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退后一步是家园(典藏版)》并不是为了呼唤战争,更不是呼唤复仇,而是希望以此唤醒我们对这些咔-国的脊梁的回忆。在那样苦难的时刻,依然有那样多的人为了这个国家义无反顾,不惜生命来捍卫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尊严。     
作者简介
       萨苏,本名弓云,祖籍河北,长于北京,曾多年旅居日本,爱好文史,笔耕不辍,出版从日本史料角度揭秘中国抗战的《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等多部作品,亦庄亦谐,举重若轻。其中.《国破山河在》2007年初版后入选香港亚洲周刊2007年度华文圈十大好书(非小说类)。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大奈河支流的战斗中,我们俘获了一名重伤的中国兵。看起来他还完全是个未成年的孩子。素以豪毅自诩的岛田中尉走到他的身边,温和地(用中国话)说:“你辛苦多多地。”
    那名中国兵没有回答,口中只是喃喃地念道“中国,中国(原文为日语’ッソコッュ),我是根据发音辨认出其中的含义)。”
    他的目光一直望着东方,重复着这两个字,直到气绝。
    ——选自《死谷胡康的持久防御战》 井上成原日军十八师团55联队大队副官,陆军大尉     
目录
   序
苍穹之魂--抗战中的空战
抗战中国在敌国镜头中的影子--决战碧空
淞沪上空的鹰
苏联志愿援华飞行员的血
飞虎队“吹牛大王”玩死日本一根筋
日本海军“轰炸之王”的坠落
沧州城外气凄然--泊头防空作战小考 
铁甲威龙--中国战车部队的故事
抗战中国在敌国镜头中的影子一战车悲歌 
龙战一九三二--中日铁甲战上海
御虎--远征军战车部队转战缅甸纪实 
在日本新发现中国德制战车照片
白山黑水--抗联的战斗
抗战中国在敌国镜头中的影子--密林战旗
杨靖宇大战肉弹十勇士
斩得小楼兰--日文报道中一次赵尚志指挥的战斗
抵抗者--拼合黑土地上的历史碎片 
铁流天下--八路军之战
抗战中国在敌国镜头中的影子--遍地八路
阿部规秀死亡日记
中日骑兵的决死之战
八路军“错杀”五千敌军的清丰之战
一名侵华日军眼中的地雷战
被八路军活捉的日军大队长
满街去抓中共领导人的日本兵
威震天南--中国远征军掠影
抗战中国在异国镜头中的影子一滇缅远征
唱《八路军进行曲》的国民党王牌军 
远征军中的黄镜头
远征军中的异国女性
林旺不仅是一只象
荧屏硝烟--抗日电影解析
抗战中国在敌国镜头中的影子--经典画面
历史残酷不容色戒
看《太行山上》 
评《亮剑》 
南京是一个坎儿
后记用日本史料重现抗战      
精彩书摘
       淞沪上空的鹰
    淞沪之战是一场史诗,我没有谱写这部史诗的能力,只好从中间选择一个短短的小节。
    与一位朋友谈起这场战役,不料意外发现这位朋友的长辈当时正在当地的宝山县任职,曾积极参与组织当地民众进行救亡的工作,在历史上写下了他的名字,其家甚至还保留了少量当时的报刊文件等材料。
    这可是个意外的发现。大陆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曾经几经修订,对国民党军的抵抗,最早的描述就是谢晋元团长大战四行仓库和姚子青营长所部死守宝山。
    经过交谈和对资料的了解才发现,原来,当时宝山范围远不止一个宝山城,月浦、杨行、大场,甚至“血肉磨坊”罗店,这些淞沪抗战中颇有名气的地点,都在当时的宝山县境内。我们谈起宝山的抗战,并没有想到后来会谈到一架淞沪战场的中国飞机。
    宝山这个县,几乎可以说是淞沪抗战中打得最为惨烈的一个县。
    姚子青营死守宝山,的确是值得写进历史书中的。关于姚子青营长的殉国,有种种的描述,但大体是文学性的内容而已。因为,他这一个营五百余人,只有一个士兵最后活着离开了宝山。而他离开的时候,姚营长还在组织最后的抵抗。就是这个回来报告全营牺牲经过的士兵,还因为脱离战场,在报告完后足足挨了二十军棍!
    打的人流泪,被打的人毫无怨言。
    当时的中国军队,无论是属于哪个党派的,都有和日军拼死一搏的决心和勇气。
    即便是老百姓,纷纷组织起来支援抗战也有这种精神。比如杨行镇,当地人组织了类似志愿者的团队,叫做保卫团,以小商人和工人为主,维持公共秩序、抢救伤员等,成员都是当地的青年子弟。
    9月7日,宝山城陷落,日军随即进攻杨行。随着前线形势越来越紧张,驻军511旅旅长秦霖少将自知血战难免,向我这位朋友先人所在的部门要求当地民众支前。这时,保卫团主动站出来表示不要拉夫,而由他们来担任支前工作。
    在杨行的第五次争夺战中,51 1旅据垒奋战,与敌军反复争夺阵地。经过四天血战,因日军有舰炮掩护而且已经夺取吴淞要塞,只有轻武器、失去侧翼的国军部队伤亡极为惨重。保卫团与其他支援前线的民众团体冒着弹雨抢救伤员、运送给养,很多人死在战场上。最终国军力竭,被迫放弃杨行向西撤退。
    秦霖旅长在阵前指挥的时候中炮(一说被敌机炸中)殉国,后获赠中将军衔。就在同一天,510旅旅长庞汉桢少将也战死在淞沪前线。秦、庞所部是广西军队,千里赴援,义无反顾,大部牺牲在这场战斗中,尸骨不得还乡。他们战死的时间,离他们到达前线,只有区区一个星期。
    以萨看来,他们是中国人在抗战中最值得骄傲的牺牲。
    你要想一想,一个旧时代的军人,已经达到少将的职务,他却带着队伍走了比圣马丁远征还要远的路,从遥远的广西长途跋涉到上海,然后在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面前血战到死。
    圣马丁的远征是为了一次辉煌的胜利,而秦旅长和他的袍泽们,只是为了把自己的血洒在抵抗外侮的战场上。
    中国人就是用这样的精神保卫着自己的国家。
    还有哪个民族能够拥有这样的忠诚呢?
