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小学教育

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小学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晓英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加拿大教育
  • 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育儿
  • 中国妈妈
  • 文化差异
  • 海外教育
  • 教育观察
  • 教育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
ISBN:97878074376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224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3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读《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小学教育)》这本书,你会觉得遗憾,自己或下一代未能领受如此富有乐趣、开发潜能、培育全人、丰富生命的教育;读这本书,你会减少遗憾,廖晓英充满图像、细节和实例的全景式记录,细致而深入的观察,将带你体验近乎理想的教育制度和方法。 感谢作者,让读者能在轻松而不断感悟的阅读中,弥补所受教育的缺陷,经历成长!

此商品有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家庭是亚洲社会的细胞,个人是西方社会的细胞。在西方,每个人的小学教育就是细胞形成的过程。读懂了这个过程,就基本上读懂了这个社会。廖晓英《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小学教育)》中,博士用母亲的细致、学者的敏锐、文人的笔法为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小孩教育的故事,一个父母、老师和教育工作者可读、必读的故事。读了《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小学教育)》,你会发现自己对社会、教育和人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作者简介

廖晓英,出生在南京,成长在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硕士,法国巴黎大学新闻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并先后在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亚太研究系任教。发表中文和法文论文数十篇,并有译著多种。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新学期、新班级、新老师
1 新学年第一天:各就原位
2 实用而安全的校舍
3 分班:和自己的朋友在—起最重要
4 开门会上认识新老师
5 年年照张相,记录孩子的成长

第二章 在学校,重要的信息来自老师
6 老师的“致家长信”一目了然
7 课程表帮助家长了解在校学习
8 老师的每周汇报内容详尽
9 在帮助老师的同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

第三章 以阅读为本
10 学校的读书要求
11 趣味阅读计划
12 老师的阅读指引
13 阅读与讨论
14 充足的图书资源
15 给孩子买书
16 学校举办书市

第四章 语言训练分门别类
17 一以贯之的拼写练习
18 读书还要写报告
19 学作“周记”
20 为写作而领略大自然
21 打好英语基础
22 咬音嚼字的语音训练课

第五章 浅显而实用的科学教育
23 重复、滚动的数学学习
24 学习用科学术语表达概念
25 制作机器人,学习立体几何
26 旧货买卖: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27 学习天文,发挥想象力
28 让孩子们各显神通的科学小实验
29 别开生面的营养学教育
30 在养殖三文鱼中学习生物学
31 节水教育与海盗娱乐会
32 强记与规范化也很有必要
33 自己动手做项目

第六章 社会科学与教孩子做人
34 通过介绍自我分享知识
35 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6 什么是“贡献”?
37 学习如何面对来自同伴的压力
38 防止孩子吸毒
39 和孩子—起接受防火教百
40 自行车周:环保教育
41 街道上的安全
42 新闻阅读与演讲:学会关心社会
43 为青春期作准备

第七章 艺橄育:学习、欣赏一与表演
44 美术训练多种多样
45 老师汇报音乐课的教学
46 人人是观众、人人是演员的学校音乐会
47 有教学意义的交响乐会
48 戏剧欣赏也是艺术教育
49 学乐器是为了表达和分享

第八章 培养团队精神的体育
50 球类运动重在学习相互配合
51 跑步也有各种名目
52 游泳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53 全班一起打水球
54 加拿大人人都会的滑冰
55 为保护心庄一起跳绳
56 海上扬帆

第九章 把教育寓于欢庆节日之中
57 万圣节:讨糖和募捐
58 纪念先烈,播种和平理念
59 圣诞之际学历史
60 给孩子梦想:与圣诞老人通信
61 庆春节:欣赏不同文化
62 文化之旅:逛中国城
63 传送关爱的“情人节”
64 母亲节的连环画
65 父亲节:“我的爸爸完美无缺”
66 每个人的生日都是全班的节日

第十章 家长是学校的无冕之王
67 家长也是学校的管理者
68 “家长会”每月例会面面俱到
69 更换中学先征求家长意见
70 教师居然也罢工
71 罢工期间的家长、学生自救
72 校长未尽职被家长解雇
73 与校长不打不成交
74 茶会答谢家长

