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Medieval China and Sogdian Culture]

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Medieval China and Sogdian Cultu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荣新江 著
图书标签:
  • 中古中国
  • 粟特
  • 丝绸之路
  • 文化交流
  • 历史
  • 中亚
  • 贸易
  • 宗教
  • 社会
  • 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05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598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edieval China and Sogdian Cultur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6
字数:3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继《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之后,这是作者又一部汉唐中西文化交流的力作。
  近十多年来,随着安伽、史君等粟特首领墓葬在中原出土和大量汉文墓志的新刊,来华粟特人及其历史文化成为丝绸之路研究中的热点。本书深入探讨了入华粟特人的迁徙路线和聚落分布;粟特人在农牧交界地带的生活形态,以及从聚落到乡里的社会变迁;书中更聚焦于粟特商队的构成、商队首领萨保如何转变为聚落首领并入仕中国;祆祠的社会功能诸问题。并阐发安禄山的种族、宗教信仰及其叛乱基础;强调入华粟特人的多元文化特性。
  作者立足本土,兼具国际视野,力图以陈寅恪所倡导的“通识”方法,对前所不详的粟特文明,做出富有新意的探索。

作者简介

  荣新江,1960年生,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85年留校任教,现为北大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有《归义军史研究》、《敦煌学十八讲》、《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辨伪与存真——敦煌学论集》、《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等,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粟特人在中国》、《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及《唐研究》(1-19卷)等。

目录



从撒马尔干到长安(代前言)

――中古时期粟特人的迁徒与入居

第一编 粟特人的迁徙与聚落

西域粟特移民聚落补考

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补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流寓南方的粟特人

