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影視發展的曆史錶明:影視雖然屬於典型的舶來品,但是,中國影視並不是歐美影視的翻譯版,而是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徵。因為,影視不僅僅是科技工業,也是美學與藝術。科技手段固然沒有民族和國傢的界限,然而美學與藝術卻有明確的民族性格。因此,影視藝術輸入中國的曆史,也是它逐步本土化的過程。中國影視能否在世界上擁有它應當具有的地位,關鍵在於中國影視是否生成瞭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
內容簡介
《新世紀高等學校教材·影視學基礎課係列教材:大眾傳播學教程》編寫有兩個齣發點:一是能簡潔明瞭地將傳播學理論呈現齣來,讓學生不僅僅簡單地瞭解一些傳播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學到一些傳播學的分析思維;二是內容傾嚮於影視專業的學生,一些章節的內容是圍繞影視專業的特點來設置與選取的。這兩點在國內的同類教材中是沒有先例的。
《新世紀高等學校教材·影視學基礎課係列教材:大眾傳播學教程》的寫作張洪忠完成瞭第一章緒論、第三章大眾傳播的內容、第七章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第八章非言語傳播;第九章大眾傳播與國傢發展由王斌先生完成,張洪忠作修訂。第二章大眾傳播者、第四章大眾傳播媒介、第五章大眾傳播的受眾和第六章大眾傳播的效果由路春艷完成。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什麼是傳播學
第二節 什麼是大眾傳播學
第三節 傳播學的發展
第四節 傳播學在中國的發展
第二章 大眾傳播者
第一節 大眾傳媒組織
第二節 大眾傳播的社會控製
第三節 媒介規範理論介紹
第三章 大眾傳播的內容
第一節 傳播內容的實證分析
第二節 傳播內容的分析範式
第四章 大眾傳播媒介
第一節 大眾傳播媒介的産生和發展
第二節 媒介理論
第五章 大眾傳播的受眾
第一節 認識受眾
第二節 受眾研究的三種傳統
第三節 受眾研究經典理論
第四節 受眾調查
第六章 大眾傳播的效果
第一節 傳播效果定義及分類層麵
第二節 傳播效果研究的曆史過程
第三節 傳播效果研究的經典成果
第七章 人際傳播、組織傳播
第一節 人際傳播
第二節 組織傳播
第八章 非言語傳播
第一節 非言語傳播的特點與功能
第二節 新聞采編中的非言語信息
第三節 影視中的非言語傳播
第九章 大眾傳播與國傢發展
第一節 發展傳播研究的源流
第二節 發展傳播的新模式
第三節 促進國傢發展的傳播實踐
第四節 轉型社會中的重要議題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三、社會責任理論
社會責任理論是當代西方最具代錶性的資産階級新聞理論。它發源於傳統的自由主義新聞理論,但又對傳統理論進行瞭重要的修正和發展。它形成於20世紀40年代,《報刊的四種理論》一書齣版後,“社會責任論”的名稱廣為流行。
社會責任理論是在資本主義新聞事業陷於深重危機的情況下齣現的。這種危機的突齣錶現有二:一是為瞭追逐商業利潤或是政治上的私利,濫用新聞自由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而普遍;二是新聞事業高度壟斷化,廣大公眾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新聞工具,可是新聞工具的所有權卻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壟斷資本集團手裏。上述現象引起瞭公眾的廣泛不滿,對新聞事業的批評日益強烈。《報刊的四種理論》一書曾將這種批評的主題歸納為七大項,主要有:“報刊為它自己的目使用其巨大的力量。報刊老闆特彆在政治和經濟問題上傳播自己的意見,損害反對者的意見”;“報刊為大商業效勞並且有時讓廣告戶控製其編輯方針和編輯內容”;“報刊已經損害瞭社會公德”;“報刊被一個社會經濟階級(籠統地說即‘商業階級’所控製),因此就危害瞭自由而公開的思想市場”等等。麵對資本主義新聞事業的弊病和危機,傳統的自由主義理論根本無能為力。因為這一切本來就是在自由主義理論的卵翼下發展起來的,就是不顧一切地追求“個人自由”的結果,傳統理論當然不可能為之提供解決的方案。為瞭尋找齣路,新聞界內外逐步提齣瞭新聞媒介的道德和責任問題,社會輿論要求新聞媒介重視社會責任的呼聲也日趨高漲。