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当代哲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著有“三史”、“六书”(即此套《贞元六书》)。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哲人、杰出的思想家、学术大师。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冯友兰是一位以救国兴邦为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他也是我国20世纪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哲人。他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对20世纪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人。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论形上学的方法
第二章 柏拉图的辩证法
第三章 斯宾诺莎的反观法
第四章 康德的批判法
第五章 维也纳学派对于形上学底看法
第六章 新理学的方法
第七章 论分析命题
第八章 论约定说
第九章 禅宗的方法
第十章 论诗
拿到《新知言》这本书,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但读起来却意外地轻松而引人入胜。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生活化的幽默感。他在阐述观点时,常常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案例,让原本枯燥的道理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作者以一种充满敬畏的视角,描绘了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也警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读完这一章节,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也对自己在其中的位置有了更深刻的反思。这本书,让我不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视角,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宏大的格局去审视世界。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滋养了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通透与宁静。
评分《新知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我一直对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作者的笔触简洁有力,却蕴含着深邃的洞察力。他善于从细微之处着眼,捕捉到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并从中提炼出普遍性的规律。我尤其被书中对“因果关系”的解读所吸引,它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线性逻辑,而是深入到错综复杂的多重影响之中,让我对事物的认知,不再停留在表面。每次阅读,我都会感到大脑被不断地激活,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正是阅读《新知言》最大的乐趣所在。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新知”,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现有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批判性思考之上。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不断地挑战我的认知边界,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探索真知的道路上。
评分《新知言》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自我成长”的深刻洞察。我一直认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的过程,而这本书,为我的成长之路提供了宝贵的指引。书中对于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都有着非常具体的论述。我特别欣赏作者提倡的“终身学习”理念,它让我意识到,知识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书中提供的许多实践性建议,都能够直接应用于我的学习和工作中,让我看到了切实可见的进步。例如,书中所介绍的“费曼学习法”,就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每一次阅读《新知言》,都像是在为我的内在“充电”,让我更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这本书,是我在自我探索道路上,一位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评分《新知言》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就觉得名字特别有意思,“新知”二字,仿佛在向我许诺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而“言”字,又带着几分深沉的思考与表达。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像是一位智者在与你促膝长谈,分享他对世界、对人生、对知识的独到见解。书中的每一章,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启迪,让我原本模糊的某些概念变得清晰起来,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也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找到了新的思考角度。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复杂观点时,所使用的那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它们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深入探索那些看似高深的领域。读这本书,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作者的思想对话中,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仿佛在我的知识版图上,又开拓了一片崭新的疆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新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期待,在这本书的引领下,我的认知还能达到怎样的高度。
评分阅读《新知言》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去反思自己的过往经历。书里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剖析,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的探讨,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矛盾与不完美,而是用一种平和而深刻的笔触,去揭示其背后的逻辑。很多时候,我们被情绪左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定,事后追悔莫及,但《新知言》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行为的根源,也提供了更理性的应对之道。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同理心”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很多冲突的产生,源于我们缺乏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书中的方法,我开始尝试去理解那些与我观点不同的人,慢慢地,我发现世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充满敌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因为一份理解而拉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能激发我们内在的思考,引导我们去探索更广阔的内心世界,并在真实的生活中,找到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
评分封面装帧太烂了,所以弄了个巨大的腰封遮丑。内容还好。呵呵呵
评分通过对新理学哲学方法体系的论述,阐述了它在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地位,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廓清一条道路。它从知识分类着手讨论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又把哲学分为普通所谓的形上学和真正的形上学两种。它纵横捭阖地从哲学方法的角度回顾了西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大哲学家的方法论原则,以彰显新理学哲学体系的方法论。哲学方法具有普遍性价值,充满思想的智慧。它对一般的思维方法、行为方式,也具有丰富的启迪作用。《新知言》
评分挺好的,物流很快,书本很好!
评分书很给力,白话文。20世纪哲人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构成了他完整的新理学哲学体系。它既是冯友兰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更使他成为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大师。
评分《钢琴四手联弹名曲集》共选编了40首从古典、浪漫到近现代不同时期的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分为(一)、(二)两册。程度由初、中级到高级,为读者提供了较丰富的教学和音乐会曲目。学习者可由此对钢琴四手联弹的各类不同风格和演奏技术,有较明晰的了解。《钢琴四手联弹名曲集》亦可作为钢琴多样性教学的补充材料。
评分家长们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习惯呢?首先, 家庭得有书, 最好有较多的藏书。在孩子很小时(周岁以内), 家长就应给孩子提供适合他阅读的低幼画册。家长会说:“孩子太小不会看,还撕书, 给这么小的孩子买书也白费钱……”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但这不是问题, 家长只要耐心的教育孩子,孩子很快就会不撕书了(也有从没撕过书的孩子) 也有家长会说:孩子太小,看不懂书,说的也有道理。但孩子总能看懂一点吧,既使一点不懂,至少他也接触了书,对书有了印象,这也是收获啊! 这好比家长教幼儿说话, 一岁前的幼儿是根本听不懂大人说的任何话的, 但没有家长因此放弃同幼儿说话。事实上, 家长经常的与幼儿说话, 久而久之,幼儿不仅能听懂了大人说的话, 自己也逐渐学会了说话。幼儿看书也是如此,小孩子接触了书 , 就对书有了印象,逐渐就会喜欢上书, 进而就能看懂书爱看书了。实践证明: 绝大多数幼儿对看图书是感兴趣的。 有人说:“我己给孩子买来好几本书了, 可他根本不看! ”不完全是这样吧? 您买的书是否时间太久了? 是不是孩子已看过多少遍,实在看腻了? 如果你能经常给孩子提供一些新书,相信孩子不会不喜欢看的。“书太贵,孩子看得又快,供不起。”这也是事实,那么家长可以想办法啊, 可以去少儿图书馆给孩子办个借阅证, 可以同其他家长去借或者交流。总之, 千方百计的让孩子有书看,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孩子就会逐步的喜欢上书了 家长有时间最好和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朗读、讲解……把读书作为活动, 在寓教于乐中搞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这会使孩子更有兴趣读书了。家长还可以在陪伴孩子读书过程中, 教他一些生字,当他有了一定的识字积累后, 鼓励孩子自己读书。这样,孩子三、四岁后就可以自己阅读了, 逐渐的就养成读书兴趣。那么, 对那些已经上学的大孩子, 该怎样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呢?这比教育学前的小孩子要难些(有些学生已有读书习惯),但只要当家长的努力去做, 也会取得明显成效的。首先, 要为孩子提供书。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他们提供他最喜欢读的书,经常领孩子逛书店, 经常给孩子买上几本书,一定要舍得为孩子“智力投资”。尽管眼前支出多些,但长远看收益是巨大的,投资是值得的, 效益是可观的。其次, 要多给孩子讲读书的重要作用。家长可为孩子多讲述些名人与读书的故事,让孩子的头脑中有读书成才的意念和榜样。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并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只要家长有意识的积极培养孩子读书(而不是按大人意志,强迫孩子读他不感兴趣的书), 孩子都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孩子有了这种良好习惯, 相信他离成才的目标就近了一步。为了你的孩子成才, 请你尽早培养孩子读书吧!
评分堪称一部人生的教科书。
评分第十章 论诗
评分书很给力,白话文。20世纪哲人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构成了他完整的新理学哲学体系。它既是冯友兰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更使他成为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大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