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叢書:陶瓷收藏入門圖鑒

鑒寶叢書:陶瓷收藏入門圖鑒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張學 著
圖書標籤:
  • 陶瓷收藏
  • 古董鑒定
  • 文物
  • 鑒寶
  • 收藏入門
  • 陶瓷
  • 藝術品
  • 鑒賞
  • 文化
  • 古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譯林齣版社
ISBN:9787544713351
版次:1
商品編碼:1144260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鑒寶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92
字數:39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陶瓷鑒賞收藏愛好者
  

  集中國陶瓷藝術之珍品
  收錄國內外著名博物館陶瓷精華
  六百幅精美圖片詮釋中國曆代陶瓷
  收藏名傢點評收藏知識,圖文並茂、通俗易懂

  資料詳實,圖片精美。使讀者更容易瞭解與陶瓷收藏相關的各方麵知識。
  群體目標準確。適閤對陶瓷收藏有興趣的廣大讀者,也可做陶瓷收藏發燒友的收藏典籍。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陶瓷藝術精品,包括近年來國內各大博物館的傳世精品、藝術拍賣品以及大量流失海外博物館的精品,係統地詮釋瞭我國陶瓷藝術品高超的藝術價值,並細緻展示瞭我國陶瓷藝術品精湛的製造技藝,為讀者展現古瓷的精美紋飾,清釉脆響,在視覺欣賞的角度迴望曆史。

作者簡介

  張學,著名古陶瓷收藏傢、學者,著有《中國唐青花研究》和《中國官窯研究》等。1984 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現為中央美術學院環境藝術係客座教授。

精彩書評

  

  本套叢書形式賞心悅目,博采眾長,由業內專傢傾心編輯,從知識性、通俗性、專業性等不同角度全麵體現收藏與鑒賞的藝術魅力,為廣大收藏愛好者提供瞭第一手藝術品收藏與鑒賞的資訊。
  —— 羅哲文(原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

目錄

9 夏商周春鞦戰國陶瓷

11 夏代陶瓷

12 商周時期陶瓷

15 春鞦戰國陶瓷

19 秦漢陶瓷

20 兩漢青瓷

25 魏晉南北朝陶瓷

26 三國時期陶瓷

28 西晉時期陶瓷

30 東晉時期陶瓷

32 南北朝時期陶瓷

39 隋唐陶瓷

40 隋代陶器

42 唐三彩

46 隋代青白瓷

50 唐代青花瓷

58 唐代北方邢窯白瓷

62 唐代鞏義窯

64 唐代麯陽窯

66 唐代魯山花釉瓷

67 唐代銅川窯

68 唐代南方越窯青瓷

72 唐代長沙窯

75 五代陶瓷

76 五代陝西銅川耀州窯

78 五代南方越窯青瓷

80 五代北方麯陽窯

85 宋代陶瓷

86 宋代汝窯

90 北宋張公巷窯(官窯)

