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倒计时:世界是如何走向战争的

一战倒计时:世界是如何走向战争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西恩·麦克米金 著,何卫宁 译
图书标签:
  • 一战
  • 历史
  • 战争
  • 欧洲历史
  • 政治
  • 外交
  • 军事史
  • 20世纪
  • 战争起源
  • 国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064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13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战倒计时:世界是如何走向战争的》是一本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缘起的著作,精彩地讲述了欧洲走向大战的倒计时过程,从6月28日的斐迪南大公遇刺,一直讲到8月4日英国最终决定参战,揭示了一小撮政客如何在仅一个月的时间里改变20世纪的历史进程。
  过去,人们将战争的责任归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军国主义,而主要的战争责任者,俄国和法国却没有得到追问。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梳理与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一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是因为少数政客希望利用斐迪南大公被刺杀从而在欧洲重新瓜分权力,才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内容简介

  《一战倒计时:世界是如何走向战争的》全面阐述了1914年6月底,在塞尔维亚的支持下,一名刺客枪杀了斐迪南大公,这件事似乎没有引起世界的注意。甚至斐迪南的叔叔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听说帝国皇储的死讯时仅简单地说:“这是上帝的意志。”这显然说明这位奥匈帝国皇帝当时心里很矛盾。可以肯定地说,当时没有人认为这件事会引发国际冲突——更不会引发一场彻底重塑人类命运的大屠杀。
  正如知名历史学家西恩·麦克米金在本书里展示的那样,如果没有一小撮心怀诡计的政治家,这次世界大战根本打不起来,因为他们在斐迪南遇刺后的一个月里,蓄意利用这次遇刺事件做导火线,引爆他们等待已久的欧洲大决战。引爆这场大战的主要罪犯至今仍然没有受到谴责。虽然大部分有关大战缘起的著作把主要责任归咎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军国主义,但麦克米金在研究了欧洲各国的史资料后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俄国和法国才是恶劣的挑衅者,正是由于他们的好战和奸诈,大战才变得不可避免。
  或许是心怀叵测,或许是草率鲁莽,每位身陷其中的政治家——奥地利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威格、俄国外交大臣萨佐诺夫、法国总统普恩加莱——都在拿斐迪南遇刺事件做赌注,不明智地把欧洲推向人类历史未曾见到过的大灾难。

作者简介

  西恩·麦克米金(Sean McMeekin)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现执教于土耳其的科赫大学。
  作者以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见长,其所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起源》获得一战研究协会图书奖,《奥斯曼帝国与德国对世界权力的追求》一书获得欧洲研究协会图书奖。

目录

萨拉热窝1914年7月28日,星期天
第1章 维也纳:愤怒但不悲哀
第2章 圣彼得堡:不宽恕
第3章 伦敦和巴黎:讨厌的干扰
第4章 柏林:同情和急躁
第5章 奥约斯伯爵受命去柏林
第6章 维也纳战争内阁(一)
第7章 海上没有无线电信号
第8章 萨佐诺夫粉墨登场
第9章 维也纳战争内阁(二)
第10章 普恩加莱会见沙皇
第11章 萨佐诺夫的威胁
第12章 香槟酒首脑峰会
第13章 最后通牒
第14章 萨佐诺夫出击
第15章 俄法塞三国立场强硬
第16章 俄国准备打仗
第17章 德皇返驾回宫
第18章 大混乱
第19章 我不愿对一场大屠杀负责
第20章 这就是屠杀
第21章 最后的谈判机会
第22章 现在你可以随心所欲了
第23章 危险面前英国如梦方醒
第24章 格雷爵士的巅峰时刻
第25章 世界大战:没有回头路
第26章 尾声:战争的责任问题

