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稿钞本经眼录:来燕榭书跋题记

古籍稿钞本经眼录:来燕榭书跋题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裳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稿钞本
  • 经眼录
  • 来燕榭
  • 书跋
  • 题记
  • 清代
  • 文献
  • 书法
  • 藏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545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101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7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稿钞本文献及史料价值极高。来燕榭所藏稿钞本绝大多数外人无以得见,因此黄裳所撰稿钞本题记成为藏书界和学界了解其基本情况的主要来源。但这些稿钞本题记和专文分散在黄氏各种著作中,检阅不便。因此,今将黄裳所撰稿钞本的题跋和专文辑录编为一书,如此既可一窥来燕榭所藏稿钞本之全貌,也有利于读者作进一步之研讨。
  《古籍稿钞本经眼录:来燕榭书跋题记》篇目大致以经、史、子、集编排,有关张岱著述及祁氏澹生堂之书,则以类相从,列于集部之后。作者经眼而非自藏之钞本题跋九篇,则置于全书之朱,谨此说明。

作者简介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亦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藏书家、版本学家及书话家。在戏剧、新闻、出版领域均有建树,晚年更以藏书、评书、品书著称于文坛。所著书有《锦帆集》、《皓首学术随笔·黄裳卷》、《来燕榭书跋》、《书之归去来》、《绛云书卷美人图——关于柳如是》、《前尘梦影新录》等二十余种。

内页插图

目录

书集传纂疏
史记摘丽
南史
通典
续皇王大纪
经济类编
琴史
洞山九潭志
江夏黄氏家谱
北户录
剧谈录
五国故事三楚新录
江南别录
江表志
钓矶立谈
南部新书
文正王公遗事
能改斋漫录
梦粱录
武林旧事
自警编
吹剑录
宋唐义士传辨义录附唐氏原谱
姜氏秘史
天顺日录辨诬
社事始末
复社纪略
甲申三月纪事
哂园杂录
幸存录
所知录
民钞董宦纪略
懿蓄
史祸纪事本末
三冈识略
三冈识略又
谈往
七颂堂识小录
馀冬琐录
甫里高阳家乘
类说
研堂见闻杂记
郑桐庵笔记
太平御览
汲古阁书目两种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
裘杼楼书目
绛云楼书目
振绮堂书目
佳趣堂书目
清仪阁藏书总目
读有用书斋藏书提要
知圣道斋读书跋尾
海日楼书目
松江韩氏书目提要
葛氏书目
九峰旧庐藏书目
江村消夏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弘明集
道藏六种
养真机要
离骚草木疏
嵇康集
杜工部集
樊川集注
……

精彩书摘

  在近二十年前,又曾经出现过另一种论点。我们祖国的兄弟民族之一的满族的清,人关以后,统一了全国,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样,一些著名的抗清历史人物,如史可法、张煌言、瞿式耜等都被看作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分子”,不但丝毫不值得称赞,而且必须批判了。这样说,不也就肯定了迎降的阮大铖、陈之遴……,因为他们都是“识时务的俊杰”,懂得“历史发展的潮流”的。这样的意见,即使用心是怎样的好,怕也不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这就和前些年盛行的赃官比清官好的“高论”一样。“清官”拼命要维护腐朽的封建国家机器,努力修补,使之不致立即垮台,岂非正是延缓、阻碍了“历史的发展”么?说也确是说得“通”的,但除了“四人帮”及其论客之外,全国人民都听不下去,接受不了,因之这也无疑是错误的。
  王茂远是绍兴地主绅士家庭出身的子弟,崇祯甲申正好留在北京,遇上了李自成人京和崇祯帝上吊。他立即投顺了闯王。但他的内心是并不如此的。逃回江南以后,不料弄得无人接待,连自己的妻子都拒而不见了,他只好去当和尚。不久,又遇上了弘光乙酉之役。一些义正辞严主张严办“从逆”人员的大官、清流,又都乖乖地去迎降了“我大清”。这就使王茂远很不理解,而且牢骚满腹。
  应该说此人还很老实、坦率的。他解决这种不可能解决的矛盾的办法是自杀。在自杀以前,还写下了这一本书,他的立场表露得明明白白。对我们了解当时清流的思想、观点,都很有帮助。集子里有一篇祭祁中丞的祭文,可见他对殉难的祁彪佳是肯定并佩服的。实际上祁彪佳等遇到的矛盾比王茂远要单纯些,只是臣子为君父殉节。王茂远在此外还有“从逆”的一款,因此,他的一些自白,就有更多的研究价值。
  对南明弘光的政局、战守……他也有自己完整的评论,与同时许多人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对南都沦陷以后浙西义师的规划,他也有全面的考虑与建议。他还记下了一些“小道新闻”,都不见于同时的野史,有许多是不无根据的。如南都陷后,马士英何以没有与弘光一起出走,却挟了太后人浙,他是有所解释的,就不见于他家记载。乙酉之际,江浙义师蜂起,但都悲惨地失败了。那真实的情况他也有所反映。人民就是这样明知要付出重大牺牲仍要奋起抗清的心理是值得好好研究的。难道他们竟是舍不得姓朱的皇帝么?试看弘光帝与黄得功逃难来到太平,老百姓不但闭门不纳,而且口出不逊,还到清军那里去报告。后来这位带了一万名士兵、六名美女与无数财宝的皇帝,一天走不上十里,终于被捉住,押解回去了,同样是老百姓,一面拚死抗敌,一面却坚决地抵制了这位象瘟疫似的皇帝,他们的态度,不是明白鲜明得很吗?
  ……