第十—章 募捐:从小做起的公益活动
75 圣诞节前学校里的集市
76 齐心协力集资兴建学校游乐场
77 继承英雄未尽的事业
78 剃光头发捐赠儿童癌症患者
79 孩子们最爱的意大利饼
80 订文具也是为学校捐款
81 各显神通的班级旅行筹资活动

第十二章 教书与育入
82 老师总是夸奖孩子
83 孩子的自我评价很重要
84 正面看待与众不同的孩子
85 让孩子接受自己
86 一条新闻寄希望
87 丢书反被安慰
88 向老师求助总能解决问题
89 打架是严重的违纪行为
90 老师是孩子的伯乐

第十三章 期末的陕乐时光
91 海边出游兼寻宝
92 去水上公园:家长和老师的聚会
93 营地之旅:体验加拿大人的冒险精神
94 内容详尽的成绩报告单
95 用歌声欢送退休老师
96 老师再见,孩子们再见
97 该上中学了!
98 小学毕业
后记

前言/序言


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小学教育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它是一次跨越文化、审视母爱的深刻旅程,一位中国母亲在加拿大温哥华小学教育体系中,用最朴实而真挚的笔触,记录下她对孩子成长轨迹的观察、思考与实践。本书不曾描绘异国他乡的繁华,也未曾探究宏大的教育理论,它聚焦于小学这个承载着童年最纯真时光的阶段,通过一个普通母亲的视角,呈现出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 故事的开端,是无数中国家庭共同的希冀与迷茫。当孩子踏入小学,选择的道路似乎只有一条——严苛的学业、密集的补习、步步为营的升学规划。然而,当作者将孩子送入加拿大小学,她所见到的景象,却如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看到了教育本应有的另一种模样。这本书,正是她借由这扇窗,向国内家长传递的,那些触动灵魂的教育细节,那些可能被我们忽略却至关重要的成长养分。 在温哥华的小学课堂里,没有声嘶力竭的“分数至上”,取而代之的是对孩子天性解放的尊重,对个体差异的细致关注。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自由状态——他们可以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可以动手制作模型,甚至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来学习抽象的知识。她发现,这里的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个孩子,无论其天赋如何,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并在老师的鼓励下,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 本书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案例。作者如同一位忠实的记录者,将孩子在学校的日常点滴,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家长与学校的沟通,都一一收入笔下。她会描述老师如何在一次简单的户外活动中,引导孩子们观察植物的生长,并激发他们对生命的好奇;她会记录下孩子在小组合作中,如何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如何妥协与合作;她还会分享老师们如何通过非语言的鼓励,帮助那些内向的孩子建立自信。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构建起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学习环境。 “成绩”这个在中国家长心中沉甸甸的词汇,在加拿大小学教育体系中,似乎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作者观察到,这里的评估方式更加多元,不再是简单地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老师们更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他们是否积极思考,是否勇于尝试,是否从错误中学习。学校定期会进行“成长报告”,与其说是评估,不如说是与家长的一次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孩子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全人教育”的理念,让孩子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而不是被冰冷的分数定义。 本书也深刻地探讨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作者描述了她是如何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如何与老师保持频繁而开放的沟通。她感受到,在加拿大,家长并非是教育的旁观者,而是教育的重要伙伴。学校尊重家长的意见,也鼓励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积极的角色。这种紧密的配合,让孩子能够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一个更稳定、更支持性的成长环境。她分享了她如何在家中,配合学校的教学方式,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如何与孩子一起探索自然,如何在生活中将学习融入其中。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触及了“情绪管理”和“品格塑造”这些在中国教育中可能被弱化的部分。作者发现,加拿大小学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情商,教导他们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老师们会利用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孩子们理解同理心、责任感、毅力等重要的品格。这种教育,并非要求孩子成为“道德模范”,而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懂得爱与被爱,懂得为自己行为负责,懂得在困难面前坚持的健全个体。 当然,本书并非一味地赞美西方的教育模式,而是带着中国母亲特有的审慎和反思。作者会对比中西方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差异,她会思考,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哪些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国情。她也诚实地记录了自己在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以及她如何不断调整自己的育儿观念。这种坦诚,让本书更具说服力和参考价值。 在书中,你可以看到作者对孩子学习的“慢”的欣慰,对孩子“玩”的肯定,对孩子“犯错”的宽容。她发现,当学习不再是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当成长不再是一张张冰冷的分数,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是多么的耀眼。她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小学教育,不应该只是为升学做准备的“填鸭式”训练,它更应该是播下好奇、求知、合作、善良的种子,让孩子在爱与鼓励中,自由地舒展羽翼,飞向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 本书的语言风格质朴而真诚,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位母亲最真实的感悟。她就像一位邻家姐姐,娓娓道来,让你在阅读中,不自觉地产生共鸣。她分享的不仅仅是教育的经验,更是对生命、对成长、对母爱的深刻理解。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一种源自内心的关怀与期盼。 《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小学教育》,它鼓励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真正含义,思考我们希望给予孩子怎样的童年,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地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快乐、自信、有能力、有担当的未来公民。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书,它将带领每一位家长,踏上一段关于“如何更好地爱孩子”的全新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视角。它没有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而是展示了一种成功的实践样本。阅读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教育理念的大门,让人意识到教育的形态是如此的多元和富有创造力。作者的文字里充满了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怀,这份真诚是能穿透纸张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于“好学校”、“好教育”的狭隘定义,认识到真正的教育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读完之后,我的书架上少了一本枯燥的理论书,多了一份关于如何培养一个快乐、有韧性、能独立思考的孩子的温柔指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激发了我的行动欲和探索欲,让我愿意带着这份新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对孩子成长的期待与规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那种温暖的色调和手绘插画风格,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轻松的校园生活。我本来就对教育话题比较关注,尤其是涉及到跨文化交流的,所以看到这个标题就忍不住想翻开看看。作者的叙述口吻很亲切,像是在和老朋友聊天一样,分享着她在异国他乡观察到的点点滴滴。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很多之前困惑的问题似乎都有了新的视角。比如,那种强调“全人发展”的理念,是如何具体渗透到日常课堂活动中的?从老师如何与孩子互动,到学校如何组织各种社团活动,都展现出一种更加注重孩子内在驱动力的培养方式,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分数和排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也引发了我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深度反思。它不是那种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生活场景,展现出一种更具人情味、更贴合孩子天性的教育哲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不像某些教育类书籍那样逻辑线索僵硬,它更像是一部散文集,每一章节都可以独立成篇,但串联起来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观察体系。作者的文风非常流畅自然,夹杂着一些幽默的小段子,使得原本可能有些沉闷的教育话题变得轻松活泼。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具体教育实践时,总是能够迅速地将读者拉回到现实层面,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空谈。比如说,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协同合作的部分,写得特别到位。它强调了父母的角色不仅仅是“监督者”,更是孩子学习旅程中的“伙伴”和“引导者”。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这本书的受众范围更广,无论你是身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还是普通的家长,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和实用的启示。

