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我的水文地质之路:陈梦熊口述自传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我的水文地质之路:陈梦熊口述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梦熊口述 著,陈梦熊 口述,张九辰 整理
图书标签:
  • 口述历史
  • 水文地质
  • 中国科学
  • 陈梦熊
  • 自传
  • 20世纪中国
  • 科学史
  • 地质学
  • 回忆录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9073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85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97
字数:2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我的水文地质之路:陈梦熊口述自传》的主人公,是一位中国犹太人的后裔。这位地质学家,是考古学家陈梦家的弟弟。陈梦熊西南联大,师从孙、袁、冯,西北兰州,考察红、黄、黑六十余年上下求索,八千里路南北奔波。回首望去,端见得——开拓中国水文地质学的这一串足迹。

作者简介

  陈梦熊(1917-2012),浙江上虞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1942年毕业于两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先后任职于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地质矿产部科技顾问委员会。早年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图编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考察与研究,是中国水文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先后获得德国地质学会“Leopoldv on Buch Medal”荣誉奖(2005)、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著有《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与成就》等。
  
  张九辰(1964-),河北邯郸人。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近现代地学史研究。著有《地质学与民国社会: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施雅风口述自传》。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第1章 我的家庭
父亲和母亲
五姊妹的故事
五兄弟的故事
两位早逝的姐姐

第2章 学生时代
大石桥畔的童年
充满活力的中学时代
逃离北平
西南联大
启蒙恩师

第3章 西北行
美丽的北碚
第一次野外出差
建立西北分所
兰州三部曲
漫谱在黄土的海洋
跨越祁连山

第4章 南京时代
几个学术团体
地质调查所的元老
跟随黄汲清编图
三峡工程
雷诺事件
结婚

第5章 动荡的五六十年代
迎接解放
地质机构大调整
飞来横祸
家庭生活
战斗在秦岭
苏联专家
青海湖的特殊任务
“漏网右派”
“大跃进”
进入柴达木

第6章 十年动乱
第一次挨打
当“逍遥派”
桃山的日日夜夜
会战葛洲坝
不穿军装的“军人”

