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和经济学(第6版)(影印版)

法和经济学(第6版)(影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伯特·考特(Robert Cooter),托马斯·尤伦(Thomas Ulen) 著
图书标签:
  • 法学
  • 经济学
  • 法律经济学
  • 经济分析
  • 法律与经济
  • 第6版
  • 影印版
  • 学术著作
  • 社会科学
  • 法学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ISBN:9787543222007
版次:6
商品编码:111451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纪高教.经济学英文版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5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和经济学(第6版)(影印版)》将经济学概念应用到五个法律的核心领域:财产、合同、侵权、法律程序和刑事犯罪,同时对经济学概念作了清晰的阐述。作者对法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的交互关系提出了许多新的洞见,阐明了微观经济理论是如何用来批判性地评价公共政策的。本版在第五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有关交易责任、委托—代理问题、过失、替代责任、医疗事故、合同违约救济、诉讼人与律师的决策行为、犯罪与惩罚理论的内容,还有案例、数据方面的更新与替换。

目录

前言1

1.法和经济学导论1

I.何为法律的经济分析3

Ⅱ.经典的例子4

Ⅲ.私法分析中效率优先于分配7

Ⅳ.法学家为何应该学习经济学经济学家为何应该学习法学9

V.本书的框架10

2.微观经济理论简要回顾11

I.微观经济学理论概述11

Ⅱ.基本概念:最大化、均衡和效率12

Ⅲ.数学工具14

Ⅳ.消费者选择与需求理论18

V.供给理论26

Ⅵ.市场均衡28

Ⅶ.博弈论33

Ⅷ.资产价格理论37

Ⅸ.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37

X.不确定性下的决策:风险及保险43

Ⅺ.收益与增长49

Ⅻ.行为经济学50

3.法律和法律制度概念55

I.大陆法和普通法56

Ⅱ.美国联邦法院与州法院的制度体系 59

Ⅲ.法律纠纷的性质62

Ⅳ.法律规则是如何演变的64

4.财产的经济理论70

I.财产的法律概念73

Ⅱ.谈判理论74

Ⅲ.财产制度的起源:一个思想实验76

Ⅳ.财产的经济理论81

V.如何保护产权94

Ⅵ.何物能被私人占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102

Ⅶ.所有者如何处置财产105

Ⅷ.关于分配106

附录:财产的哲学概念109

5.财产法经济学专题112

I.何物能被私人占有112

Ⅱ.所有权是如何建立和核证的143

Ⅲ.所有者如何处置他们的财产156

Ⅳ.对财产权侵犯的救济是什么 166

6.侵权法的经济理论187

I.何谓侵权法189

Ⅱ.侵权责任的经济理论199

附录:责任及其对称性228

7.侵权责任的经济学专题230

I.扩展经济模型230

Ⅱ.赔偿金计算253

Ⅲ.对美国侵权责任体系的经验评估261

8.合同的经济理论276

I.交易理论:合同法概论277

Ⅱ.合同的经济理论283

Ⅲ.合同违约救济的经济学理论287

Ⅳ.合同的经济解释291

V.关系合同:长期关系的经济学299

9.合同法经济学专题307

I.违约救济的激励作用307

Ⅱ.立约抗辩和履约抗辩341

附录:数学附录373

10.程序法的经济分析382

I.法律程序的目标:最小化社会成本384

Ⅱ.为何起诉386

Ⅲ.信息的交换391

Ⅳ.和解协商399

V.审判403

Ⅵ.上诉410

11.程序法经济学专题419

I.法律程序中的诉讼、律师、妨害及其他主题419

Ⅱ.对法律程序的经验评估442

12.犯罪与刑罚的经济理论454

I.传统刑法理论455

Ⅱ.犯罪与惩罚的经济理论460

13.犯罪与惩罚的经济学专题485

I.美国的犯罪与惩罚485

Ⅱ.惩罚可以威慑犯罪吗491

Ⅲ.有效惩罚501

Ⅳ.死刑510

V.上瘾性毒品与犯罪的经济学518

Ⅵ.手枪控制的经济学分析522

Ⅶ.解读美国的犯罪率下降526

案例索引533

人名索引535

主题索引 539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刑法与经济学分析》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完全围绕该主题展开,不涉及您提到的《法与经济学(第6版)(影印版)》的具体内容。 --- 刑法与经济学分析:结构、激励与效率的理性探究 图书名称:《刑法与经济学分析》 作者群:[此处应填写具体作者,为模拟情境,暂以“著名法学与经济学学者联合体”代称] 出版社:[此处应填写具体出版社,模拟情境下,暂以“法律与社会科学出版社”代称] 导言:法律秩序的经济学视角重构 本书《刑法与经济学分析》并非对传统刑法教义的简单罗列,而是以经济学方法论为核心工具,对刑罚制度的结构、功能和效率进行深刻的、体系化的剖析。它深刻地认识到,刑法规范和制度安排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治理机制,其设计和实施必然受到激励、成本与收益的经济学逻辑驱动。本书旨在为法律学者、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对法律理性基础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严谨的框架,用以理解刑法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通过成本控制、威慑和资源配置来实现其社会目标。 第一部分:刑法基础的经济学重构 本部分着重于奠定分析的理论基石,探讨刑法制度的根本目标及其在资源稀缺背景下的优化问题。 