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
冯友兰先生为享誉全球的哲学大家,他结合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感悟有关人生的种种哲学思考,为疲惫的现代灵魂寻找一条提升精神境界之路。他将在书中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即如何通过改变对世界的认知,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进而改变整个人生!
幼年不学四书五经,而入洋学堂,念《英文初阶》《地球韵言》,身后被誉为“中国后一个儒家”“国学大师”!
两度欲自杀,一度想出家;哀民生疾苦,叹“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积极入世求解中国与人生两大问题!
24岁以中学学历登北大讲坛,教授印度哲学;7年后,主动辞去教职,投身新教育和乡村建设!
巡历抗战游击区8个月,敌兵围堵,飞机轰炸,数次险死还生,始终泰然自若!
发起民主同盟,调查李闻惨案,力促国共和谈,奔走8年,被称之为“中国的甘地”!
与毛泽东几次通宵长谈,激辩中国道路;1953年向高领袖“要雅量”,成“反面教员”!
内容简介
《冯友兰自述》:
《冯友兰自述》是世纪哲人冯友兰先生在晚年回眸自己学林春秋的自述传记。历尽百年沧桑之后,冯友兰先生以一种淡定的态度,娓娓道来自己求学、治学的经历,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面对那个西风落叶的时代所怀有的心态,以及同一时代,一批学人轻舟激水、奋发图强的精神。本书分“社会”、“哲学”、“大学”、“展望”四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学术成长、求学教学过程以及对“旧邦新命”的殷切瞩望。
《我生有涯愿无尽》:
《我生有涯愿无尽》大抵是由梁漱溟先生生前关于自身生平的文章辑录而成。先生自谓问题中人,且将其穷毕生之力孜孜探求的问题归之为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先生细腻坦诚的笔触之下,其披沥此心艰难跋涉于探求社会、人生两大问题之解决的征途上的踯蹋身影清晰可见;而先生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变化以及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也纤毫毕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为了解和研究中国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
《留德十年》: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
本书循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深情。
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走在历史的路上》:
《走在历史的路上》收录了顾颉刚为《古史辨》一册所写的序,历述他求学的经过和生活的感受,以及他和古史考证、辨伪及民俗学的因缘,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他踏入学术界的心路历程,而且他的治学方法也值得有志于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来借鉴。《孟姜女故事研究》是这篇序言初稿中的一部分,现附其后,以呈现给读者该序言的全貌。书中还收录了《顾颉刚先生主要学术活动年表》,以使读者了解顾先生一生的学术活动。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吴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历任中山、燕京、北京、中央、复旦等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顾颉刚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从事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和辨伪工作。他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他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曾先后创办民俗学会和《民俗周刊》、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负责校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并深入研究《尚书》。主要著作有:《古史辨》、《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两汉州制考》、《郑樵撰》、《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吴歌甲集》等。
梁漱溟(1893-1988),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民、瘦民、漱溟,以后得以漱溟行世。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字芝生,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被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教授誉为“真正学者的材料”。
院教务长,并接办北平《村治》月刊。1931年与梁仲华等人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议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为促进团结抗日,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该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同盟秘书长。1950-1980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此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1919)、《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19)、《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1)、《乡村建设理论》(1936)、《中国文化要义》(1949)、《人心与人生》(1984)等。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专家。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作为学贯中西、久享盛名的学者,他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文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洞集》、《季羡林散文集》等;译作有《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精彩书评
