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曾佑集

夏曾佑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琥 著
图书标签:
  • 夏曾佑
  • 哲学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近现代思想
  • 学术著作
  • 文化研究
  • 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16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72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出版时间:2011-12-01
页数:5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夏曾佑,近代诗人﹑历史学家、学者。早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民国时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后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他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之一,对经学、佛学、乾嘉考据学和诗文都有精深的研究。本集收入夏曾佑1881至1924年的论著,共分为七部分:一、文录,收入夏曾佑已刊或未刊的文章,共400余篇。二、诗集。三、书札,收入夏氏致严复、梁启超、汪康年等师友的部分信函。四、日记,收入夏氏1881年至1905年的日记。该日记虽简略,但记录了夏氏青壮年时期的日常工作、读书、生活、社会交游,时间跨度较大,史料价值较高。五、专著,收入夏氏的《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一书。六、杂著,收入夏氏手抄书目和乡试试卷等。七、附录,收入夏氏后人、师友关于夏氏的传记文章、部分数据汇编及夏氏年表。

目录

總序
前言
凡例
上卷
文錄
詩集
書札
附錄
附錄一
下卷
日記
專著
最新中學教科書中國歷史
雜著
附錄
附錄一
附錄二
後記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湖海遗音:清末民初士人风骨录》的图书简介,内容旨在详细介绍该书所涵盖的主题和价值,完全不涉及您提及的《夏曾佑集》。 --- 《湖海遗音:清末民初士人风骨录》 一部跨越时代的心灵史诗,追寻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的知识分子群像。 《湖海遗音:清末民初士人风骨录》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编年史,亦非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学术论述。它是一部深入肌理、细致描摹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侧写与生活实录。本书致力于剥开历史的厚重表象,聚焦那些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身处时代洪流的士人心灵轨迹、价值坚守与命运沉浮。 本书的时代跨度主要锁定在晚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创的三十余年间。这是一个旧制度瓦解、新思想涌入的剧烈转型期。传统儒家士大夫阶层,在科举制度废除、国家危亡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面对身份的重塑、信仰的重构以及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重组。他们的困境、挣扎、选择与妥协,共同构筑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图谱的底色。 核心内容与章节概览 全书共分为四大卷,层层递进,力求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知识分子群像。 第一卷:旧梦的崩塌与新学之潮 本卷聚焦于传统士人的精神危机与应对。详细梳理了自洋务运动兴起到戊戌变法失败后,传统儒学体系如何逐步失去其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中心地位。我们细致考察了以下几个面向: 1. 科举废止后的身份失落: 探讨了大量被训练为治国安邦之才的士人,在新的教育体系和政治格局下,如何寻找新的价值实现途径。从传统私塾到新式学堂的师资变迁,是士人自我定位转变的缩影。 2. “西学东渐”的最初冲击: 分析了早期翻译家、传教士以及留日、留欧学生的知识结构冲突。重点描绘了他们面对西方科学、哲学与社会制度时的震撼与迷惘,以及如何进行“格义”式的初步会通与挪用。 3. 地方精英的“自治”尝试: 选取了几位在地方乡绅与士绅群体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研究他们在乡约重塑、地方团练、实业救国等领域,如何以儒家伦理为基础,试图在中央权力衰微时,维持社会的最低限度秩序与道德粘合。 第二卷:报馆与沙龙:言论的角力场 这一卷将笔墨投向了新的公共领域——报刊杂志和知识分子聚会的沙龙。在言论自由初现端倪的时代,知识分子找到了表达政治诉求、阐述学术见解的新场域。 1. 报纸作为“舆论公器”的诞生: 深入考察了《时务报》、《国粹学报》等重要刊物的创办历史、编辑理念及其社会影响。分析了不同政见(改良派、革命派、保皇派)如何利用报纸进行论战,探讨了早期报人如何平衡商业诉求与政治责任。 2. 思想的“孵化器”:学会与社团: 记录了早期学术团体如南社、国学保存会等如何形成。这些社团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场所,更是政治理念的孕育地。通过分析其成员构成、活动记录和内部往来信件,展现了知识群体内部的友谊、竞争与理念分歧。 3. 