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慈寺碑》全称《大唐皇帝等慈寺碑》,为唐代颜师古撰文,未留书家姓名。此碑既有茂密雄健之精神,又有匀净精劲之风采,为唐楷中之另一风格,是广大书法爱好者、研习者常用的临习范本。
李伟鹏,男,四川南川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九龙坡区书协副主席,重庆市书法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现就职于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1987年获全国首届书法知识百题竞赛二等奖,1989年获全国高等院校师生书法评展优秀奖,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91年获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篆刻大赛二等奖,同年又获西泠印社第二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优秀奖,1992年被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聘为客座书法篆刻教师,1993年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中华当代文化精粹博览会大奖赛二等奖。
一、出版说明
二、图录
三、历代著录辑要
《等慈寺碑》,唐贞观四年(630年)五月立,颜师古撰并书。
等慈寺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唐武德四年(621年)这里发生了一场关系唐王朝命运的重要战役——虎牢之战,李世民以极少的兵力大败窦建德,使王世充投降,唐朝天下因此得以初定。李世民登基后,贞观三年(629年)下诏,在战场处建寺,为破王世充、窦建德的阵亡将士荐福,立碑纪功。这便是等慈寺及《等慈寺碑》的来历。
碑连额座高4。7米,宽1。53米,碑文楷书三十二行,行六十五字。碑额篆书『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三行九字。此碑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毁,残石现存于郑州博物馆。
碑后结衔处署『颜师古奉敕□』,『奉敕』下的字很早就泐缺了,因此不知是『撰』是『书』。但碑文为颜师古所撰是无疑的,贞观三年建寺的诏书已明确颜师古是『为碑铭』者。而与此同时奉诏而立的《昭仁寺碑》没有泐缺,在『奉诏』下是『撰』字,因此也可以推定此碑泐缺的字是『撰』。至于书者,历代著录有以为是颜师古的,也有不以为然的,大多数的著录是空缺。我们认为,施蛰存在《唐碑百选》中所考书者是颜师古的论述,是很有见地的:『余以为唐初碑之有撰文人名,而无书丹人名者,皆撰文者一手所书。《昭仁寺碑》,朱子奢撰而书之也;《等慈寺碑》,颜师古撰而书之也。至后世,始题作某某撰并书,则后人无惑矣。』
此碑的刊立年月,碑文没有直接的记载,历代著录亦多有分歧。贞观三年闰十二月下诏建寺立碑,因此碑的刊立时间不会在此之前,但欧阳修、赵明诚等却作贞观二年。而作贞观三年者,是以下诏之时作为立碑之时,此应也不确。至于作贞观十一年者,又是以颜师古的结衔『琅邪县开国子』的进爵时间为据。我们认为,陆增祥、金文明等所考,应据《唐会要》:『寺于四年五月建造毕』,作为碑的刊立时间,最为妥当。
此碑的书法艺术,赞许颇多,皆认为是唐代楷书的上乘之作。王澍《虚舟题跋》评为:书法绝工,上援丁道护,下开徐季海,腴润跌宕,致有杰思。深谙书理的杨守敬评此碑为:姿态横生,劲利异常,无一弱笔,真堪与欧、虞抗行。广博卓识的叶昌炽譬此碑为:中州唐碑之最为脍炙者。连卑唐的康有为亦论此碑为:古意未漓,博大浑厚者。
但此碑并不显于世,为此我们特在『初唐楷则丛刊』中辑入,以应学习研究之需。
本书按拓本原大原色影印。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接触到的关于初唐的书法资料大多是零散的论文或选本。因此,看到《初唐楷则丛刊:等慈寺碑》以如此系统的体例来整理一个特定的、可能相对冷门的碑刻单元时,内心是充满敬意的。它提供了一种“纵向深入”的研究路径。我印象最深的是导言部分对该碑发现、著录、以及历代藏拓流传的梳理,那段文字写得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将一个看似静止的石头,赋予了动态的历史生命。这种将文献考古和文本考据巧妙结合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我这种非专业背景的读者。它让冰冷的“楷则”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是单纯的笔画组合,而是特定时代背景下,匠人与时代精神的对话载体。这样的书,不仅适合图书馆收藏,更应该被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真挚热情的普通读者所拥有。
评分这本书的编辑质量,我必须点个大大的赞。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能有一套丛刊,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精校、精印像《等慈寺碑》这样看似“小众”的材料,体现了一种对学术本真的坚守。我关注到,在涉及碑文的异文校勘部分,处理得极其谨慎和严谨,每一处存疑或模糊的字口,都通过详尽的脚注或对照拓片说明了取舍的理由,这极大地增加了文本的可靠性。对于研究魏碑向唐楷过渡时期书风的演变,可靠的文本基础是第一位的。这部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几乎找不到可以指摘的疏漏之处。它为我们构建初唐书法史的“精确坐标系”,提供了一个极其稳定和可信的参考点。我对丛刊后续卷目的出版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看到更多这样“冷门但关键”的石刻资料得到如此精心的梳理和呈现。