前言/序言

  萨拉热窝 1914年7月28日,星期天
  1914年7月28日,星期天,这天的早晨,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在波斯尼亚饭店一觉醒来,感到心情特别舒畅,因为他就要离开波斯尼亚了。波斯尼亚饭店,位于萨拉热窝西面大约10公里(6英里)远的温泉小镇伊利扎 (Ilidza)上。他住的套房豪华得有些俗气,里面装饰着波斯地毯、阿拉伯灯具、土耳其弯刀。然而,与这些粗糙的手东方穆斯林工艺品厮守3天的时间,对这为信奉天主教的大公来说,实在是太过分了。这位哈布斯堡王朝皇储是星期四下午抵达的,已经参加了整整二天的奥地利军事演习。星期五的傍晚,斐迪南陪着妻子索菲逛了一趟萨拉热窝的集市。市长费希姆先生是位穆斯林,他要求市民,无论信仰如何,都必须向客人展示出最好的“斯拉夫人的好客本性”,而市民也没让市长失望,确实按照要求去做了,斐迪南夫妻所到之处,都乱哄哄地挤满了人。为了回报市长大人笨拙的好客,斐迪南大公邀请市长、波斯尼亚的官员、宗教领袖(天主教、东正教、穆斯林)星期日晚上他下榻的位于伊利扎的饭店参加一场“豪华的晚宴”。晚宴是法国式的,但是为了表示对当地人的尊重,开胃酒选的是黑塞哥维那(Herzegovina)境内的莫斯塔(Mostar)地区产的白葡萄酒。
  当客人开始离开宴席回萨拉热窝的时候,有人听到斐迪南说:“感谢上帝,波斯尼亚之旅就要结束了。”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Franz Conrad von H.tzendorf),这位奥地利军队总参谋长,是这次军事演习的总指挥,在参加完最后几轮祝酒后,于晚上9时偷偷地溜走了。斐迪南想与康拉德一起走,刚要动身——就在这时,顾问向他提出了警告,如此离开星期日活动安排会有损奥地利在波斯尼亚的声望。星期日行程仅剩下几项,只需再忍几个小时就行了:在市政厅照相、参观博物馆、去总督的官邸进餐。在参加了饭店里举行的一次小礼拜活动后,斐迪南匆忙个他的孩子们发了份电报,电报说:“爸爸妈妈,迫不及待想在下个星期二见到你们。”
  6月28日是旅程的最后一天,这个日子是这对夫妻的周年痛苦纪念日。在1900年的这一天,这位奥地利皇储,在他的皇帝叔叔弗兰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的逼迫下,签署了一份弃权声明书,规定他与庶民索菲结婚生出来的孩子不能继承皇位。索菲·霍泰克(Sophie Chotek),按理不算个庶民,她来自一个捷克贵族家族,然而,由于她的家族太卑微了,无法与宏大的哈布斯堡家族门当户对。除了门不当户不对之外,索菲曾经是一位名叫玛丽·克里斯廷(Marie Christine)的哈布斯堡女大公的侍女。这位大公夫人很想和斐迪南结婚。有一天,斐迪南换了衣服去打网球,把随身携带的小金盒留在了更衣室。女大公的妈妈打开了斐迪南小金盒,希望看到自己女儿的照片——但是,这位妈妈看到的似乎是家里那名侍女的照片。
 

