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危途:民族兴衰与人口政策再思考

大国危途:民族兴衰与人口政策再思考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刘忠良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269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89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9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大国危途:民族兴衰与人口政策再思考》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人口“开眼看世界”、从大学生源快速下滑看低生育率危机、“中国龙”和“印度象”谁将赢得未来、人口是经济的生命载体、人口数量和密度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劳动价值论看人口与未来经济、中国走向富强的大优势正在消失、低生育率的日本前车之鉴、人口高利贷透支经济未来等。

作者简介

  刘忠良,河南鹿邑人,生于1987年。受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历史影响,立志国家富强;纵观中华民族兴衰繁荣的曲折命运,立志振兴中华;生于农村感受到下层人民的艰辛,立志造福同胞。由此,作者把“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作为人生奋斗目标,以“肩负祖国的未来,托起民族的希望,承载人民的期待”为人生使命,以“创造先进思想,培育先进制度,塑造先进文化”为实现理想的三大基本任务。又因先进制度与文化需要先进思想作指导,于是作者把“创造先进思想”为人生第一要务,本书是其开篇之作。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国的人口问题确实到了危机阶段,有远见卓识的诸君请关心这个问题。
  ——天则经济研究所名誉理事长,人文经济学会理事长 茅于轼
  
  人口问题是百年大计,不能以传统思维来漠视中国的低生育率,希望该书能引起广泛重视。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原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 李迅雷
  
  没有中华民族的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就不会有中国长久的复兴和繁荣。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周天勇
  
  纵观人类历史,人口始终是决定国家兴衰成败关键变量之一。面向未来,我国确实面临着人口老化和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人口政策如何调整,是国家战略,需要我们深思熟虑。我们不必完全同意刘忠良先生的观点,却应该高度重视他提出的问题。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 向松祚一个民族的崛起需要适宜的人口政策,而这一政策只有在多个意见的交锋中才能达成。这本书给我们以崭新的视角来思考中国的人口政策,相信其深邃的分析会促进社会的多层面反思。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原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 王振耀
  
  刘忠良先生和很多关心中国未来命运的学者一样,敏锐地意识到人口问题是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 而且人口政策的改革是所有政策改革中滞后的。很钦佩刘忠良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为推动人口政策改革的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携程旅行网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和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 梁建章
  
  凭着对中华文明的挚爱和忧国情怀,刘忠良对中国的人口问题以自己的视角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很多读者也许会觉得他的论述和结论耸人听闻,但这并非因为他的观点极端,而恰恰是因为过去几十年只强调人口是负担的偏执大行其道,让当代中国的人口观念完全背离了维系文明传承所需的基本常识。
  ——北京和香港某公司合伙人与董事总经理、原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黄文政
  
  中国近30年来的人口政策追求低生育率的负面效应已日见明显,不仅引起越来越多的国民的不满,而且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质疑和忧虑。刘忠良先生的这部著作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基本观点中肯,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文所中北欧文学室主任,原全国政协委员 叶廷芳
  
  这是一本系统反思低生育率问题的著作。作者完全摆脱了人口专业眼光的局限和现行人口政策的束缚。其实作者写的只是一些被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遗忘已久的人口常识。对于长期把重复了一千遍的谎言当做不言自明的真理接受、传播的人们,这些常识是振聋发聩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知名学者 杨支柱

目录

第一篇 居安思危醒国人
第一章 振兴中华须思危
第一节 大国崛起再思考
第二节 人类文明的低生育率困惑
第三节 中华民族新千年人口危机
第四节 中国崛起与新人口危机
第五节 正确理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第二章 拓宽视野看人口
第一节 中国人口“开眼看世界”
第二节 从大学生源快速下滑看低生育率危机
第三节 “中国龙”和“印度象”谁将赢得未来
第三章 低生育率的经济危机
第一节 人口是经济的生命载体
第二节 人口数量和密度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 从劳动价值论看人口与未来经济
第三节 中国走向富强的最大优势正在消失
第五节 低生育率的日本前车之鉴
第六节 人口高利贷透支经济未来
第七节 “越生越穷”还是“越生越富”
第八节 从河南窥看中国未来
第四章 人口问题的社会危机
第一节 低生育率的“失业魔鬼”
第二节 养老危机难以避免
第三节 光棍大潮暗流汹涌
第四节 低生育率透支未来社会资源
第五节 限制生育不利人口质量提高

