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4日,日本福岛一核电厂因为地震而面临核芯溶解。政府在第一时间撤离了核电厂20公里内的居民,但一直与人类共同生活的动物们却被遗留在灾后的废墟中,无辜地承受着人类制造的危难……
在本书中,摄影记者太田康介用影像记录了这些被遗忘动物的生存惨状。未拴狗绳的狗儿执著地坚守在没水没粮的家中,带着粉红色项圈的猫咪被汽车碾毙在马路中央,一息尚存的牛眼睁睁地看着饿死同伴的尸体哀嚎……每只逃难的动物眼神中都满溢着忧伤和不解:它们不久之前都还是温暖家庭的一份子,为什么突然间一切变成了这样太田康介的镜头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任意妄为,不仅要自食恶果,还会给无数单纯善良的动物带来灭顶之灾。翻开书,看着那一双双绝望无助的眼睛,任何人都会陷入深思……
太田康介,1958年9月出生于日本滋贺县。曾任摄影助理,之后进入编辑制作公司担任摄影师。自1991年转为自由摄影师。为日本摄影师协会会员。由于对摄影记者的向往,自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陆续前往阿富汗、柬埔寨、前南斯拉夫联邦等战地拍摄。此外,也曾到北韩、中国、台湾、波兰等地深入采访。2004年养了猫(小虎与圆圆)之后,深深为猫咪的可爱模样吸引,拍摄时也开始以宠物等动物为对象。
这绝非虚构的故事,这是我们亲眼所见的现实。
·那栋房子里没有饲料、没有水,没剩下任何狗儿的食物。狗儿身上没绑狗绳……但它依然痴痴在这个家里等着饲主归来。
·马厩里一命尚存的马儿情绪很不稳定,前脚不断蹬着地面。偶尔又像失了神,怔怔望着隔壁厩室里横躺在地的伙伴们。
·想喝水的牛群跌落渠道,无法挣脱。我喂了留在牛舍中无法起身的牛喝水,它却吐了出来。这头牛流下滴滴泪水。
·富冈町小良滨的猪舍。一只被夹在死去同伴之间动弹不得、勉强存活的小猪。我把它拉出来,给它饮水,它却连喝水的力气都没有。
·五月十二日。晚间新闻宣布,核电厂半径二十公里内的家畜,必须全数处分。
·对不起。枉费你们这么拼命活下去。大家却无法因此得救。真的,对不起。
不仅动物,包括房舍、樱花树,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等待。
——太田康介
前 言
主动靠近
令人不舍
小白狗
山本咪
人类的任性
等待的小狗
喜悦的重逢
牛 群
祈 求
恬静的春日风情
人类消失的街道上
护卫犬
等了好久
尽力而为
慢了一步
落 日
空荡荡的海滩
久等了吧
只要活下去
动物们的后续状况
结 语
出版后记
主动靠近
位于距离核电厂二十公里之内的警戒区,在几乎没有车通过的岔路口,出现一只小狗。它一看到我就主动靠过来。这只狗应该是有人养的吧,脖子上还套着项圈。我拿出随身携带的狗粮,小狗吃了几口,但更想亲近人。或者说是期待有人摸摸它。
“好了好了,快吃东西比较要紧啦。”
我边说边把饭碗递到它面前,显然它还是更喜欢人。只见它开心地垂着耳朵,眼神不断诉说着:“我要摸摸。”其实,不仅这只小狗,被遗留下来的狗儿一看到人类都会主动靠近。它们在不久之前都还是每个家庭中的一分子。狗儿在吃完东西后,依旧在车子旁边停留,不肯离去。这一幕让我揪心,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最后,我只能不断跟它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啊。”
令人不舍
最初进入福岛时,我只要一发现狗儿就停下车,提供它们食物和饮水,一路上重复同样的动作。那些能自由行动的狗儿,似乎到处走动寻找义工团体留下的食物。
看到其中有些狗儿暂时饮食无虞,我稍微放下心中大石。继续慢慢驱车前进时,发现一栋房子院子里有只柴犬望着我。我拿着狗粮准备下车,柴犬见状慢慢靠近。我看它腹部一带没什么肉,一定是肚子饿了吧。于是我赶紧喂它吃东西,柴犬立刻扑上来。它大概饿了太久,又急着狂吞干硬的狗粮,结果没吃几口就吐出来,接下来依旧吃吃吐吐好几回。看它不太舒服,我连忙给它水,它却不喝。最后我尝试喂它口感湿润的罐头猫食,它总算没吐,全部吃光光。
那栋房子里没有饲料、没有水,没剩下任何狗儿的食物。狗儿身上没绑狗绳,也就是说只要它想离开,随便到哪儿去都行。但它依然痴痴在这个家里等着饲主归来。
小白狗
一栋伫立在县道一二○号旁的住家前方,有只小白狗在徘徊游荡。
院子里放了水和饲料,看来它没有饿肚子。小白狗年纪还很小,一直在我身边跑来跑去撒娇,似乎在说:“跟我玩嘛,跟我玩嘛。”
当时我还没找到安置狗儿的地点和方式,只能替它补充足够的饲料和饮水,叮咛它“要小心车子哦”。然后就离开了。
隔天我经过同一户人家门口时,那只小白狗又冲到路上。这里虽然被划为警戒区域,倒也不是完全没有车辆往来,而且在这条笔直的路上,经过的车辆都会加速。我觉得这样实在太危险,于是联络一个义工团体,请他们照顾这只狗。
确认小白狗获得安置之后,在我回到东京当天晚上,接到一通陌生人打来的电话。是小白狗的饲主打来的。
其实我相信饲主一定会回家,所以当初在玄关贴了一张纸条。原来这家人到宫城县暂时避难,之后好不容易在核电厂三十公里之外找到可以落脚的地方,所以要来把狗接回去。我赶紧联络义工团体,才得知小白狗短期间先交给东京的一户人家照顾。
我约好三天后再次前往福岛,送小白狗回家。当天暂时收留小白狗的夫妇带着它出现时,小白狗已经被洗得干干净净。不但毛色更白,还蓬松柔软。这对善良的夫妇让人感觉好温暖。
对事不关己的人来说,它只是寻常小白狗;在关心的人眼中,却极其重要。
车子在往东北的公路上奔驰四个半小时,小白狗稍微晕车,但我终于来到约定的便利商店停车场。
这时,有一辆车开过来,小白狗目不转睛瞪着车。当它一看到下车的人,就不停摇起尾巴。
好开心!好开心!
终于又看到爸爸、妈妈了。
饲主夫妇向每一位照顾这只小白狗的人道谢。
回头想想,如果我没多事,说不定小白狗能早三天和饲主重逢。
我是不是太鸡婆啦?
总之,太好了,小白!(结果问了它的名字,就叫“小白”。)