《一战倒计时:世界是如何走向战争的》 序言:历史的齿轮缓缓转动 1914年的那个夏天,欧洲的天空被笼罩在一层前所未有的阴霾之下。曾经被视为文明灯塔的欧洲大陆,正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滑向一场席卷全球的巨大漩涡。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被后世称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或“一场不该发生的战争”的浩劫,并非突然爆发的雷霆,而是酝酿已久的暗流涌动。 《一战倒计时:世界是如何走向战争的》并非一本简单的战事记录,它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解剖,探究的是那场改变了人类命运的战争是如何一步步从和平的表象下滋生,最终吞噬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纷繁复杂的历史迷雾,拨开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层层的迷雾,去理解那段波诡云谲的岁月,去聆听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低语,去感受那些促使世界走向战争的微妙力量。 第一章:帝国主义的暗影——殖民地的争夺与矛盾的激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殖民扩张。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国家,为了争夺原材料、海外市场和战略要地,将触角伸向了非洲、亚洲等广袤的土地。这种扩张并非和谐共赢,而是赤裸裸的利益争夺。 德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强国,在统一之后极度渴望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海外殖民地,却发现早已被英法等国瓜分殆尽。俾斯麦时期相对谨慎的对外交往,在威廉二世时期被“世界政策”(Weltpolitik)所取代,德国雄心勃勃地要挑战既有的国际秩序,寻求“阳光下的地盘”。这直接触动了英法等国的利益,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猜忌与敌对。 英法之间的矛盾,虽然在面对共同的德国威胁时有所缓和,但其殖民地利益的重叠与冲突依然是潜在的火药桶。北非的摩洛哥危机,就曾将两国推到战争的边缘。法国在摩洛哥的扩张,遭到了德国的强烈反对,两次摩洛哥危机(1905年和1911年)成为了检验欧洲各国之间微妙力量平衡的试金石。 俄国,作为斯拉夫民族的代表,其在巴尔干地区的野心也日益膨胀。俄国宣称自己是东正教和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这使其与奥匈帝国在中东欧的利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奥匈帝国境内,斯拉夫民族要求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而俄国则乐于从中作梗,支持这些民族主义运动,以削弱奥匈帝国的实力。 殖民地的争夺,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占有,更是经济利益的争夺,是国际地位的争夺,是民族荣耀的争夺。在这样的背景下,列强之间的相互猜忌、敌视和对抗,如同在干柴上堆积火星,只等待一丝火苗的到来。 第二章:军事竞赛的阴霾——军备的膨胀与战争逻辑的蔓延 伴随着帝国主义扩张的,是欧洲各国一场前所未有的军事竞赛。各国都在疯狂地增加军费开支,扩充陆军规模,建造更先进的战舰。这种竞赛并非为了防御,而是为了在潜在的冲突中占据优势。 德国在海军上的野心尤为突出。面对拥有强大海军的英国,德国制订了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试图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德国海军元帅提尔皮茨的海军法案,引发了英德之间旷日持久的海军竞赛。英国皇家海军,这个曾经引以为傲的“日不落”帝国海上力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得不不断增加造舰数量和吨位,以维持其优势。 陆地上,各国也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和扩军。法国在普法战争后,一直致力于恢复其军事实力,并对德国怀有强烈的复仇情绪。俄国虽然在军事技术上相对落后,但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其陆军规模始终令人担忧。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也都在积极地提升其军事装备。 更重要的是,各国都制定了详细的战争动员计划和作战方案。德国的“施里芬计划”(Schlieffen Plan)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该计划旨在应对德国可能面临的两线作战——在东方与俄国作战,在西方与法国作战。为了速战速决,该计划要求在战争爆发后,迅速集中兵力,从侧翼绕过法国的防御工事,迅速占领巴黎,从而迫使法国投降,然后再将兵力调往东方对付俄国。这种高度精确、严谨的计划,一旦启动,将难以停止,将战争的进程置于一种不可逆的机械运动之中。 军事专家们普遍认为,一场大战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军事技术的发展,如马克沁机枪、重炮、潜艇、飞机等,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进步”的象征,但在战场上的应用,却预示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杀戮。战争的逻辑,逐渐压倒了和平的理智,成为主导国家决策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联盟体系的绞索——脆弱的平衡与连锁反应的危险 19世纪末,欧洲形成了一个复杂而脆弱的联盟体系。俾斯麦为了孤立法国,建立了一系列巧妙的外交联盟,例如“三皇同盟”(德、俄、奥)、“德奥同盟”等。然而,随着欧洲局势的演变,这些联盟逐渐发生了变化。 1890年,俾斯麦被威廉二世解职,德国的外交政策开始发生转变。德国未能与俄国续签《再保险条约》,导致俄国与法国走向接近,最终在1894年形成了“法俄同盟”。这个同盟的形成,是欧洲军事平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也意味着德国将可能面临两线作战的风险。 与此同时,英法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缓和,在1904年签订了《英法协约》(Entente Cordiale)。这并非一个军事同盟,而是一个双方在殖民地利益上达成谅解的协议,但其意义重大,标志着英法关系的改善,为后来英法俄三国之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907年,英俄签订了《英俄协约》,解决了双方在波斯、阿富汗和西藏的利益冲突。这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形成了事实上的“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与德、奥、意组成的“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形成了对峙的格局。 这个联盟体系,本意是为了维持欧洲的和平与平衡,但事实上却将各国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一旦一个联盟成员国卷入冲突,其他成员国很可能被迫卷入,从而将一场局部冲突迅速升级为一场欧洲规模的大战。这种“连锁反应”的危险,成为了欧洲外交政策中的一个定时炸弹。 巴尔干地区,由于其复杂的民族构成和列强在此地的利益交织,成为了联盟体系中最容易引发冲突的区域。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和1913年)的爆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巴尔干地区的权力真空问题,但却加剧了当地的民族矛盾,并使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敌意日益加深。 第四章:民族主义的狂热——民族国家的崛起与帝国边界的摇摇欲坠 19世纪以来,民族主义思潮席卷欧洲。民族主义强调民族的独特性、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并主张各民族都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立国家。这种思潮在曾经被帝国统治的地区,如巴尔干半岛,表现得尤为强烈。 塞尔维亚,作为巴尔干地区一个日益壮大的民族国家,其目标是统一所有斯拉夫民族。这与奥匈帝国境内庞大的斯拉夫人口以及奥匈帝国自身对斯拉夫民族的统治产生了直接冲突。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希望将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民族“解放”出来,并最终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家。 奥匈帝国,这个由多种民族组成的庞大帝国,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内部民族离心力的困扰。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南斯拉夫人等各个民族,都渴望获得更大的自治权甚至独立。奥匈帝国统治者,尤其是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对民族主义抱有深深的恐惧和敌意,视其为帝国解体的最大威胁。 德国的民族主义,则表现为一种扩张主义和优越感。德国人认为自己是优等民族,有权利在欧洲乃至世界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德国的民族主义者,也支持奥匈帝国,认为这是一个对抗斯拉夫扩张的重要盟友。 法国的民族主义,则充斥着对普法战争失败的屈辱感,渴望收复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恢复其在欧洲的荣光。 民族主义的狂热,使得各国人民普遍支持强硬的外交政策,对妥协和退让感到耻辱。它煽动了民众的仇外情绪,为战争的爆发提供了强大的民意支持。当国家认同与民族情感被无限放大,理性的外交考量就显得微不足道。 第五章:外交的失误与决策者的盲点——信任的缺失与沟通的障碍 在紧张的国际局势下,各国的外交官和政治家们并没有能够有效地阻止战争的爆发。相反,一些关键时刻的外交失误和决策者的盲点,反而将欧洲推向了深渊。 