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设施农业生产,有利农民增产增收!
《设施蔬菜合理施肥原色图册系列丛书:番茄、辣椒施肥与生理病害防治》立足于我国北方设施蔬菜生产实际,针对设施蔬菜的主栽品种(番茄和辣椒),详尽地说明了这两种蔬菜设施栽培的茬口安排、品种选择、不同时期的需肥规律、肥料的选用、适宜用量及施用方法、施用时间,以及主要生理病害的防治方法,最终实现设施蔬菜的优质高产。本丛书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尽可能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王丽娟,硕士,现就职于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技信息分析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曾参加中德政府合作项目《中国集约化农业协调环境保护和生产力提高的创新型氮肥管理技术》,并主编过《农业保险百问百答》,参编过《农民创业投资指南》、《惠农小额信贷 农民致富加油站》3本农业科普读物。吕雄杰,硕士,现就职于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的工作。曾参加中德政府合作项目《中国集约化农业协调环境保护和生产力提高的创新型氮肥管理技术》,先后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
第一部分 番茄
第一节 品种选择
一、京津地区番茄茬口安排
二、大中果型番茄品种
三、樱桃番茄品种
第二节 施肥方法
一、需肥特点
二、施肥原则
三、重施基肥
四、巧施追肥
第三节 常见生理病害
一、营养失调
二、逆境危害
三、其他
第二部分 辣椒
第一节 设施栽培主要茬口品种选择
一、冬春茬日光温室栽培品种选择
二、春提早大棚栽培品种选择
三、秋延后大棚栽培品种选择
四、秋冬茬日光温室栽培品种选择
第二节 水肥管理
一、冬春茬日光温室栽培水肥管理
二、春提早大棚栽培水肥管理
三、秋延后大棚栽培水肥管理
四、秋冬茬日光温室栽培水肥管理
第三节 常见生理病害
一、由缺素造成的生理病害
二、典型生理病害
翻开书本,我立刻被它那条理清晰的章节划分所吸引。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堆砌理论,而是采用了非常贴近实际操作的逻辑脉络。比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N、P、K的配比,而是将施肥方案与作物的不同生长周期——从育苗期到盛果期——紧密挂钩,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管理流程图。我发现书中对不同“生理病害”的描述尤其到位,它没有停留在给出症状,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导致这些病害发生的深层环境因子和营养元素拮抗作用,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在温室环境中经常遭遇“疑难杂症”的种植户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的叙述语言既有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又辅以大量生活化的比喻和实例,使得那些复杂的生化过程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这无疑大大降低了专业知识的学习门槛。
评分这部园艺技术书籍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的搭配充满了活力,那种饱和度极高的原色印刷效果,即便是隔着塑封膜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田园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图文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传达的直观性,又避免了视觉上的拥挤感。书页的纸张质地非常厚实,完全符合专业技术手册需要反复翻阅、甚至可能沾染泥土或水渍的使用场景,这种耐用性体现了出版方对实用性读者的尊重。更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关于植物健康状况和营养失衡细节的微观图像,清晰到几乎可以让我分辨出叶片表面的绒毛纹理。对于初次接触设施农业的朋友来说,光是翻阅这本图册,本身就是一种视觉学习和审美熏陶的过程,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农学知识,包装成了一本具有收藏价值的工具书,让人在学习之余,也能享受阅读的愉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原色图示”的极致运用上。在实际的田间管理中,仅靠文字描述“叶片黄化”或“茎秆徒长”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不同的光照条件和湿度差异,会导致症状的细微变化。而这本图册,则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视觉参照系。每一种典型的营养缺乏症或生理性障害,都配有多个角度和不同严重程度的实景照片。我特别喜欢它在对比图上的处理,将“正常叶片”与“缺素叶片”并置,色彩、形态上的差异一目了然。这套视觉工具极大地提升了我诊断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让我能够更快速地将书本知识与我的作物现场状况进行匹配,避免了因误判而采取错误的纠正措施,从这个角度看,它简直是一个行走的“移动诊断室”。
评分从整体的编撰风格来看,这部作品散发着一种严谨的、实证主义的研究精神,它显然不是市面上那种浮于表面的“快餐式”种植指南。书中对设施栽培中“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深入探讨,尤其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背景。它详细解析了滴灌、微喷等不同灌溉方式下,水肥溶液的输送效率和在根区分布的差异性,并据此优化了施肥策略。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相信作者在编写过程中,是基于大量的田间试验数据和长期的实践积累。它促使我反思自己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管理习惯,转而思考如何更精细化地调控作物微环境,达到“按需供给”的目标。它不仅仅是教你“做什么”,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最佳操作的时机”。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设置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它似乎在引导读者从宏观的规划走向微观的执行,再回归到预防的层面。我注意到它在书的后半部分专门辟出篇幅,系统性地梳理了病害的预防措施,这远比事后治疗更具前瞻性。例如,它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调整环境参数——光照强度、空气湿度、夜温控制等——来“增强”作物自身的抗逆性,从而从源头上减少对化学干预的依赖。这种注重环境调控与生物学基础的论述方式,非常符合现代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理念。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作物生理的理解得到了一个质的提升,它提供给我的不是一套固定的公式,而是一套灵活应变和科学决策的思维框架,是值得我长期置于案头,时常翻阅的案头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