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财”与“政”:清季财政改制研究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财”与“政”:清季财政改制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增合 著,李艳玲,曾诚 编
图书标签:
  • 清史
  • 近代史
  • 财政史
  • 制度史
  • 政治史
  • 清季
  • 财政改革
  • 知识转型
  • 中国近代史
  • 社会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82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143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6
字数:34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季新政期间,财政制度前后变化至巨。本书重点探讨清季财政改制中“变”与“不变”的复杂面相,揭示“财”与“政”在制度变动过程中彼此牵制的动态情景,藉此管窥政治、财政和知识观念在清季大变动中交互影响的实态。这项研究展示了西学东渐背景下近代中国旧制消匿、新制萌生的一般模式,其“不新不旧、童牛角马”之形态实为当日制度变革的过渡性样态,为今日制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绝佳案例。《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财”与“政”:清季财政改制研究》宗奉“人与制度”的分析模式将对相关学术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刘增合,1967年生,山东安丘人,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2005),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多篇。重点研究晚清财政与政治问题等。

目录

自 序
题 旨
治史空间
文献与方法
研撰说明
第一章 光绪前期财政旧制兴革
第一节 州县亏空清查及制度嬗递
第二节 钱粮考成制度的新举措
第三节 解协饷制度规复的限度
第四节 成效评估与成因分析
第二章 光宣之交的财政清查
第一节 财政清查思路的变动
第二节 设局与派官
第三节 抚藩大员与监理官之矛盾
第四节 省财政清查
第五节 清查财政之评估
第三章 西式预算与财政改制
第一节 局部尝试
第二节 老树接新枝
第三节 旧制排异
第四章 直省督抚与试办预算
第一节 宪政清单遭遇财政困境 188
第二节 倡议阁会真相 195
第三节 筹对预算监督 201
第四节 人事派分与制度移植环境之检讨
第五章 西式税制与国地两税划分
第一节 新尺度与旧制度
第二节 税政现实与分税学理的调适
第三节 “日本标准”的接引
第四节 地方税分级之热议
第六章 外省财政机构变动
第一节 十羊九牧
第二节 “裁局上谕”颁布前的改制
第三节 改革者识见
第四节 机构整合与分科办事
第五节 局所再裁与议设度支使
第七章 由预算财政转向战时财政
第一节 转向战时财政
第二节 勾堆借款与外省举债
第三节 急筹内款
第四节 应对请款
征引文献
专有名词索引