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然而,在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迅速将矛头指向塞尔维亚,并要求塞尔维亚承担全部责任,甚至要求奥匈帝国派兵进入塞尔维亚境内进行调查。 德国的支持,尤其是“白纸黑字”的背书,给予了奥匈帝国采取强硬行动的信心。然而,德国的策略,以及其对俄国和法国反应的误判,加剧了局势的恶化。德国担心俄国会利用这次机会,在巴尔干地区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因此选择支持奥匈帝国。 与此同时,俄国则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护塞尔维亚,并开始进行军事动员。法国作为俄国的盟友,也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反应。而英国,虽然最初试图调解,但随着德国入侵中立国比利时的消息传来,也最终加入了战争。 在整个过程中,各国之间的沟通存在着严重的障碍。信息传递的不及时、误解、以及对对方意图的错误判断,都加剧了冲突的升级。各国领导人,尤其是威廉二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犹豫不决、固执己见,以及对战争后果的低估,都为最终的浩劫埋下了伏笔。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各国领导人,尤其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决策者,都低估了其他国家卷入战争的可能性,也低估了战争的破坏性。他们可能抱着一种“速战速决”的心态,认为能够通过一场有限的冲突,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然而,这种想法,最终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警示 《一战倒计时:世界是如何走向战争的》试图揭示的,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起因,更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机制。它告诉我们,看似松散的矛盾,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引发巨大的能量;看似坚固的联盟,在危机面前却可能脆弱不堪;看似理性的决策,有时却充满了盲点和误判。 这场战争的爆发,并非某个个人或某个国家的“一意孤行”,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螺旋式升级的结果。帝国主义的贪婪、军事竞赛的疯狂、联盟体系的束缚、民族主义的狂热,以及外交决策的失误,共同编织了一张将世界拖入深渊的巨网。 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认识到和平的脆弱,以及理性与审慎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在今天,世界格局依然复杂多变,各种潜在的冲突因素依然存在。重温那段历史,审视那段走向战争的倒计时,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加警惕,更加审慎,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一战并非一朝一夕的爆发,而是一系列错综复杂因素长期发酵的结果,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到各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肌理之中,去探寻战争的根源。我尤其被书中对当时欧洲各国国内政治气候的描绘所吸引。比如,书中对德国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的分析,让我对德国在一战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有对奥匈帝国统治下民族矛盾的梳理,那种摇摇欲坠的帝国如何试图维持其统治,以及这种内部的脆弱如何成为战争的导火索,都让我触目惊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走向往往不是由几个伟人或某个单一事件决定的,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生活、时代的思潮、以及国家内部的矛盾共同塑造的。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作者通过细致的梳理,将那些零散的碎片巧妙地拼接起来,展现出一幅令人震撼的历史画卷,让我对“世界如何走向战争”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误判”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巨大角色。书中对各国在战争爆发前对局势的判断,以及对对手意图的误解,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记得其中有提到,一些国家认为通过一场短暂而决定性的战争,就能实现其政治目标,却低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这种战略上的盲目和自信,是如何一步步将整个欧洲推向深渊的,书中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同时,我也看到了“信息不对称”和“宣传”在一战前夕的作用。各种小道消息、煽动性的言论,以及媒体的片面报道,是如何影响公众舆论,并进而影响政府决策的。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任何历史事件中,了解真实的信息,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多么的重要。对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也同样具有警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那些试图操纵信息、制造仇恨的声音。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像枯燥的历史教科书,而是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作者在处理大量历史细节的同时,并没有让叙事变得沉闷,反而通过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外交角力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当时欧洲各国领导人之间微妙心理的刻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辞,那些心照不宣的眼神,都可能成为推动历史齿轮转动的关键。书中的一些章节,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那个时代,置身于维也纳的沙龙,或柏林的会客厅,亲眼见证那些影响世界命运的对话。而且,作者在分析时,也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的立场,不会过分地谴责某一方,而是试图去理解每个国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选择和动机,这让我对战争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我真心觉得,这本书能够让那些对一战感到困惑的读者,甚至是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人,都能被吸引进去,因为它的讲述方式真的太有感染力了。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必然”与“偶然”交织的历史著作。读罢掩卷,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种宿命般的沉重感,仿佛整个欧洲都笼罩在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之下,而战争的爆发,似乎又是那么的“情理之中”。然而,作者并没有将这一切简单地归结为某种不可抗拒的命运,而是通过对一系列历史细节的挖掘,展现了无数个“偶然”时刻是如何在“必然”的大背景下,最终催生了那场空前的浩劫。我尤其对书中对于“危机管理”失效的分析印象深刻,当一个个局部危机出现时,各国政府是如何一步步地选择了升级而非缓和,是如何在政治算计和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将原本可能避免的冲突,推向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剧本,而是充满着各种可能性,而最终走向战争,是无数个关键时刻,无数个个体选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让我对“选择”的意义,以及“责任”的重量,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一战倒计时”,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和紧迫感。我一直对一战的爆发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那是一场极其复杂、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悲剧,很难说清到底是谁的错,或者说,是所有人的错。作者在书名里就点出了“世界是如何走向战争的”,这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够看到的是一个宏大的叙事,不仅仅是条约的签署、军事部署的细节,更重要的是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暗流涌动。比如,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些看似平静的年代,各国之间的猜疑和敌意是如何一点点累积的?是民族主义的狂热,还是帝国主义的扩张野心?是某些关键人物的错误决策,还是社会思潮的普遍转变?书名中的“倒计时”也暗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走向,我迫切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滴答”声,最终敲响了战争的丧钟。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微妙时刻,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场浩劫是如何发生的,从而更好地警示未来。