第二篇 纵览古今谈崛起
第五章 民族与国家的长期兴衰
第一节 人类历史的大平衡
第二节 有活力的生育文化是核心
第三节 良好的国家制度是保障
第六章 以人为王的知识经济时代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源泉哪里来
第二节 人口与资本新论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
第四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
第五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军事
第六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综合国力
第七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单个国家经济模型
第八节 反思人口与经济发展观

第三篇 排疑解惑消恐惧
第七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并非是对立矛盾
第一节 资源是世界的,孩子是自己的
第二节 人口创造资源
第三节 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人口惹的祸
第八章 再论中国的“人多地少”
第一节 中国能养多少人
第二节 高房价并非因为人口多
第三节 再议适宜人口论
……
第四篇 扭转乾坤时乃急
参考文献
后语

精彩书摘

  人口、制度、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三大支柱,人口是其生命载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载体,制度是其活动的根本规则,文化是决定其思想行为的内核。人口是其力量的源泉,制度与文化培育并释放着这个力量之源,从而塑造着民族与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最终决定民族与国家的兴衰命运。纵观未来世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制度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结果。未来“大国的兴衰”,将更多是“人口的兴衰”。
  人是力量的源泉和实力的承载者,人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在全球化下知识技术和物质资源使用无国界的今天,保住了人口就等于保住了实力和财富。未来大国长期竞争的实质不是经济的竞争,也不是科技的竞争,更不是军事或政治的竞争,因为这些竞争归根结底都只是人的竞争,都是依附于人口的竞争。未来大国长期竞争的实质是创造竞争主体——人口的竞争。由于相互学习和不断发展,后发国家和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会使世界各国人口素质具有趋同趋势,未来很难再有今天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巨大人口素质差别。当人口素质的鸿沟消失时,人口数量和结构就是人口实力的一切。创造和吸引竞争的主体——人口,才是未来大国最根本的竞争。保持或促进人口再生产能力的发展强大将是未来大国竞争中最具根本性的竞争!
  在19世纪末,面对西方列强的侵夺,李鸿章感叹中国碰上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但那时中国生育文化还很强劲,生育率还很高,经得起打击,把列强赶出去之后还是顽强延续的中华民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不垮中华民族,但现代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机制却可以不费一枪一炮就摧毁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积累的人口基业。中华民族生育文化损毁和超低生育率的到来,这才真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所面临的空前未有的大危局!
  ……

前言/序言


大国危途:民族兴衰与人口政策再思考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大国危途:民族兴衰与人口政策再思考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大国危途:民族兴衰与人口政策再思考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大国危途:民族兴衰与人口政策再思考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41.00(8.2折)

评分

包装很好!物流很快!

评分

3、到货速度是我网购至今最快的一次。

评分

  

评分

评分

纸质好,字迹清晰,内容实用

评分

黄文政

评分

[SM][ZZ]我爱读书,因为书中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在吸引着我。读书陶冶了我的性情,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使我忘却了痛苦的记忆,抹去了伤心的往事,带给我强大的动力,唤醒我沉睡的灵魂……因为读书,我学会了用双眸去关注春的神韵、夏的激情、秋的喜悦、冬的宁静。学会了用心去回忆过去、用心去畅想明天、用心去展望未来,读书让我绽放美丽

评分

大国危途:民族兴衰与人口政策再思考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大国危途:民族兴衰与人口政策再思考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