这是文科研究生的一本必读书,不止在治学上,而且在为人上,全都可以作一般青年人的学习榜样。
——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
尽管书中尽是对往事的回忆,鲜有抒情和议论,然而在字里行间仍然有一股旷达之气。这是一种历尽沧桑后的宁静与淡远,有如秋后的山林、雪霁的原野,人生况味溢于先生的笔端,如行云流水一般。
——读者王东力
先生苦学不倦,笔耕不辍,著作丰厚,学问深刻,用力甚勤,掘获甚广,实为人中麟凤。先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尤为人之楷模。先生的人品深为我所景仰。
——温家宝总理写给季羡林94岁诞辰的贺信
目录
《留德十年》
楔子
一留学热
二天赐良机
三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四“满洲”车上
五在哈尔滨
六过西伯利亚
七在赤都
八初抵柏林
九哥廷根
十道路终于找到了
十一怀念母亲
十二二年生活
十三章用一家
……
《冯友兰自述》
《我生有涯愿无尽》
《走在历史的路上》
前言/序言
学术大师自述文丛(季羡林+冯友兰+梁漱溟+顾颉刚)(套装共4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留德十年》:
评分
☆☆☆☆☆
《留德十年》:
评分
☆☆☆☆☆
价格蛮贵的,等活动再买的。
评分
☆☆☆☆☆
梅花报春信 梅花传雅韵 岁岁平安日
评分
☆☆☆☆☆
收藏一下,慢慢看
评分
☆☆☆☆☆
亲子阅读,再者就是家长们的坚持。众所周之,孩子的注意力和专心力有限,做一件事情不能长久。这时,细心的家长们就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启发,让孩子感觉到读书的乐趣与好处。久而久之,阅读这个好习惯,就会很自然的让孩子保持下去。
评分
☆☆☆☆☆
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现代中学生因为时间紧、学习任务重、课程量大,不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我认为这样对一个当代小学生 来说是不利的。 读经典,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任何对经典的了解,都会让我们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地提高升华,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观 。读流行文学的好处是能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从小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我们大多不读名著,偏偏去读在校园里风行一时的《哈利波特》。什么原因?名著读起来十分无聊,使人读不到一半便不想往下读,就拿《西游记》来说:故事无非是说有一群怪兽贪吃,抓了唐僧就走,而每次又不吃,等着孙悟空来救,最后怪兽输了。每次的故事无非如此,甚无新意,我读到一半便不想往下读。的确,名著中也是多种智慧的结晶,如《红楼梦》中便包含了许多玄机,但哪里花得起时间去一一破解?而且,只要是名著,便是厚厚一大本书,加上书中偶尔出现一些精彩的句子,如此而已。 读名著的好处真是数不胜数。它能在我懂得了知识的同时,使我感到乐趣;能在我提高了自己文笔的同时,领略到了大文豪们的风采;能使我在广泛了知识面的同时,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名著中还能体现许多文豪的人生观,使我懂得许多人生哲理。 读名著还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少走许多弯路,不去赴那些过了一辈子失败人生的人的后尘。 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现代中学生因为时间紧、学习任务重、课程量大,不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我认为这样对一个当代小学生 来说是不利的。 读经典,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任何对经典的了解,都会让我们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地提高升华,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观 。读流行文学的好处是能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从小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我们大多不读名著,偏偏去读在校园里风行一时的《哈利波特》。什么原因?名著读起来十分无聊,使人读不到一半便不想往下读,就拿《西游记》来说:故事无非是说有一群怪兽贪吃,抓了唐僧就走,而每次又不吃,等着孙悟空来救,最后怪兽输了。每次的故事无非如此,甚无新意,我读到一半便不想往下读。的确,名著中也是多种智慧的结晶,如《红楼梦》中便包含了许多玄机,但哪里花得起时间去一一破解?而且,只要是名著,便是厚厚一大本书,加上书中偶尔出现一些精彩的句子,如此而已。 读名著的好处真是数不胜数。它能在我懂得了知识的同时,使我感到乐趣;能在我提高了自己文笔的同时,领略到了大文豪们的风采;能使我在广泛了知识面的同时,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名著中还能体现许多文豪的人生观,使我懂得许多人生哲理。 读名著还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少走许多弯路,不去赴那些过了一辈子失败人生的人的后尘。
评分
☆☆☆☆☆
亲子阅读,其次就是家长的参与。现在的孩子有很强的模仿性,尤其是朝夕相处的家长们。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家里,如果家长们当着孩子的面整天看电视,打游戏,打牌,那在孩子幼小的心里会留下什么好印象呢?反之,如果我们在家里细心的读报看书,是否孩子也潜移默化呢?古人孟母为了孩子三迁,现今我们为了孩子是否也该身体力行呢?
评分
☆☆☆☆☆
1958年5月1日,根据中国的省级电视台共同协商的意见,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当时尚未定名《新闻联播》),向微波干线沿线10多个省级与直辖市级电视台提供联播讯号,每日播出时长为10-15分钟,只有新闻影片,没有配音。当时大部分的地方新闻影片都是以飞机或火车运送到北京,加上后续的处理过程,导致时效性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