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影视发展的历史表明:影视虽然属于典型的舶来品,但是,中国影视并不是欧美影视的翻译版,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因为,影视不仅仅是科技工业,也是美学与艺术。科技手段固然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然而美学与艺术却有明确的民族性格。因此,影视艺术输入中国的历史,也是它逐步本土化的过程。中国影视能否在世界上拥有它应当具有的地位,关键在于中国影视是否生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内容简介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影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大众传播学教程》编写有两个出发点:一是能简洁明了地将传播学理论呈现出来,让学生不仅仅简单地了解一些传播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学到一些传播学的分析思维;二是内容倾向于影视专业的学生,一些章节的内容是围绕影视专业的特点来设置与选取的。这两点在国内的同类教材中是没有先例的。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影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大众传播学教程》的写作张洪忠完成了第一章绪论、第三章大众传播的内容、第七章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第八章非言语传播;第九章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由王斌先生完成,张洪忠作修订。第二章大众传播者、第四章大众传播媒介、第五章大众传播的受众和第六章大众传播的效果由路春艳完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传播学
第二节 什么是大众传播学
第三节 传播学的发展
第四节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章 大众传播者
第一节 大众传媒组织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
第三节 媒介规范理论介绍
第三章 大众传播的内容
第一节 传播内容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传播内容的分析范式
第四章 大众传播媒介
第一节 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媒介理论
第五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 认识受众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三种传统
第三节 受众研究经典理论
第四节 受众调查
第六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 传播效果定义及分类层面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过程
第三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成果
第七章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
第一节 人际传播
第二节 组织传播
第八章 非言语传播
第一节 非言语传播的特点与功能
第二节 新闻采编中的非言语信息
第三节 影视中的非言语传播
第九章 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
第一节 发展传播研究的源流
第二节 发展传播的新模式
第三节 促进国家发展的传播实践
第四节 转型社会中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三、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是当代西方最具代表性的资产阶级新闻理论。它发源于传统的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但又对传统理论进行了重要的修正和发展。它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后,“社会责任论”的名称广为流行。
社会责任理论是在资本主义新闻事业陷于深重危机的情况下出现的。这种危机的突出表现有二:一是为了追逐商业利润或是政治上的私利,滥用新闻自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普遍;二是新闻事业高度垄断化,广大公众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新闻工具,可是新闻工具的所有权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垄断资本集团手里。上述现象引起了公众的广泛不满,对新闻事业的批评日益强烈。《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曾将这种批评的主题归纳为七大项,主要有:“报刊为它自己的目使用其巨大的力量。报刊老板特别在政治和经济问题上传播自己的意见,损害反对者的意见”;“报刊为大商业效劳并且有时让广告户控制其编辑方针和编辑内容”;“报刊已经损害了社会公德”;“报刊被一个社会经济阶级(笼统地说即‘商业阶级’所控制),因此就危害了自由而公开的思想市场”等等。面对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弊病和危机,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根本无能为力。因为这一切本来就是在自由主义理论的卵翼下发展起来的,就是不顾一切地追求“个人自由”的结果,传统理论当然不可能为之提供解决的方案。为了寻找出路,新闻界内外逐步提出了新闻媒介的道德和责任问题,社会舆论要求新闻媒介重视社会责任的呼声也日趋高涨。及至20世纪40年代,美国和英国先后进行了两次有关新闻事业的调查活动。在美国,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为首的新闻自由委员会,在时代公司的资助下,对美国新闻自由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一番调查分析。从1947年起陆续出版了一个总报告(题为《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事业》)和六个分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主张。在英国,1947年议会设立的皇家报刊委员会,就报业垄断情况进行了调查,事后提出的某些改进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支持了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观点。这样就形成了西方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框架。
社会责任理论保留和继承了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它以挽救“新闻自由的危机”为宗旨,始终强调“新闻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基础”“思想自由是各种自由中最可宝贵的,它促进并保护其他各种自由”等。但是,鉴于资产阶级新闻事业面临的危机、传统理论面临的困境,它又对自由主义理论作了一番修正和发展。它的修正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理论认为自由就是摆脱一切外在的限制。社会责任论认为这样还不够,这只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免于……的自由”。它认为自由的实现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摆脱外界的限制,二是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两个条件兼备,才算是积极的自由、 “有做……的自由”。新闻自由的实现,也有赖于“必需的手段”,否则,新闻自由对于一个不掌握传播工具的人来说是相当空洞的权利。
……
前言/序言
