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心理科學文庫: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理論體係的建構》通過係統梳理和分析《臨床運動心理學雜誌》創刊以來和我國1981年至2010年期間的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以揭示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在此基礎上,結閤專傢調查法和演繹推理法深入探討臨床運動心理學的學科性質、研究問題域、學科功能、研究方法、內容體係、理論基礎及專業教育等,初步建構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學科理論體係,以促進臨床運動心理學在我國的創建與發展。
作者簡介
劉麗(1967-),女,漢族,山西省霍州人。1986年至1993年就讀於山西大學教育係,獲教育學學士與碩士學位(專業為教育心理學)。2008年至2012年就讀於山西大學體育學院,研究方嚮為體育運動心理學,獲教育學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0年為中科院心理所訪問學者。2000至2004年參加Alf Gerlach主持的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的精神分析治療師連續培訓,2006至2007年參加Johnbanmen主持的薩提亞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2003年成為國內首批心理谘詢師職業資格培訓師,2008年成為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谘詢心理學專業首批注冊心理師(X-08-035)。
1993年起任教於山西大學教育係,先後主講普通心理學、心理學史、人格心理學和谘詢心理學等課程,同時兼職於山西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谘詢中心。現為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山西大學學生處副處長,山西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谘詢中心主任,碩士生導師,山西省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山西省心理學會心理谘詢專業委員會主任。已主持並完成省級研究項目9項,現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在研。已在《心理科學》、《心理科學進展》、《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技》等雜誌上發錶論文23篇。
內頁插圖
目錄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建構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學科的必要性
1.3 建構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學科的可行性
1.4 臨床運動心理學理論體係建構的現狀
1.5 研究內容、目的與意義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內容分析法
2.3 問捲調查法
2.4 演繹推理法
3 《臨床運動心理學雜誌》論文的內容分析
3.1 論文基本情況
3.2 研究內容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的不足及對未來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建議
3.5 小結
4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的內容分析
4.1 論文基本情況
4.2 研究內容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的不足及對未來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建議
4.5 小結
5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發展
5.1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5.2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發展階段的劃分
5.3 建議
5.4 小結
6 中國專傢學者對臨床運動心理學學科理論的意見
6.1 學科性質
6.2 研究對象
6.3 內容體係
6.4 理論基礎
6.5 研究方法
6.6 專業教育
6.7 小結
7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理論體係的建構
7.1 學科性質
7.2 研究問題域
7.3 學科功能
7.4 研究方法
7.5 內容體係
7.6 理論建構
7.7 專業教育
7.8 局限與展望
7.9 小結
8 結論
參考文獻
附件
附件1:文獻分析編碼手冊
附件2:《臨床運動心理學雜誌》論文取樣目錄
附件3: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取樣目錄
附件4:《專傢調查問捲》
後記
精彩書摘
7.1.2.2 臨床運動心理學的學科任務
從學科任務看,臨床運動心理學是理論與應用相結閤的邊緣學科,也就是說,它既是一門基礎理論學科,更是一門指導實踐的應用學科。
臨床運動心理學承擔著揭示體育運動情境中運動者心理問題的本質、機製和發展變化規律,並探明解決運動者心理問題途徑的理論任務,即要解釋運動者的心理問題是什麼,心理問題是如何産生和發展變化的,以及怎樣纔能有效解決其心理問題。完成該任務包括提齣運動者心理問題的病因學假設模型並檢驗與修正模型。在這個意義上,臨床運動心理學是一門理論學科。相對而言,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等心理學基礎理論學科主要足從正常人心理的發展角度來研究人的心理發展變化規律,而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則是從有心理問題的運動者人手研究人的心理發展變化規律。體育運動事業的競爭性極其強烈,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等麵臨巨大的精神壓力,他們的心理活動更能集中體現與反映心理問題産牛發展的規律,對它的研究可以進一步豐寓對人的心理發展變化規律的認識,促進心理學理論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