翻译文学与小说对社会心态的渗透: 探讨了林语堂、周作人(早期)等作家如何通过介绍西方小说,特别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来间接表达对中国社会弊病的忧虑,以及这种文学形式如何重塑了都市知识青年的审美趣味和批判意识。 第三卷:学术的重建与传统的再诠释 知识分子在政治动荡中,往往会将精力转向对学术根基的深挖,试图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抵抗时代虚无主义的精神资源。 1. 史学的革命与经学的沉浮: 聚焦于清末民初史学界发生的重大转向。以章太炎、梁启超等人的学术实践为例,分析了他们如何批判旧史观,倡导以进化论为指导的新史学方法,以及对“国史”概念的构建。同时,本书也探讨了古文献学、金石学等精深学问在乱世中如何得以保存和发展,以及老一辈学者对新旧交替的态度。 2. 诗文与艺术的“避世”倾向: 探讨了部分学者、文人选择退隐山林、专注于诗词、书画、园林艺术的现象。这既是政治失望后的自我放逐,也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高洁品格的最后坚守。通过分析其作品中的意象与笔法,重现了他们在乱世中的内心景观。 3. 教育理想的实践与挫折: 记录了蔡元培、张伯苓等人在创办新型大学和中学时,所秉持的教育理念。这些理想往往植根于对个体独立人格的培养,但同时也面临着军阀干预、资金匮乏等现实挑战。 第四卷:个体命运的殊途同归 本书的最后一卷,通过几个极具代表性的个案,深入剖析了知识分子在政治光谱上的分化及其个人命运。 1. “变节”与“坚守”的伦理困境: 分析了在袁世凯称帝或军阀混战时期,部分知识分子为了生计或特定理念而选择投身旧势力,以及另一些人则坚决保持“清流”甚至流亡的复杂动机。本书避免简单地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而是探究其抉择背后的历史必然性与个人道德张力。 2. 从士绅到“职业”知识分子: 考察了知识分子经济来源的根本变化——从依赖田产、幕府俸禄转向依赖薪水、稿费。这种职业化过程对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产生了深刻影响。 3. 精神遗产的传承: 总结了这一代人在最终逝去或隐退后,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具体的著作,更是一种面对剧变时,知识分子应有的批判精神、文化自觉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意识。 本书价值 《湖海遗音》的价值在于其细腻的人文关怀和扎实的史料运用。它超越了对历史事件的机械叙述,力求复原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温度”与“质感”。通过对私人信件、日记、回忆录以及边缘文献的梳理,本书试图描绘出一幅既充满理想光芒,又饱含人性弱点的知识分子群像图。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转型期,往往是由无数在十字路口做出艰难抉择的个体心灵共同铸就的。本书是理解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与知识阶层内在世界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其中所展现的“慢思考”的价值。在那个信息爆炸、思潮如同洪水般涌入的年代,夏先生却保持着一种近乎“古典”的沉静。他不像某些激进的改革者那样急于求成,而是坚持认为,任何深刻的变革都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经验的充分消化和对民众心性的体察之上。这种“慢”,绝非守旧,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智慧。我体会到,他所忧虑的,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文化根基的动摇和民族精神的失魂。通过这套“集”,我看到了他与梁启超、陈独秀等人的辩论痕迹,那种君子之争,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共同担当,但又在路径选择上保持着巨大的分歧。这种多声部的历史景观,远比单一的英雄叙事要丰富得多。翻阅这些陈旧的文字,我仿佛能闻到墨香,听到思潮碰撞的声音,这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肃然起敬。

评分

说实话,初拿到《夏曾佑集》时,我其实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或过于学术化,毕竟夏先生的学问底子深厚,用词遣句想必是典雅而艰深的。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套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展现了夏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历史的独特洞察力。尤其是他论述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部分,他并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的理论框架去裁剪中国历史,而是坚持从中国自身的文化脉络中去寻找病灶和药方。那种细腻的、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夏先生本人就在你面前,娓娓道来,语气沉稳,逻辑清晰,丝毫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架子。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地方自治的论说,那种对基层社会结构破坏的警惕,以及对自下而上改革的坚持,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本书不仅是对夏曾佑思想的整理,更是对我们如何看待“中国特色”这一命题的一次深刻叩问。

