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哲學史講演錄(第1捲)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哲學史講演錄(第1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德] 黑格爾(Hegel G.W.) 著,賀麟,王太慶 等 譯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18715
版次:1
商品編碼:11234904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1959-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一般簡稱“哲學史”)是一部重要的古典哲學著作。馬剋思列寜主義的奠基人都很重視此書。馬剋思很早就仔細讀過黑格爾的“哲學史”,對這書作瞭很高的評價,並曾在“德意誌思想體係”中多次加以引證,特彆是引證瞭第三捲的內容。恩格斯在許多著作和通訊裏也提到黑格爾的哲學史,特彆在“自然辯證法”裏,對黑格爾“哲學史”中論述希臘哲學部分,作瞭摘要和評述。一九一五年列寜在瑞士期間於百忙中抽暇讀瞭黑格爾三大巨冊“哲學史”,並且還作瞭筆記。馬剋思主義經典作傢對黑格爾“哲學史”所作的摘要和評述,提供瞭批判改造黑格爾哲學史觀點的典範:吸收改造瞭其中的辯證法觀點,同時也無情地揭露並駁斥瞭黑格爾對哲學史的唯心主義的解釋。
  《哲學史講演錄(第1捲)》這個譯本是根據格洛剋納(Hermann Glockner)為瞭紀念黑格爾逝世一百周年在一九二八年重新刊行的德文本“黑格爾全集”(以後簡稱格洛剋納本)第十七捲譯齣的。而格洛剋納本又是根據米希勒本重印的。米希勒(Karl Luldwig Michelet)本是整理黑格爾對哲學史的三種演講手稿和提綱,以及三種學生筆記編纂而成,在一八三三年齣版,其第一捲亦即德文本“黑格爾全集”第一版第十三捲,以後簡稱米希勒第一版本。
  由於我們參考瞭並酌量采用瞭英譯本和荷夫麥斯特本的材料來充實並校正瞭格洛剋納本,因此可以說,這個中文譯本的內容,比德文第一版本和第二版英譯本都更要豐富些。

內頁插圖

目錄

開講辭
哲學史講演錄
導言
甲、哲學史的概念
一 關於哲學史的普通觀念
二 關於哲學史的定義的解釋
三 哲學史的概念所産生的後果
乙、哲學與其他知識部門的關係
一 曆史方麵的聯係
二 哲學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區彆
三 哲學和哲學史的起始
丙、哲學史的分期、史料來源、論述方法
一 哲學史的分期
二 哲學史的史料來源
三 這部哲學史的論述方法
東方哲學
甲、中國哲學
一 孔子
二 易經哲學
三 遭塚
乙、印度哲學
一 僧怯哲學
二 喬達摩與羯那陀的哲學

第一部 希臘哲學
[引言]
[七賢]
[分期]

第一篇
第一期:從泰利士到亞裏士多德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階段:從泰利士到阿那剋薩戈拉
甲、伊奧尼亞哲學
一 泰利士
二 阿那剋西曼德
三 阿那剋西美尼
乙、畢泰戈拉與畢泰戈拉派
[一數的係統]
[二數之應用於宇宙]
[三實踐哲學]
丙、愛利亞學派
一 塞諾芬尼
二 巴門尼德
三 麥裏梭
四 芝諾
丁、赫拉剋利特
(一邏輯原理]
[二實在的形態]
[三過程之為普遍及其對意識的關係]
戊、恩培多剋勒、留基波、德謨剋裏特
一 恩培多剋勒
二 留基波與德謨剋裏特
己、阿那剋薩戈拉
[一普遍的思想原理]
[二種子]
[三兩方麵的關係]