臨床運動心理學更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臨床運動心理學不僅通過研究創造和豐富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它更善於應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能,通過發展各種有效的心理評估、診斷、治療與預防方法,保證臨床運動心理學實踐高效率地進行,為存在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心理功能、運動功能和社會適應能力受到影響的運動者提供服務,有效預防和治療運動者的心理疾病,切實改善運動者的心理功能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促進其心身健康、幸福和運動潛能的實現。
7.1.2.3 臨床運動心理學的學科屬性
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既錶現為生物的存在物,又錶現為社會的存在物,還錶現為思維的存在物;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不僅采用實驗、測驗、統計等自然科學方法,也使用社會科學的質性研究方法,還使用人文學科的整體思辨方法。這使得臨床運動心理學兼具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的性質①。本文第六部分的調查研究錶明,我國80%的專傢學者認同此種觀點。
臨床運動心理學是自然科學。首先,從研究內容上講,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對象——運動者的心理是一種生物的存在物,具有自然性。人是自然的物質實體,身體是心理的物質基礎,人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與生物學因素相聯係。
……
前言/序言
科學發展的特點之一是研究內容不斷由簡單粗略變為復雜精細,具體錶現為各學科範圍和內容不斷細分、擴展和延伸。漸漸地,各學科擴展延伸部分將産生交叉與融閤,而在交叉與融閤地帶,新的邊緣學科就會應運而生。新邊緣學科建構的條件是:(1)社會實踐迫切需要新的邊緣學科,為其建構提供瞭強大的內在動力;(2)兩門及兩門以上學科産生廣泛的交叉與融閤;(3)新邊緣學科研究已經積纍瞭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理論概括時機已經成熟。
學者們主要通過內外兩個標準來衡量一門學科的發展狀況,其中,內在標準由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係等構成;外在標準由學科教育、學術研究組織和學術期刊等構成。歐陽忠明(2011)將學科的自立標準分為學科水平維度和學科發展維度,並根據學科的內外標準的發展水平將學科發展分為萌芽期、發展期與成熟期三個階段。其中,萌芽期隻是明確瞭研究對象,且剛剛齣現早期研究者與專業教育;而發展期具有多元的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理論框架,專業教育盛行,學術共同體開始齣現;而成熟期則具有瞭獨特的研究對象、係統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完善的理論體係,專業教育得到普及,學術共同體壯大①。
臨床運動心理學(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是由臨床心理學與運動心理學交叉、融閤而形成的一門新興心理學分支學科,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萌芽於美國,本世紀初迅速發展,已經積纍瞭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正在嚮其它國傢擴展,逐步走嚮成熟,具備瞭學科理論體係建構的基本條件。
1.1 研究背景
1.1.1 臨床心理學的誕生及發展
臨床心理學是提供心理學知識,並運用心理學知識去理解和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和社會適應的一門學科②。臨床心理學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曆史,發展相當成熟。Lightner Witmer於1896年在賓夕法尼亞州開設瞭第一個心理診所,1907年創辦瞭第一份專業期刊《心理學臨床》(The Psychological Clinic),提齣瞭臨床心理學的概念,開設瞭臨床心理學課程,創立瞭臨床心理學。1919年,美國心理協會(APA)設立瞭臨床心理學分會。1931年,該分會成立瞭訓練標準委員會。1936年,Louttit齣版瞭第一本臨床心理學課本。1937年,臨床心理學權威雜誌《谘詢心理學雜誌》(後更名為《谘詢與臨床心理學雜誌》)創刊,臨床心理學作為一個職業真正成長起來。1947年,美國建立瞭臨床心理工作執業資格認證製度。1949年,Boulder會議確立瞭臨床心理學傢的“科學傢——實踐傢”訓練模式。1953年,APA頒布瞭《倫理規範》,為臨床心理學工作者製定瞭職業道德準則,進一步規範瞭臨床心理學①。1995年APA循證心理治療誕生,製定瞭實證心理治療有效性的標準,後來進行瞭修訂,最終於2005年形成更加完善和成熟的心理治療有效性實證支持標準②。
臨床心理學早期關注的是兒童學習和教育領域的問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臨床運動心理學開始關注軍人的心理評估創傷治療,以及戰爭對普通公民造成的壓力與戰爭創傷的處理。1963年後,美國開始大力發展功能全麵的社區心理衛生服務,臨床心理學也因此開始關注大眾心理健康問題,其研究與服務的對象.範圍、內容不斷擴大,至今幾乎涵蓋瞭所有的職業領域。
現代競技運動的競爭日益加劇,使教練員、運動員麵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對運動員的競賽錶現、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産生瞭種種不利影響,一些教練員、運動員因此産生瞭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與疾病,需要心理谘詢與治療。運動者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瞭臨床心理學界的高度關注,許多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的學者自覺嚮運動心理學靠攏,開始從事對運動人群的研究、谘詢與治療。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探索身心融閤的奧秘,重塑運動參與的體驗 在日益關注身心健康的今天,運動不再僅僅是體能的挑戰,更承載著豐富的心理維度。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探索運動行為背後的心理機製,以及如何運用心理學原理來優化運動體驗,促進個體乃至群體的心理健康與發展。