精彩书摘

  第五章西式税制与国地两税划分
  税收是历代王朝财政的主脉,税制状态反映出封建王朝的理财能力和观念取向。晚清就地筹款政策影响下的税政制度,其主要弊端有三:其一,中央与地方共一财源,各省内结、外销之款均来自省内各类税捐,无所谓国家税、地方税之分;其二,各省税制因就地筹款政策的推行而更趋紊乱,税种、税率、征税方法、税款使用、征收机构等,因时因地,各有区别;其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政治矛盾明显体现在税款使用、征税权限和税率确定上,因税政界限不清、权限不明,导致督抚与部臣的纠葛愈益明显。
  庚子以后,理财新知东播中土,朝野各界也频频考察域外财政,日本、欧美诸国的理财制度渐为国人所知,各种资讯提示着协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矛盾只有依靠厘定财权,尤其是推行国、地两税的划分,才可各就轨道,并可藉此确立预算制度,预防财政危机进一步加深。两税划分的具体实践是在1909年以后清理财政的过程中逐步展开的,此已为学界所注意。
  揆诸疆臣奏章、清理财政局报告、财政监理官函牍以及报章言论等文献,可以看出时人划分两税的学理资源,几乎大部分取法于欧美、日本等国,西方分税制度的知识体系,尤为清季各级主政者、舆论参议者所熟知,权衡利弊,界定税源,几乎均以西式标准为取舍;两税划分的过程中,由于对西式税制学理认知角度差异以及固守本省利益的需要,中央与各省在划分标准、具体接引、税制分级等问题上,显然各有所宗;分税言论的歧异,隐隐显示出改革税制与固守本位的矛盾心态。
  第一节新尺度与旧制度
  晚清税政弊端由来已久,朝野各界均有批评,有侧重宏观者,有诟病细微者,角度、深度各有不同。光绪中叶之前,批评者多就事论事,很少从整个税制上加以反省。庚子以来,尤其是新政谕旨发布之后,随着东西各国税制新知大规模东播中土,朝野各界在把握外来税制精义的同时,反观国内税政现状,遂产生种种不满。与以往不同,这些批评意见重在揭露税制根本缺陷,而这些根本缺陷是基于西式税制的映衬而自然暴露的。西方税制和理财制度完备简洁、收支有序的“理想”境界,确实能反衬出国内税制的混乱无序。参照系统的转换,映像的面貌自然也会发生改变,由域外新知反观国内旧制,本土税制弊端的症结已非从前批评意见所能囊括,换言之,从前的批评均系枝枝节节,言少及义。伴随西学东渐的深入,国内各界对税种繁杂,税率紊乱,征税机构复杂等批评意见迭见刊布。
  首先,税制是否简洁有序,这是中西对比过程中时人感触较多的问题。有关旧制弊端的“新发现”往往从体会西方“文明国”理想的税制架构开始。日俄战争后,有人即从税制简洁有序这一角度,对比中外税制的种种差别,颇感于东西诸国税制明晰,而本土租税则纷繁复杂,“文明各国租税,有所谓国税、地方税、附加税各等,中央政府所集者惟国税而已;至于地方税,则由地方官与参事会支收;若附加税,则为自治团体之事。吾国既无国税、地方税之名,所谓租税者,既为国用,又为地方用,如解京诸饷,即国用之类也;如报销诸费,即地方用之类也;至于附加税,则亦有相类者焉。”此外,尚有杂费、杂捐杂税、津贴、捐输、报效、加价等等,形成税外有税,租外加租,捐外有捐的庞杂税制,与东西各国税制明晰、简洁有序的状态形成巨大反差。正如时论所见,“近年举办新政,出款渐多,惟加增税目,徒为一时弥缝之计,税法繁扰,而国家仍无实惠”,“方今百度维新,税法尤急须改良,宜仿照各国最简法,专重普及者数款,以直取于民为本,不足则辅之以他。”注重主要税源,删减杂小税源成为改良税制的着眼点。清季负责清理财政的外省官员对此尤有感触。奉天清理财政局在对比中外税制之差别后认为,国内税制混乱,概无规矩可循,章制远不完整,各省办法更显分歧。该局以本省为例,运用西方财政“法理”,观照本土税政状态时,发现了诸多不合理的弊端:
  我国税法向未厘定,征收制度率沿用习惯法。其关于国家正税者,已不免办法分歧,罅漏百出;而地方财政所收入尤为章制不完,显违法理。即以奉天而论,从前财政本极简单,嗣因政费增加,乃创办各种捐款以为补苴之计;近年因筹办各项新政,需款浩繁,国家财力不足以支办之,乃各量地方所出,谋地方所入,只以税源有限,筹款维艰,于是对物、对事分别酌量收捐,因地制宜,纤细毕具,……各种捐款,或属普通办法,或系单行章程,或为附加税,或为独立税,错杂纷纭,更仆难数……机关既不统一,用途复多混淆,且经征舞弊,搜括病民,与财政收入之原理背道而驰者尤属不少。