山本咪
因为天性的关系,不太常看到猫咪大方展现行迹。
照理说留在灾害现场的猫咪应该比狗多,
但即便碰巧看到,猫儿却总对人类抱着戒心迅速溜掉。
此外,猫儿在死亡时也会避人耳目,习惯偷偷躲起来死去。
猫。
可怜的猫儿。
你们有办法在这里活下去吗?
我在路上看到遭车辆辗毙的猫咪。
因为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太能分辨猫咪的特征。
印象中就在国道一一四号,位于浪江町,室原到加仓这段路上。
项圈上还写着它的名字。
……
位于距离核电厂二十公里之内的警戒区,在几乎没有车通过的岔路口,出现一只小狗。它一看到我就主动靠过来。这只狗应该是有人养的吧,脖子上还套着项圈。我拿出随身携带的狗粮,小狗吃了几口,但更想亲近人。或者说是期待有人摸摸它。
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不动声色地颠覆了我们对“荒凉”一词的传统理解。我们通常认为的荒凉是贫瘠和空无,但这本书笔下的“荒凉”却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与复杂性。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在人类撤离后悄然繁衍的生灵,它们的生存状态并非简单的“回归自然”,而是在一个被人类强行修改过的剧本中,努力寻找新的生存法则。这种对生命韧性的展现,远比那些直白的赞美来得更有力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不期而遇的细节所震撼——也许是一窝筑巢在旧指示牌上的鸟类,也许是某种植物如何在塑料碎片中顽强地扎根。这些瞬间,都是对“被遗忘”这个主题最深刻的回应:世界并未遗忘它们,它们只是被人类的注意力从中心舞台移开了。作者的叙事像是一台高精度的显微镜,将这些边缘化的存在放大,并赋予其应有的尊严和关注。文字的韵律感也很有特色,它时而像诗歌般流畅,带着一种古老的吟唱意味,时而又变得干脆利落,如同快门定格的瞬间。这种文学性的高度,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纪实报道范畴,上升到了对存在本质的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上的冲击,那种带着微妙的灰调和未明确的轮廓感,瞬间就将人拉入了一种既疏离又充满故事性的氛围中。我记得翻开书的第一页,文字的排版就很有讲究,留白恰到好处,仿佛空气在字里行间流动,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有喘息的空间,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信息所淹没。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时而缓慢地描摹一个场景的细节,比如阳光如何穿过废弃的窗户,在布满灰尘的地板上投下奇形怪状的光斑;时而又加快速度,将一系列快速闪现的画面和声音片段糅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紧张感。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使得阅读体验如同在迷雾中行走,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却又忍不住想向前探索。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声音的捕捉,那些寂静中潜藏的细微声响——风吹过断壁残垣的呜咽,野草疯长时与水泥地的摩擦声——都被细腻地记录下来,让人仿佛能亲身站在那里,感受那种近乎于神圣的、被时间遗忘的宁静。整本书的基调是内敛而深沉的,没有过度的煽情,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对存在与消逝的哲学思考,却足以在心底激起阵阵涟漪。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另一个维度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生命轨迹。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其散发出的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纸张的选择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而又略带粗粝的手感,这与书中所描绘的主题似乎形成了微妙的呼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极其克制且充满洞察力的。作者似乎拒绝使用那些华丽的辞藻来粉饰太平或渲染悲剧,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冷静笔调来记录一切。然而,正是这种冷静,让那些看似平淡的描述变得异常有力。比如,书中对一些特定物体的描绘——一个遗落在角落的玩偶,一把半开的自行车锁——它们不带任何评判地被呈现出来,但读者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构建出的画面和情感联结,远比任何直接的抒情都要来得深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它们往往结构复杂,信息密度极高,需要调动大量的背景知识去理解其深层含义。这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主动的参与,而非被动的接受。