本書,《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理論體係的建構》,正是這場深刻探索的裏程碑式著作,它係統地梳理、整閤並創新性地構建瞭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理論框架,為該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本書的價值,首先在於其立足中國本土,放眼國際前沿的獨特視角。運動心理學在全球範圍內已發展多年,但其在中國的發展,尤其是在臨床層麵的應用,需要與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以及人民的心理需求相結閤。作者團隊深入研究瞭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身心和諧的哲學思想,如“天人閤一”、“形神閤一”等,並將其與現代運動心理學的核心理念相融匯,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基石。同時,本書也廣泛吸納瞭國際上在運動技能學習、運動錶現提升、運動損傷心理康復、運動與心理健康等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通過批判性的吸收與創新性的轉化,構建瞭一個既具普適性又不失本土關懷的理論體係。 本書的核心貢獻,在於其理論體係的係統性與創新性。在以往的研究中,運動心理學往往分散在體育學、心理學、醫學等多個學科之下,缺乏一個統一、完整的理論框架。本書則緻力於填補這一空白,它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構建瞭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理論體係。 宏觀層麵:本書闡述瞭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發展脈絡、學科定位及其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戰略意義。它強調瞭運動作為一種重要的健康乾預手段,其心理學作用不容忽視,並在心理健康促進、疾病預防與康復、特殊人群心理關懷等方麵,指齣瞭臨床運動心理學的廣闊應用前景。 中觀層麵:本書深入剖析瞭運動行為的心理動力學。它不僅關注個體在運動中的動機、情緒、認知等基本心理過程,更深入探討瞭這些過程如何受到環境、社會互動、文化因素以及個體特質的影響。例如,在運動動機方麵,本書區分瞭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並結閤中國文化語境,探討瞭榮譽感、集體榮譽、傢庭責任等特有動機因素在驅動個體參與運動中的作用。在運動情緒方麵,本書不僅分析瞭積極情緒(如愉悅、興奮)與運動錶現的關係,更關注瞭消極情緒(如焦慮、恐懼、沮喪)的産生機製及其對運動參與的負麵影響,並提齣瞭相應的調控策略。 微觀層麵:本書聚焦於臨床應用,重點構建瞭針對不同運動情境和人群的心理乾預模型。這包括: 運動技能學習與錶現提升:本書探討瞭認知心理學在運動技能學習中的應用,如注意力分配、信息加工、記憶策略等,並結閤運動訓練的特點,提齣瞭提高學習效率和運動錶現的心理訓練方法,如可視化訓練、目標設定、自我對話等。 運動損傷的心理康復:運動損傷不僅是生理上的打擊,更是對運動員心理的巨大挑戰。本書係統分析瞭運動損傷後可能齣現的抑鬱、焦慮、恐懼、失落感等心理反應,並提齣瞭一套包含認知行為療法、接納承諾療法、正念減壓等多種心理療法的綜閤性康復方案,旨在幫助運動員剋服心理障礙,重拾運動信心,順利迴歸賽場。 運動與心理健康促進:本書闡述瞭運動在預防和緩解抑鬱、焦慮、壓力等常見心理問題中的積極作用,並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生活狀態的人群,設計瞭具有針對性的運動心理健康促進計劃。例如,針對青少年,強調瞭運動在培養自信心、社會交往能力和應對壓力的作用;針對老年人,則關注運動在延緩認知衰退、改善情緒、提升生活質量方麵的價值。 特殊人群的運動心理支持:本書還拓展瞭臨床運動心理學的應用範圍,關注瞭特殊人群的運動心理需求,如殘障人士、慢性疾病患者、退役運動員等。針對這些群體,本書探討瞭如何通過運動來改善他們的身心狀態,提高生活自主性和幸福感,並提齣瞭相應的心理支持策略。 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作者團隊不僅提齣瞭係統的理論框架,更在此基礎上,結閤大量真實的案例研究和臨床實踐經驗,對理論進行瞭生動的闡釋和驗證。書中詳細描述瞭各種心理乾預技術在實際運動場景中的應用,以及這些乾預措施所取得的效果。這種“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的研究路徑,使得本書的理論體係更具說服力和可操作性。讀者不僅能夠理解抽象的理論概念,更能從中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本書在研究方法上亦有創新。作者團隊在整閤文獻研究、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積極運用瞭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相結閤的方法,力求從多個維度、多個角度來理解和解釋運動心理現象。例如,在進行運動損傷心理康復研究時,既運用瞭心理量錶來評估運動員的心理狀態變化,也通過深度訪談來瞭解運動員的內心體驗和感受,從而獲得更全麵、更深入的研究結果。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理論體係的建構》的齣版,標誌著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它不僅為心理學、體育學、醫學等相關領域的學者和研究者提供瞭一個重要的理論參考和研究平颱,更為廣大運動愛好者、運動員、教練員、心理谘詢師、醫療專業人士等提供瞭寶貴的實踐指導。通過學習和應用本書所構建的理論體係,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運動與身心的關係,更科學、更有效地利用運動來促進身心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總而言之,本書是一部集理論深度、實踐價值、創新性與係統性於一體的開創性著作。它不僅為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發展描繪瞭清晰的藍圖,更將有力地推動運動心理學在促進全民身心健康,構建健康中國過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通過對運動心理學的深入探索,我們能夠更好地發掘運動的潛能,實現身心的高度和諧,從而擁抱更加積極、健康、充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