唐代六胡州粟特人的畜牧生活形态

――2007年西北农牧交错地带城址与环境考察纪略

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

新获吐鲁番文书所见的粟特人

9、10世纪西域北道的粟特人

从聚落到乡里

――敦煌等地胡人集团的社会变迁

第二编 粟特商队与祆祠

萨保与萨薄:北朝隋唐胡人聚落首领问题的争论与辨析

萨保与萨薄: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粟特商队首领

北周史君墓石椁所见之粟特商队

北朝隋唐胡人聚落的宗教信仰与袄祠的社会功能

安禄山的种族、宗教信仰及其叛乱基础

第三编 入华粟特人的多元文化

四海为家

――粟特首领墓葬所见粟特人的多元文化

有关北周同州萨保安伽墓的几个问题

Miho美术馆粟特石棺屏风的图像及其组合

粟特与突厥

――粟特石棺图像的新印证

金樽美酒醉他乡

――从安伽墓看粟特物质文化的东渐

略谈徐显秀墓壁画上的菩萨联珠纹

中古贵族墓室壁画上的胡风

――猎豹、杂服及其他

附录

粟特首领墓葬研究中的通识问题

纪念马尔沙克――兼谈他对粟特研究的贡献

索引

前言/序言


《长安的暮光:唐代中亚贸易与文化互动》 引言:盛唐气象与丝绸之路的交汇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公元七世纪至十世纪,即唐代鼎盛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之间错综复杂的贸易网络、文化交流及其社会影响。我们聚焦于唐帝国这一当时世界舞台上的核心力量,如何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遥远而富庶的粟特城邦、新兴的突厥汗国以及波斯萨珊王朝的残余势力进行互动。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商业路线和货物交换的史诗,更是一部关于文明冲突、融合与重塑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帝国边疆的脉动——唐朝的西域战略与管理 唐朝的西域政策是理解这一时期中外关系的关键。不同于前代的单纯军事征服,唐朝在安西都护府的治理下,形成了一种高度复杂、多层次的边疆管理体系。我们首先考察唐朝如何利用军事力量,特别是平定高句丽和突厥的战争,为其向西方的扩张奠定了基础。安西都护府不仅是军事堡垒,更是文化、宗教和行政的枢纽。 1.1 安西都护府的权力结构与职能: 详细分析安西都护府的行政层级、官员构成,以及其在协调不同民族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重点探讨其如何通过册封、和亲、设立部落联盟等软性手段来维持边疆的相对稳定,并保障商道的畅通。 1.2 军事屯垦与经济活动: 研究唐朝在西域推行的屯田制度,及其如何为中亚贸易提供后勤保障。通过考察龟兹、疏勒等地出土的文书和考古发现,揭示边境军队的日常生活、粮食来源以及与当地居民的经济往来,特别是对皮毛、香料等战略物资的需求。 1.3 冲突与和解:吐蕃势力的崛起: 吐蕃王朝在七世纪后期成为唐朝在西域面临的最大挑战。本书将梳理唐蕃在河西走廊、青海湖畔的军事对峙,分析怛罗斯之战等关键事件对中亚权力格局的深远影响,以及这种地缘政治压力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唐朝对粟特商人的政策。 第二部分:粟特商业帝国——跨越欧亚的贸易网络 粟特人,这个原本居住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地区的古老民族,构成了唐代丝绸之路商业活动的核心驱动力。他们的商业网络之精细、商业资本之雄厚,以及对贸易路径的熟悉程度,无人能出其右。 2.1 粟特人的商业组织与“行会”: 探讨粟特商人如何通过家族和地域联系建立起跨越数千公里的商业共同体。分析他们在长安、洛阳、河西走廊等地的聚居地(蕃坊)的运作模式,以及他们内部形成的商业契约和融资机制,例如在粟特语文献中发现的“借贷”和“合股”行为。 2.2 贸易路线的地理学与物流: 详细描绘唐代中亚贸易的几条主要干线,包括河西走廊、天山南北道,以及通往波斯和拜占庭的间接路线。重点分析驼队运输的组织方式、后勤补给点的选择(如敦煌、高昌、碎叶城),以及贸易中面临的风险(盗匪、气候、关税)。 2.3 贸易的商品构成与价值链: 不仅限于传统的丝绸与香料,本书将细致考察唐朝进口的商品,如玻璃器皿、琉璃、宝石、名马(汗血宝马)、西域香料(胡椒、沉香)等,以及唐朝出口的瓷器、茶叶(在唐代开始兴起)、金属工具和茶叶在西方的价值体现。分析这些商品如何在不同文化中实现价值的增殖。 第三部分:文化磁场——宗教、艺术与日常生活 贸易的繁盛必然带来文化的渗透与交融。粟特人及其带来的中亚文化元素,深刻地改变了唐朝的城市面貌、宗教生态乃至贵族生活方式。 3.1 祆教与景教在唐朝的传播与本土化: 祆教(拜火教)和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是粟特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西安出土的祆教神俑、火坛以及景教碑文,我们探讨这些外来宗教如何适应汉地的宗教环境,获得了哪些本土化的特征,以及它们在唐朝的官方态度和民间接受度。 3.2 音乐、舞蹈与胡化风尚: 粟特乐舞团(“胡姬”和“胡旋舞”)在唐代上流社会中享有盛誉。本书将研究这些中亚艺术形式如何被宫廷和贵族采纳,对唐代燕乐和壁画艺术产生的影响,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开放性。 3.3 粟特人在唐朝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认同: 粟特商人、乐师、甚至士兵,他们在唐朝的身份是流动的。通过对墓志铭和地方志的分析,考察他们何时获得汉族姓名、何时进入官僚体系,以及他们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认同与融入唐帝国主流社会之间进行平衡。 结论:盛世的终结与中亚的遗产 安史之乱和随后的藩镇割据,标志着唐朝对西域控制力的削弱,也预示着传统丝绸之路贸易的结构性转变。本书最后将总结粟特文明对唐朝的深远影响,并探讨在九世纪之后,随着伊斯兰势力的扩张,这条古老的陆上动脉如何被重塑,以及粟特文化元素如何通过新的渠道,继续影响东亚和中亚的历史进程。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展现中古时期欧亚大陆内部复杂而充满活力的互动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此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精妙的细节处理。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将不同的历史碎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完整而富有张力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在探讨政治权力的更迭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时,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深厚学养。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沉浸其中,仿佛能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脉搏与节奏。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充满了人文关怀与思想深度的佳作,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精神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赞叹,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文笔流畅,富有感染力。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精确的描述,将复杂的历史概念和理论阐释得深入浅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被历史边缘化的人物和事件的关注,这使得整个历史叙事更加立体和饱满。它打破了传统史学中“大人物决定历史”的刻板印象,转而关注社会肌理的细微变化及其深远影响。读罢全书,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印象,而是建立在扎实论据之上的全新认知体系。

评分

这部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的认知边界。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书中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探讨尤为精彩,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化互动,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线性的前进,而是充满了碰撞、渗透与重塑的动态过程。合上书卷,我感到自己的思维也被这场历史的盛宴涤荡了一番,对当今世界的形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充满热情的非专业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可读性。虽然内容涉及大量专业研究,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充满了人文的温度。他成功地将枯燥的文献考据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历史研究的精妙之处。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将学术深度与阅读乐趣完美结合的能力,在同类著作中实属难得,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力作。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初捧在手,便被它散发出的古老气息所吸引。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邃,仿佛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中古时代。我特别欣赏他对史料的严谨考证与独到见解,读来令人茅塞顿开。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并非简单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对当时社会背景、文化思潮的深刻剖析。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将那些尘封的往事重新赋予了生命力,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为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类文明的演变而感慨万千。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史诗,引导我们去思考历史的深层逻辑与内在联系。

评分

just so sojust so sojust so sojust so sojust so sojust so sojust so sojust so sojust so sojust so sojust so sojust so sojust so sojust so sojust so sojust so sojust so sojust so so

评分

近十多年来,随着安伽、史君等粟特首领墓葬在中原出土和大量汉文墓志的新刊,来华粟特人及其历史文化成为丝绸之路研究中的热点。本书深入探讨了入华粟特人的迁徙路线和聚落分布;粟特人在农牧交界地带的生活形态,以及从聚落到乡里的社会变迁;书中更聚焦于粟特商队的构成、商队首领萨保如何转变为聚落首领并入仕中国;祆祠的社会功能诸问题。并阐发安禄山的种族、宗教信仰及其叛乱基础;强调入华粟特人的多元文化特性。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名家经典,还好有活动。

评分

《罗马人的故事》既是历史,又是政治,还有人性。我们终于有了一部不但有价值和深度,而且有趣好看的罗马史。

评分

好书,好好看看!速度快,满意!

评分

作者立足本土,兼具国际视野,力图以陈寅恪所倡导的“通识”方法,对前所不详的粟特文明,做出富有新意的探索。

评分

文明的交汇,值得一读。

评分

分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