  ……

前言/序言

  鸦片战争以后,清廷有数次革新内政的实践,规模和影响各不相同。就制度变革而言,清季的新政改革,无论在制度变革范围,还是改革深度方面,均超越以往其他革新内政的实践。财政为庶政之母。虽然历次新政均涉及财政层面,然而,改变制度的力度却大不一样。清季革故鼎新的过程中,财政制度的变革成为新政的核心要项。清廷宣称,“清理财政为预备立宪第一要政”。作为“立宪第一要政”,既有的财政规制在清理财政过程中,诸多方面均出现明显变化,税政、奏销、理财观念等突破了原有的样态,走上了变革的不归之路。时人感慨“旧政轮廓难存,新政支离日甚”,这种说法尽管略带讥讽,但亦道出制度嬗递的一个侧面。
  本书选题确定为清末新政时期的财政制度变动。典章制度史研究历来是中国史学的固有强项。历朝历代的财政制度向为学人所瞩目。民国迄今,晚清财政研究宏著迭出。不过,既有研究中,关于晚清财政制度变动的专论反而较少;以清季新政期间财政制度嬗递为研究对象的专门著述则更为少见(详后)。清季财政制度变革虽涉及很多方面,但本选题与一般的通史架构不同,不准备照顾面面俱到、教科书式的“体系完整”,而是着力深究清季财政制度变革的关键问题。主要围绕光绪前期的财政制度兴革、新政期间的清理外省财政、外省财政机构变动、试办预算制度、税政制度的合理化变革等数个问题展开讨论,冀能展示清季财政制度变动的主要面相。
  无论是清季新政还是财政制度的研究,无疑均属晚清史研究中较具挑战的课题。过往学者从各种角度涉猎过相关文献,也产生过相当多的论著,自具开创性意义。而本书论题同时关涉两者,兼顾其互有制约和影响的一面,实系清代典章制度研究中更有挑战难度的选题。难度何在?清季新政期间,全方位引纳外来知识和制度体系,安置本土的过程又充溢着无穷的变数:模仿与泥古并存,趋新与守旧共时,速变、缓变与不变共同构成新政的主调;财政制度变动处于新政大环境中,动辄触及各阶层利益,既得利益者尤其成为影响制度变革的关键,导致财政规制的改革产生变异。揆诸时人记载与后出文献,可以看出制度更张过程中,章程条文与历史实态互有参差,理想与现实若即若离。要恰当处理过渡时期的典章制度变动,难度在此,挑战亦在此。
  但是,最大的挑战还在于“理解过去”。依私见,这是今人研究典章制度史最难逾越的障碍。今日国人的思维习惯、言说话语、行事方式,毕竟远离了百年之前的旧轨辙和旧传统。以新的言说和思维来处理清季变革前的制度形态,极易陷入以今人揣古人,两不沾边的窘境。光绪前期,藩司衙门、府厅州县官衙中以科房处理政事,其中办事人员之称谓即为今人所难以理解,诸如稿案、照磨、帮稿之类,望文生义显然动辄出错;以今人熟悉的现代行政科层观念来理解光绪年间的科房职能,附会解释外省设立的度支公所,甚至以现代财政学知识附会清代的度支、理财这类旧有说辞,显然是十揣九谬。职是之故,学者在梳理清季制度的变动时,易涉虚悬想象[imaginary]的危险,或格义附会,或隔靴搔痒。此事端赖学人抱高度之自觉,须警惕以后见之明妄揣史事变嬗,藉今日惯性思维揣摩研究对象言行的倾向。这就要求研究者在感情和心智上真正置身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场景中,力图处在同一“田野”下去理解过去。陈寅恪教授要求“了解之同情”的研究态度,依然是典章制度史研究的至高境界:
  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具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但此种同情之态度,最易于穿凿傅会之恶习。……若加以连贯综合之搜集及统系条理之整理,则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坏境,所熏染之学说,以推测解释古人之意志……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中其他分册的书籍简介,重点介绍丛书中其他研究主题,并确保内容详实、自然流畅,不涉及您提到的《“财”与“政”:清季财政改制研究》的具体内容。 ---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部分分册)简介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致力于深入探讨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在面对内部危机与外部冲击时,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治理能力及知识体系所经历的深刻而复杂的变革历程。本丛书旨在通过对特定议题的聚焦研究,揭示这一转型期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张力,为理解现代中国的形成提供多维度的学术视角。 一、 思想的碰撞与知识的重塑:《近代中国与西学东渐的知识场域重构》 本分册聚焦于近代中国知识界如何接纳、筛选与消化西方思想文化的复杂过程。不同于以往将西学东渐简单视为一种线性的知识输入模式,本书着重分析了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场域”是如何在传统士大夫、新式知识分子、教会学校以及新式出版机构之间进行角力的。 研究深入考察了在特定历史节点,西方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知识谱系在中国的“落地”过程。例如,康德哲学如何被介绍、误读与改造以适应中国传统伦理框架的需求;进化论如何与本土的“天人感应”学说产生互动,并最终重塑了国人对历史进步的认知。书中通过对翻译文本的细致文本分析,揭示了译者身份、翻译策略以及知识接受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重点探讨了“体用之辨”的演变,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救亡图存”的紧迫感下,如何平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对现代性知识的渴望。 此外,本卷还关注了知识传播渠道的制度化建设,包括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学术团体的成立以及知识分子的自我身份构建。这些努力不仅是知识的简单转移,更是中国主体性在现代语境下重新定位的关键步骤。 二、 地方的能动与国家的重构:《清末地方行政的现代化尝试与社会治理的张力》 清朝末年,中央权威的相对弱化与地方精英的崛起,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转型的重要背景。本分册将目光投向了地方层面,探讨在中央政府推行新政过程中,地方士绅、开明官员以及新兴市民阶层如何在维护既有社会秩序与响应国家现代化号召之间寻求平衡。 