这本书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在场感”,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个故事,而是在亲历一段被时间凝固的真实。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正常”和“异常”的固有认知,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活动留下的印记,以及自然界如何以其固有的节奏重新接管一切。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门关于节奏控制的艺术。它不是线性的时间叙事,更像是音乐中的赋格曲,不同的主题和场景在不同的章节中交织、重现,但每一次的出现都带着新的层次和理解的深化。我发现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其高明,有时是通过一个突兀的、意料之外的意象作为桥梁,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片段连接起来,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像是在拼凑一幅宏大的马赛克,你需要不断后退才能看清全貌。书中所采用的视角转换也十分灵活,时而聚焦于宏观环境的变迁,时而又瞬间拉近,捕捉到某个微小生命活动的特写。这种镜头语言般的切换,让信息量巨大的内容变得易于消化,同时也保持了叙事的张力。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关键时刻插入的一些历史背景资料或科学解释,它们并非生硬的教科书式内容,而是如同背景音轨一般,巧妙地烘托了当下的情境,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锚点,防止我们在情绪的海洋中迷失方向。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体验到一种罕见的、既有收获的充实感,又夹杂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怅惘,仿佛刚结束了一场漫长而又意义非凡的冥想。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阅读过程绝非轻松愉悦的“消遣”,它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邀请和情感上的挑战。作者在叙事中展现出一种令人敬畏的学术素养和人文关怀的平衡。每一个观察点、每一个引用的数据,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考证,确保了其可靠性,但这丝毫不妨碍作品的文学感染力。它成功地做到了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富有洞察力的文学阐释。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人类自身局限性的反思。书中没有指责,没有过度简化的善恶对立,有的只是对事件发生后“遗留问题”的冷静审视。这种成熟的视角,让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思考我们与环境、与科技、与时间之间的复杂关系。整本书读下来,我的思维仿佛被拉伸、被重塑了一遍。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立刻用几句话总结完毕的作品,它需要时间去沉淀、去发酵。每次回想起书中的某个场景,总能发现新的解读维度,这恰恰证明了它具有非凡的持久魅力和深度。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故事,往往藏在那些被快速遗忘的角落里,等待着有心人去倾听和记录。
评分给同事代买的,非常好看呀
评分2011年3月1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因为地震而面临核芯溶解。政府在第一时间撤离了核电厂20公里内的居民,但一直与人类共同生活的动物们却被遗留在灾后的废墟中,无辜地承受着人类制造的危难……
评分这个地球,的确不仅仅属于人类的,而人类,也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在俯看着这个地球以及地球上的各种生灵。人类随意地篡改猫狗的基因,随意地培育着畜牧业,随意将原本可爱自由的动物收归自己所有,让他们被人类定义成什么农场动物,宠物,实验动物……每种动物的存在,仿佛都必须要对人类有用,必须成为人类的工具。
评分最初进入福岛时,我只要一发现狗儿就停下车,提供它们食物和饮水,一路上重复同样的动作。那些能自由行动的狗儿,似乎到处走动寻找义工团体留下的食物。
评分真的,对不起。
评分另一个故事里,领养了一只普通家猫,饲主再次找我为那只猫重新找领养的理由是:想养一只有品种的猫。如果没有人愿意领养,这只猫就会被放生(被流浪)。态度之坚决,我只能一遍一遍的问他:“都养了这么长时间难道没有一点感情吗?没有回旋的余地吗?”最后,这只猫终于还是被第三次易主了。
评分感人的画册、记录了地震后被遗忘的动物们
评分我们也许很强大,可以改变他们的基因,可以改变他们的样貌,可以控制他们的自由,可以辖制他们的活动范围,然而,我们终究也是动物的一种,当我们自私冷漠地做了什么,必定会破坏我们的某些或者一些东西,这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令人不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