    我想,这样的人,无论他一生还做过什么,这一瞬间已经是永远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了。 
    蒋介石在这场战争中犯了很多错误,但是有一句话他说对了,打这一战,中国人需要“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 真的是地不分东西南北。作为一个河北人,在殉国于宝山的、长长的官兵名单中,我在第一时间注意到了前排的一个名字——任云阁,不是将军,却是第一个战死在宝山的空军飞行员。
    在《宝山史志》中是这样记录的:
    “1937年8月14日上午,我国3架轰炸机飞越百里长空,冲出云雾,突然出现在吴淞口上空,对准停泊在那里的日军旗舰‘出云号’猛烈轰炸。敌舰中弹,顷刻间浓烟滚滚,直冲云霄,博得同仇敌忾的中国军民热烈欢呼。
    ……    
				
 
				
				
					历史的迷雾与重构:探寻不同维度的国家兴衰与文明变迁  书籍名称:《历史的迷雾与重构:探寻不同维度的国家兴衰与文明变迁》(典藏版)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事件或某个特定时期的战事记录,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宏大且多元的历史图景,深入剖析不同文明在面对内部变革与外部冲击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动态与深层逻辑。我们试图超越传统以宏大叙事为主导的史学框架,转而探讨那些塑造了人类社会形态、文化基因与政治哲学的关键转折点。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历史解读视角。  第一部:古代帝国的兴衰密码——权力、结构与环境的博弈  本部分专注于探究古代世界几大核心文明区域——如古罗马、汉帝国、波斯萨珊王朝——在其鼎盛与衰落过程中所共通或迥异的内在机制。我们着重分析了帝国赖以维系的官僚体系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考察了财政制度、土地分配制度以及军事动员能力如何直接影响了统治的持久性。  一个核心议题是“结构性压力下的弹性极限”。例如,在论述罗马帝国晚期时,我们详细梳理了从蛮族入侵的外部压力,到国内精英阶层的固化、瘟疫的反复侵袭以及货币贬值带来的经济内爆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援引了考古学证据和拉丁语文献,描绘出帝国权力中心如何一步步失去对地方资源的控制,最终导致权力下放与碎片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好皇帝”与“坏皇帝”的道德判断,而是一个关于系统复杂性与鲁棒性(Robustness)的物理学式探讨。  在东方,我们比较了不同王朝在面对气候变化与人口压力时的治理策略。通过对相关碑刻和地理资料的交叉比对,我们试图重建古代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反应模式,以及这些反应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后来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例如,某一特定朝代对黄河治理的投入与产出比,如何影响了其在农民心中的合法性基础。本书强调,历史的走向往往不是由单一的英雄人物决定的,而是由僵化的制度、不可逆转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周期性的生态失衡共同编织的结果。  第二部:知识的传播与思想的嬗变——文化互动中的权力中介  第二部分将历史的焦点从物质结构转向了非物质领域——思想、宗教、技术与艺术。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文化观念是如何在不同地理空间和社群之间进行“嫁接”与“重塑”的,以及这种文化流动本身是如何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  我们深入探讨了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并非仅仅将其视为知识的殿堂,而是将其置于教权与王权争夺的权力场域中。通过分析经院哲学的辩论焦点,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对权威的质疑与重构。同样,我们考察了丝绸之路上宗教、哲学与科学知识的传递路径,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如何对同一外来概念进行本土化解释,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  一个引人注目的章节是关于印刷术在早期现代世界的扩散研究。我们不局限于技术发明本身,而是分析了在不同政治环境下,政府或宗教团体如何利用(或试图限制)这一新媒体来巩固其话语权。从宗教改革时期的小册子大战,到启蒙运动时期秘密沙龙的知识扩散,本书展现了思想的“可传播性”与“抵抗性”之间的永恒张力。知识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对既有权力结构的挑战与调适。  第三部:现代性的多重路径——工业化、民族国家与全球秩序的形成  第三部分将时间轴拉至近现代,聚焦于工业革命后全球格局的剧变。这里的核心议题是:现代性并非一个单一的、普适的模板,而是由多条并行且相互竞争的路径构成的。  我们首先对比了早期西方工业化国家与后发工业化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区别。分析了国家干预程度、资源获取方式以及对传统社会结构的破坏烈度,如何决定了其现代化的速度与代价。例如,对某一亚洲新兴工业国的案例分析显示,其强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模式与西方自由放任的早期模式之间,在社会福利、阶级关系构建上的差异。  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民族身份的形成往往是自上而下设计的产物,而非自然演化的结果。我们考察了公共教育系统、国家神话的构建、以及统一语言的推广,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数百万人的认同感。这一构建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对少数族群的整合或排斥,以及与其他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冲突。  最后,我们将视野投向全球秩序的重塑。通过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体系构建,我们探究了权力平衡的理论如何被实际操作所扭曲,以及国际法和条约的有效性在面对国家核心利益时是如何被反复检验的。我们强调,对历史的认识,需要我们持续审视那些被简化或忽略的复杂因素——环境变迁、文化抵抗、技术滞后与精英决策失误——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复杂底色。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审慎的、反思性的历史观,引导读者在海量史料中辨识出模式,理解复杂性,从而更清晰地洞察人类文明演进中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