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其中所展现的“慢思考”的价值。在那个信息爆炸、思潮如同洪水般涌入的年代,夏先生却保持着一种近乎“古典”的沉静。他不像某些激进的改革者那样急于求成,而是坚持认为,任何深刻的变革都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经验的充分消化和对民众心性的体察之上。这种“慢”,绝非守旧,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智慧。我体会到,他所忧虑的,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文化根基的动摇和民族精神的失魂。通过这套“集”,我看到了他与梁启超、陈独秀等人的辩论痕迹,那种君子之争,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共同担当,但又在路径选择上保持着巨大的分歧。这种多声部的历史景观,远比单一的英雄叙事要丰富得多。翻阅这些陈旧的文字,我仿佛能闻到墨香,听到思潮碰撞的声音,这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肃然起敬。
评分说实话,初拿到《夏曾佑集》时,我其实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或过于学术化,毕竟夏先生的学问底子深厚,用词遣句想必是典雅而艰深的。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套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展现了夏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历史的独特洞察力。尤其是他论述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部分,他并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的理论框架去裁剪中国历史,而是坚持从中国自身的文化脉络中去寻找病灶和药方。那种细腻的、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夏先生本人就在你面前,娓娓道来,语气沉稳,逻辑清晰,丝毫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架子。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地方自治的论说,那种对基层社会结构破坏的警惕,以及对自下而上改革的坚持,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本书不仅是对夏曾佑思想的整理,更是对我们如何看待“中国特色”这一命题的一次深刻叩问。
评分坦白说,阅读《夏曾佑集》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校准”的过程。夏先生的史学观点,特别是他对中国历史分期的独特见解,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些既定的历史观。他对于“秦汉大一统”的批判性继承,那种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全盘西化的立场,在今天这个全球化语境下讨论文化自信时,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体量不小,但阅读体验却异常流畅,这要归功于编者对古籍文献的细致处理和注释的恰到好处——既不喧宾夺主,又及时点拨疑难。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特别是想探究那些温和力量如何在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寻求出路的人来说,这套书是不可绕过的里程碑式的文献。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更高质量的问题,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层的思考。
评分这本《夏曾佑集》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对近代史和思想史抱有深切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意外的惊喜。我之前对夏曾佑先生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对他“温和的改良主义者”的标签化描述,或者仅仅是在研究清末民初思想变迁时,作为一位旁观者的名字被提及。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套“集子”时,才发现我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片面和肤浅。首先,从装帧和排版来看,编辑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印刷清晰,注释详尽,让人在阅读那些泛黄的旧文时,仍能感受到一种现代的尊重感。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稿的收录非常全面,不仅有他著名的史学论著,更有大量珍贵的书信、日记片段以及他晚年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记录。通过这些一手资料,我得以窥见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面前,内心的挣扎、理性的权衡以及对“救亡图存”的深刻焦虑。特别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对西方文明的审慎接纳之间的那种微妙平衡,那种“体面地现代化”的努力,读来令人深思。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还原,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肖像。
评分对于一个非专业史学研究者而言,这《夏曾佑集》无疑是一部极佳的入门和深化读物。它最难得之处在于,它将学术的严谨性与个人情怀的真挚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我们通常在历史著作中读到的,是对宏大叙事的总结,但在这套书中,夏先生的个人情怀是如此的鲜活可感。例如,他在处理家事、师生关系,乃至对友人晚景的关怀时所流露出的那份温润与厚道,与他在政论中所展现的犀利是统一的。这表明他所倡导的“中正平和”,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他生命实践中的信条。尤其是其中收录的他晚年对教育的看法,那种“育人先于治国”的理念,让人反思当前教育体制中功利化倾向的弊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仅仅是一个历史符号,这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以身殉道”的精神内核,至关重要。
评分莫非他们就是海盗的后裔,遗传或者宿命让他们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评分要是上下两册能分售就好了。《清史文献丛刊》出到现在,套钱(读者和国家资助)的味道越来越浓,自个掏钱买此类书的都是每日搬砖的苦主。
评分民国初,曾参与发起“孔教公会”。
评分夏先生的著作总汇,值得购买,就是价钱高了点。
评分很好希望下次还能买到
评分我崇拜这样的人,向往这样的生活。
评分上册大部分时论文章,皆自当时报刊中辑出,并据稿本校订。书札部分多为已刊,汇总而已。诗很好。下册,日记甚简略;《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可以不收,替读者省点钱。
评分暗蓝色的海上,海水在欢快波溅。我们的心是自由的,我们的思想是无边的。
评分有意思的是,夏曾佑认为历史进化以思想学术为先导,其他历史因素只能尾随其后。例如《战国之变古》一节说:“古今人群进化之大例,必学说先开,而政治乃从其后。”他又认为不是所有的历史事物都进化,有些历史事物不但不进化,而且还退化。《文学源流》一节说,《说文》所载名物多至九千,而近代通行的只有两千余名,足见今不若古;“学问愈密,则所用之名愈繁”。汉代以后的中国学问是日益退化的。这个结论当然有些可笑。实际上,名词术语也有其历史性。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断,当旧的语言概念不足以表达时,就会有新的名词术语出现,而旧语言则归于自然淘汰,这正是学问进步的表现。《说文》出现于汉代,当然不能完全概括汉以后的语言现象,怎么可以依据它所载名物的多少来判断它以后的学术状况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