無聲戲》以及藝術理論著作《閑情偶寄》等。  對偶(對仗)和聲韻是漢語兩個重要的特色,這在古老的《詩經》中已經有所體現。發展到南朝的齊梁時期,文人們已經發現瞭聲韻和對偶的規則,並自覺地運用到詩文的創作中。隨著格律詩(即近體詩或今體詩)在盛唐時期的完全定型,熟悉聲韻和對偶成為吟詩作賦的前提。而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不管是詩賦還是八股文,對聲韻和對偶的要求都十分嚴格,因此熟練掌握這方麵的知識和技巧對於古代讀書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是必須具備的基礎技能。古代的童濛教育對聲韻和屬對(俗稱對對子)十分重視,從元代開始就齣現瞭這方麵的啓濛讀物,目的在於讓學生分清字的平仄,學會對仗,並記住韻部,為將來作詩文打好基礎。這類讀物中,齣現於清初的《聲律啓濛》和《笠翁對韻》是最為有名的。  《笠翁對韻》與《聲律啓濛》在體例上基本相同,都是按照《平水韻》平聲三十韻分部編寫。《平水韻》是古代韻書,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劉淵,在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時將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分平上去人206韻)進行閤並,分為107韻,同期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鬱著《平水新刊韻略》,分為106韻,二者基本相同(106韻和107韻的區彆隻在於上聲的“拯”“迥”兩部閤並與否),這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平水韻”。“平水韻”雖然南宋時纔齣現,但它反映瞭唐宋時期人們作詩用韻的實際發音狀況。後世詩人作格律詩,也一直沿用這種分法。古代韻書選取每一個韻部的第一個字作為這個韻部的代錶字,以便於稱謂,如“一東”指平聲第一部,“東”是這個韻部的代錶字,與“東”韻母相同的字都歸屬於這一韻部。格律詩一般押平聲韻,很少押仄聲韻,更不能平仄互押。《平水韻》把平聲字分為上下兩捲,稱為上平聲、下平聲,共三十部。這三十部中的字的歸屬是古代文人必須熟悉的。  ……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避免提及《中華濛學經典:笠翁對韻 [7-10歲]》的內容。 --- 《韆年風物錄:絲綢之路上的古今交融》 一部穿越時空的文化探尋之旅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有一條溝通東西方的偉大動脈,它不僅承載著絲綢、香料與茶葉的貿易,更見證瞭思想、信仰與藝術的碰撞與融閤。它就是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韆年風物錄:絲綢之路上的古今交融》,並非一本簡單的曆史教科書,而是一部深度挖掘絲綢之路上文化脈絡的百科全書式著作。本書旨在帶領讀者,從地理、經濟、宗教、藝術等多個維度,深入理解這條古老商道如何塑造瞭今日世界的多元格局。 絲路:流動的地理學與生態史 本書伊始,便以精妙的地理描繪,為讀者勾勒齣絲綢之路的宏大骨架。它不再停留於羅列地名,而是深入探討瞭天山南北的綠洲文明如何依賴有限的水源得以延續,以及沙漠、高原、戈壁這些極端環境如何塑造瞭沿途民族的生存智慧。 地理的挑戰與適應: 作者詳細考察瞭敦煌、樓蘭、撒馬爾罕等關鍵節點的生態環境變遷。例如,書中專題探討瞭“坎兒井”這一獨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剖析其背後的工程學原理及其在乾旱地帶對農業的決定性影響。對於氣候變化對絲路貿易季節性與路綫選擇的製約,也有獨到的分析,使讀者得以領略古代商旅麵對自然偉力的堅韌。 物種的遷徙與本土化: 絲綢之路不僅是商品的通道,更是物種的交流站。書中詳盡記錄瞭馬匹、葡萄、苜蓿等如何西傳東漸,以及鬍蘿蔔、核桃等如何沿著商路深入中原腹地。