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辽河是我的母亲河,我至少喝了母亲河十年的乳汁。
辽河是我童年的生命之河,我愿意为辽河母亲唱一支歌。
我走在辽河的路上,一路上左手抚着她的绿林草地,
仰望她的碧水蓝天,那是辽河母亲河铅华未尽的娇艳与芳容,
右手牵挂的是她纹路深嵌在大地上的沧桑…
水成了我仅有的期盼。
我要祝福辽河母亲河,以爱的缠绵,以她再现的青春和美丽的容颜,不管路程有多遥远,我的心不变,我的辽河情结不变!
内容简介
黑里河,蒙古语称霍尔霍克河,汉语也称黑底河、黑鲤河。在古代的文献中也记作和尔和河、活尔果克河。黑里河发源于宁城县西南角黑里河自然保护区,其河源在七老图山之平顶山(海拔1832米)西南,其地在黑里河乡陶家营子村与高家营子村之间林场境内的山林中,该地的地名叫葛家洼梁顶,也是一处“泉水出焉”的地界。河长约五十九公里,水量丰富。近年来,由于老哈河上游之水多被半路截走灌田种稻,在老哈河进入到甸子乡时,河水已经大为减少。平泉黄土梁子处当年老哈河水深一米三,河下可以行船的历史已经一去不返。面对黑里河的丰饶之水,有人甚至提出将辽河之源移至黑里河源头的建议。这说法当然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况且,由于黑里河水源较丰,在黑里河中段已修建了一座打虎石水库。
作者简介
范震威,1941年生于河北省平泉县,当代作家、学者,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做过教师、技术员、编辑和记者,现为哈尔滨文史馆研究员。著述甚丰。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我的辽河情结
一、辽河南源——老哈河
辽河源
浮老哈河而行
在西辽河的起点上
二、辽宁西源——西拉木伦河
沙地潢源
萨岭河风情
百里画廊百岔河
西拉木伦河之痛
西拉木伦河与海拉苏断流
台河口风云
三、西辽河的饥渴
紫蒙之野
西辽河的梦
西辽河与科尔沁沙地守望
四、东辽河细浪
辽河掌
东辽河行吟
五、辽河干流谱系
八家子辽河零公里
我站在辽河岸边
双台子河与医巫闾山
六、大的辽河之波
浑河流过的地方
太子河烟云
大辽河与辽河口
七、辽河文明的熹微
中华第一村
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女神与女神庙
辽河:红山玉文化之重彩
八、辽河儿女昭日月
辽河之子耶律阿保机与述律平
……
九、辽河明珠——沈阳
十、挚爱的辽河母亲河
精彩书摘
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黑城仍是右北平郡的治所。黑城遗址恰在老哈河、黑里河交汇处之北,据已经发现的城址,遗址分为三个城:外城最大,在十家子村,于1976年农民平整土地时发现,今称外罗城;中间城即黑城,城状相当完整;还有一座小城,位于大罗城的北面,称为花城。平泉——宁城,不仅在古代时已辟为通北之路;而且,以老哈河当年丰富的水量,舟船之利也是它的自然环境优势。因此,这条由蓟北通往塞外的路便叫“卢龙塞道”,黑城——老哈河与黑里河交汇地就成为极为重要的交通要冲,至今犹然。
历史记载,鲁国与许国(许是末等小国,在公、侯、伯、子、男中,称为许男国)曾联合攻打先前占据平泉——宁城即老哈河与黑里河交汇地的山戎部族国,其后来的胜负,史书无载。巧的是,1985年在黑城遗址以东约三公里的小黑石沟村,在农民挖菜窖时发现了一处山戎时代的贵族墓葬。出土随葬品极多,曾被人哄抢,后经回收,得随葬品八百余件,其中制作精美的青铜器,令人惊赞不已。
我2007年6月17日参观宁城县铁匠营子乡辽中京博物馆时,见到了其中的一部分。青铜器中,以刀剑等武器居多,另外还有各种马饰、马衔等具有山戎——马背上的民族特色的饰物。墓中出土的三连罐、四连罐等,也是独一无二的,或为家用,抑或是贵族盟会时饮宴用具,尚待进一步考量。青铜器物中,造型最为别致、制造也最为精美的是一件刻有中原“许国”标记的铜簋。这是一种装食品的器物,上面的铭文有“许季姜作尊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的字样。于是,人们猜测,此簋一种可能是许国国君进献给山戎国君的,另一种可能是山戎国打败许国缴获的物品。但不管怎么说,笔者有理由推测,古时的山戎之国同中原关系十分密切。从平泉老哈河上游右岸之烧锅营子乡一带的山戎古城址,到老哈河黑里河相汇处的黑城、黑石沟子、十家子村一带,当年是山戎国的核心地域。故而,有人推测(或日判定)黑城必是山戎国的国都。
……
前言/序言
魅力东方丛书:长城内外,风云际会 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画卷,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探寻 本书作为“魅力东方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理单元,而是以更为宏大的视角,审视和描绘了自古以来,横亘于中华大地中轴线两侧——那片广袤、复杂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区域的历史变迁、文化交融以及人民的生存图景。它是一部关于“格局”与“连接”的编年史,旨在展现东方文明在多元冲击与内部整合中,所展现出的非凡韧性与创造力。 第一章:龙兴之地与古国序章 本章将目光投向东北亚平原的边缘地带,探寻早期人类文明的曙光。不同于中原王朝的定居农耕模式,本章侧重于描绘那些在广阔的草甸、森林与河流交汇处建立起来的早期部落联盟与王国。