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小说、戏曲、曲艺、影视作品中选取北京话词语作为词条,并以北京话实际读音注音,简要释义,配以切合恰当的例句。《北京话词典》有利于对汉语、特别是对普通话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普通话中一些词的来历;也有利于读者阅读和理解京味儿作品;同时有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社会,一些时代特有词语的解释,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
凡例
词目首字音节索引
词目首字笔画索引
多音字笔画索引
正文
引例略称与全称对照
《北京话词语》后记
《北京话词语》(增订本)后记
后记
【锛嘚儿木】bēn dēr mù又作“奔得儿木”。啄木鸟。〔例〕在那个村儿里住着一家大财主, 老当家的姓……“锛”,叫“锛嘚儿木”!怎么这么个姓名呀!干脆,我不敢直说,只好挑个鸟儿名儿。我说出他真名实姓来,我惹不起人家呀。(全三86)∣黄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珠,描绿色的眉毛,擦紫红色的嘴唇,五光十色跟奔得木(啄木鸟)似的。(季19)
【掰不开镊子】bāi bu kāi nièzi弄不明白,不知如何处置。〔例〕赵爷,您这么个精明人,怎么也掰不开镊子呢?(本83.1.19)∣“坛子”的买卖也不顺把,他那儿还掰不开镊子呢。(根727)∣大江脑子正拌着蒜呢,一听这个,又掰不开镊子了,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一仰脑袋:“当然不一样了,六个人吃跟三个人吃,能一样吗?”(画93)∣姐姐,我知道你一定是要对我讲这件事来的!不过,你又犹豫,自己跟自己叫劲,掰不开镊子!(无235)
【全须全尾儿】quánxū quányǐr原义是说蛐蛐儿、蝈蝈的须、尾等齐全,引申为人没病没灾儿,身体不受损伤,精神不受折磨。〔例〕那蝈蝈一着风啊,就爬出来啦:真是崭青碧绿,全须全尾儿,连个抱爪都不短。(宝496)∣一个小孩能全须全尾的活到三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自己努力向善,有时候外来的势力会弄瞎他一只眼,或摔成罗锅儿,或甚至于使他忽然的一命呜呼。(文二413)∣好朋友管好朋友的事,要管我的事的人,得是全须全尾儿的,要是缺胳膊短腿走道架双拐的可管不了。(全四137)
【颠儿】diānr又作“儿”“儿”。本义是跳着脚跑。走开,离开。〔例〕“嘿!昨儿我你去啦。”“啊!我来啦?”“我一,你颠儿啦。”(宝131)∣天亮了,只见宝玉遍体纯素,从角门出来,一语不发,跨上马,一弯腰,顺着街就下去了。(红480)∣准是你没深没浅说了怪话儿,才气得你婆婆夹起包袱往外儿。(北25)∣你喂饱了可不成,喂饱了它就颠儿了,上树了。(究205)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老派的、厚实的质感,让人立刻联想到知识的重量。封面选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蓝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低调中透着一股子文人的雅气。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号适中,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纸张选择,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既保护了视力,又赋予了书籍一种历史的沉淀感。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翻页时能感受到那种耐用性,让人觉得这本书不是那种读两遍就束之高阁的快消品,而是可以伴随我多年的案头工具书。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索引和附录部分的处理也极为用心,检索起来非常方便,清晰的分类和直观的符号指示,体现了编纂者对使用者体验的深度考量。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散发着一股书卷气,每次伸手去取,都是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与期待。这份对实体的执着,在如今这个电子书盛行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定价对于某些读者来说可能略显偏高,但从整体价值来看,我认为这是物超所值的投资。它所提供的知识密度和长久的使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其标明的价格标签。我把它放在手边,不时会信手翻阅,发现的“新”用法和“旧”内涵总是能给我带来惊喜。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工具书的刻板印象,让我意识到,一本优秀的词典可以同时具备实用工具、文化读物和学术参考三重属性。我曾尝试对比市面上其他几本同类书籍,发现它们要么过于侧重现代俚语的收集而缺乏历史深度,要么过于学院化导致普通读者难以入门。而这本书,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满足了专业人士的精细需求,也为普通对本土文化好奇的人士敞开了大门。它就像是一个沉默的、随时待命的智者,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以最恰当的方式提供最准确的指引。
评分对于一个对语言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没有为了追求通俗易懂而牺牲专业性,相反,在保持严谨的同时,巧妙地运用了图表和对比案例,使得复杂的语音学或词源学概念也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欣赏其中对词义引申过程的梳理,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展现了语言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它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定义,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图谱。比如,对于一些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表达,它不仅给出了标准的解释,还引用了相关的文学作品或民间故事作为佐证,这极大地丰富了对该词汇的感性认知。这种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的研究方法,让这本书的权威性毋庸置疑。我感觉自己不是在使用一本字典,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语言学家进行深入的田野考察,其带来的学术满足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使用体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可靠”二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准确性成了一项挑战,而这本词典则像一个稳定的锚点。我曾经在一个网络论坛上看到一个关于某个地方俗语的争论,双方各执一词,气氛十分胶着。我拿出这本书查阅,清晰的释义和出处立刻平息了争端,提供了权威性的结论。这种“一锤定音”的能力,体现了编纂团队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事实的尊重。它不仅仅是记录语言,更是在维护和传承一种文化标准。我发现,许多我过去在影视作品中一听而过、似懂非懂的表达,通过这本书的解释,立刻鲜活了起来,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生活场景的窗户。它让我更加自信地去理解和使用那些地道的表达,不再担心因为用词不当而显得生疏或失礼。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使用者与语言环境更深层次地融合,收获巨大。
