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命运的18个好母亲 [Life-Changing Lessons Given by 18 Good Moms]

改变孩子命运的18个好母亲 [Life-Changing Lessons Given by 18 Good Mom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云晓,弓立新 著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母亲力
  • 成长
  • 教育方法
  • 心理学
  • 好习惯
  • 人生观
  • 价值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436926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091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Life-Changing Lessons Given by 18 Good Mom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教育孩子,首先是教育自己;改变孩子,首先是改变自己。
  好母亲引领孩子的人生,用母爱为孩子的成长奠就基石。
  《改变孩子命运的18个好母亲》中,教育专家孙云晓、弓立新为您破解18个成功母亲的家教密码。
  没有天生就懂得科学教子的父母,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为好父母、成功的父母。

作者简介

  孙云晓,1955年2月8日生于山东青岛一个工人家庭。1966年冬天,因偶然机会读了一批文学名著,文学梦至今未醒。1972年,经师范学校短暂培训,年仅17岁即当小学教师。1974年在《青岛日报》发表儿童诗,也是首次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被选派到中央团校学习,结业后调入《中国少年报》担任编辑和记者。1980年,第一篇报告文学在《儿童时代》发表。1986年,《“邪门大队长”的冤屈》在《儿童文学》发表,受到高度评价。1987年调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1988年,孙云晓少年报告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以创作报告文学为主,也尝试着创作了一些长篇小说和电视剧,如《金猴小队》等。1993年发表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引发热烈持久的教育大讨论,推动了教育改革。
  现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章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自从事少年儿章研究工作以来,任各期刊杂志发表教育文章400余篇,先后主持了“多元文化与青少年的成长”课题,出版了《体验成长——青少年民宿地球村》(副主编);主持“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出版了《儿章教育就是培养妤习惯》(副主编)、《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副主编)、《培养幼儿好习惯》(主编)、《小学生的21个好习惯》(主编);主持了中闰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课题,出版了《孩子健康生活的6个要领》(主编)。

目录

好母亲N0.1 好做好母亲,是第一事业
好母亲N0.2 好做生活的强者才能成功
好母亲N0.3 好不盲目相信教育理论
好母亲N0.4 好做慈母,也要做严父
好母亲N0.5 好爱心与智慧造就英才
好母亲N0.6 好让“叛逆女儿”变成追梦人
好母亲N0.7 好贫困家庭托出“拉丁舞王子”
好母亲N0.8 好抓住关键环节,培养良好习惯
好母亲N0.9 好奇心成就科学天才
好母亲N0.10 好上高中的女儿怀孕之后
好母亲N0.11 好她曾经是一位不合格的母亲
好母亲N0.12 好让孩子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好母亲N0.13 好为早慧的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好母亲N0.14 好用理智和勇气面对磨难
好母亲N0.15 好勤奋结出梦想之花
好母亲N0.16 好培养孩子周密细致的行为作风
好母亲N0.17 好仁慈的爱心滋润孩子成长
好母亲N0.18好教育的智慧来自生活

