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丛书:陶瓷收藏入门图鉴

鉴宝丛书:陶瓷收藏入门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学 著
图书标签:
  • 陶瓷收藏
  • 古董鉴定
  • 文物
  • 鉴宝
  • 收藏入门
  • 陶瓷
  • 艺术品
  • 鉴赏
  • 文化
  • 古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133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260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鉴宝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92
字数:39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陶瓷鉴赏收藏爱好者
  

  集中国陶瓷艺术之珍品
  收录国内外著名博物馆陶瓷精华
  六百幅精美图片诠释中国历代陶瓷
  收藏名家点评收藏知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资料详实,图片精美。使读者更容易了解与陶瓷收藏相关的各方面知识。
  群体目标准确。适合对陶瓷收藏有兴趣的广大读者,也可做陶瓷收藏发烧友的收藏典籍。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陶瓷艺术精品,包括近年来国内各大博物馆的传世精品、艺术拍卖品以及大量流失海外博物馆的精品,系统地诠释了我国陶瓷艺术品高超的艺术价值,并细致展示了我国陶瓷艺术品精湛的制造技艺,为读者展现古瓷的精美纹饰,清釉脆响,在视觉欣赏的角度回望历史。

作者简介

  张学,著名古陶瓷收藏家、学者,著有《中国唐青花研究》和《中国官窑研究》等。1984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客座教授。

精彩书评

  

  本套丛书形式赏心悦目,博采众长,由业内专家倾心编辑,从知识性、通俗性、专业性等不同角度全面体现收藏与鉴赏的艺术魅力,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了第一手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资讯。
  —— 罗哲文(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

目录

9 夏商周春秋战国陶瓷

11 夏代陶瓷

12 商周时期陶瓷

15 春秋战国陶瓷

19 秦汉陶瓷

20 两汉青瓷

25 魏晋南北朝陶瓷

26 三国时期陶瓷

28 西晋时期陶瓷

30 东晋时期陶瓷

32 南北朝时期陶瓷

39 隋唐陶瓷

40 隋代陶器

42 唐三彩

46 隋代青白瓷

50 唐代青花瓷

58 唐代北方邢窑白瓷

62 唐代巩义窑

64 唐代曲阳窑

66 唐代鲁山花釉瓷

67 唐代铜川窑

68 唐代南方越窑青瓷

72 唐代长沙窑

75 五代陶瓷

76 五代陕西铜川耀州窑

78 五代南方越窑青瓷

80 五代北方曲阳窑

85 宋代陶瓷

86 宋代汝窑

90 北宋张公巷窑(官窑)