第7章 海外缤纷录
曼谷之行
万隆会议
两访英国
荷兰和芬兰
德国汉诺威
苏联印象

第8章 学术研究工作
主要成就
编制水文地质图
地下水系统新理论
环境水文地质学

第9章 情系西部:关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
护与生态重建
附录
陈梦熊年表
陈梦熊主要著述目录
人名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母亲蔡灵恩
  我父亲只要身体许可都在写东西。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一天到晚光会写东西,没完没了。家里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我母亲和几个姐姐做的。我母亲有四个姊妹,她排行老二。母亲出身于基督家庭,她的父亲是浙江德清武康有名的牧师。但是她和普通不信教的妇女没什么区别。
  我母亲饭做得特别好,到现在我还记得她做的红烧黄鱼、清蒸墨斗鱼、清蒸豆腐、梅干菜……这些都是我们家里经常吃的。我家吃饭时大家围着一个大圆桌子,我父亲坐在靠里、对着门的位置。我父亲爱喝酒,每顿饭酒是不能少的,他尤其爱喝绍兴黄酒。我母亲也爱喝酒,所以我们家里的孩子也个个都能喝酒,连我的几个姐姐也能喝。我母亲每年都要亲自做酒,她在坛子里放进一些杨梅,再放人黄酒或白酒,味道很好。那时候我家里买酒都是一坛一坛地买,家里的酒坛堆得像山一样。
  因为子女多,我家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太好。直到1930年前后,我十来岁的时候,哥哥姐姐们逐渐参加了工作,家里的经济状况才渐渐好转起来。我家在上海搬了很多次家。先是住在上海闸北宝兴西里,那个地方现在变成公园了,当时那里是上海穷人住的地方。后来我们家搬到了衡业里,那里距离父亲上班的广学会步行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从我们家到广学会要路过一个桥,叫“横帮桥”,现在这个桥还在,广学会就在桥旁边。我家后来又搬到了北四川路。北四川路在抗战时期被日本人控制。我家后来还在丰路里、桃源新村居住过,那里是法租界。再后来又从桃源新村搬到了元昌里。父亲去世以后,母亲一个人搬到巨鹿路和我大哥住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我大哥离开了上海,我大姐就搬过去住了。
  我们住在上海的时候,商量重要的事情还是找父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和我母亲接触更多。我们家里人感情很好,我从来没见过父母吵架。在我的记忆中,我母亲只和我二姐吵过架,我们十个兄弟姊妹中就属我二姐个性最强。 我家虽然子女众多,家务负担很重,但我母亲是个挺会享受的人。我母亲爱看报,特别是爱看广告。她识字不多,能看看报纸,但有些复杂的字就不认识了。家里虽然杂志很多,但那些多是我父亲看的,而且大多数是宗教方面的杂志,也有父亲自己主编的杂志,我们都不感兴趣。我们家的人都喜欢看报纸,因为那时是个动荡的年代,所以每天都要看报纸,这是我们的主要消息来源。
  我母亲是个电影迷,每天《申报》、《新闻报》来的时候,她都首先要看电影预报。她每次看电影回来,还都给我们讲电影中的故事。中国电影、外国电影她都爱看,她到80多岁还一个人跑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呢!
  在上海的时候,离我们家最近的电影院叫作巴黎电影院。电影票价一般是两三毛、三四毛。巴黎电影院是二等影院,上海有家国泰电影院,是一等,但离我家比较远。那时候我父亲能挣200大洋,1个大洋相当于10毛,所以看电影对我们来说还不是很高的消费。我母亲还喜欢逛街,经常到商店去买吃的。她也经常带着我们几个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一起上街买东西、吃冰淇淋……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父亲病故了,母亲就和大姐、大哥住在一起,一直到她1962年在上海去世。
  可能是因为人口多,我家没什么特别的讲究,所以我对于各种节日如何过的也印象不深。只记得每到春节家长会给小辈压岁钱,此外就是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了。因为我从记事开始,基本上是在外面上学、工作,与我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我求学时代在经济上也基本上靠哥哥姐姐接济,所以我对父母了解得不是很多。
  我叔父死得早,几个儿子都没什么出息,也不与我们来往。倒是叔父的女儿陈安芳和我们家里来往比较多。陈安芳被我父亲安排在商务印书馆当排字工,北伐时期她是工人救护队队长。记得有一次我刚从南京到了上海,就赶上那里在打仗。我们家里人就把两个桌子并在一起,上面放了很多被子,我们就睡在桌子底下。第二天有人来报信,说陈安芳牺牲了,那时候她的孩子才半岁。听说她是被流弹打中的,周总理还亲自去慰问过呢。我母亲家的亲戚多在杭州,所以我们与她的家人来往比较少。
  ……
浩瀚史册的剪影:中国近代科学群像与时代脉动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科学家的个人历程,而是试图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跨越不同学科领域的口述实录,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探索的宏大图景。它以非虚构的叙事力量,展现了那个动荡与变革交织的年代里,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面对内忧外患,如何秉持科学精神,筚路蓝缕地建立和发展现代科学体系的曲折历程。 本书的选材极为广泛,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以及应用科学如农业科学和早期工程技术等多个重要领域。每一篇口述材料都像是一扇独特的窗口,让读者得以窥见不同学科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遭遇的困境、取得的突破以及蕴含的深厚人文关怀。 筚路蓝缕:从零开始的学科构建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代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本书的首要主题便是展现早期科学家们如何克服资源匮乏、技术落后、以及传统观念束缚的重重困难,在国内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体系。 在基础科学领域,有对中国第一批留洋物理学家在清末民初回国后,如何在简陋的实验室条件下,坚持开展前沿物理实验的记录。其中不乏描述他们如何亲手打磨玻璃仪器、自制实验装置,以近乎手工业的方式推进理论研究的生动细节。例如,某位物理学家回忆,在建立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实验室时,他们不得不利用进口设备的废弃零件进行改造,其过程充满了智慧与坚韧。 化学学科的早期发展,则聚焦于如何实现化学试剂和基础材料的国产化。口述中,多位化学家追忆了他们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起国内第一批精细化工和有机合成的实验室。他们不仅是研究者,更是教育家和工程师,肩负着为国家提供基础工业支撑的使命。书中的叙述清晰地展现了,从分析矿石到合成新药,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对国家命运的担当。 时代洪流中的学术抉择与坚守 本书的另一重要篇幅,着墨于科学研究与社会环境的复杂互动。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改造,每一次剧变都对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投下了深刻的阴影。 关于战争年代的坚守,书中收录了数位科学家的珍贵回忆。他们讲述了如何在颠沛流离中保护研究资料,如何在炮火声中坚持为抗战提供技术支持。有一位数学家的口述尤为感人,他详细描述了内迁西南大学期间,将珍贵的图书馆藏书和实验仪器用木船辗转运送的艰辛,以及在偏远山区的简陋条件下,如何通过函授和小组讨论维持学术生命的火种。 政治运动中的学术身份,是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书中谨慎地收录了一些描述科学家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平衡政治要求与学术良知的心路历程。这些记录并非简单的控诉,而是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下,知识分子内心挣扎和自我调适的深刻剖析。他们探讨了如何在保持科学独立性的同时,履行公民义务,这为我们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参考。 知识的传承与学科的“本土化” 本书也深入探讨了科学知识如何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最终实现“本土化”的艰难过程。 在生命科学领域,多位生物学家回忆了他们如何从西方的经典遗传学理论出发,结合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物种资源,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物学和植物学研究。