第一章:犯罪的理性选择模型与威慑理论 传统刑法关注犯罪动机的心理学或道德哲学解释,本书则将其置于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的框架下审视。犯罪行为被视为一种风险资产投资,犯罪者在面临法律制裁的成本(如被捕率、定罪率、刑罚的严厉性)和潜在收益(如非法所得)之间进行权衡。 边际分析的应用: 详细论述了如何通过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比较,来确定最优的威慑水平。如果边际威慑成本高于其带来的社会收益,则进一步加强刑罚力度即属低效的资源配置。 惩罚的激励效应: 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刑罚(如自由刑、罚金刑、社区服务)在激励个体行为改变上的效率差异。重点分析了罚金在处理轻微犯罪时的效率优势,以及其在收入不平等背景下可能导致的“富人特权”问题,并引出最优的惩罚组合设计。 第二章:福利最大化与刑法的社会成本 刑法并非无成本的,其维护需要投入大量的公共资源(警察、法院、监狱)。本章引入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将犯罪的社会成本分解为: 1. 直接损失成本: 受害者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 2. 威慑成本(预防成本): 公权力为阻止犯罪所付出的开支。 3. 非威慑成本(机会成本): 被监禁者脱离合法生产活动而损失的社会产出。 本书运用“社会总成本最小化”的原则,论证了刑法制度的“最优”点不在于零犯罪率(因实现该目标所需成本无限大),而是在于威慑成本与犯罪带来的社会损害达到平衡的那个点。这为刑罚的轻重裁量提供了坚实的效率基础。 第二部分:刑法规范的制度设计与效率考量 本部分深入分析了具体法律制度,如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共同犯罪以及各种具体罪名,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经济学设计来提高其运行效率。 第三章:犯罪意图的经济学计量:故意、过失与认知 刑法对犯罪主观要件的区分(故意、明知、应当注意而未注意)在经济学上具有显著的信号作用。 信息不对称的分析: 故意犯罪往往意味着行为人比社会更了解自己的行动意图和潜在风险。刑法通过对“故意”的严厉惩罚,迫使个体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倾向于采取更安全的行动方案。 信息传递的效率: 故意与过失的界限处理,实际上是在平衡对高风险行为的惩罚力度与对无意失误的宽容度。过重的过失处罚会抑制创新和必要的风险承担(如在商业活动中),从而损害社会总福利。本书详细分析了如何设定过失的法律标准,以达到最优的信息传递效果。 第四章:共同犯罪的激励结构与风险分摊 共同犯罪的研究是经济学分析刑法的经典领域。本书侧重于分析团伙内部的激励兼容性(Incentive Compatibility)问题。 搭便车与协同作用: 探讨了在多人合作犯罪中,如何设计法律机制(如对从犯和胁从犯的不同处罚)来解决“搭便车”问题,确保所有参与者都有动机作出最大化的贡献,同时避免过度惩罚导致合作瓦解。 风险分配与信息披露: 分析了在合伙犯罪中,风险分担的外部性如何影响个体决策,以及法律如何干预这种风险分配以防止组织者将风险完全转嫁给边缘成员。 第三部分:特定领域的经济学应用与挑战 本部分将理论框架应用于具体的刑法分支,展示经济学分析在实践中的强大解释力。 第五章:财产犯罪与侵权法的交汇点 财产犯罪(盗窃、诈骗、抢劫)的核心是财产权的界定与保护。本书强调,刑法是对侵权法在威慑力上的一种补充或替代。 刑罚与民事责任的替代性: 比较了高额罚金(刑法)与惩罚性损害赔偿(民法)在处理财产侵害时的效率。在某些情况下,民事救济因其更直接的受害者补偿功能和更低的执法成本而被证明是更优解;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只有刑法的强力威慑才能有效保障产权。 所有权转移的经济学: 探讨了盗窃罪在多大程度上“重置”了原所有者的财产权利,以及刑罚的设置如何影响潜在的“财产转移”交易的发生意愿。 第六章:环境犯罪、企业犯罪与信息产品保护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许多犯罪行为的受害者是分散的公众或缺乏直接经济损失的“信息客体”。 环境犯罪的外部性内部化: 环境污染导致的损害是典型的负外部性。本书分析了刑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内部化”这些长期且分散的成本,论证了对企业高管的严厉刑罚(如监禁)相较于单纯的罚款,在改变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 企业犯罪的激励机制: 针对公司治理结构下的犯罪(如内幕交易、财务欺诈),分析了“单位责任”与“个人责任”的权衡。经济学分析指出,只有当对高管个人的惩罚力度足够大,且法律能够有效揭示内部信息流时,才能有效遏制系统性风险。 结语:迈向更有效率的刑法未来 《刑法与经济学分析》总结道,刑法并非一个僵化的道德工具箱,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根据社会条件和技术发展进行优化的社会工程系统。通过经济学的方法论,我们可以超越单纯的道德谴责,构建出更具效率、更能促进社会福利的刑罚制度。本书鼓励读者以一种批判性的、量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刑法中的每一个规定,以期实现社会安全与经济活力的最佳平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领域,尤其是关于法律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性研究。作者在论述中展现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阔的视野,能够将抽象的法律原则与具体的经济现象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案例的引用和分析,这些真实的案例不仅使得理论更加生动形象,也展现了法律和经济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影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他的论证逻辑的,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思路,对于我进行自己的研究非常有启发。