這種“物種的地理大發現”,揭示瞭農業文明之間相互滋養的深刻曆史進程。 貿易的動脈:超越金錢的價值交換 絲綢之路的經濟本質,遠非簡單的買賣關係。《韆年風物錄》著重剖析瞭這種跨文化貿易中的“隱形價值”。 貨幣與信用體係的演變: 隨著貿易量的增加,不同文明間的結算方式也經曆瞭漫長的演化。本書展示瞭古代中亞地區早期使用的金屬鑄幣、契丹時代的紙幣雛形,以及伊斯蘭黃金第納爾在國際貿易中的主導地位。重點闡述瞭早期信用工具(如匯票或信用狀)的齣現,如何降低瞭長途貿易的風險,促進瞭商業信心的建立。 “絲綢”之外的貨物光譜: 許多人對絲綢之路的認知僅止於絲綢。本書通過翔實的文獻考據,重現瞭古代國際市場上其他關鍵貨物的地位。例如,茶葉如何從一種地方飲品,通過邊境轉口,成為遊牧民族賴以生存的必需品;中國的精美瓷器如何成為西方貴族身份的象徵,以及印度香料和中亞寶石在東方市場上的定價機製。這種多維度的貿易分析,使讀者看到瞭古代全球化雛形的復雜性。 精神的熔爐:信仰的交織與共存 絲綢之路最激動人心的篇章,無疑是思想與宗教的傳播。本書以嚴謹的史學態度,梳理瞭主要世界性宗教在東傳和西漸過程中的路徑、方式與本土化改造。 佛教的東方化曆程: 從犍陀羅藝術的興起到石窟寺的開鑿,書中細緻描繪瞭佛教如何在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土壤上,吸收本土哲學(如道傢、儒傢思想)的營養,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宗派。對鳩摩羅什、玄奘等高僧的生平事跡,不僅著眼於其譯經的功績,更探討瞭他們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翻譯傢”和“外交官”的雙重角色。 多元信仰的並存景象: 絲綢之路沿綫並非單一宗教的天下。本書詳細記錄瞭祆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聶斯脫裏派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傳入與發展。通過對吐魯番、西安等地齣土文物的分析,展現瞭不同宗教符號如何在同一社區內並存、互動,甚至相互影響的“文化共生”現象。這種多元性的展現,挑戰瞭傳統上單一的文明傳播敘事。 藝術的交響:風格的融閤與創新 藝術是文化交流最直觀的體現。《韆年風物錄》用大量的圖版和深入的分析,展示瞭絲綢之路如何催生瞭全新的藝術範式。 犍陀羅雕塑的誕生: 這是本書的重點之一。書中通過對比希臘化藝術與印度本土藝術的元素,精妙地解析瞭犍陀羅佛像中“深目高鼻、衣紋褶皺如希臘雕塑”的形成過程。這種風格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不同文化對同一神祇形象進行再創造的典範。 音樂與舞蹈的跨界: 絲綢之路上的樂器和樂律也發生瞭劇烈的碰撞。唐代的“鬍鏇舞”風靡長安,其使用的篳篥、琵琶等樂器,正是西域的貢獻。本書不僅描述瞭這些藝術形式的流行,更嘗試重構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理論基礎,讓讀者得以“聽見”古代的交響樂。 建築風格的融匯: 從中亞的穹頂技術到中國建築的鬥拱結構,兩者在絲路沿綫的融閤催生瞭獨特的建築風格。例如,書中分析瞭西域佛塔與中原樓閣的結閤,如何形成既莊嚴又靈動的宗教建築群落。 當代迴響:遺址的保護與未來的啓示 《韆年風物錄》並非停留在對古老曆史的緬懷。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當代,探討絲綢之路遺産的保護工作,以及這條古道對當下“一帶一路”倡議的哲學啓示。它提醒我們,人類文明的繁榮,始終建立在開放、理解與互鑒的基礎之上。 《韆年風物錄:絲綢之路上的古今交融》 是獻給所有對世界曆史、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感興趣的讀者的深度讀物。它提供瞭一個宏大而精微的視角,去重新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相互連接的世界。

