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米芾章吉老墓志
这套“翰墨瑰宝”系列,光是光可鉴人的装帧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当我小心翼翼地展开第一册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和纸张的温润感,简直像是穿越回了那个墨香四溢的时代。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痴迷于书法艺术的人来说,能亲手触摸到这些经过时间沉淀的精品,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虽然我这次关注的只是其中某一位大家的作品,但整体丛刊的视野和选材之精良,无疑体现了编纂者对中华文化瑰宝的极高敬意与深刻理解。每一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克制而又高雅的格调,既保证了视觉上的舒适度,又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件的风貌。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想起那些真正的大师们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每一个点画,每一次提按,都蕴含着深思熟虑。这样的出版物,放在书房里,不仅仅是藏书,更像是收藏了一段凝固的时光,让人随时可以沉浸其中,去感受古人笔下的气韵与精神。
评分我一直认为,收藏碑帖与其说是收藏艺术品,不如说是收藏一种精神坐标。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在各种“新潮”的审美冲击中,忘记了那些经过数百年检验的经典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针。这套丛刊,就是一本行走着的“定海神针”。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力量往往蕴藏在沉静与内敛之中。欣赏这些古老的墨迹,需要一种慢下来的心境,去体会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起笔和收锋中,所蕴含的深厚学养和人生阅历。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比任何浮华的技巧展示都来得更有力量。它不是简单地展示“写得好”,而是展示了一种“活得有格调”的态度,这种对生命品质的追求,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
评分说实话,我初次接触这套丛刊时,最大的疑虑在于,现代印刷技术如何能精准复刻出古代碑帖那种微妙的笔触和墨色的层次感?毕竟,拓片本身的质地、纸张的纤维走向、以及钤印的深浅,都是构成其独特美感的重要元素。然而,当我翻阅这套书时,那种担忧立刻烟消云散了。他们显然采用了顶级的影印技术,那些细微的皴擦、飞白,甚至是纸张的陈旧痕迹,都被细致入微地捕捉了下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更像是一种“转译”,成功地将原作中那种触手可及的肌理感传递给了屏幕前的我们。对于研究者而言,这种高保真的呈现至关重要,它避免了传统拓本在流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失真与模糊,使得我们能够更可靠地去分析书家的结字逻辑和用笔习惯。它把原本需要耗费巨大精力去古籍善本库才能领略的“真迹感”,普及到了更广泛的爱好者面前,功德无量。
评分我家里收藏了不少不同版本的碑帖影印本,但坦白说,能将“文物感”与“阅读体验”做到极致平衡的,少之又少。这套《翰墨瑰宝》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成功地让那些高高在上的国宝级文物,以一种近乎“可亲近”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当你翻阅时,仿佛能听到纸张与毛笔在案牍上摩擦的声音,感受到历史的呼吸。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单纯的电子资料或粗糙印刷品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个移动的、可供反复研究和品味的“微型博物馆”。对于一个书法学习者或者历史爱好者来说,拥有这样一套全面且精美的丛刊,无疑是极大地拓宽了自己的学习视野和审美疆界,是值得我们珍视和世代传承的文化财富。
评分从编辑的角度来看,这套丛刊的编排逻辑也十分值得称道。它并非简单地将作品罗列在一起,而是通过科学的装帧和清晰的图注,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每一部分内容的组织,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推敲,确保读者在欣赏作品主体之余,能够顺畅地获取到必要的背景信息,而不至于被过多的文字注释所干扰。这种“疏密得当”的处理,是很多大型图录出版物难以达到的平衡点。它既满足了纯粹视觉艺术鉴赏的需求,也兼顾了专业人士对于文献考据的渴求。可以说,它在学术性和艺术性之间,搭建了一座极为坚固且美观的桥梁,让人在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能获得扎实的知识支撑。
评分发帖,只是封皮会卷。
评分翰墨瑰宝·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鉴赏版):米芾章吉老墓志
评分不错,米芾的不错...........
评分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评分米芾章吉老墓专是本好书,值得细品。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翰墨第一辑里最不受人待见的了吧?关键是其他那几个太强了。所以精装版的我没收,但心里一直纠结。这回好了,出了个平价版的,把翰墨第一辑配齐了,这性价比太高了
评分参加活动,折算下来很便宜,好评。
评分品相不错,印的挺清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