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渡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
评分立身中正安舒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
评分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评分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评分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评分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
评分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评分配图动作比较虚,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