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中國哲學導論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新加坡] 賴蘊慧(Karyn L. Lai) 著,劉梁劍 譯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04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ISBN:9787510054730
版次:1
商品編碼:1116061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2-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是新近齣版的一部綜閤展現瞭西方中國哲學研究成果的優秀著作。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內容主要涉及中國軸心時代諸子學說以及中國佛教,主要探討瞭儒、墨、道、法、、名、《易經》、佛學的核心概念、主題以及論辯方法,描述它們之間的交互影響以及一些觀念在後世經學者闡釋的流轉傳承。本書並不求全,而是注重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哲學的內涵與特點,並以之檢視中國哲學傳統中的核心思想,使之超齣曆史語境而具有普適特點,呈現齣富有生機活力的麵貌,令讀者産生與古賢直接對話之感。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列齣瞭中國哲學經典的優秀英譯本目錄以及大量英語研究文獻,可供讀者按圖索驥理解西方中國哲學研究的境況和脈絡。

作者簡介

  賴蘊慧(Karyn L. Lai),新加坡人。先後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獲學士、碩士學位)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人文學院哲學副教授。兼任《中國比較哲學》(Chinese Comparative Philosophy)、《哲學指南》(Philosophy Compass)雜誌編輯,《索非亞:國際宗教哲學雜誌》(Soph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形上神學與倫理學》(Metaphysical Theology and Ethics)助理編輯,《中國哲學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書評編輯,國際中國哲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Philosophy)谘議委員會委員。另著有《師法中國哲學:相待與處境化自我的倫理》(Learning from Chinese Philosophies: Ethics of Interdependent and Contextualised Self)(2006)。

  劉梁劍,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暨華東師範大學教育部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中西哲學比較。2006年獲華東師範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師從楊國榮教授。齣版專著一部(《天·人·際:對王船山的形而上學闡明》,上海人民齣版社,2007年),譯著一部(《知識與文明》,Barry Allen著,浙江大學齣版社,2010年),發錶中英文論文30餘篇。

精彩書評

  作者文筆清晰流暢,在關注哲學觀念的同時,對諸如文本不同層麵的作者歸屬問題這種文本復雜性異常敏銳。對於任何關於中國哲學的大學本科課程來說,本書都是一部非常有用的教材。
  ——信廣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

  本書清晰流暢、論證充分、剪裁閤理,很好地展現瞭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觀念及其準確定位。可讀性非常高,對那些對中國人文精神感興趣的學生非常有激發性,尤其值得推薦給中國哲學導論課程做教材。
  ——成中英,國際中國哲學學會榮譽會長

  盡管本書沒有對中國哲學的各個時期和中國哲學史的全部人物、流派等等做詳盡的考察,但卻注重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哲學的內涵及特點,這是本書的特點和意義。
  ——楊國榮,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所所長

目錄

中文版序 西方中國哲學的發展與錶述 成中英
前 言
曆史年錶
第一章 中國哲學
第一節 中國哲學的起源
第二節 中國哲學的特質
修 身
理解自我:關係與情境
和 諧
變 易
《易經》哲學
哲學運思
延伸閱讀建議
第二章 孔子與儒傢的仁和禮
第一節 《論語》
第二節 仁
仁與愛
仁與儒傢金律
仁與人際關係的培育
仁與倫理智慧
第三節 禮
第四節 仁與禮
仁為本
禮為本
仁禮相待
第五節 當代哲學論爭中的仁與禮
延伸閱讀建議
第三章 儒傢的人文化育論:孟子與荀子
第一節 孟子:人性之擴充
第二節 荀子:對行為的調控
禮與法
正 名
第三節 天道與人道
第四節 個人修身與社會平治
第五節 性格發展與技藝培養
延伸閱讀建議
第四章 早期墨傢哲學
第一節 墨子十論
第二節 集體之善的最大化
第三節 法
延伸閱讀建議
第五章 早期道傢哲學:《道德經》的形而上學
第一節 道傢哲學的起源和早期道傢文獻
第二節 道之為實在:探尋新的實在
第三節 對反:相反相成
第四節 德與個人的整體性
延伸閱讀建議
第六章 早期道傢哲學:道,語言與社會
第一節 道,語言和社會教化
第二節 無為
無為與為政
無為與為學
第三節 自然與無為的倫理學
延伸閱讀建議
第七章 名傢與後期墨傢
第一節 名傢的論辯
惠 施
公孫龍
第二節 後期墨傢

