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8
★ 广大沉默的工人群体,底层信息的社会调查——新工人群体虽然平时默默无闻,但他们却是中国式网络社会这部大机器里“无声转动的小小的连接齿轮”。他们被忽视得太久。现在终于是时候好好了解一下他们的发展历程了,终于可以好好倾听一下他们的声音,好好讨论一下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层面的动态,好好思考一下他们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和全球南方的重大影响了。
★ 我们的国家,是世界工厂;我们,是中国式网络社会大机器里的小小齿轮——研究中国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必须了解网吧、短信、小灵通、山寨机等中低端信息传播工具,必须走进城中村、厂矿宿舍、工殇医院,以及各式各样的新媒体事件——因为那里的流动打工者,那里的老与少,正在构建方兴未艾的新工人阶级,他们的网络社会才是“世界工厂”的支柱和“信息时代”的基础。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关切我们未来的“思想@网络.中国”丛书之一,互联网中国传媒参考书。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国家是“世界工厂”。但你是否想过,“信息时代”与“世界工厂”之间有何联系?本书认为,回答此问题必须了解网吧、短信、小灵通、山寨机等中低端信息传播工具,必须走进城中村、厂矿宿舍、工殇医院,以及各式各样的新媒体事件——因为那里的流动打工者,那里的老与少,正在构建方兴未艾的新工人阶级,因为他们的网络社会才是“世界工厂”的支柱和“信息时代”的基础。
关于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本书经十年积累,内容分三部分。上编“网络之普及”讨论网吧与手机的技术扩散及其相关文化现象、制度问题与社会影响。中编“信息中下阶层”梳理流动人口、劳工、青少年及老年人如何在社会大转型背景下,利用网络科技,应对生存议题,进行草根创新。下编“新工人阶级之雏形”在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上考察新工人阶级形成的特点,包括网络条件下的控制与颠覆、文化表达及重大社会事件。
2009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推出英文版以来,本书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并获“简?雅各布斯城市传播图书奖”提名。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主任比尔?达顿教授如此评价:“互联网及相关信息传播技术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产生社会作用?迄今为止,此书的探讨有洞见,且以实证为根基。”
邱林川(Jack Linchuan Qiu),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信息传播技术、阶级、全球化及社会变迁。著作包括《新媒体事件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Working-Class Network Society(专著,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合著,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其中部分已被译成德、法、西、葡、韩等国语言。
在我们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应当如何看待和探索工人阶级形成的特殊路径?在我看来,《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就是面向新时代的一个新尝试——它是我所看到的,把互联网这种现代信息技术,与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形成联系起来考察的第一部中文著作。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超过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通过生动描写和细腻分析展现中国城市社会的复杂现实情形。全书治学严谨,同时充满激情地呼唤一个公正而平等的信息社会,是近年难得的一本佳作。
——赵月枝(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西蒙菲沙大学教授)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以创造性的理论语言及扎实的田野考察,展现了中国新工人阶级形成的雏型;其学术活力与人文关怀,是近年渐趋专业化的社科论文所鲜见的。
——马杰伟(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 比尔·达顿(牛津大学教授、互联网研究所主任)——互联网及相关信息传播技术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产生社会作用?迄今为止,《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的探讨有洞见,且以实证为根基。
这些分析依据第一手的田野调查、系统的档案和统计分析,以及对于全球技术变迁方面研究文献的深入了解。《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开启了一条新的研究取径,必将引导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和学生投身其中。
——曼威·卡斯特(美国南加州大学传播通信技术与社会讲座教授)
【序一】这个残酷的、充满剥削与排斥的信息时代(曼威·卡斯特)
【序二】直面新时代的工人阶级(沈原)
【序三】网络社会与信息科技不是“平”的(马杰伟)
【绪论】中国式网络社会大机器里的小小齿轮
中国与世界—网络媒体与中国社会—新工人阶级?—网络社会与网络劳工—本书结构
【上编】网络之普及
【第一章】网吧
叛逆的攀升—“升级换代”—小结:中下阶层的网络公共空间
【第二章】手机
从“大哥大”到“手机”—手机中国造—“山寨”时代—小灵通—短信—预付卡—寻呼机—小结:手机与草根社会网络的形成
【中编】信息中下阶层
【第三章】流动者
全球化时代里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技术扩散与传播赋权—内部差异—跨域社会网络—小结:新世纪的流动增效器
【第四章】老与少
老人、孩子与网络—“小皇帝”与中下阶层青少年—教育改革的后果—医疗体制改革—老年人与网络新媒体—小结:作为福利的信息传播技术?