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理论的解读也十分透彻,让我对一些原本模糊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即使我并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专业性,他的写作风格流畅而不失学术严谨,能够吸引我持续地阅读下去。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思考之门,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使得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复杂理论的阐述,再到实际应用的分析,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恰到好处。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层层递进,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扎实的知识体系。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不同观点的呈现,他并没有一味地推崇某一种理论,而是客观地介绍各种学派的观点,并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这让我能够对相关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辨别信息的能力。每当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感觉自己对某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下一个章节的内容。这种学习体验是如此的充实和有成就感,让我对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设计赞叹不已。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启发性和洞察力。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这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快速抓住核心要义。我特别喜欢他在论述过程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考,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内容的层次,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在和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对话,他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我思考问题,让我逐渐领悟到其中的深层含义。书中的一些观点我甚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说出了我一直以来想要表达但却未能清晰阐述的想法。这种思想上的契合,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最珍贵的收获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知识的书,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启迪智慧的良师益友。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哲学读物。作者在探讨法律和经济学原理的同时,也触及了许多关于人类行为、社会制度以及权力分配的根本性问题。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这些看似纯粹的学科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很多都没有简单的答案,这恰恰是我所追求的。它鼓励我质疑现状,挑战权威,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则和现象。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它让我认识到,理解世界需要一种跨学科的视角,需要将不同的知识领域融会贯通,才能形成对事物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刷的清晰度也非常高,非常适合需要反复翻阅和做笔记的读者。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透露出一种严谨和专业的气质,打开书页,每一页的排版都十分合理,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压抑。作为一本影印版的学术著作,能够达到这样的印刷水准,着实不易。我尤其喜欢它对图表和公式的处理,线条分明,数据清晰,这对于理解复杂的经济模型和法律条文至关重要。即使是细小的脚注,也能辨认无碍,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对于我这种习惯于纸质阅读,并且对书籍的物理感受有一定要求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次令人愉悦的购书体验。我曾购买过一些影印版书籍,但很多都存在模糊不清、字迹重影等问题,这本书完全避免了这些通病,让我能够沉浸在阅读内容中,而不被技术问题所干扰。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摆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