研究侧重于剖析清末地方行政的具体实践,如保甲制度的改革、义仓制度的演变以及地方自治的萌芽。作者细致考察了这些改革措施在不同地域(如长江中下游富庶地区与边疆开发地区)的实施效果差异,并分析了地方精英在推动或阻碍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本书关注了“绅”的转型——他们如何从传统的社会权威,逐步演变为参与地方政治、参与公共事务的半官方或准政治力量。 此外,本卷对国家权力下沉过程中产生的制度性张力进行了深入分析。中央要求统一标准、强化控制的同时,地方在资源调配和具体执行上展现出的巨大灵活性甚至对抗性,构成了晚清政治动态的显著特征。通过对地方档案、民间契约文书的挖掘,本书试图重构一个充满地方能动性的、非线性的国家重构过程。 三、 法律与社会秩序的重塑:《近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本土化与冲突研究》 近代中国面临的首要挑战之一,是如何构建一套符合现代国家主权要求,同时又能适应本土社会习惯的法律体系。本分册围绕清末修律运动,探讨了传统刑名制度向现代法制的艰难过渡。 研究首先梳理了以沈家本、伍廷芳为代表的修律精英所秉持的法律理念及其与西方法律思潮的对接过程。重点分析了新刑律、民律草案等核心文本的起草过程,揭示了在采纳大陆法系(尤其是日本法)的同时,如何试图保留或修正部分儒家伦理观和宗法社会结构的影响。 更为关键的是,本卷关注法律在社会层面的实际运行与遭遇的本土阻力。例如,新式法律在处理婚姻家庭关系、土地权属以及商业纠纷时,与根深蒂固的宗族习惯法和地方潜规则的冲突。书中通过分析司法判例和地方衙门的执行记录,揭示了现代化法律规范在基层社会语境下如何被“地方化”或“选择性执行”。这种法律实践的复杂性,反映了国家制度现代化与传统社会结构惯性之间的深刻矛盾。 四、 商业、金融与国家信用体系的构建: 本丛书的另一分册关注了近代商业和金融体系的制度变迁。在传统社会中,国家财政信用与商业信用体系往往界限模糊。本研究着重分析了洋务运动后期至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在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发行国家公债以及规范商业契约等方面的努力与困境。 重点考察了中国通商银行、户部银行等早期现代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股权结构及其与官僚资本、买办资本的关系。研究发现,现代金融制度的引入,在带来资本流动性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家财政的脆弱性与地方商业精英的离心倾向。通过对早期股票、汇兑市场资料的分析,本书试图勾勒出近代中国商业精英如何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寻求自身定位,以及他们对国家金融政策的实际影响。 总结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的系列研究,旨在超越二元对立的解释框架,深入考察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在思想、治理、法律和经济等多个维度上,所经历的既有继承又有断裂、既有外部输入又有本土创新的复杂转型过程。每一分册均基于扎实的文献工作,力求从具体制度和思想实践中,把握现代中国深层结构的生成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财”与“政”的结合,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尤其是在“清季财政改制”这样一个充满变革与危机的时代背景下。这让我联想到,那个时期,国家财政的困境是如何直接导致政治上的被动,又如何反过来,政治上的革新又试图通过财政的重塑来巩固权力、抵御外侮。这本书的研究,我想,应该不仅仅停留在对具体财政制度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去探究在那个转型的关口,知识分子群体对于“财”的认识是如何演变的,以及这些知识的演变如何与政治制度的改革相互激发、相互制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在那个充满动荡的年代,财政领域的探索是如何成为突破口,又是在何种程度上推动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转型。比如说,那些关于“国库”、“预算”、“公债”等概念的引进与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权力运行逻辑?又或者,在改革的过程中,又遭遇了哪些来自传统观念与既得利益的阻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为细致的观察,去理解“财”与“政”的复杂互动,以及它们在塑造近代中国命运中的关键作用。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这个系列名本身就点明了研究的核心,而“‘财’与‘政’:清季财政改制研究”则将视角聚焦于一个极为关键但常常被忽视的领域。我一直对晚清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深感好奇,尤其是在那个内忧外患、急于寻求出路的时代,经济与政治的相互作用是如何推动历史进程的。这本书显然触及了这个核心问题,通过对清季财政改制的深入研究,试图揭示知识分子在这个转型时期的思想嬗变,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与当时的政治制度发生碰撞、融合,并最终促成或阻碍了变革。想象一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那些为国计民生而奔走的士大夫,他们是如何理解“财”的,又是如何将其与“政”的运作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是否也曾面临如何在维护传统政治秩序的同时,引入新的财政理念和工具的困境?本书的标题暗示了一种探索,一种试图在宏大的制度转型叙事中,捕捉具体而微的财政改革如何成为时代齿轮的关键一环。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深入探寻那些尘封的史料,重现那个充满张力与变动的时代,理解在“财”与“政”的交织中,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未来的。

