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學”即“中學”。這一釋義與清朝大員、洋務運動的代錶人物張之洞等所倡導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關。
評分19世紀末,麵對西學和“歐化主義”的刺激,日本學界從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識本國文化,發齣瞭提倡“國粹”、“國學”的呼聲,從此“國學”一詞在近現代流行開來。這就自然感染並刺激瞭處境相似的中國學人。1902年鞦,流亡海外的梁啓超曾與黃遵憲等人商議,在日本創辦《國學報》。但黃主張先作“國學史”,使梁放棄瞭創辦《國學報》的設想。而國粹派學者則趁機力倡“國學”。1904年,鄧實在上海的《政藝通報》發錶《國學保存論》,論述瞭保存“國學”的重要性。次年,鄧實、黃節等人在上海成立瞭“國學保存會”,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發行《政藝通報》、《國粹學報》,標誌著“國學”在國內的立足。[1]
評分(4)“國學”即中國固有之學,係指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亦即“中國學”。這一釋義,是針對“外國學”而言的。這一釋義,起初當以章太炎和鄧實等錶述得比較明確。章太炎在旅居日本主編《民報》時,曾舉辦“國學講習會”、“國學振興社”,並為設在上海的“國學保存會”機關報《國粹學報》撰文。
評分民國學術經典,值得珍藏,嶽麓書社很強大。
評分民國的學術,比之今天,的確是很大價值成分
評分釋義爭議
評分但是,真正把“國學”同諸多“外學”相提並論,即作為一門統攬中國學術的概念提齣來,則是在西學東漸、我國社會和學術文化處於空前轉型的清末民初。[1]
評分就國內而言,清末民初,學界對“國學”的釋義爭議很大,大緻有以下幾種:
評分“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宗伯·樂師》言:“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曰:“古之教者,傢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孫詒讓在其所著《周禮·正義》中指齣:“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由此可見,“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傢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此後朝代更替,“國學”的性質和作用也有所變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