他们不仅翻译了大量外文著作,更重要的是,他们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将书本知识应用于改良作物品种、防治地方病虫害的实践中。一位老一辈的植物学家描述了他们如何花费数十年时间,绘制出中国特有植物的详尽图谱,这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工程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口述则更具实践色彩。例如,关于早期水利建设、电力工程的先驱者们,他们的回忆录展示了如何将西方的工程力学原理,应用于尚未被充分勘探的中国复杂地质环境之中。他们强调的“实践出真知”,成为那个时代科技工作者的座右铭。 科学精神的薪火相传 全书的结尾,聚焦于老一辈科学家对后继者的期望与教导。这些口述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对“科学精神”的界定——那不仅是严谨的实验态度和批判性思维,更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民族的深沉责任感。 无论是关于如何指导研究生进行第一次独立实验的细节,还是在资源极度匮乏时期如何鼓励年轻人不要放弃研究的片段,都体现了中国科学界薪火相传的独特方式。这些记录共同构成了一部关于勇气、智慧、坚韧和奉献的史诗,它超越了单纯的学术成就,成为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阶层命运的宝贵财富。本书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得以全面感受那一代科学巨匠们在时代风云中,如何以知识和理性,为民族的未来奠基。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陈梦熊先生那种朴实而深邃的语言所吸引。他的口述,没有冗余的修饰,却充满了真诚和力量,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娓娓道来自己毕生的心血与感悟。作为一名对科学发展历程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最看重的是在口述史中能够找到那些触动人心的细节,那些关于个人成长、学术探索、以及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片段。陈先生在书中,一定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求学者成长为一名在水文地质领域独当一面的专家,这其中必然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奋斗。我期待看到他对水文地质学在中国特定地质条件下发展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在面对科研难题时,是如何运用科学思维和创新方法来寻求突破的。这本书,不仅是对一位杰出科学家人生轨迹的回顾,更是对中国科学精神的一次生动诠释,它激励着我,在各自的领域内,也要坚持不懈,勇于探索。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读来心潮澎湃的书,陈梦熊先生的口述,不仅仅是在梳理一条学术的脉络,更是在描绘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深知口述史的价值所在——它能让历史“活”起来,让那些曾经在幕后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以最真实、最鲜活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陈先生作为水文地质领域的资深专家,他的讲述,必然会包含大量关于国家重要水文地质勘探、研究项目的细节,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决策制定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我迫切想知道,在那些关键的时刻,他作为一个科学家,是如何思考,如何判断,又是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这本书,无疑将是一份珍贵的史料,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科学的进步,是无数像陈先生这样杰出的科学家,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铺就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学术气息。我一直对20世纪中国科学的发展轨迹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默默耕耘、为国家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陈梦熊先生的名字,在水文地质领域是响当当的,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水文地质学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本书作为“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系列的一部分,我期待它能提供大量珍贵的、一手的研究资料和个人经历,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一个科学领域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壮大的。口述史的形式,往往能捕捉到文献资料中难以体现的细节、情感和思考,那种鲜活的个人叙事,对于理解科学研究背后的艰辛、智慧和坚持,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尤其好奇,陈先生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是如何面对科研上的挑战,又是如何与同事、同行交流切磋,共同推动学术进步的。这本书无疑是历史研究者、科学史爱好者以及对水文地质学感兴趣的读者的一份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近距离地了解中国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是如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陈梦熊先生的口述,无疑是一份宝贵的个人档案,它将那个年代的科研氛围、学术思想以及科学家们所面临的挑战,以一种最直接、最真实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为一位在水文地质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陈先生是如何看待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以及他对未来水文地质研究方向的展望。口述史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个体视角下的宏大叙事,陈先生的个人经历,必将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轨迹。我相信,通过他的讲述,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水文地质学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科学家们为之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和科学精神的珍贵文献。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水文地质学发展历程中的一段重要时光,透过陈梦熊先生的视角,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探索与创新的时代。他的口述,不仅仅是枯燥的科学理论或技术细节的罗列,更包含了无数鲜活的故事、深刻的反思以及对时代变迁的独特感受。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他早期学习、求索的经历,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点燃对科学的热情,并一步步成长为领域内的专家。口述史的最大魅力在于其真实性和人情味,陈先生的叙述,想必会流露出他对事业的热爱,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在科研道路上可能遇到的挫折与喜悦。通过他的亲身经历,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水文地质学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书写中国科学的篇章。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奋斗、关于奉献、关于知识传承的生动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