94 宋代哥窑

96 北宋钧窑

98 北宋定窑

102 宋代越窑青瓷

104 宋代龙泉窑

106 北宋耀州窑

108 北宋景德镇青白瓷器

112 宋代北方磁州窑

114 宋代吉州窑

115 宋代建阳窑

117 辽代陶瓷

118 辽三彩

119 辽代白釉

121 金代陶瓷

122 金代耀州窑

124 金代钧窑

126 金代磁州窑

129 元代陶瓷

130 元代青白瓷

133 元代卵白釉瓷

134 元代红釉瓷

135 元代蓝釉瓷

136 元代青花瓷

139 元代釉里红

140 元代龙泉窑

142 元代磁州窑

144 元代钧窑

147 明代陶瓷

148 明代各时期青花瓷

156 明代成化斗彩瓷

158 明代素三彩

160 明代各时期颜色釉瓷

169 明代龙泉瓷

170 明代宜兴紫砂

171 明代宜均

172 明代仿官窑

173明代各时期五彩瓷

177 清代陶瓷

178清代各时期青花瓷

182清代各时期粉彩瓷

188清代各时期颜色釉瓷

前言/序言



鉴宝丛书:中国古代玉器鉴赏与收藏指南 内容提要: 本书是“鉴宝丛书”系列中的重要一册,专注于中国古代玉器的鉴赏、辨伪与收藏实践。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誉为“五德之石”。本书旨在为初入玉器收藏领域的爱好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实用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鉴赏标准,规避市场风险,真正领略中华玉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玉器发展脉络,重点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玉器在材质、造型、纹饰及工艺上的独特风格演变。我们深入探讨了和田玉、独山玉、岫岩玉、玛瑙等主要玉材的特性与鉴别方法,并辅以大量高清实物图片,直观展示了历代玉器的精美细节。 第一部分:玉器文化溯源与基础理论 第一章:玉的哲学与文化意涵 玉石的矿物学基础: 介绍玉石的定义、主要成分(如透石、阳起石、蛇纹石等),以及现代科学检测手段在玉器鉴定中的应用。 礼制与象征: 探讨玉器在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核心地位,如“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哲学内涵,以及玉在祭祀、权力、丧葬中的象征意义。 历代文人对玉的咏叹: 梳理从《诗经》、《周礼》到明清文人笔记中对玉的描绘与推崇,理解玉文化在士大夫阶层中的传承。 第二章:玉材的辨识与流变 和田玉的深度解析: 详细区分软玉(如羊脂白玉、青玉、碧玉)的特征,包括其油脂光泽、结构特征及产地特征的细微差别。 地方玉材的地域特色: 介绍岫岩玉(黄玉、青玉)、独山玉(河南南阳玉)、玛瑙、青海料等在不同时期的使用情况及其与和田玉的区分要点。 沁色与皮壳的形成机制: 讲解传世、出土玉器表面自然形成的沁色(如朱砂沁、灰沁、锈沁)的成因,以及人为仿沁的常见手法与破绽。 第二部分:朝代风格演变与断代依据 本书将时间轴划分为关键历史节点,详细解析每一时期的典型器物群。 第三章:史前至两汉:远古的灵性与庄严 新石器时代玉器: 重点解读红山文化(玉龙、玉猪龙)、良渚文化(玉琮、玉璧、玉钺)的特征,分析其几何造型的神秘性与高超的钻孔、切割技术。 商周玉器的等级制度: 分析商代玉器的神秘动物造型与蝉纹、兽面纹的繁复组合,以及西周礼器玉璧、玉璜的形制规范化。 秦汉的世俗化与神仙化: 研究汉代玉器的写实主义倾向,如玉舞人、玉辟邪的造型特点,以及“金缕玉衣”的制作工艺与时代背景。 第四章:魏晋隋唐至宋元:审美转换与技艺飞跃 魏晋南北朝的过渡: 探讨佛教造像艺术对玉雕的影响,玉器造型的清瘦化倾向。 唐代的雍容华贵: 深入剖析唐代玉器的盛唐气象,如玉带板、摹古器皿的流行,以及中亚、西域风格的融入。 宋代的文人趣味: 阐述宋代玉器审美从“威严”转向“雅致”,对仿古的推陈出新,以及玉带饰、小件陈设品的流行。 元代的雄浑与异域风情: 重点分析元代玉器在西域工匠影响下出现的粗犷线条、饱满造型(如玉带饰、炉瓶器),以及对“仿古”的再创作。 第五章:明清玉雕的巅峰与世俗化 明代玉雕的写实与创新: 介绍明代玉料的精选趋势,如仿古玉琮、仿汉玉的流行,以及文玩小件的兴盛。 清代(康乾盛世): 本章是鉴赏重点。详细介绍清宫廷玉器的程式化、繁复的“套料”雕法、精湛的镂空与碾琢工艺。分析玉山子、玉屏风、炉瓶等大型陈设品的艺术成就与典型特征。 地方工派的崛起: 区分苏州工(精细柔美)、北京工(富丽堂皇)和扬州工(雄浑大气)在清代中后期的技艺差异与风格标志。 第三部分:实践鉴赏与收藏策略 第六章:工艺技法与工具的解析 传统玉器加工工艺详解: 系统介绍从解料、打胚到精雕的复杂流程,重点讲解钻孔技术(管钻)、线刻、镂空、抛光等关键工艺的时代特征。 “绺”、“棉”、“苍”的鉴别: 如何通过观察玉料内部结构(绺裂、棉絮)来判断其是否符合特定年代的玉料特征。 清代“仿古”与“套色”的辨析: 针对性讲解如何区分古代匠师对青铜器、宋代瓷器的玉质模仿与现代仿古品的工艺差异。 第七章:常见仿品与市场陷阱 现代仿品分类: 详述现代仿制的几种主要类型:新料新工仿古品、酸洗注蜡仿沁品、以及利用劣质玉料冒充和田玉的行为。 “做旧”的痕迹: 教授如何识别化学处理、机械抛光痕迹、以及人为制造的“皮壳”与“沁色”的僵硬感。 收藏风险管理: 提供关于玉器购买渠道的选择、估价依据的建立、以及必要的第三方鉴定咨询建议,帮助收藏者稳健前行。 结语: 玉器收藏不仅是对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对中国数千年文化精髓的触摸与传承。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实践指导,成为您踏入鉴宝之门的可靠向导。通过对历史、工艺、材料的全面梳理,读者将能够以更专业的眼光,欣赏每一件玉器背后所承载的时代故事与匠人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入门书籍通常抱有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为了追求“面面俱到”而导致“样样稀松”。