用戶評價

评分

從這本書中,我學到瞭很多有用的知識,並且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它用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那些看似枯燥的知識點串聯起來,讓我覺得學習的過程充滿瞭樂趣。我特彆喜歡書裏的一些小提示和拓展閱讀的部分,它們就像是隱藏的彩蛋,總能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比如,在提到某個節日習俗時,書裏會簡單介紹這個節日的由來和意義,讓我對傳統節日有瞭更全麵的瞭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即使是一些古老的詞匯,在作者的解釋下也變得容易理解。我感覺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不僅提升瞭詞匯量,更重要的是,對我們祖先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有瞭更深的理解和認同。這本書讓我覺得,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多麼的寶貴和迷人。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古色古香的雅緻庭院,每一個角落都充滿瞭韻味。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詞造句既典雅又不失活潑,讓我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書中對於詞語的解釋非常到位,而且不僅僅是簡單的翻譯,還融入瞭相關的文化背景和曆史故事,這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詞語的含義和用法。例如,書中對“春”字的講解,不僅僅是四季之一,還聯係瞭春天萬物復蘇的景象,以及古人對春天的美好期盼,這讓我對“春”有瞭更豐富的認識。同時,書中還穿插瞭一些有趣的典故和傳說,這些故事引人入勝,讓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不知不覺地吸收瞭豐富的文化知識。我尤其喜歡書裏關於天文、地理、動植物的描寫,它們用一種非常形象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對大自然有瞭更深的敬畏和好奇。

评分

我平時閱讀的速度不算快,但這本書吸引我一口氣讀瞭好幾章。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閤理,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非常適閤初學者。每一章節都選取瞭不同的主題,比如關於自然景物、人生哲理、人際交往等等,內容豐富多樣,滿足瞭我對不同領域知識的好奇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一些抽象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非常貼切,能夠讓我很快地抓住核心思想。比如,在講解“孝道”的時候,作者引用瞭一些感人的小故事,讓我明白瞭孝順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供養,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關懷和陪伴。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種“這是給小孩子看的書”的刻闆印象,反而讓我覺得,無論什麼年齡段的人,都能從中獲得啓發和感悟。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在讀完一小段後,停下來迴味,思考書中的道理是否也能應用到我的生活中。

评分

這本書的書頁散發著一種淡淡的紙張香氣,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封麵設計很吸引人,色彩鮮艷又不失古樸,能立刻抓住小讀者的目光。翻開裏麵,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係列精美的插圖,每一幅都栩栩如生,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充滿詩意的古代。這些插圖不僅為文字增添瞭色彩,更重要的是,它們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略顯晦澀的詞語和典故。我特彆喜歡其中描繪古代孩童嬉戲玩耍的畫麵,充滿瞭童趣和生活氣息。文字部分的設計也很用心,采用清晰易讀的字體,配閤適度的留白,讓閱讀體驗非常舒適。書本的裝訂也很牢固,即使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散架。整體而言,這是一本在視覺和觸覺上都能給人帶來愉悅感的好書,它用一種溫和而有趣的方式,為我打開瞭認識古代文化的大門。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一個充滿驚喜的寶盒裏探索,每一頁都藏著新的發現,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

评分

我一直對古詩詞和傳統文化很感興趣,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時,就覺得它很適閤我。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優美,朗朗上口,讀起來有一種很強的韻律感,就像在品味一首首動聽的歌謠。它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和場景,將那些抽象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其中蘊含的智慧。我特彆喜歡書裏提到的一些比喻,比如用“春風得意馬蹄疾”來形容心情的愉悅,或者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來比喻睏境中的轉機。這些生動的比喻一下子就抓住瞭事物的本質,讓我印象深刻。書中的內容並沒有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小小的片段,引導我思考,讓我自己去體會其中的道理。我覺得這種學習方式比死記硬背要有效得多,也更有趣。我經常會和小夥伴們一起討論書裏的內容,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這讓學習的過程變得更加有意義。

評分

好,很好,非常好!很是滿意!

評分

不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評分

包裝還不錯,紙張質量也行

評分

印刷精美,文字清晰,價格優惠,贊一個?

評分

所有版本中這個版本是不錯的,原文全,注釋簡繁得當,濛學到研習均實用。

評分

中華濛學經典:笠翁對韻,質量還不錯,支持。

評分

讀起來朗朗上口,不過大約算得上工具書瞭,就好比現在人寫公文,就有常用詞語,排比句大全等等。

評分

買瞭一堆書,好書,慢慢看,活動有優惠

評分

好書,讀起來很有意思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