94 宋代哥窯

96 北宋鈞窯

98 北宋定窯

102 宋代越窯青瓷

104 宋代龍泉窯

106 北宋耀州窯

108 北宋景德鎮青白瓷器

112 宋代北方磁州窯

114 宋代吉州窯

115 宋代建陽窯

117 遼代陶瓷

118 遼三彩

119 遼代白釉

121 金代陶瓷

122 金代耀州窯

124 金代鈞窯

126 金代磁州窯

129 元代陶瓷

130 元代青白瓷

133 元代卵白釉瓷

134 元代紅釉瓷

135 元代藍釉瓷

136 元代青花瓷

139 元代釉裏紅

140 元代龍泉窯

142 元代磁州窯

144 元代鈞窯

147 明代陶瓷

148 明代各時期青花瓷

156 明代成化鬥彩瓷

158 明代素三彩

160 明代各時期顔色釉瓷

169 明代龍泉瓷

170 明代宜興紫砂

171 明代宜均

172 明代仿官窯

173明代各時期五彩瓷

177 清代陶瓷

178清代各時期青花瓷

182清代各時期粉彩瓷

188清代各時期顔色釉瓷

前言/序言



鑒寶叢書:中國古代玉器鑒賞與收藏指南 內容提要: 本書是“鑒寶叢書”係列中的重要一冊,專注於中國古代玉器的鑒賞、辨僞與收藏實踐。玉,在中國文化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被譽為“五德之石”。本書旨在為初入玉器收藏領域的愛好者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實用的知識體係,幫助讀者建立科學的鑒賞標準,規避市場風險,真正領略中華玉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書內容涵蓋瞭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玉器發展脈絡,重點剖析瞭不同曆史時期玉器在材質、造型、紋飾及工藝上的獨特風格演變。我們深入探討瞭和田玉、獨山玉、岫岩玉、瑪瑙等主要玉材的特性與鑒彆方法,並輔以大量高清實物圖片,直觀展示瞭曆代玉器的精美細節。 第一部分:玉器文化溯源與基礎理論 第一章:玉的哲學與文化意涵 玉石的礦物學基礎: 介紹玉石的定義、主要成分(如透石、陽起石、蛇紋石等),以及現代科學檢測手段在玉器鑒定中的應用。 禮製與象徵: 探討玉器在中國古代禮儀製度中的核心地位,如“君子比德於玉”的道德哲學內涵,以及玉在祭祀、權力、喪葬中的象徵意義。 曆代文人對玉的詠嘆: 梳理從《詩經》、《周禮》到明清文人筆記中對玉的描繪與推崇,理解玉文化在士大夫階層中的傳承。 第二章:玉材的辨識與流變 和田玉的深度解析: 詳細區分軟玉(如羊脂白玉、青玉、碧玉)的特徵,包括其油脂光澤、結構特徵及産地特徵的細微差彆。 地方玉材的地域特色: 介紹岫岩玉(黃玉、青玉)、獨山玉(河南南陽玉)、瑪瑙、青海料等在不同時期的使用情況及其與和田玉的區分要點。 沁色與皮殼的形成機製: 講解傳世、齣土玉器錶麵自然形成的沁色(如硃砂沁、灰沁、銹沁)的成因,以及人為仿沁的常見手法與破綻。 第二部分:朝代風格演變與斷代依據 本書將時間軸劃分為關鍵曆史節點,詳細解析每一時期的典型器物群。 第三章:史前至兩漢:遠古的靈性與莊嚴 新石器時代玉器: 重點解讀紅山文化(玉龍、玉豬龍)、良渚文化(玉琮、玉璧、玉鉞)的特徵,分析其幾何造型的神秘性與高超的鑽孔、切割技術。 商周玉器的等級製度: 分析商代玉器的神秘動物造型與蟬紋、獸麵紋的繁復組閤,以及西周禮器玉璧、玉璜的形製規範化。 秦漢的世俗化與神仙化: 研究漢代玉器的寫實主義傾嚮,如玉舞人、玉闢邪的造型特點,以及“金縷玉衣”的製作工藝與時代背景。 第四章:魏晉隋唐至宋元:審美轉換與技藝飛躍 魏晉南北朝的過渡: 探討佛教造像藝術對玉雕的影響,玉器造型的清瘦化傾嚮。 唐代的雍容華貴: 深入剖析唐代玉器的盛唐氣象,如玉帶闆、摹古器皿的流行,以及中亞、西域風格的融入。 宋代的文人趣味: 闡述宋代玉器審美從“威嚴”轉嚮“雅緻”,對仿古的推陳齣新,以及玉帶飾、小件陳設品的流行。 元代的雄渾與異域風情: 重點分析元代玉器在西域工匠影響下齣現的粗獷綫條、飽滿造型(如玉帶飾、爐瓶器),以及對“仿古”的再創作。 第五章:明清玉雕的巔峰與世俗化 明代玉雕的寫實與創新: 介紹明代玉料的精選趨勢,如仿古玉琮、仿漢玉的流行,以及文玩小件的興盛。 清代(康乾盛世): 本章是鑒賞重點。詳細介紹清宮廷玉器的程式化、繁復的“套料”雕法、精湛的鏤空與碾琢工藝。分析玉山子、玉屏風、爐瓶等大型陳設品的藝術成就與典型特徵。 地方工派的崛起: 區分蘇州工(精細柔美)、北京工(富麗堂皇)和揚州工(雄渾大氣)在清代中後期的技藝差異與風格標誌。 第三部分:實踐鑒賞與收藏策略 第六章:工藝技法與工具的解析 傳統玉器加工工藝詳解: 係統介紹從解料、打胚到精雕的復雜流程,重點講解鑽孔技術(管鑽)、綫刻、鏤空、拋光等關鍵工藝的時代特徵。 “綹”、“棉”、“蒼”的鑒彆: 如何通過觀察玉料內部結構(綹裂、棉絮)來判斷其是否符閤特定年代的玉料特徵。 清代“仿古”與“套色”的辨析: 針對性講解如何區分古代匠師對青銅器、宋代瓷器的玉質模仿與現代仿古品的工藝差異。 第七章:常見仿品與市場陷阱 現代仿品分類: 詳述現代仿製的幾種主要類型:新料新工仿古品、酸洗注蠟仿沁品、以及利用劣質玉料冒充和田玉的行為。 “做舊”的痕跡: 教授如何識彆化學處理、機械拋光痕跡、以及人為製造的“皮殼”與“沁色”的僵硬感。 收藏風險管理: 提供關於玉器購買渠道的選擇、估價依據的建立、以及必要的第三方鑒定谘詢建議,幫助收藏者穩健前行。 結語: 玉器收藏不僅是對物質財富的積纍,更是對中國數韆年文化精髓的觸摸與傳承。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清晰的實踐指導,成為您踏入鑒寶之門的可靠嚮導。通過對曆史、工藝、材料的全麵梳理,讀者將能夠以更專業的眼光,欣賞每一件玉器背後所承載的時代故事與匠人精神。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是抱著一種“先快速瀏覽一下概覽”的心態,但很快就被它詳實而係統的知識體係吸引住瞭。它不像市麵上那些隻羅列圖片和價格的圖錄,而是真正花瞭大篇幅去講解背後的曆史脈絡、工藝演變以及不同窯口的風格特徵。作者在敘述上采取瞭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敘事方式,沒有過多的晦澀術語,即使是初學者也能沿著邏輯鏈條,逐步建立起對整個陶瓷收藏領域的宏觀認知。尤其是一些關於器型斷代和釉色辨識的章節,講解得極為細緻入微,配上大量的對比照片,讓我這個新手感覺茅塞頓開。讀完前三分之一,我立刻就去翻閱瞭我書架上幾件舊藏,對照著書中的描述反復推敲,感覺自己的“眼力”似乎都有瞭質的飛躍。這種由淺入深、由錶及裏的講解,纔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輸齣。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入門書籍通常抱有保留態度,因為它們往往為瞭追求“麵麵俱到”而導緻“樣樣稀鬆”。然而,這本倒是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它在基礎知識普及的同時,竟然還穿插瞭一些非常專業且深入的探討點,比如胎土的配方分析、燒製溫度對呈色的影響,甚至提到瞭對某些爭議性窯口風格的最新學術觀點。這種“不滿足於錶麵”的態度,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入門”的範疇。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著一位經驗老到的行傢進行一對一的私塾教育,他不僅教你分辨真僞,更重要的是教你理解“為什麼”。這種對知識深度的挖掘,使得這本書即便是對於有一定基礎的愛好者來說,依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絕對不會讓人覺得是浪費時間。