然而,这本倒是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在基础知识普及的同时,竟然还穿插了一些非常专业且深入的探讨点,比如胎土的配方分析、烧制温度对呈色的影响,甚至提到了对某些争议性窑口风格的最新学术观点。这种“不满足于表面”的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入门”的范畴。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老到的行家进行一对一的私塾教育,他不仅教你分辨真伪,更重要的是教你理解“为什么”。这种对知识深度的挖掘,使得这本书即便是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来说,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绝对不会让人觉得是浪费时间。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到位,让人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它的章节设计很有逻辑性,像是精心铺设的阶梯,每一步都导向更高的视野。特别是它在讲述某一类瓷器(比如青花)时,并非孤立地介绍,而是会追溯其源头,展示不同朝代、不同地区对同一技术和审美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状的结构,极大地帮助我建立了全局观,理解了陶瓷艺术发展史是一个连续的、充满对话的过程,而不是一堆孤立的文物碎片。它不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陶瓷艺术史,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享受了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老派的匠人精神。我特别喜欢它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不张扬却很有品位,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精品。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密密麻麻让人心生畏惧。更让我惊喜的是,一些关键概念的插图和图表制作得极其精美,线条清晰,色彩还原度很高,即便是对设计不太敏感的人也能迅速抓住重点。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鉴赏”这件事的敬畏之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里,实在难能可贵。我对这种用心打磨出来的作品,总是抱有更高的期待,希望它能带给我更深入、更全面的体验。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先快速浏览一下概览”的心态,但很快就被它详实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吸引住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只罗列图片和价格的图录,而是真正花了大篇幅去讲解背后的历史脉络、工艺演变以及不同窑口的风格特征。作者在叙述上采取了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叙事方式,没有过多的晦涩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沿着逻辑链条,逐步建立起对整个陶瓷收藏领域的宏观认知。尤其是一些关于器型断代和釉色辨识的章节,讲解得极为细致入微,配上大量的对比照片,让我这个新手感觉茅塞顿开。读完前三分之一,我立刻就去翻阅了我书架上几件旧藏,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反复推敲,感觉自己的“眼力”似乎都有了质的飞跃。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输出。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太强了,简直可以作为我未来去古玩市场淘宝的“随身宝典”。它不仅罗列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更重要的是,它把这些瓷器的“常见瑕疵”和“后期做旧手法”也毫无保留地揭示了出来。我特意对比了书中关于清代民窑仿官窑的特征描述,那种对细节的捕捉,精准到连釉面上的“橘皮纹”和“缩釉点”的分布规律都做了详尽的图解说明。这种站在“打假”角度出发的编写思路,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风险意识和鉴别能力。如果说以前我对收藏市场还有点畏惧,那么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装备上了可靠的“护甲”,能够更自信地去探索那些充满未知和诱惑的交易现场了。

评分

不错哦,全新的,价钱实惠

评分

你的时候我们也许可以理解的话。你的时候一一一高贵轻复古一一一高贵轻复古一一一

评分

宝贝价格优惠 支持京东

评分

喜欢陶瓷,连着买了几本陶瓷的书,留待以后慢慢品读。

评分

京东买书又快又省还是正品

评分

活动购买,非常不错,东东非常好,支持京东,推荐购买!

评分

书籍收到,物流快印刷质量很好图片很清晰,内容也不错,满减叠卷价格实惠,好评。

评分

今天其实有点失望,对京东的包装。四个角都被压坏了,再怎么做活动,再怎么打折,服务质量不应该打折。否则读者也会对京东打折。

评分

讲解很详细,图也很精美,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