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先生在《佛教常识答问》中“小题大做”,自问自答,将佛教的起源创立、佛法的基本内容、佛教的经典文献以及佛教的发展、传播和演变娓娓道来,向读者展示了佛教的大千世界。
赵朴初先生本着极其严谨的态度来写作《佛教常识答问(汉英对照)》。他在前言中称:“我喜欢‘小题大做’,而不愿‘大题小做’,更害怕‘有题空做’。”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怀,作者将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源流、高深的教理教义、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深入浅出地概括成为“常识答问”。这《佛教常识答问(汉英对照)》虽冠以“常识”之名,却实为一部佛学入门大纲,对于希望了解佛学常识以及对佛学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
《佛教常识答问(汉英对照)》自初版以来,在中国大陆已印行达几十万册,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等多个外语版本,是当之无愧的佛学经典著作。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书法家、佛学家、社会活动家。幼承家学,尤勤于文史哲的研习,大学时代开始探研佛教教义,后从事佛教及社会救济工作。1945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1952年参加发起筹建中国佛教协会,后任副会长兼秘书长。1980年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名誉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著有《佛教常识答问》、《滴水集》、《片石集》、《灵山集》等。
赵桐,1981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3年至1995年在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佛学、巴利语研究生院学习,获佛学硕士学位。自1996年开始从事佛学著作的英汉互译工作,先后为赵朴初先生、一诚法师等进行佛学著作的文字翻译,曾担任第一届、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翻译工作。
编辑凡例
译者前言
序
壹 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贰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叁 僧伽和佛的弟子
肆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
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附录:巴、英、汉佛教术语对照表
注释
Q:In order to benefit the public welfare and to identify with others,is it necessary for a bodhisatta to acquire various kinds of worldly knowledge?
A:For the interest of human beings, it is necessary for a bodhisatta to study extensively and to be well informed. Buddhism requires bodhisatta aspirants to learn the Five Vidya(S. Vidya or P. vijja, meaning knowledge),these are:
(1)Sabda-vidya,viz.phonology and philology;
(2)Silpakarma-vidya,viz. all technology,techniques,crafts,arithmetic,calendar,etc.;
(3)Cikitsa-vidya,viz.medical science and pharmacology;
(4)Hetu-vidya,viz.logic;
(5)Adhyatma-vidya,viz.Buddhist studies. The five vidyas must be mastered by scholars.“To be broadly erudite, and sincerely compassionate” is the requirement for bodhisattahood. Mahayana Buddhism particularly calls for learning whatever is difficult to learn, and all that should be learned.
Q:Please tell us more of the features of Mahayana Buddhism.
A:Next,I will talk about the theory of the empty nature(sunnata) of all dhammas,which follows from the notion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It holds that all dhammas are simply the cooperation of relative causes and conditions. Iherefore,there is no substance in them. In other words, all dhammas are nothing but the phenomena of cooperation of causes and conditions. Apart from phenomena there is no noumenon as their dominator. When I said previously that“There is no ego within all dhammas”,I was speaking of the absence of “self”(atta) of human beings. And now I add the absence of self of all dhammas.The former is to deny self in human beings,and prove“non-substantiality in beings, while the latter is to deny the self in dhammas,and prove“non-substantiality in dhammas”.
问:菩萨为了利行同事,是否应当学习世间各种学问?
