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涉及不同政治派别和意识形态的论述时,我感觉其客观性维护得相当保守,甚至有些刻意地回避了尖锐的冲突点。历史的魅力恰恰在于那些思想碰撞、路线之争的火花四溅,正是这些不同声音的交锋,才塑造了最终的历史走向。然而,在关键的论辩章节,作者倾向于采取一种相对温和、拉回到主流视角的总结方式,仿佛历史的复杂性被简单地抹平,以求达到一种表面的“平衡”。这种处理方式,虽然避免了争议,却也削弱了历史的张力与深度。我更倾向于看到作者敢于深入挖掘不同群体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和内在逻辑,而不是在陈述完事实后,迅速退回到一个安全的中立地带。这种处理,使得书中关于某些关键冲突的分析,显得力度不足,缺乏那种直击要害的批判性思维。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坦白说,读起来有些晦涩和学术化,即便是对于一个对近现代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消化起来也颇为费力。它似乎更侧重于理论构建和史料的罗列堆砌,而非流畅的故事性表达。大量的长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使得阅读的节奏感被严重打断,我时常需要反复阅读同一段落,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逻辑线索。更令人困扰的是,某些核心概念的界定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阐述,显得有些循环论证的意味,初看似乎严谨,细品却觉缺乏一锤定音的洞察力。这种写作手法,或许能满足对史学研究有极高要求的专业人士,但对于我这种希望通过阅读来拓宽历史视野的普通读者而言,无疑增加了极大的阅读门槛。读到一半时,我不得不承认,我得时常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否则很容易迷失在术语和引文的迷宫中,体验感远不如那些叙事流畅、引人入胜的通俗历史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人爱不释手。我特地选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浓茶,打算沉浸在这近百年的风云变幻之中。然而,刚翻开序言,我就感觉有些不对劲。作者似乎过于沉迷于对宏大叙事框架的搭建,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像是一份宏伟的蓝图,但当我真正深入阅读具体事件的描述时,却发现细节的打磨明显不足。比如,在论述某个关键转折点时,文中仅仅是蜻蜓点水般带过,缺少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真实心声和具体的生活细节,读起来总像是在看一份冷冰冰的官方记录,缺乏了鲜活的生命力。我期待的是能看到那个时代下,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而不是只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分析。这种“远观而不得其精”的叙述方式,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多少有些意犹未尽,仿佛站在山顶,却看不清脚下的每一块石头具体纹理如何。
评分对于我来说,阅读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了探究“为什么会那样发生”。这本书在事件的时间线梳理上做得无可指摘,从清末的零星火光到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脉络清晰。但美中不足的是,它似乎过分关注了政治层面的叙事,而对社会经济层面的深层驱动力挖掘得不够深入。比如,近代工业化的进程如何影响了城市人口的结构变化?新的教育体系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传统家庭的价值观?这些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决定性的社会结构变迁,在书中仅仅是作为政治事件的背景板被提及,缺乏独立且深入的分析。这使得我读完后,虽然大致掌握了关键的政治节点,但对于驱动这个近百年巨变的底层社会经济逻辑,依然感到迷茫,像只看到了树木的枝叶,却没能看清根系的生长方向。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准确实对得起“文库”的名头,纸张的质感细腻,字体选择也偏向于古典的宋体,印刷清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易疲劳。