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論叢:清末民初媒介空間演化論

傳播學論叢:清末民初媒介空間演化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崔波 著
圖書標籤:
  • 傳播學
  • 媒介史
  • 清末民初
  • 媒介演化
  • 社會變遷
  • 文化傳播
  • 近代中國
  • 新聞傳播
  • 曆史研究
  • 大眾傳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10833
版次:1
商品編碼:1109181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5
字數:1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探討中國傳統媒介嚮現代性媒介的轉變,空間,是媒介生産中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因為媒介的生成關涉其地域的社會權力與結構、格局及秩序。基於對清末民初媒介空間地域間的行走的觀察,《傳播學論叢:清末民初媒介空間演化論》試圖以實踐哲學的視角,說明媒介空間為媒介生産行為所界定,媒介空間是在曆史發展中産生的,並隨著曆史的演變而重新結構和轉化。清末民初媒介空間結構是當時社會關係的反映,是對舊有的媒介生産秩序和關係的改變,導緻清末民初的媒介生産秩序和關係的再生産改變是知識分子的空間實踐。

作者簡介

崔波,山西太原人,北京師範大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現為浙江傳媒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媒介與社會、跨文化傳播、知識社會學。主持參與省部級以上課題多項,已齣版專著《在政治與知識之間——以晚清翻譯齣版為中心》,發錶論文30餘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從空間研究媒介的可能性
第二節 清末民初媒介空間研究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結構
第四節 空間與媒介的意蘊
第一章 地域性媒介
——現代媒介變革的起點
第一節 湖湘知識群體
第二節 嶺南知識群體
第三節 江浙知識群體
小結

第二章 媒介空間感的失落
第一節 雙軌政治的斷裂
第二節 空間感的位移
第三節 傳統媒介中心的消解
小結

第三章 地域性媒介的匯集——從鄉村到城市
第一節 以上海為中心的媒介空間
第二節 以東京為中心的傳媒群體
第三節 海內外傳媒群體的互動
小結

第四章 媒介空間的位移——從上海到北京
第一節 媒介空間的讓渡
第二節 北京獨有的啓濛環境
第三節 作為過渡之知的無政府主義
小結

第五章 媒介的在地化——同人報刊
第一節 報刊所營造的媒介版圖
第二節 北方:以《新青年》為中心的媒介網絡
第三節 南方:以《科學》為核心的共同體
小結

第六章 清末民初媒介空間比較
第一節 語言定位的差異
第二節 大眾:追隨者還是閤作者
第三節 脫政還是連政
第四節 信息獲取方式的差異
小結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從第5捲起,編輯部開始采取輪流編輯辦法。第6捲由陳獨秀、錢玄同、高一涵、鬍適、李大釗、瀋尹默等6人輪流編輯,而此6人均為北京大學教授,且相當多的教授有辦刊經驗。
這樣,《新青年》遂由一個安徽人主導的地方性雜誌,真正蛻變成為以北京大學教授為主體的“全國性”刊物。
一方麵,《新青年》倚重北京大學師生為其撰稿人,既收獲瞭穩定的、高質量的內容,又吸引瞭如北大學生一樣年輕的讀者;另一方麵,以北大教師和學生為主的撰稿人,憑藉著《新青年》,不斷生産著新的文化資本,並形成瞭以知識為中心的三層文化資本:第一層為名校學生資本。正如布爾迪厄所曾論述道:現代的學校體製以知識中立的方式,不斷生産著以名校畢業生為頂尖階層的知識分子等級體製。為瞭獲得更多的文化資本,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要拼命擠進像北京大學這一中國最知名的高等學府或齣國留學,以獲得顯貴的教育齣身。而來自北京大學的畢業生或留學生,又形成一個半封閉的交往共同體,共同體成員自我認同,相互認可。第二層為符號資本。由《新青年》提供瞭一個抽象的書寫符號所構成的意識形態空間網絡。在《新青年》上,教師和學生相互討論,展開論戰,形成與以往不同的意識形態空間。第三層是文化成長資本。以《新青年》為中心的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為以後創設適閤溫和主義和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生長的、以國傢穩定的知識體製為背景的文化空間奠定瞭基礎。
《新青年》的文字摺射齣“五四”時期的精英知識分子設計的現代化模式,即以強權為中心的,這一點與洋務運動、戊戌政變的理路存在著內在的相通。但這也是相對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區彆是,知識分子在這樣的“國傢強權為中心”的現代化模式中的地位。
……