前言/序言


古籍稿钞本经眼录:来燕榭书跋题记 卷首语 此书的诞生,缘起于一份深沉的对古籍文献的敬意与热忱。经眼二字,乃是对书籍流传过程中,无数鉴赏者、收藏家、研究者留下的痕迹的概括。而“稿钞本”,更是珍贵中的珍贵,它们是作者思想最原始的载体,是文字从构思到定稿过程中最真实的见证。它们承载着岁月的沉淀,知识的传承,以及一代代读书人求索的精神。 “来燕榭”三字,并非一座虚构的宫殿,也非刻意营造的雅致,它实实在在是我个人数十年如一日,在与这些古籍的朝夕相处中,所形成的一个精神家园的象征。在这里,书为友,墨为伴,我在墨香缭绕中,感受历史的温度,与先贤对话。这“来燕”之名,寓意着飞鸟憩息,学人驻足,是知识的港湾,更是心灵的栖息地。 “书跋题记”,则是此书的核心内容。历代藏书家、文人墨客,在翻阅、审视、收藏一本古籍时,常会在书的空白处、扉页、或专门的书跋页上,留下自己的看法、考证、鉴赏、题咏,甚至对前人题跋的辨析。这些跋文题记,如同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它们本身就构成了另一层面的文献价值。它们不仅是对书籍内容的补充与解读,更是研究书籍流传、版本演变、学术思想、甚至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史料。 本书的编纂,力求遵循原貌,不敢擅自增删,亦不作空泛之议。所收录者,皆为笔者多年来在不同机缘下,亲眼所见、亲手所触的古籍稿钞本,并对其上的重要题跋、批校、印记等,进行系统性的记录与整理。我们所关注的,是那些能够体现书籍流传轨迹、印证文献源流、展现阅读心得、反映历史印记的文字。 编纂宗旨与价值 编纂此书,首要宗旨在于“存真”。在当下信息爆炸,真伪难辨的时代,对于珍贵的古籍稿钞本,能够保持其原有的风貌,记录下其流传过程中所承载的一切信息,便是最大的功德。因此,本书中每一条录文,都尽可能忠实于原件,哪怕是细微的批注、墨痕的深浅,都力求如实呈现。 其次,在于“探源”。许多稿钞本,本身就是研究古代学术、文化、思想的宝贵资料。而其上的题跋题记,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从不同角度审视这些文献的钥匙。通过梳理这些题跋,我们可以了解某部书在历史上的接受程度、被如何解读、在不同时代有哪些重要的收藏家和研究者对其进行过关注,以及这些收藏家和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和见解。这对于重建文献的流传谱系,考证版本源流,乃至发掘被淹没的学术贡献,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再者,在于“品鉴”。古籍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本身,还在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历代鉴赏者在其上留下的智慧光芒。那些精辟的见解,隽永的诗句,乃至充满个人情感的批语,都如同古籍的灵魂伴侣。本书希望通过汇集这些“书跋题记”,让读者在欣赏古籍的同时,也能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感受人与书之间的深厚情谊。 本书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版本考证: 许多题跋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对书籍版本真伪、优劣的判断。例如,某位收藏家可能指出,某一部书的抄本,比另一个抄本更为接近原稿,或更为古老。这些信息对于版本学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流传考证: 题跋中往往记录了书籍的收藏流转过程。谁在何时收藏了这本书,又是如何辗转到了谁的手中。这些信息有助于勾勒出古籍在历史上的流通脉络,对于追溯某些文献的下落,甚至发现失传已久的古籍,都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学术思想与文化印记: 许多学者在题跋中会表达对书籍内容的理解、评价,甚至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这些往往是其学术思想的体现,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该书籍的学术地位和受关注的焦点。同时,一些题跋的语言风格、情感表达,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 鉴赏心得与读书方法: 一些题跋会分享作者的读书心得,如何阅读、理解、鉴赏一部古籍。这些经验之谈,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可以从中学习古人的治学方法和人文情怀。 印章与题名考辨: 书籍上钤盖的印章,是重要的收藏凭证。一些题跋会详细考辨印章的真伪、所属人,甚至其印章的历史沿革。这些也构成了书籍流传的重要信息。 编纂体例与特色 本书的编纂体例,力求清晰、有序、便于读者查阅。对于每一条录文,我们都会尽可能做到: 1. 原书信息: 明确记录所涉古籍的名称、作者、版本类型(如稿本、钞本、校本等)、大致成书年代或抄写年代。 2. 题跋来源: 说明此题跋出现的位置(如扉页、书口、卷末、独立书跋等),以及题跋的作者、年代(若可考)。 3. 原文录入: 忠实录入题跋原文,包括其中的错字、异体字、古文字等,必要时加以注音或解释。 4. 信息梳理: 对题跋内容进行提炼,梳理其核心信息,如版本判断、流传线索、学术评价等。 5. 附注考证(若有): 对于题跋中提及的古人、古事、古籍、印章等,若有必要,会附带简要的考证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亲历性”与“细节性”。“来燕榭”并非一家大型图书馆或研究机构,它的藏书与记录,更多源于个人的积累与亲眼所见。