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65.00元
作者:刘鹤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13623100
字数:230000
页码:2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大众的心理都处于**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
“正如加尔布雷思所描述的,当经济处于过度繁荣状态的时候,没有人不相信泡沫会继续膨胀,人们不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理性,而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相信盲目冒险的正确性。”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否一定会引发经济危机?危机面前是坚持理性还是投机冒险?
当经济出现的繁荣时,经济政策应该放任自流还是适当紧缩?
宽松的货币政策究竟是为解决经济泡沫恶性膨胀的态势还是只是贪图方便之举?
危机爆发后,决策者往往面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而应对政策却又总是难以令人信服。
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副主任刘鹤担任总报告执笔。
耗时三年的研究整理。
迄今为止,对经济危机研究*、*深入的书。
汇集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学者研究精粹。
研究成果已经在为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容提要
2010年起,财办启动“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对本次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的发生、演变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期望以史为鉴,理解,展望未来。“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组邀请了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参与研究。参与单位分别从政治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机制等角度展开研究,完成了专题研究报告。财办进行了综合研究,完成了总报告《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研究成果已经在为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录
篇两次大危机的比较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逻辑
二、两次危机的区别点
三、两次危机的共同特点
四、三点政策思考
第二篇从经济金融理论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两次危机比较
二、判断和结论
三、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篇从货币金融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危机背景与演变过程比较
二、危机爆发原因比较
三、危机应对及效果比较
四、危机对金融改革影响的比较
五、几点启示
六、政策建议
第四篇从金融监管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金融体系和危机演变机制比较
二、金融危机原因比较
三、危机应对与金融监管改革
四、基本结论和启示
第五篇从经济政治格局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两次危机的时代背景
二、两次危机演变过程和政策应对比较
三、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比较
四、两次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治理的影响比较
五、两次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第六篇从宏观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国外学者关于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综述
二、关于两次大危机的背景、成因、过程、应对及影响的对比分析
三、两次大危机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和重要启示
第七篇从微观机制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引言
二、两次危机的背景及演化
三、金融危机的微观机制分析
四、当前中国面临的金融与隐忧
五、结论和建议
后记
作者介绍
刘鹤,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副主任。
1952年出生于北京。2003年3月至今,任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方面工作。2011年3月起,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2001年至2003年,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主管电子政务和合作。此前曾长期在国家计委工作,多次参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经济学家论坛“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发起和主持人,也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在美国哈佛大学和Setonhall工商管理学院学习,并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获得MPA学位。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两次大危机”这个关键词,立刻勾起了我对于经济周期和金融风险的浓厚兴趣。我一直认为,理解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是把握时代脉搏的关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与经济危机斗争的历史。无论是20世纪初的大萧条,还是21世纪初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些“大危机”都曾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也深刻地改变了经济运行的格局和政策制定的方向。作者选择“比较研究”的方式,这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洞察力。通过对比,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时代背景下,危机产生的根源、演变过程以及应对策略的异同。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一种预警和启示。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两次危机背后的宏观经济因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政策失误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特别是,作者是否能够提出一些超越特定危机的、普适性的风险识别和防范机制,这对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正版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让我联想到了一场深入的“诊断”。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它暴露了经济体在结构、机制、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隐患。而“比较研究”则好比是医生在诊断不同病情时,通过对比相似症状,来找出病因的本质。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两次大危机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能够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病理。例如,第一次危机是如何孕育出来的?它的“症状”有哪些?第二次危机又是在怎样的“病灶”下发生的?它们之间在“病因”和“症状”上又有哪些微妙的联系和显著的差异?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既要看到具体的金融产品、市场行为、企业决策,也要看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贸易环境等大背景的影响。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相似的危机“病症”会反复出现,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症下药”,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权wei”二字,让我对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可靠性充满了信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厘清事实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探讨经济这样复杂而敏感的领域。这本书冠以“正版”之名,并强调“权wei”,这让我预感到它会是一部基于扎实数据、严密逻辑和深入研究的著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的是一种清晰、客观、不带偏见的分析。我想知道,作者在进行“比较研究”时,采用了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是否可靠?论证过程是否严谨?是否避免了主观臆断和片面解读?对于“两次大危机”,我个人一直抱有许多疑问,比如它们的发生是否具有某种必然性?我们能否从中找到一些可以普遍适用的经验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解答这些疑惑,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支撑,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经济的运行规律,以及危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评分《正版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人充满了期待。刘鹤的名字,以及“继翻译经济发展理论的十位大师之后的又一力作”这样的宣传语,无疑为这本书打上了“权威”、“深度”的标签。这让我联想到,在当今这个经济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深入剖析历史上的危机,寻找规律,汲取经验,是多么重要的事情。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经典经济学著作的影子,比如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或是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这些大师级的作品,无一不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影响着后世对经济世界的理解。刘鹤作为一名能够接续这样伟大传统的研究者,其学术功底和研究视野想必是相当了得的。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究竟会从哪些角度切入,去对比研究这两次“大危机”?它们之间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相似与不同?是否能够揭示出一些跨越时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济规律?对于一个渴望理解经济运行底层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思想盛宴,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探索经济世界的深邃奥秘。
评分“刘鹤继翻译经济发展理论的十位大师之后的又一力作”,这句话的份量十足,直接点燃了我对这本书内容的好奇心。我深知,能够被冠以“力作”之名的书籍,往往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潜心研究和深邃思考。经济发展理论,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进,也随着人类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入而更加丰富。能够被提及的“十位大师”,其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不言而喻。刘鹤能够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研究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前沿性。我非常想知道,他将在“比较研究两次大危机”这个主题上,如何运用和发展既有的经济发展理论?他是否会从不同的学派视角出发,比如新古典主义、后凯恩斯主义,或是奥地利学派,来解读危机?或者,他是否会提出一套全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周期性?这本书的潜在价值,远不止于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更在于它可能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提供一套新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