我们将详细考察这些政权在与周边的游牧、渔猎文化进行互动、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是如何逐步确立其独特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和军事策略的。重点剖析了早期青铜器文化和玉器艺术中体现出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后世北方民族文化基因的奠基作用。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边缘”,更是文化上孕育“变革”的温床。 第二章:长城内外:防御与交流的千年博弈 长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线性工程之一,并非单纯的军事屏障,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持续对话的载体。本章深入剖析了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修筑长城,到秦汉大一统后对边疆的经营策略。我们将细致梳理历代王朝如何通过“和亲”、“互市”、“屯田”等复杂手段,在军事威慑与经济捆绑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研究对象包括了驻守边疆的将士生活、边塞诗歌中流露出的家国情怀,以及不同民族间的物产交换如何深刻影响了双方的经济形态。重点探讨了“边塞”这一概念的演变,它如何从地理边界,逐步升华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心理符号。 第三章:丝路精神的北方延伸与海陆脉络的交织 虽然“丝绸之路”常与河西走廊和西域联系在一起,但本书将强调北方陆路通道和近海贸易网络对东方文明的同等重要性。本章考察了茶叶、皮毛、药材等北方特色商品如何在欧亚大陆间流动,以及由此催生的重要边境口岸城市和宗教传播的路径。我们追溯了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外来思想和宗教如何通过北方路线传入中原,并与本土信仰进行创造性的融合。同时,本章也关注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宋元时期,海洋贸易的兴起对区域经济结构和海上力量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展现了东方贸易网络的全方位立体结构。 第四章:民族大迁徙与中华共同体的重塑 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塑造中国版图和民族构成的重要推手。本章聚焦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汉人南迁所引发的社会动荡与文化重组。我们不以简单的“征服”或“被同化”来界定,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族群在共同的地理空间中,如何通过共享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和政治制度,最终构建起一个更为多元和包容的中华共同体。对这一时期法律体系的变迁、文字的统一和艺术风格的融合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分析。 第五章:帝国的兴衰与地域的文化韧性 本卷的后半部分着眼于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冲击时,东方地域所展现出的不同反应和模式。本书通过对比分析几个关键的地域中心——例如重要的工业基地、传统的文化高地以及新兴的通商口岸——来展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我们考察了地方精英在维护传统与接纳新知之间的挣扎,探讨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如何影响了传统社会结构。重点分析了近代以来,地方志、家族谱牒等地方性文本在保存地域文化记忆方面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第六章:当代视野下的历史回响 在结语部分,本章将历史的脉络延伸至当代。通过对当代文化现象、地域性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我们试图揭示古代的历史进程——无论是游牧与农耕的张力,还是开放与内敛的平衡——是如何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继续塑造着当代东方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地域认同。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认识到,所谓的“东方”,并非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由无数次碰撞、融合、迁徙与创造所共同铸就的、充满活力和深度的动态历史场域。 本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地缘政治学的分析框架,辅以丰富的艺术、文学材料,力图为读者呈现一幅立体、多维的东方历史画卷,展现其复杂性、矛盾性与无尽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