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本身本无意识形态,但时代不由分说在每一个版本上都烙下了印记。词典编纂者的个人回忆中,更掺杂了无数和意识形态密不可分的细节和段落。他们因此饱受曲折和磨难,新中国词典受到非议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部“去意识形态”、逐渐走向平静的国民个人史。
评分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时隔二十年的非议
评分很多人觉得,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词典的意识形态争议比过去大大减少了。像1981年讨论词典有没有阶级性这样的活动,不太可能还出现在公开媒体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
评分已经去世的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在1998年9月15日的《人民日报》曾撰文抒发《新华字典》五十年感言,文中说道:“几十年来有一个迷人的怪影——政治,总是缠着它(新华字典)不放。”
评分但他作为一名辞书编纂者,同时也强调,许多词汇不仅要照顾经典定义,也要顾全实际情况。如,“国”不仅有“国家”的意思,用作“岛国”这样的场合时也需注明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剥削”不仅用于“剥削剩余价值”,也用于“避免商人中间剥削”。
评分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份,《辞书研究》开展了词典有没有阶级性的讨论。两种意见截然相反,但双方仍存在共同点:认为有阶级性的,也不赞成“无产阶级专政”要落实到每个词条;认为没有的,也不认为词条的选取、注释、举例都没有倾向性。只是双方在掌握的分寸上有分歧。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