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研究盛唐前夕的书法风格定型期,无疑是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初唐楷书如何承接了隋代“台碑”的雄浑,又如何预示了唐代颜真卿、柳公权那种法度森严的成熟体系。等慈寺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存世状态和碑文内容具有特殊的文献意义。《初唐楷则丛刊》的这部分,如果能更侧重于对碑阳碑阴文字风格的对比分析,那就更臻完美了。虽然目前来看,它更多的是一个文献的集大成者,但这种“集大成”本身就构成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它为后来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最可靠的原始资料库。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尺牍”与“摩崖”书写习惯在这一时期碑刻中的交融现象非常感兴趣,希望后续的丛刊中,能有更深入的专题分析来探讨这种跨文体的书写范式。
评分坦白说,我本来对这类偏重碑刻文献整理的专业书籍抱持着一丝保留态度,总觉得可能过于枯燥,缺乏引人入胜的叙事性。然而,当我翻开这本《初唐楷则丛刊:等慈寺碑》时,这种疑虑瞬间消散了。它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那种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兼顾了阅读的舒适度,实属难得。特别是那些高清的拓片影印件,细节清晰到连墨迹的渗化痕迹和纸张的纤维都能隐约分辨,这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碑文的注释部分,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释义,而是穿插了大量关于当时佛教用语、官制名称的背景介绍,这使得即便是对碑文不甚熟悉的入门者,也能顺畅地理解其深层含义。这种将文献学、历史学、书法艺术融合一体的编纂思路,极大地提升了书籍的整体品质,让人感到物超所值,也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愉快的探索之旅。
评分这部《初唐楷则丛刊:等慈寺碑》的出版,简直是给咱们这些痴迷于魏晋风骨与初唐气象的学人送来了一份厚礼。我拿到书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被它那考究的装帧设计所吸引,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风格,让人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内容上,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研读碑文的每一个拓片细节,但从目录和导论就能看出,编者团队在考证工作上是下了大工夫的。尤其是对于“等慈寺”这个地点的历史地理变迁的梳理,简直细致入微,结合了多方志和地方文献,构建了一个相当立体的历史场景。对于研究初唐石刻书法碑版的学者而言,这不仅仅是一部孤立的碑文汇编,更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理解当时社会、宗教、艺术交流互动的多重窗口。我很期待能深入研究其中关于楷书笔法由北魏向初唐过渡时期的那种微妙变化,特别是对“侧锋入笔”在这一时期的演变,想必会有独到的观察。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是文献的简单罗列,它提供的是一个精细打磨的研究平台。
评分世界武功我第一,我敢称第二,谁敢称第一。
评分等慈寺碑(40张)
评分原色原大,印刷精美,值得收藏和学习。
评分《等慈寺碑》最为突出的用笔特点是:出之自然,灵活生动。所谓出之自然,是指点画形态没有任何故意造作的痕迹而又准确无误。每一个点画的起笔、运行和收结,都显得非常轻松自然,既无心手相违的生涩,又无刻意求工的矜持,全是书家谙于技巧又能充分发挥毛笔性能的自然流露。不论是笔锋的藏露、转折的方圆,还是运笔的提按、点画的衔接,都是顺势而为、随字而安,浑然天成。唯其如此,点画的姿态十分活脱,富于生机,并且在结体中具有彼此呼应、相互映带的情态。试察“沙”、“芜”二字,便可见一斑。
评分值得购买好书
评分“芜”字写的灵气活现。谛审其道,主要因为书家巧妙地穿插运用了露锋来体现点画映带、呼应的笔法,给整个字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再加上充分注意了同画变态,才使得这个具有四个平行横画、四个平行竖画、四个排点的繁复结构的字写得如此潇洒有神。细察书家对点画及其关系的处理,有动与静的对比,有伸与缩的交替,有开与合的反差,有连与断的映衬,而这一切又都是那样的自然,丝毫没有娇揉作态、存心“较劲”的痕迹,所有法度都化入了技艺的精熟之中,整个字的体势神情,沉着而飞动,端庄而流美,传统书法中所追求的中和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评分“沙”字三点水的第一点与第二点上下相承接,第二点收结出锋顺势写第三点,第三点出锋上挑,又顺势落笔写“少”的竖勾。这收笔与起笔的形断意连,不仅使这两个点画之间的照应关系明朗化,而且加强了“沙”字左右两个部分的有机联络。这个字的五个点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随手点染,毫不经意,实则或侧或卧,或俯或仰,各具姿态,自有神机;虽然各自独立却又气脉相通,彼此关情。
评分《等慈寺碑》最为突出的用笔特点是:出之自然,灵活生动。所谓出之自然,是指点画形态没有任何故意造作的痕迹而又准确无误。每一个点画的起笔、运行和收结,都显得非常轻松自然,既无心手相违的生涩,又无刻意求工的矜持,全是书家谙于技巧又能充分发挥毛笔性能的自然流露。不论是笔锋的藏露、转折的方圆,还是运笔的提按、点画的衔接,都是顺势而为、随字而安,浑然天成。唯其如此,点画的姿态十分活脱,富于生机,并且在结体中具有彼此呼应、相互映带的情态。试察“沙”、“芜”二字,便可见一斑。
评分很好 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