精彩书摘

  2002年9月,湖北武汉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艾天震惊了整个武汉,全球最高的奖学金——4年总计28万美元的弗里曼亚洲奖学金颁给了这个有着灿烂笑容的少年。很快,艾天飞赴美国威斯里安大学求学。2005年,艾天毕业后被著名的美国高盛集团录用。作为艾天的母亲,王开敏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幸福和最幸运的,她觉得自己的家庭教育终于结出了可喜的果实,让孩子获得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一切,都得益于王开敏始终提倡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的阳光心态,让他自信地面对所有事物。
  一、激励儿子以父亲为榜样
  王开敏既是一位令人羡慕的母亲,又是一位令人佩服的妻子。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她甘愿放弃自己的仕途,做一名普通职工。
  王开敏始终相信科学,当初为了要一个健康的宝宝,她曾制订过细致的计划。1983年,“优生学”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王开敏却开始利用各种机会去了解它的相关知识。一次到北京出差,她特地到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向医生询问了这方面的知识。在那个年代,这些知识是平常人难以启齿的,接待王开敏的那位医生也没想到,一个女青年在没有怀孩子的情况下就如此仔细地来询问相关知识。王开敏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这位医生,他认真地给她做了讲解。
  当时,王开敏的丈夫艾勇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儿子艾天出生后不久,艾勇就到外地读书进修去了。为了让丈夫安心学习,王开敏承担了家里所有的事情。她说:“真正意义上的女强人应是那种事业上成功、家庭也很幸福的人。”
  由于一年到头不在家,艾勇和儿子之间的情感沟通自然也不多,有时他便十分内疚地对王开敏说:“你太受累了,我什么忙也帮不上。”王开敏则说:“你怎么没有帮忙?你给咱们儿子树立了榜样,让他懂得,做学问就要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人就要正直,靠自己的本事。能够当上自己儿子的榜样就是你最大的功劳。所以,你是个很称职的丈夫和爸爸!”
  有时候,儿子会问妈妈:爸爸为什么总是不在家呢?王开敏回答他说:“你的爸爸多了不起啊!瞧他,又当博士又搞科研,又去日本又赴南极,这才是一个具有远大目标的男人。”王开敏从不在儿子面前说一些抱怨丈夫的话,她让儿子经常给丈夫写信,让儿子对丈夫始终保持一种亲情的联络。
  1998年,艾勇读完博士后留在武汉大学任教。正巧,此时的王开敏又一次成为黄石市副市长的候选人。想到儿子的成长需要妈妈,而丈夫的事业正处于蒸蒸日上之际,是去是留,面对这两难选择,王开敏毅然放弃了当选副市长的机会,举家迁往武汉,并心甘情愿地调到武汉大学资料室做了一名普通的资料员。相对轻松的工作让王开敏拥有了更多的阅读时间。每当发现好文章,她就会把它推荐给儿子。从此,每到放暑假,能和儿子一起度假成了王开敏的一种享受。
  一些报道认为王开敏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女性都回到家庭,其实这是一种断章取义的理解。王开敏的意思是女性的生活要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果生了孩子,就要把前6年时间拿出来养好他。在这个阶段,母亲最神圣的天职就是抚育孩子。过了这个阶段,母亲还是要继续工作。王开敏强调的是阶段性目标,是要为孩子的整个一生全面考虑,因为母亲的影响对孩子至关重要。
  孩子出生后,王开敏的丈夫忙于学业无暇顾及家庭。在这种情况下,雇一个保姆来料理家务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王开敏思来想去,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她认为,一些素质不高的保姆的言谈举止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虽然又带孩子又料理家务累一些,但是王开敏把家务当作健身运动来做,始终以此为乐。孩子稍大一些后,她便指导孩子学做家务。事实上,有了这样的小帮手后,她做起家务来就觉得更加开心了。
  当今社会,男人忙于外面的事业,便把家庭事务更多地交给女性来打理。我们认为,作为女性,能帮助丈夫规划未来、承担养育孩子的重担,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可以说,母亲在家庭成员之中处于一个制衡的位置,家庭成员之间只有找到了以母亲为中心的平衡点,才能达到美满与和谐。王开敏正是这种家庭模式的实践者。
  ……
《静待花开:18位母亲的育儿智慧与生命回响》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为孩子播下幸福的种子,引导他们走向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是每一位为人父母者心中最深切的期盼。然而,育儿之路并非坦途,它充满了挑战、困惑,也蕴藏着无尽的惊喜与成长。《静待花开:18位母亲的育儿智慧与生命回响》并非一本提供速成秘籍的指南,也不是一套僵化的理论模型,它更像是一串串真挚的心灵絮语,是18位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母亲,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育儿感悟与生命智慧。她们的故事,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共同照亮了这条充满爱的道路。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18位母亲的内心世界,去倾听她们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经历的真实情感、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所收获的深刻体悟。她们并非完美无瑕的圣人,她们也曾迷茫、焦虑、甚至犯错,但正是这些真实的挣扎与勇敢的尝试,使得她们的育儿经验更具参考价值与情感共鸣。她们的故事,来自于生活的土壤,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最终凝结成滋养心灵的甘露。 走进18位母亲的生活画卷,感受她们的育儿哲思: 尊重与理解: 许多母亲在书中都强调了“看见”孩子的独立个体的重要性。她们分享了如何放下成人世界的预设与期望,去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与需求。有的母亲讲述了如何在一个孩子眼中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如何从孩子的视角去重新审视生活;有的母亲则分享了如何在一个孩子表达愤怒或沮丧时,不急于评判,而是去耐心倾听,寻找情绪背后的原因。这种尊重,是建立亲密关系的第一块基石,也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与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引导而非控制: 书中,18位母亲传递了一个共同的理念:育儿的核心是引导,而非控制。她们并非将孩子视为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塑,而是将孩子比作一株需要精心呵护的幼苗,需要适宜的阳光、水分和土壤,更需要生长的时间和空间。她们分享了如何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持而非包办;如何在孩子犯错时,引导他们从中学习,而非严厉惩罚。一位母亲讲述了如何在家中营造一个鼓励探索与试错的环境,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大胆尝试;另一位母亲则分享了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而非直接给出答案。这种引导,培养的是孩子的自主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精神。 言传身教的力量: 母亲的榜样力量,往往比任何说教都更为强大。本书中的母亲们,无一例外地都认识到这一点,并将自己的行为准则内化为育儿实践。她们讲述了如何通过自己的言行,去传递善良、诚实、责任感等重要的价值观。