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尽管儒家知识分子实质性地改变了法家政体,却从未对君主制产生过怀疑。他们也许曾积极参与了将法家式官僚制加以礼仪化、人文化,却没有能力按照孔孟的政治观将之重组。儒家学者在《盐铁论》中的确对政治和社会的本质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他们选择了建立在相互尊重、劳动分工、多元主义、自然等级制、和平共处基础上的受委托型社会。然而,他们的理想主义被法家追求财富和权力的冲动逐渐摧毁了。有关国家防御草原民族威胁和政府必要消耗的讨论压倒了一切。结果,儒家文人只能以一种怀旧的、历史的方式来珍爱自己的思想①。圣王的观念堕落成王圣的实践。没有展现出圣人品质的帝王除了政治权力之外,还要求道德和意识形态的权威。王圣也许不像军事暴君那样有破坏性,但是,唯我独尊、唯我中心对孟子“大丈夫”的发展却特别有害。
评分物流太差。伤不起。
评分物流太差。伤不起。
评分发货很快,包装非常好,赞一个
评分诗唤起人类社会的内在共鸣,需要使用心灵的语言。它诉诸人类共同的感情和关怀,无恃于争辩的技巧。受诗感化而和谐融洽的社会,具有一种同步的节奏。在这样的社会里,人民之间的互动犹如对熟悉的歌曲舞姿产生的深契于心的回应,好似一种自然的流动。也许,儒家的历史记载将这种“原始公社”理想化了,诗在其中占统治地位。古典时期必定早已成了暗淡渺茫的回忆。但是,即使在孟子高度复杂的统治哲学里,它对于心灵的感召力依然强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评分杜维明分疏了“儒教中国”和“儒学传统”两个概念。前者是“以政治化的儒家伦理为主导思想的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在现代文化中各种曲折的表现”,人们通常所说的封建遗毒是指儒教中国而言,而儒家传统则是“使得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泉源活水;它是塑造中国知识分子那种涵盖天地的气度和胸襟的价值渊源;也是培育中国农民那种坚韧强毅的性格和素质的精神财富。”前者的主体是“政权化的儒家”,后者的主体是“以人文理想转化政权的儒家”,两者“既不属于同一类型的历史现象,又不属于同一层次的价值系统”。后者代表了儒家之道的“自觉反省,主动地批判地创造人文价值”的真精神。“儒家传统和儒教中国既不属于同一类型的历史现象,又不属于同一层次的价值系统”。近现代中国文化的悲惨命运是由儒教中国所导致的“文化全面政治化和政治过程的一体化”的必然恶果。因而,儒学的现代转化应是儒家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评分作者祖藉广东南海,1940 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61 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后获得哈佛—燕京奖学金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相继取得硕士博士学位,1976 年加入美国籍。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1981年始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并曾担任该校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亚语言和文明系系主任。1988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自1996年开始出任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社长至今。1990年借调夏威夷东西中心担任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1995年应印度哲学委员会之邀,在南亚五大学府发表“国家讲座”。2010年12月20日,被北京大学聘为人文讲席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评分《道•学•政: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面向》所收九篇文章,分成彼此关联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含文章四篇)探讨古典时期的概念设置和象征资源,集中讨论道、学、政的观念,重点则在标明儒家知识分子总的精神趋向的道德形而上学,孔子及其弟子所体现的核心价值通过修身与为己之学,为儒家伦理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包括三篇文章,是走进新儒学纪元的知识远足,从意义深远的不同阐释方法的角度,具体描绘了儒学的面貌。新儒学袭用了古典儒学遗产,其中蕴含的多元主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过作为公共行为的自我努力,有可能改变人类处境的儒学信仰。主动参与政治、对哲学见解充满活力的回应、对人文学术的真挚爱好,都是正当合理的儒家追求。况且,儒学的方式要求道德的正当纯洁优先于政治上有关自身利害的权宜之计,社会责任感隐身于沉默的思想之下,历史意识和文化意义在学术研究中完全连贯一体。
评分《杜维明作品系列·道·学·政: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面向》所收九篇文章,分成彼此关联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含文章四篇)探讨古典时期的概念设置和象征资源,集中讨论道、学、政的观念,重点则在标明儒家知识分子总的精神趋向的道德形而上学,孔子及其弟子所体现的核心价值通过修身与为己之学,为儒家伦理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包括三篇文章,是走进新儒学纪元的知识远足,从意义深远的不同阐释方法的角度,具体描绘了儒学的面貌。新儒学袭用了古典儒学遗产,其中蕴含的多元主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过作为公共行为的自我努力,有可能改变人类处境的儒学信仰。主动参与政治、对哲学见解充满活力的回应、对人文学术的真挚爱好,都是正当合理的儒家追求。况且,儒学的方式要求道德的正当纯洁优先于政治上有关自身利害的权宜之计,社会责任感隐身于沉默的思想之下,历史意识和文化意义在学术研究中完全连贯一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