评分

“知识与制度转型”这个系列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它聚焦在“财”与“政”这两个看似基础却又极其核心的领域。“财”代表着经济基础和国家运行的物质保障,“政”则关乎权力结构和治理逻辑。清季的财政改制,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调整,而是一场深刻的、触及统治合法性与国家形态的变革。这本书无疑是要去挖掘那些隐藏在改革背后的知识观念的转变。例如,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国家财政”的概念的?是将其视为皇室的私产,还是一个独立运作的公共领域?他们又如何认识到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对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梳理这些知识的源头,是来自对西方模式的直接模仿,还是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新的契合点?同时,制度转型更是核心,财政改制必然会挑战原有的权力分配和利益格局。这本书会如何解析在这个过程中,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博弈?新的财政机构是如何建立和运作的?官僚体系又如何适应这些变化?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番波澜壮阔的图景,展现知识的萌芽如何孕育出制度的变革,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

评分

对于“财”与“政”的关系,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理解中国近代转型绕不开的议题。清季尤其如此,国家财政的枯竭与政治的腐朽形成了恶性循环,而外部的压力又迫使统治者不得不寻求改变。这本书所研究的“财政改制”,在我看来,并非是孤立的技术性改革,而是与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权力结构的调整,甚至是社会心态的重塑息息相关的。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财”的观念的。他们是否在借鉴西方“国家理性”和“公共财政”的概念,还是在传统的“聚敛”与“节用”之间摇摆?同时,这种观念的转变,又是如何影响到政治制度的改革?例如,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塑,税收制度的革新,是否伴随着权力下放与集中的博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层面的复杂性,而不是停留在对改革事件的简单罗列。我想看到的是,在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实践中,在制度的碰撞与演进中,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与过去不同的财政与政治面貌的,以及这个过程中的得失与教训。

评分

对于“财”与“政”这对概念在近代中国语境下的联结,我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过去阅读一些近代史的著作,往往侧重于政治事件、军事冲突或是思想流派的介绍,而对财政体系的演变及其与政治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则往往是点到为止。然而,一个国家的财政能力,无疑是其政治稳定、军事力量和对外影响力的基石。清季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财政状况的窘迫与改革的尝试,直接影响了晚清政府的决策,也深刻塑造了后来中国的国家建构。这本书以“财”与“政”为切入点,研究清季的财政改制,我猜想,它不仅仅是关于税收、国债、度支等具体财政制度的梳理,更可能深入探讨的是,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知识分子是如何构想新的财政理论,又是如何将其转化为可行的政治实践的。这其中必然涉及对西方财政思想的引入、消化与改造,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官僚体制的阻力与调适。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精细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政治精英们在财政问题上的焦虑与智慧,以及这些努力最终带来的影响。

评分

七年战争前夕,欧洲各大国错综复杂。其中首要矛盾是英法矛盾。英国打败西班牙和荷兰后,与另一位强大对手法国的矛盾迅速激化。其次是普奥矛盾。自从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为一系列独立的诸侯国,普鲁士和奥地利最为强大,两国都想成为德意志诸侯国中的霸主,进而统一德意志。同时由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皇室领地西里西亚在两次“西里西亚战争”(即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被普鲁士占领,两国矛盾也很尖锐。再次是俄普矛盾,沙皇俄国打败瑞典之后继续西进和南下,与日益强大的普鲁士发生冲突,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评分

非常快,书非常好,值得购买

评分

清季新政期间,财政制度前后变化至巨。本书重点探讨清季财政改制中“变”与“不变”的复杂面相,揭示“财”与“政”在制度变动过程中彼此牵制的动态情景,藉此可见政治、财政和知识观念在清季大变动中的交互影响。这项研究展示了西学东渐背景下近代中国旧制消匿、新制萌生的一般模式,其“不新不旧、童牛角马”之形态实为制度变革的过渡性样态,为当今制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绝佳案例。

评分

1756年1月16日,英普首先缔结《白厅条约》,规定双方负责在德意志境内维持和平,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这就大大触怒了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反对如此局势,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决心放弃原先签订的《俄英条约》,于1756年3月25日转向同奥地利柯尼次(Kaunitz)亲王结成攻守同盟。稍后,在奥地利女王玛丽娅·特蕾西娅积极策划下,奥地利与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签订相互保证的第一次《凡尔赛条约》,双方保证各自提供军队,援助另一方反击任何敌人,渐渐给普鲁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绞索,积极准备收复西里西亚。

评分

真心是不错呀!!!!!!

评分

一个认真的读书人会和他们心意相通。

评分

财政史的书,选题好,值得看

评分

非常快,书非常好,值得购买

评分

一个认真的读书人会和他们心意相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