有的母亲分享了自己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如何成为孩子心中无畏的英雄;有的母亲则讲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细微的行为,如对待他人时的尊重与友善,来教会孩子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她们的故事,展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智慧,将深刻的道德教育融入生活的点滴之中。 倾听与陪伴的艺术: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高质量的陪伴显得尤为珍贵。本书中的母亲们,都将倾听与陪伴视为与孩子建立深度连接的法宝。她们分享了如何放下手机、放下工作,全心投入地倾听孩子的倾诉,无论是开心的事还是烦恼的事。她们也分享了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互动,例如共同阅读、玩游戏、或者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起。一位母亲讲述了如何在一个孩子沉默寡言的青春期,通过持续的温柔陪伴,最终打开了孩子的心扉;另一位母亲则分享了如何通过共同参与孩子的兴趣爱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这种倾听与陪伴,不仅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与被重视,也为他们提供了情感支持与安全港湾。 看见孩子的闪光点: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潜能与天赋。本书中的母亲们,都拥有“发现孩子闪光点”的慧眼。她们分享了如何超越分数与排名,去发现孩子在艺术、音乐、运动、手工、或者与人交往等方面的特长与优势,并给予支持与鼓励。一位母亲讲述了如何在一个孩子不擅长学业时,却在绘画上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并如何帮助孩子发挥这一优势;另一位母亲则分享了如何在一个孩子性格内向时,通过鼓励他参与集体活动,发掘了他组织协调的能力。这种看见,不仅能帮助孩子找到自信,更能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找到人生的价值与方向。 在错误中学习与成长: 育儿并非一帆风顺,犯错是必然的,关键在于如何从中学习。本书中的母亲们,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失误与不足,以及她们如何从中吸取教训,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她们讲述了如何在一个孩子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沮丧时,给予安慰与鼓励,引导他们认识到错误并从中学习;她们也分享了如何在一个孩子犯错时,保持冷静,理性地分析原因,并与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允许犯错”的文化,不仅教会孩子勇敢面对失败,也教会了他们承担责任与自我修正的能力。 母亲自身的成长: 育儿的过程,也是母亲自我成长与蜕变的过程。本书中的母亲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也经历了自身的生命觉醒与价值重塑。她们分享了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更强大的内心力量。有的母亲讲述了如何在一个孩子需要特殊关怀时,自己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勇气与智慧;有的母亲则分享了如何在一个孩子独立外出求学后,自己学会了如何享受独处,并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她们的故事,展现了母爱不仅仅是付出,更是双向奔赴的生命共鸣。 《静待花开:18位母亲的育儿智慧与生命回响》并非一本“应该如何做”的教条式指南,它更像是一本“我可以如何做”的灵感集。通过这些鲜活、真实的生命故事,读者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属于自己家庭的育儿之道。它鼓励读者回归初心,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成长,用爱去滋养他们的心灵,用智慧去引导他们的未来。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它让读者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等待绽放的花朵,而每一位母亲,都是那辛勤耕耘、静待花开的园丁。在这个过程中,无需焦虑,无需攀比,只需怀揣着爱与耐心,细心呵护,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生命芬芳。 阅读《静待花开:18位母亲的育儿智慧与生命回响》,就像与18位智慧的母亲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她们的故事,或许会让你回想起自己与孩子的点滴互动,或许会让你对某些育儿观念产生新的思考,或许会让你在迷茫时找到一丝曙光。它是一份礼物,献给所有在育儿路上努力前行的父母,愿你我都能在静待花开的旅程中,收获满满的爱与成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解构了传统意义上对“成功母亲”的刻板印象。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被各种“精英教育”的模板所裹挟,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在某个领域拔尖,就是一种失败。然而,这十八个案例所展现的“好”,是多元化且高度个性化的。有的母亲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理韧性,有的专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有的则将重点放在了道德品质的塑造上。书中清晰地表明,没有一种教育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家庭和所有孩子,最关键的是母亲要清晰地认知到自己的孩子是谁,他(她)的独特天赋在哪里,然后提供一个最适合他(她)成长的土壤。这种对个体差异的深刻洞察,让我对“望子成龙”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龙”的形态可以是千变万化的,不必强求一模一样。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鼓励母亲们“做自己”的信念,给予了我极大的安慰和力量,让我更敢于跳出外界的评判标准,专注于构建属于我们自己家庭的教育哲学。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吸引人,光是“改变孩子命运的18个好母亲”这个表述,就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堆砌理论的育儿宝典,结果读完后,感觉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访谈录,记录了十八位母亲真实且鲜活的育儿故事。这些故事的魅力在于它们的真实感和细节的丰富性。书中并没有给出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反倒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场景和抉择,展示了母亲们在面对教育困境、青春期叛逆、学业压力乃至家庭变故时,是如何凭借着那份独特的“母亲的智慧”去引导和支持孩子的。比如,其中一位母亲如何巧妙地将一次失败的考试转化为孩子自我反思和成长的契机,那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远比生硬的说教来得有效和深刻。文字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娓娓道来的温馨时刻,也有直面冲突的紧张场景,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代入感。它让人深思的不是“我应该怎么做”,而是“我能从这些经历中学到什么样看待问题的新视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在教育孩子时的盲点和可以提升的空间,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回味良久,并对日常的互动模式产生细微的调整。