答: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佛教要求菩萨行者学习五明(Vidya就是“学”);
(1)声明,即声韵学和语文学;
(2)工巧明,即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等;
(3)医方明,即医药学;
(4)因明,即逻辑学;
(5)内明,即佛学。五明是学者必须学习之处。“学处广大,悲心恳切”是菩萨的条件。大乘佛教号召难学能学,尽一切学。
问:请再讲一讲大乘佛教的其他特点。
答:其次是根据缘起的道理而说法性空。这就是说,一切法既是因缘和合而起,所以都没有实体;换句话说,一切法都只是因缘和合的现象,在现象上找不到作为主宰的本体。前面所说的“诸法无我”是指人的“我”,现在进一步说法的“我”也没有。前面是破“人我执”,说“人空”;现在是破“法我执”,说“法”空。
……
从我以往阅读相关书籍的经验来看,佛教经典常常面临一个挑战:如何处理文化语境的差异?例如,“空性”这个概念,在梵文和汉译中都极富深意,但如果脱离了印度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单纯从字面去理解,很容易产生偏差。我非常期待这本书在处理这些核心术语时所采取的策略。是采用更贴近现代哲学思辨的翻译,力求在概念上对等?还是更倾向于保留原有的宗教语境,辅以详细的注释来解释其文化根源?一个优秀的双语工具书,绝不应该仅仅是词汇的并列,更应该是思想的“再创造”与“再连接”。如果它能够在英译部分,成功地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髓以清晰、优雅的英文表达出来,同时在中文部分又保持了古典韵味和准确性,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常识”的普及,而是一次跨文化的知识传承的典范。这种对翻译精度的执着,往往是区分平庸之作与传世之作的试金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见端倪,那份沉稳的墨绿色调与烫金的标题字体相互映衬,立刻带来一种庄重而又亲切的阅读期待感。我通常对佛教题材的书籍抱持一种谨慎的欣赏态度,因为很多作品要么过于晦涩难懂,充满了生僻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则流于表面,将深奥的哲理简单化、甚至庸俗化。然而,从这本书的装帧风格来看,它似乎在努力寻求一种平衡——既保留了经典的严肃性,又通过清晰的排版暗示了其内容的可及性。那种隐约散发出的纸张的油墨香,与书脊处精细的装订工艺结合,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探究其内部究竟是如何铺陈那些关乎生命、觉悟与解脱的智慧的。我尤其留意到,汉英对照的标注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翻译堆砌,而是更像一种跨越语言障碍的引导,让人好奇它在文化转译上是否做到了精准而又富有灵性的传达,这对于希望深入理解东方智慧的国际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期待它能成为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起古老的教义与现代人的困惑。
评分阅读体验的流畅度,对于一本旨在普及知识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深切体会过那种因为排版不当、字体选择怪异,或者中英文对照时行文错位而导致的阅读疲劳。我猜测这本《佛教常识答问》在设计上必然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性。一个理想的状态是,读者可以轻松地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也许是左页中文,右页英文,或是上下分栏,但无论何种布局,都必须保证视觉上的统一和不干扰。更深一层想,这种“对照”本身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学习路径:当中文的表达略显模糊时,立刻转向英文的精准定义寻求佐证,反之亦然。这种互动式的阅读过程,远比孤立地阅读任何一种语言的版本要高效得多。如果它在细节上做得足够精细,比如对关键名词的双语标注、对引文来源的清晰标记,那么它将成为一个极其可靠的参考工具,而非仅仅是供人消遣的读物。
评分最终,一本关于“常识”的书,其衡量标准并不在于它收录了多少信息,而在于它能多大程度上改变读者的认知框架。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而非仅仅是教导一些零散的佛学术语。好的入门读物,应该能够回答“我为什么需要了解这些?”这个根本问题。我预感这本书的内容会触及佛教对伦理、心理学、乃至社会关系的看法。它不应只停留在“信徒”的层面,而应提升到“智慧公民”的层面——即如何运用佛陀的教导来处理现代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冲突、以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如果读完后,我能以一种更加平和、更有洞察力的方式去观察日常发生的事件,甚至能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情绪起伏,那么这本书就成功地超越了其作为“答问集”的初衷,真正成为了引导心灵成长的指南。这种内在的转化力量,远比书本的厚度或印刷的精美更为宝贵。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被它内在的结构逻辑所吸引。它不像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佛学专著,堆砌着大量的经文引述和繁复的宗派历史,读起来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相反,那种“问答”的形式,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种对话的姿态,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坐在你的对面,循循善诱地解答你心中那些最基本、却又最难以启齿的疑问。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将“何为四谛”、“如何修行”、“什么是因果”这类核心概念,拆解得极为细碎而又条理清晰。这种结构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它避免了“一头雾水”的阅读体验,而是每翻过一页,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知识图谱上被填补了一个明确的区块。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而非强行灌输的叙述方式,是判断一本入门读物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它能将复杂的概念用日常的语言精确地描摹出来,那它就成功了一半;而如果还能巧妙地在不同问题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让读者看到佛教思想体系的完整性,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评分爱