评分

挺不错的商品,非常好,而且自营快递很快,客服也很耐心解答我的问题,这次购物非常好

评分

帮朋友买的书,总体还不错!封底有点脏。

评分

俄国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向法国宣战。德国入侵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同时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及维护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

评分

或许是心怀叵测,或许是草率鲁莽,每位身陷其中的政治家——奥地利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威格、俄国外交大臣萨佐诺夫、法国总统普恩加莱——都在拿斐迪南遇刺事件做赌注,不明智地把欧洲推向人类历史未曾见到过的大灾难。

评分

俄国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向法国宣战。德国入侵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同时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及维护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

评分

(1)盒子里所有球数字的平均值是一个极大的数而非2.33,比如1000。如此β会很小,容易得到可重现的统计学显著结果。但如果对盒子里所有球数字的平均值一无所知(或者假装一无所知,以便留出编造试验结果的余地,Regina Nuzzo文中提到的p-hacking),则无法判断统计学显著结果的可重现性。

评分

在本例中,如果零假设正确,(根据正态概率分布)则x-bar取到比2.33更大的值的可能性仅有1%。于是设定一个标准,如果一次试验得到大于2.33的x-bar(p<0.01),那么就很有“信心”认为零假设错误,盒子里所有球数字的平均值不太可能等于零。

评分

送货速度很快,包装不错

评分

东西不错,快递快,包装一般东西不错,快递快,包装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