前言/序言







《時代洪流中的迴響:近代中國媒介空間的轉型與重塑》 曆史長河滾滾嚮前,總有那麼幾個時期,如同激流中的漩渦,以驚人的速度和深度改變著社會的麵貌,並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與認知。清末民初,正是一個這樣的時代。當古老的帝國在西方堅船利炮的撞擊下蹣跚而行,當沉睡的民族在變革的浪潮中奮起覺醒,一種全新的力量——媒介,如同催化劑一般,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重塑著人們對世界、對國傢、對自身的認知。 《時代洪流中的迴響:近代中國媒介空間的轉型與重塑》並非僅僅是對這一曆史時期的簡單梳理,它試圖深入挖掘隱藏在那些泛黃報紙、斑駁書籍、以及零星口述曆史背後的深層邏輯——近代中國媒介空間的演化。本書聚焦於那個劇烈變革的時代,觀察作為信息傳播載體的報刊、書籍、畫報、以及新興的戲劇、電影等媒介,如何從傳統的“傳聲筒”角色,逐漸演變為多元、復雜、甚至充滿張力的信息場域。 我們將從更廣闊的視角切入,探討在傳統與現代交織、本土與外來觀念激烈碰撞的清末民初,媒介空間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萌芽、生長、擴張,直至最終形成一種全新的社會文化景觀。本書將詳細考察這一時期,中國社會信息傳播體係的結構性變革: 一、 傳統媒介的衰落與現代媒介的勃興: 本書將首先勾勒齣清末民初中國傳統信息傳播方式的圖景。例如,作為官傢喉舌的官方邸報,在麵臨新的時代挑戰時,其傳播效力如何逐漸式微?而長期以來占據文化傳播主導地位的書籍,在印刷術的改良和讀者群體的變化中,又展現齣怎樣的生命力? 與此同時,本書將重點審視現代媒介的誕生與發展。報刊作為最先敏銳捕捉時代脈搏的媒介,其數量的激增、內容的多元化(從政論、時事評論到文學、廣告)、以及辦報理念的轉變(從迎閤官方到爭奪民意),都將是本書深入分析的重點。我們將考察不同性質的報刊(官方報、改良派報、革命派報、地方報、商業報等)如何在新興的媒介場域中爭奪話語權,並相互影響,形成一個動態的傳播生態。 二、 媒介的地理分布與社會階層滲透: 近代中國媒介空間的演化,並非是均勻分布的。本書將細緻分析不同地域,特彆是沿海通商口岸、重要城市等新興媒介中心的崛起,以及這些中心如何成為信息輻射的源頭。同時,我們將考察媒介的傳播範圍,從精英階層逐漸滲透到中産階級,再到一定程度上的普通民眾。這其中,識字率的提升、教育的普及、以及媒介內容的通俗化,都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 本書還將深入探討不同社會階層,尤其是知識分子、商人、學生、婦女等群體,在媒介空間中的角色與互動。他們如何利用媒介錶達訴求,如何通過媒介構建身份,又如何被媒介所塑造?例如,知識分子在報刊上的激烈論戰,如何引領社會思潮?商人在廣告中的商業推廣,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婦女在新興刊物中的發聲,如何挑戰傳統的性彆觀念? 三、 媒介內容的多樣化與議題的生成: 清末民初的媒介空間,是思想碰撞的熔爐。本書將全麵梳理這一時期媒介內容的多樣性,包括但不限於: 政治論說與國傢構建: 探討報刊如何成為政治改革、革命宣傳、以及國傢認同構建的重要陣地。從戊戌變法的維新呼聲,到辛亥革命的推翻帝製,再到民國初年的政治博弈,媒介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 啓濛思想的傳播與文化轉型: 分析西方先進思想、科學知識、以及新的社會觀念(如民主、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是如何通過書籍、報刊、翻譯作品等媒介傳入並傳播,對中國傳統文化産生瞭怎樣的衝擊與重塑。 文學藝術的革命與新生: 考察白話文運動的興起,新文學作品如何挑戰舊體詩文的傳統,以及文學作品如何成為反映社會現實、錶達個體情感的重要載體。同時,本書也將關注漫畫、戲劇、早期電影等新興藝術形式,它們如何以更直觀、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觸達更廣泛的民眾。 商業廣告的興起與消費文化的萌芽: 隨著近代經濟的發展,商業廣告在報刊上大量湧現。本書將分析廣告的內容、形式,以及它們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習慣,預示著早期消費文化的誕生。 社會民生與日常生活記錄: 媒介也並非總是宏大敘事,大量關於社會民生、風俗人情、日常生活點滴的報道,也構成瞭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媒介景觀。這些內容如何反映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如何成為曆史研究的寶貴素材? 四、 媒介的物質載體與傳播技術: 媒介空間的演化,離不開其物質載體的支撐和傳播技術的革新。本書將考察印刷技術的進步(如鉛字排版、輪轉印刷),如何極大地提高瞭齣版效率,降低瞭傳播成本。同時,我們將關注紙張的生産與流通、郵政係統的初步建立,以及電報等新技術如何加速信息的傳播速度,改變瞭信息傳播的時空限製。這些技術層麵的進步,為近代媒介空間的勃興奠定瞭物質基礎。 五、 媒介的規製與自由的邊界: 在劇烈變革的時代,媒介並非是完全自由的。本書也將審視政府對媒介的規製與審查,以及不同政治力量對媒介的爭奪與控製。從晚清的文字獄,到民國初年的新聞審查,再到各種政治團體對報刊的滲透與影響,媒介空間始終在規製與自由的拉鋸戰中發展。這其中,報人、知識分子、以及普通讀者,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信息生産與消費,也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時代洪流中的迴響:近代中國媒介空間的轉型與重塑》並非是對某一特定媒介或某一具體事件的孤立研究,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宏觀的圖景,去理解清末民初那個充滿變革與活力的時代,信息是如何流動、思想是如何碰撞、社會是如何演進的。本書將通過對大量一手史料(包括報刊、書籍、信件、迴憶錄等)的細緻梳理與深入分析,力求展現齣那個時代媒介空間的真實麵貌,以及它在塑造現代中國社會進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將帶領讀者走進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傾聽來自時代洪流中最深沉的迴響。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漸進式的,初讀時可能被豐富的人物和事件所吸引,但隨著閱讀深入,你會開始注意到作者精心編織的、關於“媒介中心性”的論點。它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即任何重大的社會轉型,都必然伴隨著信息通道的重塑。作者沒有將媒介視為被動的工具,而是將其視為主動塑造社會現實的力量。這種動態的、互動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傳播史的認知邊界。讀完之後,我閤上書本,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哪個具體的曆史事件,而是一種關於“場域”和“流動”的整體概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全新的分析工具,讓人能夠以一種更加立體的眼光去審視過去,也更有信心去預測未來信息環境的潛在軌跡。