及至20世紀40年代,美國和英國先後進行瞭兩次有關新聞事業的調查活動。在美國,以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斯為首的新聞自由委員會,在時代公司的資助下,對美國新聞自由的現狀和前景進行瞭一番調查分析。從1947年起陸續齣版瞭一個總報告(題為《自由而負責的新聞事業》)和六個分報告,提齣瞭一係列新的觀點和主張。在英國,1947年議會設立的皇傢報刊委員會,就報業壟斷情況進行瞭調查,事後提齣的某些改進建議,在一定程度上補充和支持瞭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的觀點。這樣就形成瞭西方社會責任理論的基本框架。
社會責任理論保留和繼承瞭傳統的自由主義理論的基本精神。它以挽救“新聞自由的危機”為宗旨,始終強調“新聞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基礎”“思想自由是各種自由中最可寶貴的,它促進並保護其他各種自由”等。但是,鑒於資産階級新聞事業麵臨的危機、傳統理論麵臨的睏境,它又對自由主義理論作瞭一番修正和發展。它的修正和發展主要有以下幾點:
(1)傳統理論認為自由就是擺脫一切外在的限製。社會責任論認為這樣還不夠,這隻是一種消極的自由、“免於……的自由”。它認為自由的實現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擺脫外界的限製,二是具有行動所必需的手段。兩個條件兼備,纔算是積極的自由、 “有做……的自由”。新聞自由的實現,也有賴於“必需的手段”,否則,新聞自由對於一個不掌握傳播工具的人來說是相當空洞的權利。
……
前言/序言
《大眾傳播學教程》:理解時代脈搏,洞察信息洪流 在這個信息爆炸、媒介深度滲透日常生活的時代,理解大眾傳播的機製、影響及其演變,已不再是少數專業人士的特權,而是每一個置身於現代社會中的公民所必備的素養。 《大眾傳播學教程》並非僅僅一本學術專著,它更是一扇窗,一幅地圖,帶領讀者穿梭於紛繁復雜的信息洪流之中,撥開迷霧,抵達對媒介傳播本質的清晰認知。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體係為骨架,輔以大量生動鮮活的案例,深入淺齣地剖析瞭大眾傳播學這一學科的核心理論、發展脈絡以及當下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它緻力於構建一個係統性的知識框架,幫助讀者從宏觀到微觀,全麵理解大眾傳播的各個層麵。 第一章:大眾傳播的定義、特徵與曆史迴溯 我們將從最根本的層麵齣發,厘清“大眾傳播”究竟為何物。它與人際傳播、群體傳播有何異同?其核心特徵——傳播的規模性、匿名性、單嚮性(早期)以及媒介的中介性——將在此得到詳盡的闡釋。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曆史的長河,從印刷術的革命,到廣播、電視的崛起,再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梳理大眾傳播媒介每一次重大的技術革新所帶來的傳播範式及其社會文化影響。理解這一曆史演進,有助於我們認識到大眾傳播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技術發展和社會變遷而不斷演化的動態過程。 第二章:傳播的要素與模型 任何傳播活動都離不開一係列基本要素:傳播者、信息、媒介、受傳者以及效果。本章將逐一解析這些要素的內涵、相互關係及其在不同傳播情境下的具體體現。在此基礎上,我們將介紹傳播學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傳播模型,如拉紮斯菲爾德的“兩級傳播模型”、香農-韋弗的“綫性傳播模型”,以及更具動態性和反饋性的模型。這些模型不僅是理解傳播過程的工具,更是分析傳播現象、預測傳播效果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大眾傳播媒介的類型與功能 本書將對當前存在的主要大眾傳播媒介進行分類和介紹,包括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電影、互聯網(包括社交媒體、視頻平颱等)。我們將探討每種媒介在信息傳遞、議程設置、輿論形成、文化傳播等方麵的獨特功能和作用。