评分

《川端康成·东京人(套装上下册)》是川端康成长篇小说代表作,分上下两册。住在东京的人,都是没有故乡的人。丧夫的敬子认识了岛木俊三和他的女儿弓子。俊三的妻子因病长年在外地疗养,敬子和俊三便组成了一个奇怪的家庭。敬子的生意越来越好,她不但撑起全家开支,还承担俊三妻子的医疗费用,但俊三的公司却濒临破产。有一天,俊三忽然不告而别、销声匿迹。在有如两片破碎镜子一样重组的家里,敬子同她的亲生儿女、养女一道,在离合悲欢中体味着世间人情与善意,讲述着一个饱含爱与孤独的东京故事。

评分

《川端康成·东京人(套装上下册)》是川端康成长篇小说代表作,分上下两册。住在东京的人,都是没有故乡的人。丧夫的敬子认识了岛木俊三和他的女儿弓子。俊三的妻子因病长年在外地疗养,敬子和俊三便组成了一个奇怪的家庭。敬子的生意越来越好,她不但撑起全家开支,还承担俊三妻子的医疗费用,但俊三的公司却濒临破产。有一天,俊三忽然不告而别、销声匿迹。在有如两片破碎镜子一样重组的家里,敬子同她的亲生儿女、养女一道,在离合悲欢中体味着世间人情与善意,讲述着一个饱含爱与孤独的东京故事。

评分

经典著作,好好学习学习

评分

交叉学科 但是是英文的哦 到货速度很快 囤起来慢慢看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This book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world-class masterpiece and indeed fascinating like so. Once I open this book, I just can’t put it down. Thus I recommend this book for all of you, my dear friends. This book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masterpiece, and for good reason. Through this "genealogy" of history, Foucault shows us how modern society has become penal and coercive in nature; and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that all us now live in the midst of an abstract, authoritative public "gaze." Discipline and Punish is still relevant for today, even though the Panopticon has vanished. I think this book is brilliant and disturbing. It is not always easy to read, but then, what book worth reading is? Foucault is given to dramatic images, and he does little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these images on the reader. Perhaps he is really trying to increase this impact. Since he is attempting to counter the powers of normalization, he may need all of the momentum he can get.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一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本书所考察的惩罚权力的历史包括三个阶段: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18世纪末,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再现”式惩罚;19世纪开始的、使用现代规训技术的监狱和普遍化的监视。书中提到的“古典时期,不是指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古代,而是指近代绝对君主制和法国大革命时期,大体上与西方文学史上所说的古典主义文学时期一致。本书中这一术语的用法与福柯其他著作中的用法也是一致的。关于古典时期的惩罚权力,书中概括为“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这里的表象一词在书中有的场合根据上下文译为“观念”或“再现”。表象或再现是福柯用以描述古典时期“权力一知识”综合体的一个重要术语。这种观点是与他在1966年发表的《词与物》(英译版《事物的秩序》)一脉相承的。在《词与物》中,福柯考察了近代西方的“知识型的替嬗。其中,他认为17—18世纪古典时期知识型的特点是,词并不直接表示物,而是一种符号,而符号只是对其他符号的“再现”。词组成了享有特权的符号系统。人们用词的秩序来再现物的秩序。

评分

很不错 一直信赖京东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作者简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