评分

這部書的敘事方式實在是太引人入勝瞭,作者仿佛是一位老練的導遊,帶著我們穿梭迴那個波瀾壯闊的清末民初。他沒有堆砌枯燥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調,描摹齣媒介形態轉變時期那種既新奇又充滿張力的社會氛圍。我尤其欣賞他處理細節的手法,比如如何通過對早期報紙廣告的細緻解讀,來窺見當時社會思潮的微妙變化,那種由舊到新的碰撞與融閤,被刻畫得淋灕盡緻。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信息是如何像水流一樣,衝破舊有的堤壩,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尋找新的流嚮。這不僅僅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部富有溫度的曆史畫捲,讓人在沉浸於曆史細節的同時,也對信息傳播的底層邏輯有瞭更深刻的體悟。那種初次接觸新事物的興奮感和迷茫感,隔著百年的時光依然能穿透紙麵,直擊人心。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感到非常驚艷,它並非采取簡單的綫性敘事,而是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作者的論證過程如同精密的鍾錶機械,每一個齒輪——無論是關於印刷術的改良、電報的普及,還是新興讀物的影響——都與其他部分緊密咬閤,共同推動著“媒介空間”這一核心概念的演進。這種體係化的構建,使得復雜的曆史變遷不再是零散的事件集閤,而是一個有機生長的整體。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討論地域差異時所展現的學術洞察力,他沒有將全國視為鐵闆一塊,而是細緻地比較瞭不同通商口岸和內陸省份在媒介接收與使用上的差異。這種對異質性的尊重和深入挖掘,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學術價值,讓人在閱讀時需要時刻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因為它提供的思想密度實在太高瞭。

评分

坦白說,我起初擔心這是一本晦澀難懂的理論讀物,但作者的文風齣乎意料地具有一種沉穩的節奏感和強烈的畫麵感。他似乎深諳如何用最恰當的比喻來解釋最抽象的理論,使得“空間演化”這一概念不再是懸浮在空中的理論模型,而是具象化為人們在茶館裏爭論報紙新聞、在街頭巷尾張貼告示的情景。這種“在場感”是許多同類著作所欠缺的。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翻閱一本被精心整理過的老照片集,每張照片背後都隱藏著關於社會心理和權力運作的深刻信息。我感覺作者不僅是一位曆史學傢,更是一位敏銳的社會觀察傢,他捕捉到瞭那些在宏大敘事下往往被忽略的、由媒介引發的細微的社會震動。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佩服的是它展現齣的跨學科視野。它顯然紮根於傳播學的深厚土壤,但其對社會學、都市研究,乃至早期公共領域的形成過程的探討,都達到瞭相當高的水準。這種廣博的視野,讓對清末民初社會史略有涉獵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巨大的啓發。作者在處理史料時,展現瞭一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性,但這種嚴謹性卻奇妙地服務於一種更宏大的解釋目標,那就是理解現代性是如何在一種“信息爆炸”的前夜被緩慢建構起來的。它促使我重新思考,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媒介環境,其基礎究竟是在那個看似混亂動蕩的時代是如何奠定的。這不僅僅是迴顧曆史,更像是一場關於“我們如何成為今天的我們”的哲學思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