评分在哪?比较经典的著作,想了解佛教的可以看一看
评分白亚星在派出所催眠了所有人的那一场戏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也让人立场有些动摇。世上没有绝对的善恶,真是立场和观念的问题。白亚星所谓的净化,所谓的垃圾填埋理论,催眠师用的搭心桥术以及暴破术,还有心穴、话术等,细想起来,确实也很有几分道理。难怪说催眠是一门改变意识形态的艺术。想必作者也是借这些催眠和心理学知识构建的案件里,一步步引导着我们接受故事形式的催眠吧。
评分首先,我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基本上每1-3天读完一本。所以也是经常买书的读者。
评分出
评分好东西,大家分享,支持京东!《大智度论》卷五说:“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悉名为魔。” 《大智度论》卷第六·释初品中十喻:声闻、菩萨教化度人,亦复如是;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坐禅,观苦而得道,声闻教也;观诸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菩萨教也。 如文殊师利本缘: 文殊师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过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师子音王,佛及众生寿十万亿那由他岁,佛以三乘而度众生。国名千光明,其国中诸树皆七宝成,树出无量清净法音,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所有之音,众生闻之,心解得道。时师子音王佛初会说法,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菩萨众亦复如是。是诸菩萨,一切皆得无生法忍,入种种法门,见无量诸佛恭敬供养,能度无量无数众生,得无量陀罗尼门,能得无量种种三昧。初发心新入道门菩萨,不可称数。是佛土无量庄严,说不可尽。” “时佛教化已讫,入无余涅槃;法住六万岁,诸树法音亦不复出。尔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是喜根法师,容仪质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别善恶。喜根弟子聪明乐法,好闻深义;其师不赞少欲知足,不赞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清净,语诸弟子:‘一切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痴相,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无所挂碍。’以是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时诸弟子于诸人中无瞋无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得法忍,于实法中不动如山。” “胜意法师持戒清净,行十二头陀,得四禅、四无色定。胜意诸弟子钝根多求,为分别是净是不净,心即动转。胜意异时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于坐处坐,赞说持戒、少欲、知足,行头陀行,闲处禅寂;訾毁喜根言:‘是人说法教人入邪见中,是说淫欲、瞋恚、愚痴,无所挂碍相,是杂行人,非纯清净。’是弟子利根得法忍,问胜意言:‘大德,是淫欲法,名何等相?’答言:‘淫欲是烦恼相。’问言:‘是淫欲烦恼,在内耶?在外耶?’答言:‘是淫欲烦恼不在内,不在外。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若在外,于我无事,不应恼我。’居士言:‘若淫欲烦恼非内、非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遍求实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灭;若无生灭,空无所有,云何能作烦恼?’” 胜意闻是语已,其心不悦,不能加答,从座而起,说如是言:‘喜根多诳众人,著邪道中。’是胜意菩萨未学音声陀罗尼,闻佛说便欢喜,闻外道语便瞋恚;闻三不善则不欢悦,闻三善则大欢喜;闻说生死则忧,闻涅槃则喜。从居士家至林树间,入精舍中,语诸比丘:‘当知喜根菩萨虚诳,多令人入恶邪中。何以故?其言淫、恚、痴相及一切诸法,皆无碍相。’ “是时,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为恶业所覆,当堕大罪!我今当为说甚深法,虽今无所得,为作后世佛道因缘。’ 是时喜根集僧,一心说偈: “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 若有人分别,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 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 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计吾我,淫将入恶道。 见有无法异,是不离有无;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 ” “说如是等七十余偈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声闻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脱。” “是时,胜意菩萨身即陷入地狱,受无量千万亿岁苦;出生人中,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无量劫中不闻佛名。是罪渐薄,得闻佛法,出家为道而复舍戒,如是六万二千世常舍戒;无量世中作沙门,虽不舍戒,诸根暗钝。 “是喜根菩萨于今东方过十万亿佛土作佛,其土号宝严,佛号光逾日明王。尔时,胜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观尔时受是无量苦。”www.haokao365.com
评分虽说做出过暴打艾伦的举动(实际是为保护艾伦,免入宪兵团之手),利威尔也同样有拼着受伤把三笠从女巨人手下救出的可靠之举。在利威尔班期间,教会艾伦要信任同伴,战斗时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评分天
评分赵朴初先生的小册子,难得中英文对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