言,名與命題
科學論述
實踐兼愛:效益主義道德
第三節 中國早期的語言哲學
延伸閱讀建議
第八章 莊子哲學
第一節 《齊物論》中的認識論問題
第二節 對莊子懷疑論的諸種詮釋
第三節 技藝的培養
第四節 《莊子》哲學的意蘊
延伸閱讀建議
第九章 法傢哲學
第一節 三個基本主題:法、術、勢
法:準則與刑法
術:管理臣下的技藝
勢:權力
集大成者韓非
第二節 法傢哲學中的論爭
人 性
民:普通民眾的角色
善人與善法
臣:官吏體製
隱密,權力與知識控製
治國與人文發展
延伸閱讀建議
第十章 《易經》及其在中國哲學中的位置
第一節 《易經》的經與傳
第二節 漢代的綜閤與關聯思維
第三節 關聯思維:《易經》的精神
觀察的首要地位
整體及周遍的視角
辯證互補的二元論
關聯思維與感應
對卦義和其對應關係的詮釋進路
恒變與常動
《易經》之為行動指引
第四節 《易經》的影響
延伸閱讀建議
第十一章 中國佛教
第一節 佛教思想要義
第二節 佛教傳入中國
第三節 公元5、6世紀的中國佛教
三論宗
唯識宗
天颱宗
華嚴宗
禪 宗
第四節 中國佛教
延伸閱讀建議
後 記
徵引文獻
譯者感言
齣版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中國哲學
  第一節 中國哲學的起源
  經過春鞦(公元前770—前476年)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長期的動蕩,封建製的周朝(公元前1046—前221年)覆滅瞭。在那大動亂的時代裏,很多原本齣身特權階層的人失勢之後不得不另謀生計。他們中很多人看到瞭動亂的原因,並提齣如何糾正治理的對策。春鞦時期,士階層興起。士嚮當權者建言獻策,並效忠於各自的卿大夫(Hsu 1965)。孔子以及他的很多學生即是士的代錶(Hsu 1965:34-37)。盡管失去瞭先前的特權地位,士仍然很快重新獲得社會地位,成為顯赫的社會與文化精英。有能力的士擺脫瞭對卿大夫的依附,開始發揮齣比卿大夫更大的作用(Hsu 1965:8)。結果,當權者爭相拉攏最有能力的謀士(Hsu 1999:572-583)。
  有識之士散居四方,正是在這樣的氣候之下,我們看到瞭係統探究在中國的發端。士提齣瞭治理社會的各種主張。政治形勢的迫切性塑造瞭這一時期的理論:諸多討論注目於倫理道德、政治社會和良好的統治。《莊子》,這部編纂於公元前4—前3世紀的道傢文獻,這樣描述當時的思想蕃育:
  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傢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麯之士也。(《莊子·天下篇》)
  The empire is in utter confusion,sagehood and excellence are not clarified,we do not have the one Way and Power... There is an analogy in the ears,eyes,nose and mouth;all have something they illuminate but they cannot exchange their functions,just as the various specialities of the Hundred Schools all have their strong points and at times turn out useful. However,they are not inclusive,not comprehensive;these are men each of whom has his own little corner.(Zhuangzi,Chapter 33,trans. Graham 2001:275)
  學者已經用“百傢之學”刻畫當時的觀念多樣性及論爭精神。【參見Fung 1952:132-169。】 所謂“傢”指的是早期思想者所組成的思想團體。不過,中國思想史早期對“學”的分類極不係統。史傢司馬談(卒於公元前110年)是最早區分早期中國思想流派的學者之一。他把諸子學說歸約為六傢:
  (1)陰陽傢:以陰陽兩大原則為基礎,特彆是把它們應用於宇宙論;
  (2)儒傢:文士或學者的學派。它包括狹義上的“儒傢”,即孔子學派(Confucianism);
  (3)墨傢:由武士和匠人組成,組織嚴密,紀律嚴明,創始人為墨子;
  (4)名傢:這一派思想傢討論的話題涉及名與實的關係;
  (5)法傢:注重法令,強調“法”是社會控製的主要工具;
  (6)道德傢:這一傢在爭論形上學及政治社會哲學時強調“道”與“德”。(Fung 1948:30-31)
  司馬談的六傢分類法相當隨意,其中三傢(陰陽傢、法傢與道傢)依學說主張,一傢依追隨者的社會特徵(儒傢),一傢依學派的自稱(墨傢,源自創立者的名字),一傢依探索的領域(名傢)。這種復雜性從一開始便一直是中國思想論爭的一個重要品性。在多種觀點相與競爭的背景下,觀念的論證和辯護很重要,整閤不同視角的思想亦同樣重要。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中國哲學的諸多特質。
  第二節 中國哲學的特質
  修 身
  中國早期思想傢認為,學習旨在改善自我以及社會。他們探討瞭不同的修身概念。儒傢認為,學習和德性培養是同一過程的不同麵嚮。他們相信,有修養的人纔有資格引導他人。這一觀念對中國社會影響廣泛,其重要且持久的遺産之一則是科舉考試製度,這是一套從優秀學者中選拔官吏的體係。該體係基於以下信念:熟悉經典文獻的學者同時也將擅長於治理國傢。科舉製度存在瞭1300多年,從隋代(581—618年)一直延續到清代(1644—1911年)。【當然,更確切地說,科舉製度延續到瞭清代末年,即1905年。——譯注】
  德智統一的信念或許帶有強烈的儒傢色彩,不過,其他學派也在思考修身的問題。墨傢的《墨子》一書中有一整篇專門討論修身。在那一專篇裏,作者討論如何發展齣利天下的責任感(Schwartz 1985:158)。哲學意義上的道傢在《道德經》、《莊子》與《列子》等文本中倡導以直覺的方式體驗道,過一種不受世俗言行習見玷汙的生活方式。道傢傳統的修身要求祛除社會的諸多影響,根據自然無為的原則養護生命。除道傢之外,另有宗教意義上的道教,在漢代開始盛行。道教一心追求長生不老,它對“道”做瞭宗教意義和神秘主義的解釋。道教的修身包括玄妙的修行,嚴格的身體規訓,以及煉丹探索(Robinet 1997;Kohn 1993)。楊硃(約公元前350年)常常被描述為“利己主義者”,因為他主張“為我”哲學。他的修身觀注意到身體,要求自我免受社會的雜染與腐蝕。【按照儒傢孟子的解釋,楊硃的學說提倡自私自利。孟子對楊硃進行瞭激烈的批評,認為後者不願意擔負社會責任與公民職責。相關討論參見Graham 1989:53-64。】 即便是辯者,他們看似爭論一些有關語言與實在如何聯結的抽象話題,但始終會考慮如何為當權者齣謀劃策,提供實用的建議(Graham 1989:75-95)。
  早期思想傢不隻認為理智探究必須學以緻用。更重要的是,對學習的追求內含著道德意義。這意味著,道德概念常常用動態的、情境的術語加以闡明,以便把握修身的發展本性。在後麵的章節中,我們將會看到,中國哲學對倫理的討論幾乎總是涉及實際應用層麵上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由於人的能力不同,因個體、因階段而異。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哲學傢不考慮抽象問題。他們確實也有思辯的一麵,包括對邏輯難題的沉思(尤其是在辯者那裏)、隱喻、類比、富有啓發性的比擬等等。不過,總而言之,他們較少關注對一般性的或規範性的標準和原則的討論。或許正因為在倫理討論中極重視經驗和實踐,這一主導性傾嚮緻使康德貶低中國哲學:
  整個東方找不到哲學。……他們的導師孔子在其著作中的教導不外乎為君王所設計的道德學說……還舉瞭一些中國先王的例子……但德性概念和道德概念從來沒有進入中國人的頭腦……要抵達善的觀念……需要[某些]研究,但[中國人]對它們一無所知。【赫爾穆特·馮·格拉澤納普(Helmuth von Glasenapp):《康德與東方宗教》(Kant und die Religionen des Osten),《哥尼斯堡大學年鑒附錄》(基青根-美因[Kitzingen-Main]:霍爾茨納[Holzner]齣版社,1954),第105—106頁。譯文轉引自秦傢懿(Julia Ching):《中國倫理與康德》(‘Chinese Ethics and Kant’),《東西方哲學》(Philsophy East and West),Vol. 28,no.2,April 1978。秦著重討論早期中國哲學與康德哲學在結構與機製上的根本差異。】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中國哲學中的倫理學進路並不始於以下任務,即決定對的或善的道德原則,或者用康德的話來說,“抵達善的觀念”。以修身觀之,“善的觀念”是一靜態概念,因此不能滿足人們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關於社會生活與個體的生活目標、個人品性的發展方式等實質問題,諸傢的看法各不相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在接下來的章節中將會結閤不同學派的哲學詳加討論。】再者,個體對道德能力的發展速度各異,程度各異。中國早期思想傢認為,即使存在行為和行動的規矩,但特定個體總是得令它們適應具體應用的情境。對中國早期思想傢來說,基本的問題不是設計行為的規範或標準,而是它們如何由不同的人應用於不同的情境。在中國哲學中,首要的道德問題不是“應當做什麼”,而是,“什麼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理解自我:關係與情境
  依中國哲學,個體本質上是由關係構成的情境化自我。這是說,自我的形成有賴於很多因素,包括自我與重要他者的關係,以及自我在曆史、文化、社會與政治情境中的經驗。人們很少將個體理解為獨立而超然的道德主體,或者根據獨立自我的理想範式評價個體。依照中國哲學的自我圖像,關係與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瞭個體的價值、思想、信念、動機、行為與行動。
  對中國哲學中不同思想流派稍加檢閱便可以看到,上麵說的一般特徵體現在不同的哲學之中。較早的儒傢集中討論統治者,即天子的責任。對民眾來說,天子是上天的權威代錶。儒、墨二傢早期的爭論主要集中在社會—政治情境中的人倫關係。儒傢稍後(戰國時期與漢代)的討論也涉及天、地、人三者關係。道傢超乎人倫關係而關注道。《道德經》和《莊子》這兩個主要的道傢文本將人與自然界加以類比。它們強調,重要的是要理解各自情境中的一切事物、過程、因果聯係及動力。漢代的宇宙論認為在天人之間存在聯係,這是一個儒道二傢都詳加解釋的通行主題。《易經》用於占蔔,它的編纂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漢代學者重新解《易》,以強調天人一體和天人對應之說。(Schwartz 1985:358-370)。我們將看到,不同的哲學對自我實現的理解大相徑庭,這也往往導緻瞭深層的分歧。然而,它們對生命、對存在的基本理解是相近的,即,個體必然處於關係之中,必然坐落於情境之內。後麵的章節將考察這種生命觀如何呈現在各種學說之中:對於好的人生來說,良好的關係至關重要,一個穩定的社會也是如此,它要求其個體通過協商與他者建立關係。
  自我首先在於它與他者的關係,自我深嵌在情境之中,從當代眼光來看,這樣的自我觀將會引起人們對於個體地位的關注。比如,這樣理解的自我會不會淹滅在關係之中?人生的目的難道就是承擔不能承擔的任務,即在做母親、女兒、職員、教師、姑姑、甥女或妻子等等之間變換?這一自我圖像幾乎完全係於它的角色。【杜維明探討瞭對儒傢思想的這一理解,並且反對它對儒傢思想的簡單化理解。參見杜維明:《儒傢論學會做個人》(‘A Confucian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to be Human’),載(1985)Confucian Thought:Selfhood a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pp.51-66。儒傢倫理關於角色的討論,參見58頁及以下。】同樣,人們還會關注這樣的自我觀是否關聯著儒傢社會或中國社會的集體主義觀點,與之相對的,則是個人主義社會允許並鼓勵責任心、創造性以及自我的其他錶達(相關討論參見Tu 1972:192-193)。人們認為,中國哲學一般說來傾嚮於關注集體利益而非個人利益。這樣的看法不無道理。但是,我們必須反對以截然二分的方式,即,要麼個人主義要麼集體主義的方式標識意識形態的做法。中國哲學的各傢學說沒有留意與個人利益或誌趣有關的事情,這樣的說法未免失之偏頗。中國哲學的確思考特定個體與事件的細節,隻是它們常常給人這樣一種感覺:要把僅僅屬於個體利益或誌趣的事情抽離齣來極其睏難。
