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选取经典版本,并由学术界知名学者进行译注,以保证权威性;
2、精装全本,装帧考究,印制精良,适于阅读与收藏;
3、秉承“以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书”这一宗旨,地价低廉,物超所值。
《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明清思想经典丛书:传习录校释》是王阳明与其弟子、友人的部分对话、书信汇集体,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阳明心学及其发展的重要资料。王阳明一生不重著述,尤其不赞成记录师徒对话,因为在他看来:“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徐爱《传习录·序》)而徐爱备录师说,亦自知“固非先生之所欲”。正是抱着十分审慎的态度,《传习录》上卷(即初刻《传习录》)的刻录印行,经过了王阳明本人的审阅。于是,《传习录》上卷便与同年七月刻录的《古本大学》一起成为王阳明生前公开印行的重要著作。
评价五: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思想脉络,对于理解其文化精髓至关重要。这套《明清思想经典丛书》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窗口。我尝试着去阅读其中的一些篇章,虽然有些概念和论述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但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那种对人生智慧的探索,却是跨越时空的。我喜欢它呈现的那种思辨的深度,它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质疑,去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这套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持独立的思考,如何去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思想的启迪,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评价四: 这套《明清思想经典丛书》的出现,简直就是学术界的一场及时雨。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史颇感兴趣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套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明清时期思想精髓的读物。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涵盖了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和流派,更在选本上精益求精,力求呈现最权威、最准确的版本。每一本书都像是作者心灵深处的呐喊,充满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我特别喜欢它在内容呈现上的严谨,没有丝毫的夸张或扭曲,而是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辉煌与复杂。这套书让我对明清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评价二: 这套《明清思想经典丛书》可以说是近些年我读过最令我惊喜的中国哲学类书籍了。它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尤其欣赏它在选书上的独到眼光,每一本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思想高峰,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而又深刻的气息,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着无声的交流。我常常沉浸在这些文字中,感受着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的独特见解,有时会豁然开朗,有时又会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阅读体验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中难得的宁静与滋养。这套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普通人修身养性、提升精神境界的良师益友。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方向。
评分评价一: 拿到这套《明清思想经典丛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首先,它的装帧设计就非常有质感,不是那种流水线生产的廉价感,而是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学术气息。纸张的选用也相当考究,摸上去温润而厚实,翻阅起来不易损坏,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清晰,行距适中,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光看目录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涵盖了明清时期思想史上的重要流派和代表人物,这对于我这样对中国古代哲学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一直想系统地了解明清时期的思想变迁,这套书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平台。每一本书的出现,都像是一次与先贤对话的邀请,让我有机会深入他们的思想世界,去感受那个时代思想的脉搏。
评分评价三: 收到这套《明清思想经典丛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其中几本。首先,从编辑的角度来说,这套书的处理非常到位。它没有生硬地照搬古籍,而是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辅以必要的校释和注释,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较为顺畅地理解其中的深意。这种“既尊重传统,又面向现代”的处理方式,恰恰体现了编辑的功力。我个人尤其推崇这种做法,它让古老的智慧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的深刻洞察所折服,他们的思想体系严谨而又充满生命力,对我们今天理解人性和社会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传统哲学并非是陈旧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思想,能够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产生共鸣。
评分不错的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这次买了很多书,顺便买的一本,用来做课外读物,内容咋样不是很清楚,但价格很便宜,质量也不错,送货速度挺快的
评分物品很不错,物流很给力。
评分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麻烦填写10-2000个字呦
评分帮领导买的,早上下单,下午就到了,领导都惊讶于这速度,给京东点赞
评分想买这本书很久了,趁着活动买了很多。
评分用来当样书,,还不错,,
评分岳麓出版的又一好书,需潜心拜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