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厚实的宣纸质感,古朴的线装,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匠心。我平时就喜欢收藏一些装帧别致的古籍,这本书简直是我的心头好。打开它,那种淡淡的纸墨香扑面而来,瞬间就穿越回了那个讲究的年代。我特意找了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龙井,慢慢翻阅。每一卷都用传统的丝线装订,打开合上都很方便,而且特别牢固,不用担心散页。封面上的烫金字迹古朴典雅,古色古香的韵味十足。我不是专业的古籍研究者,但光是这份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还原,就足以让我爱不释手。每一页的排版都恰到好处,留白得体,古体字的印刷也清晰可辨,虽然初读可能需要一点点适应,但这种原汁原味的感觉,正是市面上那些现代印刷品无法比拟的。包装也做得非常用心,结实的纸盒,内部还有缓冲保护,确保书籍在长途运输中完好无损,这对于一本珍贵的线装书来说,真的太重要了。我甚至舍不得常用,就放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欣赏一番,那种满足感,非同一般。
评分我对文字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痴迷于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古籍。这套书的到来,对我来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往古文字世界的大门。它的内容之丰富,考证之严谨,远超我的想象。每一卷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珍宝,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大量的汉字。我惊喜地发现,书中不仅涵盖了常见字的释义,对于许多生僻字、古字也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且提供了多角度的考证,引经据典,条理清晰。这种学术的严谨性,让我深深折服。我经常会在一个字的解读上停留很久,去体会古人造字的智慧,去感受文字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唤醒了我对传统文化研究的热情。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释义与我正在阅读的古籍相结合,发现很多曾经晦涩难懂的句子,在有了这本书作为参照后,豁然开朗。这套书无疑是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精神上的升华。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人,尤其喜欢那些能够体现中国古老智慧的经典。这套书,正是我一直以来所寻找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字典,更是一部活着的文化史。我惊叹于它对每一个汉字的考证都如此细致,从字形的演变,到本义的阐释,再到引申含义的梳理,都力求详尽。我常常会在深夜,伴着一盏孤灯,静静地翻阅,仿佛与古人对话。它让我看到了汉字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在文字创造中的匠心独运。每当我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或者对某个字的理解有偏差时,我都会翻开它,总能获得令我满意甚至惊喜的解答。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其学术上的严谨,更在于它所传达的那份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敬意。它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母语,也更加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一定会将这套书好好珍藏,并且在有机会的时候,将其中的智慧传承下去。
评分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一直认为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离不开对古汉字的深入理解。这套书,就像一位严谨而又温柔的向导,引领我穿越了文字的迷宫。我曾经在阅读古诗词时,对一些字词的含义感到困惑,总觉得隔了一层纱。而这本书,恰好为我揭开了这层纱。我发现,很多诗句的妙处,就隐藏在对字词本义的精准把握之中。它教会我如何去“望文生义”,如何从字的结构去推测其意。比如,我之前对某个成语的理解就比较片面,但通过这本书对其中关键字的拆解和释义,我才真正明白了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次文化的洗礼。它让我意识到,汉字并非只是简单的符号,而是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我开始更加注重阅读时的字词考究,也更加欣赏那些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古文。这套书,让我的阅读体验得到了质的提升,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透彻。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很感兴趣,总觉得汉字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故事和智慧。而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寻根”的渴望。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是以一种非常清晰、系统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文字的世界。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个字的解释,不仅仅是简单的释义,还会追溯字的本源,甚至是字形的变化过程。举个例子,我偶然翻到“山”字,它竟然能从最初的象形符号,一步步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这简直太神奇了!而且,书中还配有很多图例,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字的结构和含义。我平常工作很忙,很难有大块的时间来系统学习,但这套书的设计让我可以随时翻阅,随手一翻,就能找到一个感兴趣的字,然后沉浸其中。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点点地引导我认识汉字,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我还会把里面的一些有趣字解释分享给我的朋友,他们也觉得很受启发。这本书让我对汉字的敬畏之心更甚,也让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传承。
评分把两处(《说文·叙》、《汉书·艺文志》)记载参照起来看,可以肯定,许慎讲的“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指的是汉初整理的《仓颉篇》(55章)及扬雄所作的《训纂篇》(34章),共14篇,89章,每章60字,正5340字。如果再加上班固所作的《续训纂篇》13章,总计102章6120字。那时六艺群书当中所能见到的文字大抵在这五六千字的范围之内。
评分第四卷
评分许慎[2] 之所以把小篆作为收字和注释的对象,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因为小篆是一种经过系统整理的文字,是“书同文”的产物,它比籀文和古文都规范、完备;因为小篆从籀文脱胎而来,与籀文大部相同,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有些字在籀文基础上稍加简化;因为小篆同六国古文固然有不同的一面,但是也有相同的一面,拿出土的石刻儒家经典中的古文和《说文》中的小篆相对照,相同的占35%(曾宪通《三体石经古文与〈说文〉古文合证》,载《古文字研究》第七辑);所以把小篆作为字头也就涵盖了那些与小篆相同的古文和籀文。许慎在《说文·叙》中说:“今叙篆文,合以古籀。”指明的是所收的正字,而非指重文。据统计,《说文》重文中指明古文的有500字出头,指明籀文的有219字,远远少于许慎所能见到的古文和籀文。这说明和小篆相同的古文、籀文决不在少数。
评分买这本书出于好奇,大致翻了一下,很专业,几乎看不懂。
评分一本实用且有收藏价值的好书
评分认字得知道字的来源本意,要不怎么教孩子呢?
评分许慎[1]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2]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1]在《说文解字》[2] 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3]的造字规律——六书[4]。
评分说文解字第二下
评分这540部又是怎样编排起来的呢?据《说文后叙》,是“立一为专”、“毕终于亥”,“杂而不越,据形系联”。540部按“始一终亥”编排,表现了许慎的哲学思想,这是时代风尚所致,不必苛求古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