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碑帖名品》是针对当代读者学习需求而推出的一套理念全新的丛帖。丛帖在总结该社不同时段字帖出版的资源和经验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观照整个书法史的艺术进程,汇聚历代尤其是今人对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作品(包括新出土书迹)的深入研究,以书体递变为纵轴,以书家风格为横线,遴选了书法史上最优秀的书法作品汇编成一百册,再现了中国书法史的辉煌。
为了更方便读者学习与品鉴,本套丛帖在文字疏解、艺术赏评诸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使文字记载、释义的属性与书法艺术造型、审美的作用相辅相成,进一步拓展字帖的功能。同时,该丛帖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几同真迹,这必将有益于临习者更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说实话,我对书法原件的接触机会非常有限,大部分时间都依赖于这样的高质量影印本。这本关于米芾《吴江舟中诗帖》的选本,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精准还原”。我对比了市面上其他几家出版社的类似出版物,这本书在墨色的层次感和纸张的反光处理上做得尤为出色。米芾写这组诗时,心情想必是有些起伏的,从他运笔的疾缓、墨的洇散程度,我们能读出那种舟行水上的动态美。特别欣赏编者在版式上的处理,留白恰到好处,既突出了帖文本身,又不至于让读者感到压迫。这让我能够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笔“撇”的力度,每一个“捺”的回锋,仿佛能听到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对于想深入研究米芾中晚期书风的同道中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觉信息量是极其丰富的,远超一般的资料汇编。
评分这本书的品相和内容选择,体现了出版者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刻敬畏之心。米芾的《吴江舟中诗帖》历来被视为他行书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似早期的秀逸,也不像晚期的狂放,而是达到了一种中和之美。我一直认为,学习书法不能只看局部,而要看整体的气韵和节奏。这本影印本的开本适中,既方便翻阅,又保证了字形的大小比例真实可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上下文意境的烘托,虽然没有过多文字赘述,但那份对米芾创作心境的把握是到位了。通过观察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空间关系,我明白了为什么米芾的作品会给人一种“天马行空”却又“气脉贯通”的感觉。对于每一个想要在行草书领域有所进益的书法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绝对是一份值得收藏和反复研习的宝贵资料。
评分我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借由这组诗帖,来校正一下自己对于米芾笔法的理解偏差。市面上很多资料为了追求“清晰”,反而把墨色处理得太过均匀,失却了原作的“生动”。但这本《吴江舟中诗帖》的处理手法,明显是更倾向于“尊重原作的沧桑感”。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些字的边缘,因为纸张的粗糙而产生的自然“裂口”,这恰恰是学习者需要体会的——书法是媒介,而纸墨是载体。米芾在舟上挥毫,想必是兴之所至,那股子洒脱劲儿,在书页上跳跃着。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只是对着其中一页反复摩挲,体会他起笔时的犹豫和行笔时的果决。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当代学习者与古代大师心性的桥梁,这份艺术遗产被极其妥帖地保存了下来。
评分这本《中国碑帖名品》系列选出的这本米芾的《吴江舟中诗帖》,光是看书名,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气息。我一直对宋代的书法,尤其是米芾这种“刷字”风格情有独钟。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让人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纹理。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没得挑,那些细微的笔触、飞白的微妙变化,都得到了极其忠实的再现。我仔细端详了其中几幅拓本的局部放大图,米芾那种浑厚中见飘逸,险绝中求稳健的用笔特点,真是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帖的过程,与其说是看字,不如说是在跟古人对话,感受他那份“不系之舟”的洒脱与胸襟。对于我们这些痴迷于碑帖的爱好者来说,能有机会接触到如此精良的影印本,绝对是一种享受,它不仅是学习书法的范本,更是一部关于古典审美的教科书。
评分翻开这本书时,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字印出来,更像是在精心布置一个与古人交流的场景。这套《中国碑帖名品》系列,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选材非常精到。米芾的这组《吴江舟中诗帖》,本身就是一件充满生活情趣与文人雅兴的佳作。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清晰地看到米芾是如何在行草之间游走自如的,那种看似随意实则精妙的结构布局,让人拍案叫绝。我尤其关注了几个连接处“气”的运行,那份连绵不绝的生命力,是临摹时最难把握的。影印本的清晰度,使得那些细小的皴擦、飞白处都纤毫毕现,这对于理解他独特的“刷”法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传统,却很耐看,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
评分米芾书法印刷的很好。
评分因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1]笔意。”为人不似唐人狂放,险而不怪,奇正相生。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
评分上海书画出版社的良心之作,喜欢.值得拥有。
评分曹雪芹“胖”还是“瘦”
评分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周策纵的汉学研究范围广涉历史、政治、文化、艺术、文学,其中以文学成就最大,而在文学领域,首屈一指并享誉海内外的,要数《红楼梦》研究。
评分好
评分杰出的学术完美的图书
评分非常好,活动时也很划算。
评分周策纵认为,曹雪芹名“沾”,意味着“沾”了甘霖雨露之惠,也可能有“沾”了“皇恩”或“天恩祖德”之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