评分

作为一个已经工作多年的人,我常常觉得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孩子们似乎过早地就被推入了竞争的漩涡。这本书无意中提供了一个“慢下来”的参照系。它描绘的教育图景,似乎更注重给孩子留白,让他们有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去犯错,去从错误中学习。这对我触动很大。我开始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仅仅是培养一个知识渊博的“工具人”,还是一个内心丰盈、能够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的个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加拿大教育体系中那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以及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PBL)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方法,比起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显然更符合人性的发展规律,让人读后心生向往。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但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她似乎拥有一种独特的“镜头感”,能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通过文字放大并赋予深刻的意义。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节假日学校组织活动的描述,那种氛围的营造,色彩的搭配,孩子们的笑声,都跃然纸上。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像是一种情感的投射。阅读的过程,就好像跟着作者的脚步,在异国的校园里进行了一次沉浸式的体验。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保持批判性思维的态度,她并非盲目地推崇“国外的月亮比较圆”,而是会在赞扬其优点的同时,也坦诚地指出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整本书读起来更加客观可信,也更有价值,因为它鼓励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评分

12

评分

51

评分

值得收藏 价廉物美 推荐

评分

¥11.20(6U.3折)

评分

更换中学先征求家长意见s

评分

第十三章 期末的陕乐时光

评分

54

评分

¥22.3w0(8.w6折)

评分

速度非常重要速度非常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