这使得本书的内容,虽然规模上可能不及大型丛书,但其所呈现的,却是经过本人亲自甄别、考证、体悟的真切信息。那些字里行间的墨痕,那些细微的批注,都仿佛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而非二手资料的转述。 此外,本书在对题跋的处理上,力求“见仁见智”。我们不试图对所有题跋都进行定论式的解读,而是尽可能将原文呈现,并梳理其主要观点。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内容,我们同样予以保留,让读者能够从中看到不同的学术视角和鉴赏倾向。 结语 古籍稿钞本,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们是历史的载体,文化的根脉,更是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而附着于其上的题跋题记,则是这些瑰宝在流传过程中,闪耀出的璀璨星光。它们记录了书籍的生命轨迹,见证了知识的传承与演变,也展现了阅读者与书籍之间那份深刻而独特的情感连接。 “来燕榭书跋题记”,便是这样一份对古籍文献深怀敬意与热爱之情的记录。它如同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门,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些古籍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物手中,所经历的鲜活故事。希望本书能够成为研究古籍版本、流传、学术史的同好者,以及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一本有所裨益的参考书。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愿诸君亦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墨香,与先贤一同品味藏书之乐,治学之趣。 编纂此书,诚惶诚恐,所存有限,所知尚浅。若有疏漏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此为本书的序言或引言性质的介绍,内容侧重于编纂的缘起、宗旨、价值、体例以及作者的态度,不包含具体的书目和跋文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就足够吸引人了,厚实的宣纸,古朴的函套,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气息,还没翻开便已让人心生敬意。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曾经珍藏、研读过这些古籍的先贤们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书中的图版清晰精美,每一页都仿佛凝固了历史的温度,那些手写的字迹,或苍劲有力,或娟秀婉约,无不诉说着前人的智慧与心血。作为一名对古籍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被那些历史悠久的文献所吸引,但苦于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往往只能望书兴叹。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遗憾。它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引导读者走近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宝藏。那些题跋,那些批注,就像是作者为我们这些后来者留下的“路标”,指引我们如何去理解、去欣赏这些古籍的价值。我尤其喜欢书中所描绘的“来燕榭”这个书房,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知识传承的载体,是文人精神的寄托。想象着一位位藏书大家,在其中抚摸着泛黄的书页,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意蕴,那画面本身就充满了诗意。这本书,让我对古籍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文字本身,更融入了人文的情感和历史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触感和视觉冲击力是相当不俗的。厚重的纸张,精致的印刷,都透露出一种对内容本身的尊重和对读者体验的考量。它并非那种华而不实的“大路货”,而是实实在在的“干货”,但呈现的方式却异常地优雅和引人入胜。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古籍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热爱并非浮于表面,而是渗透在对每一个版本、每一个题跋、每一个批注的细致解读之中。我常常被书中某些细节的描述所吸引,比如作者对某位古代藏书家收藏癖好的趣味揣测,或是对某一个批注者当时心境的生动想象。这些细节,让冰冷的藏品变得有温度,让历史的尘埃变得生动起来。书中的“经眼录”三个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意味着作者不仅仅是“看”过了,而是“用心”去看,去体会,去理解。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也仿佛透过作者的眼睛,看到了那些不曾亲眼见过的珍贵稿钞本,感受到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它传递给我一种宁静而深邃的阅读乐趣,让我暂时抛却了尘世的喧嚣,沉浸在那片古老的知识海洋中。

