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審美文化史的錶象形態就是中國審美文化史敘述所采用的的路徑、框架和體例等。通常有這樣幾種:
評分 評分譬如說,以往按自然時間順序描述的中國審美文化史主要是通史,即便有斷代史也是在通史中的斷代。今後是否可以考慮做獨立的斷代史,甚至做年代史?我們能否在審美文化史研究中嘗試寫齣像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那樣的著作,或者像曆史紀錄片《公元1644》那樣的文本?
評分 評分又譬如說,以往的中國審美文化史研究雖然對於文化分層已有比較明確的概念,但在關於審美文化的具體敘述中存在著薄弱環節,對於器物層麵和觀念層麵的討論較多、較充分,但對於製度層麵的討論就較少、較薄弱,其實後者的美學內涵異常豐富,例如周代草創的禮樂製度、漢代建立的詩教規範以及從先秦到明清逐步完善的教育製度,它們與美學、美育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應將其納入審美文化史的範疇,有專門的研究與之相匹配。
評分好不容易買齊瞭
評分 評分這裏的討論並非旨在衡量以上諸種路徑、框架和體例的高低優劣、閤適與否,從而進行選擇取捨,應該說,以上諸種路徑、框架和體例都是審美文化史寫作的常規,都為曆來的審美文化史所采用,在具體寫作中往往是交叉使用、雜糅為一體的。這裏的討論旨在考量對於上述路徑、框架和體例的采用應持何種立場的問題。如上所述,近年來我們已經有瞭多部中國審美文化史的著作,而且大都規模宏大、捲帙浩繁:許明主編的《華夏審美風尚史》為11 捲本,陳炎主編的《中國審美文化史》為4 捲本,周來祥主編的《中華審美文化通史》為6捲本,即便是單捲本,篇幅也頗為可觀。可以套用一句老話:中國的《審美文化史》,一齣手就是鴻篇巨製。齣現這一情況不難理解,中國文化曆史悠久,範圍宏闊,品類繁多,審美文化史的規模當然小不瞭。但這裏說到底還是有一個立場問題,那就是求大、求多、求全。如果說草創之初這樣做完全有必要的話,那麼今天再按照這個路子繼續做下去,勢必吃力不討好,失去特色、抹平個性,大不瞭再來幾部大同小異的“鴻篇巨製”而已。我覺得今天思考中國審美文化史的敘述方法,是否需要改變一下思路,轉而求小、求專、求精。一味求大、求多、求全,導緻人們對於研究對象的觀察太過匆忙,思慮太過浮躁,筆觸太過粗略,恰恰將那些精細、綿密、微妙之處給遺漏瞭,今天中國審美文化史研究要取得突破和進展,是否可以考慮將以往被忽略但意義重大的細部作為研究重點,並在寫作路徑、框架和體例的設計上有所體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