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毛公鼎、甲骨趣谈、宋高宗的字、三老忌日碑、有趣的买地券、寒山寺钟与诗碑等。值得一读
评分典故研究大家、著名语言学家王光汉《词典问题研究--为典故正名》指出:以上说法都失之笼统。首先是“引用”一词即用的不甚确当。引用就是援引,考据中的引证,小说笔记中的引文等都是引用,难道这种引证、引用都是用典?考据、小说笔记难道不算“文”?至于其他能称之为“文”的注明出处的引语与考据、小说笔记的大段原文直录就其本质讲应该说是属于同一类型的,这类显然都应与典故划开。其次是“有来历出处”的说法更失科学。“有来历出处”只能作为典故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并非“有来历出处”的词、包括暗引的语句都可以视作典故。古人为诗著文,颇强调“无一字无来历”,一部《辞源》所收的词有多少没有不同时代的用例呢?如果说前人用过,后人再用即是“有来历出处”,那么《辞源》岂非成了典故辞典?现出的典故之书之所以划不清成语、引语、普通语词与典故之间的界限,其中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上述辞书对典故的这个释义上。
评分其次则殷代卜用之骨与甲者究有若干,亦一至有兴味之问题。殷代北方多牛,牛以祭祖,其胛骨即为占卜之用。……至于龟则系南方所产而贡于殷者。……至于卜用之甲骨则已出土之十万片甲骨文,其甲与骨之百分比为七三与二七,即甲约73000片,骨约27000片。……故殷代卜用之龟,约在数万,卜用之牛,约有五六千头,或至少当在此数以上也(见胡氏的《甲骨学商史论丛》第二集下册)。
评分《中国碑帖名品》是针对当代读者学习需求而推出的一套理念全新的丛帖。丛帖在总结该社不同时段字帖出版的资源和经验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观照整个书法史的艺术进程,汇聚历代尤其是今人对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作品(包括新出土书迹)的深入研究,以书体递变为纵轴,以书家风格为横线,遴选了书法史上最优秀的书法作品汇编成一百册,再现了中国书法史的辉煌。
评分故宫出版社出的书值得推荐
评分书很薄,原价不值~~
评分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评分内容较少
评分不错的书哦值得一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