评分我得说,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对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感到非常震撼。它绝非那种蜻蜓点水的语言工具,而是像一个精密复杂的文化剖析仪器。我原本以为它会侧重于日常口语的简单罗列,但事实远超预期,它深入到了词汇的社会语境、历史演变以及发音的细微差别中。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原本以为理所当然的词语,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社会变迁和生活哲学,让人恍然大悟。编纂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去挖掘那些流传于市井之间、却鲜少被正式记录的“活的”语言现象。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每一次的查阅都能带来知识的累积,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它更像是一部记录了特定地域文化脉络的“活化石”,为理解这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钥匙。我甚至开始留意自己日常说话中的用词习惯,试图去对照书中的描述,这种互动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
评分北京话属于北京官话的京师片,流传于北京市区。有400年的历史。北京话说起来带有明显的儿化尾音,有人把北京话的浓重口音称为“京片子”、“京腔”。其实严格来说,北京官话并不等于普通话,而北京方言则更是与普通话存在不少差异,不过很多人都认为学习了普通话约等于掌握北京话。
评分买本较全的北京话字典用于重温北京话的韵味儿,现在北京的孩子能大部分领会就不多了,留本书备查吧。
评分纸质好,字够大
评分作者从小说、戏曲、曲艺、影视作品中选取北京话词语作为词条,并以北京话实际读音注音,简要释义,配以切合恰当的例句。《北京话词典》有利于对汉语、特别是对普通话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普通话中一些词的来历;也有利于读者阅读和理解京味儿作品;同时有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社会,一些时代特有词语的解释,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
评分中华书局出版的《北京话词典》32开本,160万字,外观设计佳,印刷清晰,装订良好,无破损,价格较高,在促销优惠时以35元多购下。该词典的前身是《北京话词语》,此次又进行了增补,使全书条目达到11000条。作者从小说、戏曲、曲艺、影视作品中选取北京话词语作为词条,并以北京话实际读音注音,简要释义,配以切合恰当的例句,一些时代特有词语的解释,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编写《北京话词典》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对汉语,特别是对普通话的研究;有利于阅读理解京味儿作品;有助于了解和认识社会。北京的历史很长,但是真正北京话的历史并不长,只有400年左右。狭义的北京话是指北京市区地口音,不包括北京郊区县的方言。广义的北京话,即北京官话所属的华北官话覆盖面包括了整个北京市,河北北部、内蒙古部分地区,广义的华北官话还覆盖东北三省,也有人称其被北京官话,但这容易引起歧义,实际上北京官话又称北方官话,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仍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直至清朝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的地位迅速抬升,逐渐取代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主流语言。现代标准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音为基准音。北京话和普通话区别很小,在基本的语音系统上近无分别,但是北京话并不等于普通话,相对于普通话而言,北京话也是一种方言。北京话的特点在于:北京话中存在丰富的方言词;北京话在会话中用词更为简练;北京话中存在广泛的吞音等语流音变的现象;北京话的语速比普通话更快;北京话说话的音域高于说普通话的人的音域;北京话中存在一些不被普通话承认的字音异读。北京话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北京话的儿化音现象比普通话强得多,语言绵软,曾受到满式汉语的一定影响。而且还有相当一批地方性词汇,老北京居民中保留更多,祖上返三辈的不纯粹贬称为“胡同儿的话”。也经常有人,包括北京人自己,用“痞”来形容北京话。北京话中使用儿化韵的频率更高,一些基本词汇如“今天、明天、后天”在北京话中为“今儿、明儿、后儿”,“出门”为“出门儿”,“花”为“花儿”,“小孩”为“小孩儿”,“公园”为“公园儿”,“事”为“事儿”,等等。【闷嘚儿蜜】:又作闷得儿蜜、闷得儿密。背着人谈话或做事。【嘬瘪子】:受人斥责,怠慢,处于窘迫难堪的境地。【顺毛儿驴儿】:比喻乐意听顺耳劝诱话的人。【零打钱】:旧时艺人作艺,表演一回要一回钱,有别于售门票。【京片子】:北京人说的纯正的北京话。意谓北京人两片嘴说话灵活,利索。
评分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虽然是北京人,有些土话也不知道怎么写,这本书解决了这个问题
评分汉语所包含的语言种类问题,在语言学界颇有争议,但在国内学术界没有争议。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语只包括汉语一种语言;另一种国外的观点认为汉语包括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侗语等语言,为一个汉语语族而非同一种语言。中国国内的学者多数支持前者,将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列为汉语方言,例如赵元任认为标准语(普通话)是方言,闽语、粤语等也是方言。而中国以外尤其西方多数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支持后者,则认为汉语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而是一簇相互关联的有亲属关系的不同语言。然而实际上,习惯上所称的“汉语方言”相互之间或与标准汉语之间无法互通,语言距离往往比欧洲同一语系之下的各种语言之间还要远。例如一个只会西班牙语的人可能可以使用西班牙语和另一位只会葡萄牙语的人达成沟通(书写不能沟通),但一个只会粤语的人和一位只会闽语的人对谈时,是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的(书写勉强沟通)。 中国国内语言学家根据汉语分支的不同特点,把汉语划分为传统的七大方言。在这七大方言内部,仍存在不同的次方言区。有时这些次方言区内的使用者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方言区的人的语言意识也有一定的区别。例如,一个使用粤方言的香港人可能会感到与操台山话的广东人有很多共同点,虽然他们可能不能相互理解。 在地理上的方言分歧也是很明显的。在华北官话、西北官话或者西南官话地区,相隔几百公里的人一般可以相互口头交流,但某些地区语音和词汇的变化也是很大的;然而在中国南方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较小地理范围内可能存在相互口语交流困难的方言。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福建某地,相隔只有十公里的当地居民也许已经不能自如口头交流了。
评分不错,常用的方言都能查到,还有比较细致的jie'shi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