评分

這本書的實用性簡直是太強瞭,簡直可以作為我未來去古玩市場淘寶的“隨身寶典”。它不僅羅列瞭不同曆史時期的代錶作,更重要的是,它把這些瓷器的“常見瑕疵”和“後期做舊手法”也毫無保留地揭示瞭齣來。我特意對比瞭書中關於清代民窯仿官窯的特徵描述,那種對細節的捕捉,精準到連釉麵上的“橘皮紋”和“縮釉點”的分布規律都做瞭詳盡的圖解說明。這種站在“打假”角度齣發的編寫思路,極大地增強瞭讀者的風險意識和鑒彆能力。如果說以前我對收藏市場還有點畏懼,那麼讀完這本書後,我感覺自己裝備上瞭可靠的“護甲”,能夠更自信地去探索那些充滿未知和誘惑的交易現場瞭。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非常棒,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著一股老派的匠人精神。我特彆喜歡它封麵那種略帶復古的色調,不張揚卻很有品位,一看就知道是下瞭功夫的精品。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講究,字裏行間留白恰到好處,閱讀起來非常舒適,不像有些工具書那樣密密麻麻讓人心生畏懼。更讓我驚喜的是,一些關鍵概念的插圖和圖錶製作得極其精美,綫條清晰,色彩還原度很高,即便是對設計不太敏感的人也能迅速抓住重點。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每次翻開它,都能感受到齣版方對“鑒賞”這件事的敬畏之心,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在如今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裏,實在難能可貴。我對這種用心打磨齣來的作品,總是抱有更高的期待,希望它能帶給我更深入、更全麵的體驗。

评分

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說,這本書的節奏感把握得非常到位,讓人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感。它的章節設計很有邏輯性,像是精心鋪設的階梯,每一步都導嚮更高的視野。特彆是它在講述某一類瓷器(比如青花)時,並非孤立地介紹,而是會追溯其源頭,展示不同朝代、不同地區對同一技術和審美的繼承與發展,形成瞭一個立體的知識網絡。這種網狀的結構,極大地幫助我建立瞭全局觀,理解瞭陶瓷藝術發展史是一個連續的、充滿對話的過程,而不是一堆孤立的文物碎片。它不僅是工具書,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陶瓷藝術史,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審美情趣,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享受瞭一場視覺和思想的盛宴。

評分

價格實惠,印刷精美,滿意!

評分

便宜很好618活動價格實惠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評分

陶瓷鑒定收藏入門,學到不少知識。

評分

書籍收到,物流快印刷質量很好圖片很清晰,內容也不錯,滿減疊捲價格實惠,好評。

評分

買瞭那麼多,評價有點纍!

評分

講解很詳細,圖也很精美,非常好!

評分

搞活動買的,還是劃算的,囤貨中

評分

作為收藏入門使用,還是不錯的。全彩頁麵。印裝精美。值得購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