《大众传播学教程》:理解时代脉搏,洞察信息洪流 在这个信息爆炸、媒介深度渗透日常生活的时代,理解大众传播的机制、影响及其演变,已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的特权,而是每一个置身于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备的素养。 《大众传播学教程》并非仅仅一本学术专著,它更是一扇窗,一幅地图,带领读者穿梭于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之中,拨开迷雾,抵达对媒介传播本质的清晰认知。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体系为骨架,辅以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大众传播学这一学科的核心理论、发展脉络以及当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它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帮助读者从宏观到微观,全面理解大众传播的各个层面。 第一章:大众传播的定义、特征与历史回溯 我们将从最根本的层面出发,厘清“大众传播”究竟为何物。它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有何异同?其核心特征——传播的规模性、匿名性、单向性(早期)以及媒介的中介性——将在此得到详尽的阐释。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的长河,从印刷术的革命,到广播、电视的崛起,再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梳理大众传播媒介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传播范式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理解这一历史演进,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大众传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技术发展和社会变迁而不断演化的动态过程。 第二章:传播的要素与模型 任何传播活动都离不开一系列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以及效果。本章将逐一解析这些要素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在不同传播情境下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介绍传播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传播模型,如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模型”、香农-韦弗的“线性传播模型”,以及更具动态性和反馈性的模型。这些模型不仅是理解传播过程的工具,更是分析传播现象、预测传播效果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大众传播媒介的类型与功能 本书将对当前存在的主要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分类和介绍,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包括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我们将探讨每种媒介在信息传递、议程设置、舆论形成、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同时,也会分析不同媒介在信息处理能力、传播速度、受众触达范围、互动性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传播生态系统中的定位与相互关系。 第四章:受众分析与受众理论 大众传播的生命线在于其受众。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理解和分析受众。我们将介绍早期关于受众的“弹道式”或“魔弹理论”,随后重点阐述“有限效果论”及其代表性理论,如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等。接着,我们将进入更主动的受众视角,如“使用与满足”理论,它强调受众是主动的媒介使用者,会基于自身需求选择和使用媒介。最后,我们将触及当前关于受众参与、UGC(用户生成内容)等新现象的理论探讨。 第五章:传播内容分析与意义建构 传播的内容是信息得以传递的关键载体。本章将聚焦于传播内容的生产、传播与解读。我们将介绍内容分析的基本方法,探讨符号学、文本分析等理论在解读媒介内容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研究“议程设置理论”,理解媒介如何通过选择和突出某些议题,影响公众对社会重要议题的认知和关注度。同时,也将探讨“框架理论”,分析媒介如何通过特定的叙事方式和视角,塑造受众对事件的理解和判断。 第六章:传播效果与传播伦理 传播活动最终会产生效果,这些效果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本章将系统梳理传播效果的研究,从早期对强效果的担忧,到后来的弱效果、中性效果以及特定效果的研究。我们将重点关注“培养理论”,它揭示了长期、持续的媒介接触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认知和价值观。同时,传播伦理是贯穿始终的重要议题。我们将探讨媒介失实、隐私侵犯、虚假信息传播等现实问题,分析其背后的伦理困境,并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呼吁负责任的媒介行为。 第七章:媒介产业与媒介经济 大众传播的背后是庞大的媒介产业。本章将剖析媒介产业的结构、运作模式及其经济基础。我们将分析媒体的所有权结构,探讨媒体的商业化逻辑,以及广告、发行、内容付费等多种盈利模式。同时,也将审视媒体融合、平台经济等新趋势对传统媒介产业带来的冲击与变革。理解媒介的经济属性,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认识媒介的生产逻辑和信息传播的潜在动力。 第八章:媒介与社会文化 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本章将探讨媒介在塑造社会规范、价值观念、文化认同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将回顾“文化工业”理论,探讨其对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批判性分析。同时,也将关注媒介在传播特定意识形态、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复杂角色。从流行文化的传播,到社会运动的动员,媒介的身影无处不在。 第九章: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挑战与未来展望 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大众传播的格局。本章将聚焦于数字媒介时代的新特征,如社交媒体的兴起、算法推荐的影响、大数据分析的运用、虚假信息与“后真相”现象的挑战,以及信息茧房、网络暴力等新问题。我们将探讨这些新媒介环境对传统传播理论提出的挑战,并展望大众传播学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包括人工智能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去中心化传播的可能性等。 《大众传播学教程》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我们所处信息世界的有力工具。它不仅仅是关于“传播”本身,更是关于“我们”如何被传播所塑造,以及我们如何能够更清醒、更理性地参与到这个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无论您是影视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媒介现象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为您开启一扇通往更深层理解的大门,帮助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成为一个更具洞察力的信息接收者和传播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