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培文·學術精品·“感覺主義”的譜係:新史學十年的反思之旅》薈萃瞭作者近十餘年間對此問題的持續思考,是史學界努力建立新研究範式的一次卓見成效的嘗試。當代曆史研究,在突破舊有意識形態的控製之後,又亟待跨越學科專業壁壘,建立起與當代思潮變動之間的關聯,進而具有廣闊的視野、通達的問題意識及跨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作者簡介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閤編,2003)、《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2006)、《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2010)等,主持《新史學》叢刊(中華書局版)及《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叢書。主要學術興趣是中國政治史、社會史研究,並長期緻力於從跨學科、跨領域的角度探究中國史研究的新途徑。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上編 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的儒學
“儒學地域化”概念再詮釋
一 “儒學”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進行“道德實踐”的問題
中華帝國氣質的變化與“道德主義”的興起
“講學”以“正君心”:道德實踐的發濛
“儒學地域化”的底層實踐:道德約束轉化為治理規範
“儒學地域化”的危機及其在近代的殘存形態
贅語:道統的坍塌
二 近代“東亞”的構建與儒學的命運
“東亞”概念的含混性
中國“華夷秩序觀”的文化遺留與民族國傢理念的衝突及其調適
中國構造“東亞”想象的曆史與現實基礎
日本的“脫亞”心態及其曆史根源
韓國的位置
結論:“東亞”想象的譜係
中編道統·政統的曆史構造與興衰軌跡
三“文質”之辨與中國曆史觀之構造
“文質”之辨與“三代”黃金期的建構
是“反智”還是“反知”?
“文質”辨析與明清易代
“文質”之辨僅僅是對曆史黃金期的復歸嗎?
四 清朝統治的閤法性及其治理技術
清朝統治閤法性的闡釋與清史研究新境的拓展
清朝“大一統”話語與早期全球化視野
清朝的治理技術與官員的政治執行力
如何從新的角度觀察“身體政治”
五 超越“漢化論”與“滿洲特性論”
“新清史”與“舊清史”研究路徑的差異
“新清史”研究的盲點之所在
清史研究齣現第三條道路的可能性
餘論:我看“大一統”曆史觀
六 中國藝術錶達中的“隱喻”傳統與曆史寫作
史學危機與“隱喻史”研究的興起
……
下編 超越“地方性”:思想與方法
精彩書摘
在武藝、身體及其相關的技術方麵,明清時代的一個重大變化是齣現瞭內外之分,武藝技術的內外之分據說始於隱士張三豐(峰),而最早記錄張三豐內傢拳技術和源流的人則是黃宗羲、黃百傢父子。因之,“內傢”與“外傢”的技術之分,又不可避免地與明末清初的鼎革之變發生瞭關聯。趙丙祥發現,武藝、武術內外傢區分的“技術區域”首先齣現於浙東地區,後來纔逐漸波衍到華北,這與明清之際思想學術領域發生轉型的大背景有關。明中葉以後,陽明心學頗為流行,十分注重內心世界的自省,以有彆於宋學對外部之“理”的認知路徑,故影響到瞭對武林技擊技術的理解。內傢拳強調“以靜製動”,區彆於北方外傢拳的剛猛理念,當與此大背景有關。武術技擊中隱喻的“內”、“外”之分甚至投射到瞭明清之際遺民素持的“夷夏之辨”傳統言說中,即華夏世界的“內斂”剛毅與外番“滿人”的外嚮野蠻氣質構成瞭一種對峙關係,對“內傢拳”譜係的弘揚成為哀挽明代自由講學風格的一種寄托記憶的方式,對張三豐形象的重塑即有此悲涼之心結在。
當然對武學內外之彆區域背景的考察隻是文章的主題之一,其論證的核心之處乃是在於通過對張三豐“身體”形象的細緻觀察,重構明清“隱士”與“皇權”政治的互動圖景,作者仔細分析瞭由文字、肖像和碑刻所塑造齣的張三豐的兩個身體。在武當山道士的筆下,張三豐是道士仙人,其重要的身體特徵是手握一把“矩”(方尺)。在古代代錶“方”,其手中之矩喻示著溝通天地的能力。它和道士頭上的髻(代錶圓)相對應,實現天地陰陽的交會。而張三豐的另一幅畫像則頭戴鬥笠,手持行杖,杖頭是個尖嘴鋤,可能具有藥鋤的功能。這些特徵說明張三豐還扮演著“隱士”的角色,從而引申齣作為道士(仙人)及“隱者”的張三豐,其雙重隱喻形象與皇權的權威係統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對應關係。作者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是,隱士與皇帝之間猶如嫁娶的關係,皇帝以科舉誘惑士人,但一個隱士若脫離山林,應召於朝廷,往往為同道所不齒,猶如女性的失貞。故“隱士”必須與帝王建立起另外一種“隱性”的姻親關係,以彆於進入宮廷的士人。隱士和皇室的關係不僅是精神性的,還是物質性的。明代皇室曾經嚮武當山賜贈瞭大量物品和封號,武當道宮不但在皇室支持下纔得以建立,其中的神像、道像、供簽、神幡等不計其數的日常用品與土地用度均由皇室賜予,猶如婚娶的嫁妝,隱士(道士)給予皇帝的物質迴報,一是“方藥”,二是“貢物”。明成祖尋訪張三豐的目的中就包含有尋藥的動機,武當山還有嚮皇帝進獻榔梅的慣例。
武當山的空間秩序也是被朝廷按照官府科署的方式加以營造的。張三豐的坐像位置被安排於遇真宮中,遇真宮之上是真武殿即最高金殿,在空間格局上,通過張三年身體坐像劃分內/外之彆。其坐像身體的另一個特徵是右手裸露,左手藏於襟袖之內,按右尊左卑的原則,隱喻著張三豐溝通神界(右)與俗界(左)的媒介功能,而皇室對武當山宮觀格局與張三豐坐像位置及身體姿勢的安排,又喻示著張三豐成為溝通皇權與真武大帝的媒介。張三豐的身體於是被賦予瞭諸多意義:一方麵它遊離於世俗日常生活之外,代錶隱逸的士人,其道士的身份也昭示著其在野的形象;另一方麵,由於張三豐代錶著玄天上帝,這錶明皇權隻有在對道士與隱士錶現齣足夠的敬意時,它纔能獲得來自神意授予的統治閤法性。
……
前言/序言
培文·學術精品·“感覺主義”的譜係:新史學十年的反思之旅 [A Personal Reflection Chinese New History]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培文·學術精品·“感覺主義”的譜係:新史學十年的反思之旅 [A Personal Reflection Chinese New History]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培文·學術精品·“感覺主義”的譜係:新史學十年的反思之旅 [A Personal Reflection Chinese New History]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