评分

翻开《古籍稿钞本经眼录:来燕榭书跋题记》这本书,我immediately被带入了一个充满书卷气的世界。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书中精心收录的那些古籍稿钞本,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而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往事娓娓道来。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待每一件藏品的态度,那种近乎虔诚的敬畏感,以及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他不仅仅是在介绍一本书,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时间、关于知识、关于传承的故事。那些跋语和题记,如同一个个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火种,点燃了我对历史文献的求知欲。我常常会在某个深夜,借着一盏孤灯,细细品味书中的内容。那些古人留下的批注,时而辛辣,时而温情,时而尖锐,时而鼓励,仿佛他们就坐在我身边,与我一同探讨着那些古老的文字。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古籍并非冰冷的文物,而是鲜活的生命,是与过去时代对话的桥梁。书中的文字朴实而充满力量,没有丝毫的炫耀或卖弄,只有一位真正的读书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它让我觉得自己也成为了一位“经眼人”,得以窥见那些尘封的智慧,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文化脉动。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间充满故事的老房子,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惊喜。它没有那种大部头学术著作的压迫感,反而像一位老友,带着你慢慢地、细细地品味那些珍贵的旧物。作者对每一种稿钞本的介绍,都充满了个人化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他不像是在撰写一份枯燥的藏品目录,而是更像在和读者分享他与这些古籍相遇的喜悦和感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细微之处的描摹,比如某个版本装帧的特殊之处,或者某个批注者独特的用笔习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往往能勾勒出藏品的个性和历史的温度,让我对这些古籍产生了更加立体、生动的认识。那些题跋和跋记,就像是这些古籍的“眼睛”,通过作者的解读,我看到了它们曾经被谁拥有、被谁阅读、被谁珍藏,它们又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流传。这本书让我明白,阅读古籍,不仅仅是解读文字,更是理解文字背后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它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文尔雅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与情趣的文化沙龙,与先贤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

评分

拿到《古籍稿钞本经眼录:来燕榭书跋题记》的时候,我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散发出的古朴气息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讲述故事,将那些沉寂在故纸堆中的珍贵文献,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尤其被书中对“来燕榭”这个藏书地的描绘所打动,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承载了历代藏书家的心血与智慧。书中的图版精美绝伦,每一幅都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些古老的岁月,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那些泛黄的纸页和历经沧桑的墨迹。作者的解读深入浅出,既有专业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普通读书人的情趣。他对于每一件稿钞本的叙述,都充满了个人化的情感和真切的体验,让我仿佛也成为了他的“同行者”,一同经历着与这些古籍相遇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这本书,让我对古籍的理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冰冷符号,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的历史见证。

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办公地点设在北海团城的国家文物局机关内,不久迁入武英殿。革命博物馆当时推出了如土改、革命运动史、解放台湾等不少配合政治需要的展览。[10]1957年,对武英殿进行了修缮。[11]1958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北戴河会议决定,在规划中的天安门广场东侧,兴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建筑。1959年该建筑建成,中国革命博物馆从武英殿迁往该建筑。[10]此后,武英殿长期不对外开放。[5]国家文物局占用了武英殿。2002年,国家文物局交流中心从武英殿迁走,武英殿被腾退给故宫博物院。[12]

评分

来燕榭…………………………………………

评分

也说常销书

评分

明明赢了将近三十分,还做出这种鞭尸的行为!

评分

黄裳收藏古籍跋记,有兴趣可以一读。

评分

资深藏书迷黄裳的书,不错,书迷可以看看。

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办公地点设在北海团城的国家文物局机关内,不久迁入武英殿。革命博物馆当时推出了如土改、革命运动史、解放台湾等不少配合政治需要的展览。[10]1957年,对武英殿进行了修缮。[11]1958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北戴河会议决定,在规划中的天安门广场东侧,兴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建筑。1959年该建筑建成,中国革命博物馆从武英殿迁往该建筑。[10]此后,武英殿长期不对外开放。[5]国家文物局占用了武英殿。2002年,国家文物局交流中心从武英殿迁走,武英殿被腾退给故宫博物院。[12]

评分

黄老的清代版本造诣尤深。

评分

很好,很好,非常好,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