譯者後記
專有名詞中外文對照

精彩書摘

  (二)不僅是我們的理智的一種運動,而乃是從事實自身的本質齣發,這就是說,從內容的純概念的運動齣發去證明。前者是一種考察對象的方法:提齣一些理由,指齣一些方麵,加以反駁,藉此使得通常當作固定不移的對象,都搖動起來。這些理由也可能是十分外在的,在智者派那裏我們對於這種的辯證法將有更多的要說。但那另一種辯證法則是對於對象的內在考察;這是就對象本身來考察,沒有前提、理念、應當,不依照外在的關係、法則和理由。我們使自己完全鑽進事實裏麵,即就對象本身而加以考察,即依它自己所具有的那些特性去瞭解它。在這樣的考察裏,於是對象自身便顯示齣其自身[的矛盾]:即自身便包含有正相反的規定,因而自己揚棄自己;這種辯證法我們主要地在古代哲學傢那裏見到。那種從外在的理由去論證的主觀辯證法是沒有多大價值的,因為人們[隻是]承認:“在正當的裏麵也有不正當的,在錯的裏麵也有真的。”真的辯證法卻不讓它的對象有任何剩餘,以緻可以說,它隻是就一方麵看來好像有缺陷;而乃是就對象的整個性質看來,它陷於解體。這種辯證法的結果是空無,是否定;它裏麵所包含的肯定方麵還沒有齣現。這種真的辯證法是與愛利亞派的工作分不開的。不過在他們那裏[哲學]理解的意義和本質還沒有得到廣大的發展;而他們隻是停留在那裏,說:由於矛盾,所以對象是一個空無的東西。
  芝諾關於物質的辯證法,直到今天還沒有被反駁掉;我們還沒有超齣他的論證,而仍讓這問題處在不確定的狀況中。據辛普裏丘說:“芝諾證明,如果‘多’存在,則它會又是大,又是小:如果多是大的,那麼它在體積上(在一般的量上)就會大到無限”。
  ……

用戶評價

評分

《哲學史講演錄》 - 黑格爾哲學的本質和秘密

評分

5摺封頂入的,這次花瞭血本收瞭錢穆的書!(書還未看)! 1、概述   書籍的曆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係。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瞭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捲的齣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捲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2、簡策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齣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鞦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乾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3、帛書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鞦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齣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齣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鏤於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4、捲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齣現用植物縴維製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齣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捲軸逐漸代替瞭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捲軸。公元10世紀,中國齣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捲軸,成為目前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5、活字印刷術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産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嚮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瞭書籍的生産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榖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瞭書籍的生産進程,為歐洲國傢所普遍采用。15~16世紀,製造瞭一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製瞭袖珍本的書籍。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齣版瞭捲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齣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6、平版印刷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瞭紙的生産,並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製插圖的平版印刷的齣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颱印刷機的齣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産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功能和作用   從書籍的産生和發展過程我們瞭解,書籍逐漸的發展到輕便、曆久,易於記載、復製文字和圖畫的材料上,通過不斷完善的技術方法,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流傳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闡述、貯存與傳播思想文化的功能。書籍是人類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跨入20世紀,書籍已成為傳播知識、科學技術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傳播知識信息手段,除瞭書籍、報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漸産生和發展起來。但書籍的作用,是其他傳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當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傢,書籍仍然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傳播工具。   曆史來源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製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傢的法律、曆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在中世紀時期隻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榖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纔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絡的普及書已經擺脫瞭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嚮。   發展曆史   中國最早的書籍,齣現於商代,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  春鞦、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鞦戰國時期還齣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東漢又齣現瞭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瞭晉朝,紙書完全取代瞭竹木簡書和帛書。發飾發士大夫撒

評分

趁著活動收齊瞭這一套,書算精美,畢竟是漢譯名著,很滿意。

評分

   黑格爾為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 ,辨證思想的大傢,在哲學史上地位毋庸纍述。黑格爾的著作也多以晦澀顯明,當然這並非黑格爾的故弄玄虛,實則當思想到達一定的地步,顯然不是常識語言可以輕易錶達的,如康德者。而這本《哲學史講演錄》同樣是 黑格爾深刻思想的錶現,雖然本書為黑格爾死後其學生根據筆記集閤而成,但其中的思想顯然是黑格爾的。而且為此書的最大特點之一,即全書其實就是黑格爾自己哲學思想的錶達,藉助與對哲學曆史的批判與吸收,而錶達自己的個人哲學思想。這點也是本書受批判的根本之一 ,因為黑格爾將整個哲學曆史為己用,大量加入自己哲學見解,而使本書個人色彩異常嚴重,如此而被評價為並不怎麼客觀的哲學史。但作為一個有辨彆與判斷能力的 哲學讀者,仔細閱讀此書是必要的(以前就有列寜同誌的哲學筆記,專論讀黑格爾之書),全書由汪洋肆意之導言為開篇,即而以黑格爾獨有之深刻思維點評哲學江山,頗能啓人思想。

評分

 

評分

不錯不錯的書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除瞭魯迅先生外,康熙嗜書好學、孜孜不倦之精神亦堪稱道。他博覽群書,凡詞章、聲韻、曆算、律呂、自然科學等,無不涉獵,稱最有用之學是“經學史乘”。他認為讀書持以不知為不知態度,重視實踐,“總要講求治道,見諸實行,不徒空談。”晚年自以為治理天下50餘年,尚無大過,均為書籍之賜。

評分

裏麵的內容我是沒看懂的。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