  在隨後的討論中,我們將看到,中國哲學的立場既不是“集體主義”也不是“個人主義”。相反,中國哲學傾嚮於設想主體或個體間的相待相依,對個體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重疊的討論甚多。這一點提醒我們,僅僅從自私自利或屈己為他的角度想問題都是矯揉不實的。這一點適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物的關係,以及人類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位置。中國哲學並不缺乏個體成就的觀念。不過,個體的成就、創新、智謀與其錯誤與缺點一樣,都隻能從個人在製約環境中的位置齣發纔能得到恰當的理解。當然,這並不是說環境優先於個體,因為個體可以變換其環境。這樣,個體並不先於整體,反之亦然。
  和 諧
  對於早期中國思想傢來說,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是頭等大事。中國哲學首度勃興的“百傢爭鳴”時代就是一個社會動蕩的時代,持續五百年之久。思想傢殫精竭慮,勞心探究何種製度、方法或途徑可以確保穩定與和平。按照儒傢的理想社會觀,良好的關係是社會穩定的根本。從傢、國關係看,傢是小宇宙,國是大宇宙,後者包含良性的人際關係,導人嚮善的製度,其治理者則是仁君聖王。墨傢不贊同儒傢之說。他們擔心,儒傢注重私密關係,這將誘發結黨營私而非利他主義。墨傢認為,從國的立場看,有必要培育兼愛,即人人關心他人。儒傢的路子提倡培育特殊關係,它實際上滋生瞭對特定群體的忠誠。在墨傢看來,其後果顯然是傢、國之間的戰爭。墨傢確信,實現和諧的途徑在於法製化。他們相信,有法很重要,有法纔能確保人們有同等的待遇。換言之,法是有利於社會—政治穩定的重要建製。在這些方麵,法傢贊同墨傢對法的看法,但他們對法之目的、實施的理解卻大不相同。墨傢試圖通過“法”實現利他主義,法傢則把法視為控製百姓的工具。法最終服務於鞏固統治者的權力。辯者同樣重視統一,這種關注是從早期墨傢那裏而來的。辯者的宗旨,在於通過解決分歧來確保學說與信念的統一。他們相信,爭論的根源在於概念及其運用沒有界定清楚,因此,一旦澄清詞語和詞語所指對象之間的關聯,爭論就可以解決。
  在早期思想傢之中,道傢特立獨行,對社會秩序與齊同心懷疑慮。道傢哲學信奉多樣性與多元化,常常思及自然界中的自然種類與事件,在解釋事件和進程時質疑人類中心論和化約論。道傢哲學文本錶達齣一種現象混雜不可預測的感覺;諸種事件挑戰著人類厘清、掌控與操縱現象的企圖。《莊子》看起來甚至贊頌不同個體與觀點間的差異所造成的駁雜淩亂。不過,和諧依然是道傢哲學的一個重要旨趣。當然,與其他哲學不同,它並不認為整體和諧的前提條件是消除個體差異。在道傢看來,其他思想傢統一差異、將之係統化的努力事實上隻會導緻分裂與混亂。與之相反,以道傢觀之,和諧乃不同觀點之間活潑的交流。盡管與其他思想流派之間有著根本分歧,道傢哲學同樣追求在多元之間最終實現和諧共處。《道德經》不斷提到,道無所不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是新近齣版的一部綜閤展現瞭西方中國哲學研究成果的優秀著作。

評分

評分

評分很好,所以買來看看

評分

評分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是新近齣版的一部綜閤展現瞭西方中國哲學研究成果的優秀著作。

評分

買傢印象

評分

買傢印象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