【下编】新工人阶级之雏形
【第五章】生存之地
超越户口与单位—工业区—城中村—小结:地方的回归与超越
【第六章】生死之时
新媒体与阶级形成—蓝极速:被遗弃者的愤怒—孙志刚:冰冷的收容—马加爵:另一个罗宾汉?—新事件、老问题—小结:新媒体事件的力量
【第七章】总结与反思
【附录】研究方法
青年打工者调查组—基层社区的社会空间制图—多媒体行动研究
【跋语】决定未来中国国家-社会关系走向(卡罗琳·卡地亚)
【鸣谢】最属于新工人阶级的网络文化
绪论《中国式网络社会大机器里的小小齿轮》——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分为三大部分。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第一部分:“网络之普及”。它们分别讨论网吧和手机如何在信息中下阶层中迅速扩散,而又在扩散过程中发生变异。第二章将讨论网吧如何从当年现代文化启蒙的象征沦为反复受到严厉打击的对象。即便如此,它仍然成为网民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第三章主要讨论手机的发展及其相关的中低端无线通讯服务,如短信、小灵通、预付卡,还有不应被遗忘的寻呼机。与前一章一样,第三章也涉及基本政策环境和劳工状况,虽然主要着眼点还是技术普及的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信息中下阶层”,重点讨论流动人口(第四章)、青少年与老人(第五章)与中低端信息传播技术之间的关系。该关系必须放到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的宏观语境中才能看出端倪。第四章强调的宏观语境包括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再探讨流动人口内部的分层情况,以及相关的性别、民族、地域身份等的区分。这一章还会讨论网络劳工、程控劳工的基本形态和中国式信息主义的相关问题,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新工人阶级网络文化代表。第五章则讨论中下阶层的青少年和老年人所面临的生存议题,其背景一是传统单位体制式微,二是涉及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城市改革。
第三部分是“新工人阶级之雏形”。其中第六章集中梳理新阶级形成过程在空间层面的表现,如城中村、工厂厂房和宿舍区等。这里涉及传统工业时代的异化问题,也涵盖网络技术条件下出现的新的控制与颠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新工人阶级的社会创新就在这样的空间里逐渐成长。第七章观察时间维度上的阶级形成,具体对三次新媒体事件进行分析,包括2002年蓝极速大火、2003年孙志刚案和2004年的马加爵案,再对2001—2010年间涉及信息中下阶层的重大事件进行回顾、比较和分类,如杨佳案、开胸验肺案、富士康N连跳案、南海本田罢工案、宜黄事件等。这一章强调指出,在新阶级形成过程中,死亡并不简单等于绝望,它同样可能是影响国家行为、推动形成社会变迁的关键契机。
最后一章是“结论与反思”。本书还附有“研究方法附录”,包括定性和定量的内容,也有在本书调研过程中自创出来的方法,如调查组、社会空间制图、多媒体行动研究。附录收入关于这些方法的介绍,供同行参考指正。
新工人阶级网络社会的社会实践特别复杂,其理论意义又特别重大。本书只是一个阶段性整理。但我希望它足以说明,新工人群体虽然平时默默无闻,但他们却是中国式网络社会这部大机器里“无声转动的小小的连接齿轮”。他们被忽视得太久。现在终于是时候好好了解一下他们的发展历程了,终于可以好好倾听一下他们的声音,好好讨论一下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层面的动态,好好思考一下他们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和全球南方的重大影响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期盼,开始本书的旅程。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买了还没看/比较新的一本书。
评分挺好用的,值得推荐~!
评分评分
这本书应该作为我的毕业论文参考书目的,不过,真的除了少数概念之外,以及较为详尽的结构性梳理之外,并无多少新意。中国劳工研究学者的致命之处在于,他们已经不自己做田野了,自己没有泡过工厂,没有当过超过三个月的工人,而沦为自恋式的振臂高呼了。因而,曾经当过女工的潘毅仍然活在她的《中国女工》积累的象征资本中。其他人,扯淡到没边的处处可见。虽然他们试图写出劳工的主体性,可是劳工的主体性除了抗争之外,就没别的了么?
评分到货很快,不错。
评分到货很快,不错。
评分 评分 评分作者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书中处处可见对威权政府的批判,如果作者能够将这精力的一半用在写作上,这书也不会写得如此之烂。在书中我们能见到高深莫测的理论框架(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奇怪的语法错误(谁能告诉我“工殇医院”是个什么鬼?),不知所云的自以为是("网吧具有吸引力是因为教育系统无法满足学生的上网需求")。特别是考虑到作者居然是个中!国!人!的情况下,我简直没法理解他是怎么得出书中的种种奇妙的结论的。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