评分

从文笔上看,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是非常注重氛围营造的。它不只是在罗列事实,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又一个微型的世界,让你能够切身感受到那些家庭特有的氛围和情感张力。作者在描述母亲们与孩子进行深度沟通的场景时,那种细致入微的对话捕捉和肢体语言的描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比如,如何处理孩子对权威的挑战,书中描述的那种既要坚持原则又要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微妙平衡,处理得极其巧妙和艺术化。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对话的语速和沉默的重量。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比那些干巴巴的“你应该这样做”的指导要有效得多。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体现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体现在母亲是否能及时捕捉到孩子情绪的细微波动。这本书确实提供了一种更具“艺术性”的育儿视角,让“养育”这件事本身也成为了一个充满创造力和美感的过程。

评分

总而言之,对于那些在育儿路上感到迷茫、被外界噪音干扰的家长们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定心丸”。它没有贩卖焦虑,反而提供了一种基于实践的、充满人情味的解决方案。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为了查阅资料,而是因为被某个母亲的某句话深深触动,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内化。这种深度的共鸣,是很多流行的育儿书籍所缺乏的。它巧妙地将“教育目标”与“母亲的自我成长”联系起来,暗示着孩子命运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源于母亲自身心智的成熟和格局的拓宽。最终,它传递出的核心信息是:最好的教育,是爱与智慧的结合,而这份智慧,往往是从别人的真实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答案,而在于它能激发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结构精巧,但又不失温度。它避开了传统教育书籍那种冰冷的说教口吻,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生活化、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传递经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每一位母亲故事时的那种克制和尊重,没有将这些母亲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将她们还原成有血有肉、也会犯错、也会焦虑的普通人。正是这份“不完美”,让故事更具说服力。例如,书中对家庭文化传承的描述,并非是宏大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母亲们如何在家里的餐桌上、在睡前的闲聊中,不经意间植入价值观的细节描写。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哲学,比起那些动辄要求父母牺牲一切去“鸡娃”的论调,显得更为健康和可持续。它似乎在轻轻提醒我们,教育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更重要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跑得是否心甘情愿、是否步伐稳健。读完后,我感受到的不是压力,而是一种被赋权的感觉——原来,做好母亲并不需要成为超人,只需要更专注、更智慧地投入到当下的每一刻陪伴之中。

评分

挺好

评分

挺好

评分

值得拥有?

评分

送货挺快的,还没来得及看内容

评分

值得拥有?

评分

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

评分

值得学习

评分

挺好

评分

值得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