同時,也會分析不同媒介在信息處理能力、傳播速度、受眾觸達範圍、互動性等方麵的差異,以及它們在現代社會傳播生態係統中的定位與相互關係。 第四章:受眾分析與受眾理論 大眾傳播的生命綫在於其受眾。本章將深入探討如何理解和分析受眾。我們將介紹早期關於受眾的“彈道式”或“魔彈理論”,隨後重點闡述“有限效果論”及其代錶性理論,如拉紮斯菲爾德的“兩級傳播”、選擇性接觸、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等。接著,我們將進入更主動的受眾視角,如“使用與滿足”理論,它強調受眾是主動的媒介使用者,會基於自身需求選擇和使用媒介。最後,我們將觸及當前關於受眾參與、UGC(用戶生成內容)等新現象的理論探討。 第五章:傳播內容分析與意義建構 傳播的內容是信息得以傳遞的關鍵載體。本章將聚焦於傳播內容的生産、傳播與解讀。我們將介紹內容分析的基本方法,探討符號學、文本分析等理論在解讀媒介內容中的應用。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深入研究“議程設置理論”,理解媒介如何通過選擇和突齣某些議題,影響公眾對社會重要議題的認知和關注度。同時,也將探討“框架理論”,分析媒介如何通過特定的敘事方式和視角,塑造受眾對事件的理解和判斷。 第六章:傳播效果與傳播倫理 傳播活動最終會産生效果,這些效果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間接的,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長期的。本章將係統梳理傳播效果的研究,從早期對強效果的擔憂,到後來的弱效果、中性效果以及特定效果的研究。我們將重點關注“培養理論”,它揭示瞭長期、持續的媒介接觸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的認知和價值觀。同時,傳播倫理是貫穿始終的重要議題。我們將探討媒介失實、隱私侵犯、虛假信息傳播等現實問題,分析其背後的倫理睏境,並介紹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行業規範,呼籲負責任的媒介行為。 第七章:媒介産業與媒介經濟 大眾傳播的背後是龐大的媒介産業。本章將剖析媒介産業的結構、運作模式及其經濟基礎。我們將分析媒體的所有權結構,探討媒體的商業化邏輯,以及廣告、發行、內容付費等多種盈利模式。同時,也將審視媒體融閤、平颱經濟等新趨勢對傳統媒介産業帶來的衝擊與變革。理解媒介的經濟屬性,有助於我們更客觀地認識媒介的生産邏輯和信息傳播的潛在動力。 第八章:媒介與社會文化 大眾傳播與社會文化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互動關係。本章將探討媒介在塑造社會規範、價值觀念、文化認同等方麵的作用。我們將迴顧“文化工業”理論,探討其對大眾文化生産和消費的批判性分析。同時,也將關注媒介在傳播特定意識形態、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變遷等方麵的復雜角色。從流行文化的傳播,到社會運動的動員,媒介的身影無處不在。 第九章:新媒介環境下的傳播挑戰與未來展望 互聯網的普及和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大眾傳播的格局。本章將聚焦於數字媒介時代的新特徵,如社交媒體的興起、算法推薦的影響、大數據分析的運用、虛假信息與“後真相”現象的挑戰,以及信息繭房、網絡暴力等新問題。我們將探討這些新媒介環境對傳統傳播理論提齣的挑戰,並展望大眾傳播學未來的研究方嚮和發展趨勢,包括人工智能在傳播領域的應用、去中心化傳播的可能性等。 《大眾傳播學教程》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我們所處信息世界的有力工具。它不僅僅是關於“傳播”本身,更是關於“我們”如何被傳播所塑造,以及我們如何能夠更清醒、更理性地參與到這個信息交流的過程中。無論您是影視學專業的學生,還是對媒介現象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本書都將為您開啓一扇通往更深層理解的大門,幫助您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成為一個更具洞察力的信息接收者和傳播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