评分

坦白说,阅读《夏曾佑集》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校准”的过程。夏先生的史学观点,特别是他对中国历史分期的独特见解,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些既定的历史观。他对于“秦汉大一统”的批判性继承,那种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全盘西化的立场,在今天这个全球化语境下讨论文化自信时,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体量不小,但阅读体验却异常流畅,这要归功于编者对古籍文献的细致处理和注释的恰到好处——既不喧宾夺主,又及时点拨疑难。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特别是想探究那些温和力量如何在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寻求出路的人来说,这套书是不可绕过的里程碑式的文献。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更高质量的问题,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层的思考。

评分

这本《夏曾佑集》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对近代史和思想史抱有深切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意外的惊喜。我之前对夏曾佑先生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对他“温和的改良主义者”的标签化描述,或者仅仅是在研究清末民初思想变迁时,作为一位旁观者的名字被提及。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套“集子”时,才发现我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片面和肤浅。首先,从装帧和排版来看,编辑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印刷清晰,注释详尽,让人在阅读那些泛黄的旧文时,仍能感受到一种现代的尊重感。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稿的收录非常全面,不仅有他著名的史学论著,更有大量珍贵的书信、日记片段以及他晚年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记录。通过这些一手资料,我得以窥见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面前,内心的挣扎、理性的权衡以及对“救亡图存”的深刻焦虑。特别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对西方文明的审慎接纳之间的那种微妙平衡,那种“体面地现代化”的努力,读来令人深思。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还原,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肖像。

评分

对于一个非专业史学研究者而言,这《夏曾佑集》无疑是一部极佳的入门和深化读物。它最难得之处在于,它将学术的严谨性与个人情怀的真挚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我们通常在历史著作中读到的,是对宏大叙事的总结,但在这套书中,夏先生的个人情怀是如此的鲜活可感。例如,他在处理家事、师生关系,乃至对友人晚景的关怀时所流露出的那份温润与厚道,与他在政论中所展现的犀利是统一的。这表明他所倡导的“中正平和”,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他生命实践中的信条。尤其是其中收录的他晚年对教育的看法,那种“育人先于治国”的理念,让人反思当前教育体制中功利化倾向的弊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仅仅是一个历史符号,这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以身殉道”的精神内核,至关重要。

评分

莫非他们就是海盗的后裔,遗传或者宿命让他们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评分

要是上下两册能分售就好了。《清史文献丛刊》出到现在,套钱(读者和国家资助)的味道越来越浓,自个掏钱买此类书的都是每日搬砖的苦主。

评分

民国初,曾参与发起“孔教公会”。

评分

夏先生的著作总汇,值得购买,就是价钱高了点。

评分

很好希望下次还能买到

评分

我崇拜这样的人,向往这样的生活。

评分

上册大部分时论文章,皆自当时报刊中辑出,并据稿本校订。书札部分多为已刊,汇总而已。诗很好。下册,日记甚简略;《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可以不收,替读者省点钱。

评分

暗蓝色的海上,海水在欢快波溅。我们的心是自由的,我们的思想是无边的。

评分

有意思的是,夏曾佑认为历史进化以思想学术为先导,其他历史因素只能尾随其后。例如《战国之变古》一节说:“古今人群进化之大例,必学说先开,而政治乃从其后。”他又认为不是所有的历史事物都进化,有些历史事物不但不进化,而且还退化。《文学源流》一节说,《说文》所载名物多至九千,而近代通行的只有两千余名,足见今不若古;“学问愈密,则所用之名愈繁”。汉代以后的中国学问是日益退化的。这个结论当然有些可笑。实际上,名词术语也有其历史性。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断,当旧的语言概念不足以表达时,就会有新的名词术语出现,而旧语言则归于自然淘汰,这正是学问进步的表现。《说文》出现于汉代,当然不能完全概括汉以后的语言现象,怎么可以依据它所载名物的多少来判断它以后的学术状况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