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研究丛书:清东陵拾遗

清东陵研究丛书:清东陵拾遗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于善浦 著,张玉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遵化市委员会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6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 ,
ISBN:97875528005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64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清东陵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9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清东陵是清代皇家陵园之一,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山下,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群。清东陵于1961年3月4日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2001年1月11日被列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清东陵内建有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共埋葬帝、后、妃及皇子等157人,在陵区外围还建有王爷、太子、公主、保姆、大臣等人的陪葬墓。清东陵的选址营造与山水相宜,令中外堪舆家、建筑家、园艺家交口称赞。清东陵五百多座单体建筑,是建筑学子的课堂,专家学者的摇篮。清东陵是一座皇家建筑博物馆,地上辉煌楼台,地下精雕宫殿,美轮美奂。《清东陵研究丛书:清东陵拾遗》是一部博大精深且令人品读不尽的教科书。

内页插图

目录

概述

清东陵遗史
顺治皇帝的孝陵
顺治狩猎亲定万年吉地
孝陵名称及修建考证
孝陵使用旧料建造的秘密
顺治跌宕离奇的身世
孝陵祔葬两位皇后的传说
开创清代帝王陵寝建筑模式
建设清东陵的总门户——大红门
孝陵的标志——华表
孝陵的镇尺——石象生
孝陵的屏障——龙风门
孝陵的乐章——五音桥
孝陵的仪仗——仪树、海树
孝陵的附属建筑
孝陵的隆恩殿祭祀大典
孝陵的排水、防水工程
顺治皇后的孝东陵
康熙皇帝的景陵
生前建陵的无奈
景陵双碑之规制
景陵双功德碑文
辉煌的帝国大业
康熙遗留的衣冠服饰
先葬皇后和祔葬皇贵妃
规模宏大的景陵妃园寝
乾隆皇帝的裕陵
乾隆亲定东陵西陵昭穆制度
裕陵隆恩殿珍宝大陈列
乾隆神功圣德碑碑文
乾隆入葬时的穿戴浩繁
乾隆死后焚烧衣物数量惊人
乾隆裕陵地宫乃石雕宝窟和地下佛堂
乾隆裕陵地宫二十四佛名号
乾隆裕陵地宫梵文破译两个朝向寓意
裕陵地宫中的孝贤皇后
裕陵地宫中孝仪皇后和三位皇贵妃
乾隆裕陵妃园寝
乾隆妃园寝废除的皇后
乾隆妃园寝得宠的皇贵妃
乾隆妃园寝里的新疆女子
咸丰皇帝的定陵
咸丰亲自参与勘选万年吉地
咸丰万年吉地兴工中的波折
咸丰定陵规模及费用
咸丰定陵兴建为什么用旧料
战乱皇帝咸丰的最后时光
咸丰皇后的定东陵
同治皇帝的惠陵
同治皇帝、皇后相继而亡
大臣吴可读尸谏
同治皇帝惠陵妃园寝
孝庄文皇后昭西陵
才貌出众的孝庄文皇后
昭西陵工程建设始末
昭西陵内陈设及供品

清东陵轶事

精彩书摘

  孝陵的镇尺——石象生
  孝陵神功圣德碑楼向北是一座林荫茂密,果枝累累的天然影壁山,它是关系到孝陵风水的案山,遮挡住整个陵区的全貌。在山脚下的转西沿着弯环的神路,绕过在神路的东西两侧,首先是一对望柱,在八角的须弥座上,立有一根冲天的八棱石柱,柱身浮雕一层一层的如意云纹,顶端两重出檐的承露盘上雕有一个云龙的柱头。在雄伟的望柱前面,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十八对石人石兽,统称为石象生,也叫做“翁仲”。
  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他派手下一员武将把守临洮。这员武将名叫阮翁仲,身高一丈二尺,武艺超群,屡建战功,曾打败匈奴,声威大震。他死后秦始皇念其功勋卓著,特令工匠铸其铜像立于咸阳司马门外。传说一次匈奴入侵咸阳,遥望阮翁仲的高大铜像便望风而逃了。后来凡在陵墓前立的铜像石像,均称“翁仲”用以镇墓避邪。
  孝陵十八对前为翁仲,第一组由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武将、文臣等八对组成,皆用两整块的青白石雕成。居首的是坐狮、立狮。古人谓狮子为百兽之长,声吼如雷,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铜头铁额,钩齿锯牙,每一吼百兽辟易。孝陵翁仲雄狮并非张牙舞爪,只是怒目而视,似在警告狼狐之类莫来侵扰,显得十分威武神气。除颈项上雕有绶带鸾铃外别无繁琐的装饰,形体概括简练,肌肉健壮浑厚。
  ……

前言/序言

  清东陵是清代皇家陵园之一,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山下,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群。清东陵于1961年3月4日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2001年1月11日被列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清东陵内建有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共埋葬帝、后、妃及皇子等157人,在陵区外围还建有王爷、太子、公主、保姆、大臣等人的陪葬墓。清东陵的选址营造与山水相宜,令中外堪舆家、建筑家、园艺家交口称赞。清东陵五百多座单体建筑,是建筑学子的课堂,专家学者的摇篮。清东陵是一座皇家建筑博物馆,地上辉煌楼台,地下精雕宫殿,美轮美奂。清东陵是一部博大精深且令人品读不尽的教科书。
  近年来,政协遵化市委员会十分重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将挖掘和整理清东陵史料列入政协文史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政协委员及文史研究会会员,征集清东陵文史资料及国内外研究清东陵的论文资料两百多万字,图片三百多幅。出版了《清东陵故事》、《清东陵论文选》、《清东陵史话》等书籍。为世界遗产清东陵的保护与宣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清东陵研究丛书:清东陵拾遗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清东陵研究丛书:清东陵拾遗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东陵研究丛书:清东陵拾遗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清东陵研究丛书:清东陵拾遗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经常读书的人会思考,知道怎么才能想出办法。他们智商比较高,能够把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通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会人云亦云、信口雌黄。 \N\N读书的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对人性的认识,锻炼心胸,逐步训练感受幸福的能力,培养自信心,形成实践能力。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养成阅读习惯将受用终生。阅读习惯是在心灵深处装了一部发动机,一个人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知所措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1、摘要式读书笔记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1)索引读书笔记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2、评注式读书笔记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1)书头批注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2)提纲和提要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4)评注读书笔记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3、心得式读书笔记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1)札记札记也叫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2)心得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D%A %D%A%D%A%D%A   清东陵是清代皇家陵园之一,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山下,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群。清东陵于1961年3月4日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2001年1月11日被列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清东陵内建有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共埋葬帝、后、妃及皇子等157人,在陵区外围还建有王爷、太子、公主、保姆、大臣等人的陪葬墓。清东陵的选址营造与山水相宜,令中外堪舆家、建筑家、园艺家交口称赞。

评分

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

挺好的呀挺好的呀挺好的呀

评分

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

评分

写的不错,基本可以考证。

评分

非常好读的书,倾注着作者的心血,之前读过该作者的清东陵大观,受益匪浅!

评分

包裹袋里三本书,什么塑料膜包装都没,外壳很多灰,懒得退换,像二手书,唉,毕竟买的就是正版新书,将就着吧,希望以后能稍微包一下

评分

很好的书,非常喜欢!!!!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清东陵研究丛书:清东陵拾遗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