然而,这种对形式的过度关注,似乎也反过来占据了内容的优先级。我注意到书中缺少必要的地图和时间轴辅助材料,这在梳理近百年间复杂的地缘政治变动和政权更迭时,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历史阅读,尤其是跨越百年时段的复杂历史,地图是理解空间关系和战略布局的“眼睛”。没有这些直观的视觉辅助,那些关于边界变动、战线推进的描述,在我脑海中只能是模糊的片段,难以形成清晰的结构化认知。我希望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能在提供扎实的文本内容之余,也能在呈现方式上多一份体贴,让读者能更高效、更立体地构建起历史的版图。
评分目录
评分,一个业余爱好。2003年,我辞去了工作。在一个炎炎夏 日,一觉醒来,独坐无聊,在汗流浃背之余,突发奇想,无事生非地 决定写一点东西。结果当然是自讨苦吃,但如同上了贼船,欲罢不能, 只好断断续续地坚持下来。在那一天突发奇想拿起笔之时,没有计划, 没有预谋,而且到现在,也没有什么组织支持。——没有任何官方给予 或认证的头衔或职务,比如助教或科长什么的,所以,按照中国目前的 状况,我没有资格自称为学者,我也没有兴趣僭取这样一个头衔。尽管 在2003—2009年之间打过几次零工,但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都是全 力以赴,是一个无业者,或美其名曰自由职业者。生活清贫,没有得到 过任何官方直接给予的福利,没有领过失业救济,更没有领过美元、 卢布、英镑,或其他任何种类的外国货币。除了在日常消费中间接缴纳 各种税费之外,偶尔打些零工,挣几张中国人民的币,仍须照章纳税。 因此,作为一名纳税人,我可以假装对国家的事情有发言权。欺骗自己 比欺骗别人容易得多——虽然自己知道真相。 无业状态当然不是因为我懒惰,那只是为了多一小点个人自由而自 愿付出的代价。因为有了这点争取来的自由,我能够写出自己的观点, 虽然不免忌讳,却完全不用说套话、空话、废话、假话以及一切无用的 话。当然,我也有自知之明。一介寒士,“算个屁呀”!探讨“肉食者 谋”的地缘战略,肯定有不自量力之嫌。虽然这样提醒自己,但我也知 道古人的担忧: 设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 于中原之野与? 现在所说的“为国家肝胆涂地”是一个比喻,类似“鞠躬尽瘁”。 这和流民在战乱中真正的肝胆涂地是大不一样的。在以上引文中,言者 的意思是,一旦统治者失计,百姓就会流离失所,死无葬身之地。肉食 者“失计”是常态,买单者当然是藿食者。况且肉食者要做许多事情, 思考许多计谋,比如像深圳市长(以及其他一些市长)那样买官卖官。 他们未必有时间为民生“计”。因此,藿食者似乎不得不越俎代庖。幸 运的是,国家几十年来已有了些许进步,大概或许好像似乎可能还不至 于因为某个“屁民”说了一小点点真话就把他打翻在地,再像千百条蜈 蚣一样踏上无数只脚。于是,我斗胆前行了。这本书是我对我的国家 (真是我的国家吗?这样说难道不是太贪婪了吗?)所尽的一点匹夫之责 ——更准确地说,屁夫之责。我时刻卑谦地牢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 古训——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两字都不敢稍有遗忘。 本书引用的资料全部来自本人自费购买的图书、自费上的互联网, 以及在街头报摊上购买的报刊。所有费用都是本人合法劳动所得,书中 的观点都是自己思考和阅读所得。读者可以看出,本书引用书籍的作者 大多是中国古人和西方学者,很少有中国现代的学者。我并没有任何回 避引用现代国人的念头,这个结果实在是无可奈何,每每念及,不禁感 慨万千。不过,既然生长在中国,我的许多观点肯定是在这个背景的潜 移默化中接受的,其中有一些或许受中国现代学者的间接影响。另外, 我几乎每天都要上国内的中文网站,在观点上和学识上都从网上文章中 获益不浅——这些文章的作者肯定大都是现代中国人。不过,网络论坛 上的文章大都是转贴,或几经转贴。读者既不能确定发帖者就是原创 者,也很难了解网络作者的真实身份——这却是人们敢于发表真知灼见 的最大原因。有时,某条新闻或某篇文章后的简短跟帖使我击节赞叹, 或者仰天大笑。我欣赏写者的思考、敏锐、幽默或大胆,又遗憾不能知 道他们是谁。所以,无法在此列举给我启发者的姓名,只能对那些隐名 埋姓的原创者表示感谢和歉意,对转贴者
评分内容很不错,还有些图片,就是字体很大,感觉有些凑印张的嫌疑
评分第十六章 清末外交
评分好!
评分书质量很好。经典著作,值得一读
评分第二十章 最近中国之内政外交
评分很喜欢,一直想买这本书,终于在京东买到了
评分非常经典的一本书,趁活动拿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