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巨著的装帧本身就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千年的风沙。我特意去查阅了前两卷的资料,发现这套系列丛书在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声誉,它的出版无疑是填补了国内对特定时期佛教艺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我尤其欣赏编纂团队在细节处理上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比如那些对壁画色彩的精确还原,以及对不同时期雕塑风格演变的细腻勾勒。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不仅仅是欣赏艺术品,更是在探究那些绘制者和塑造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承载的文化使命。我期待着能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逐一比对那些高清晰度的图像与文字论述,去理解犍陀罗艺术如何在这里与中原审美体系发生激烈的碰撞与最终的融合。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艺术鉴赏层面,它更是研究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史、宗教传播史的无可替代的一手资料集。
评分对于像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但对古代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来说,理解那些艰深的考古术语常常是一道门槛。然而,这部作品在保持其学术水准不降低的前提下,巧妙地平衡了专业性和可读性。我特别赞赏的是书中那些详尽的考古报告摘录和文献对照。它没有简单地罗列“这是什么佛像”,而是会告诉你,这个石窟是如何被发现的,哪一年进行了何种程度的修复,使用的矿物颜料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如何。这种“全景式”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沉浸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被黄沙掩埋的洞窟之中,亲眼见证着历史的尘埃如何被一一拂去。它让我意识到,每一幅壁画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庞大的科学考察和保护团队的艰辛努力。
评分坦率地讲,第一次翻看这套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种强烈的敬畏感。这种敬畏并非源于对宗教的盲从,而是对人类创造力的极致展现的由衷折服。书中所收录的那些超乎想象的宏大场景,无论是描绘佛本生故事的叙事长卷,还是那些独立的大型佛像造像,都体现了那个时代匠人们高超的空间构图能力和对光影、透视近乎本能的把握。我尤其留意了关于“胁侍菩萨”面部表情的描述——那些微妙的慈悲与威严的结合,那种超越了简单人物肖像的“神性”表达,是当代任何技术都难以完全复刻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最清晰的影像技术,为我们留存了这些稍纵即逝的、关于“美与信仰”的黄金时代切片。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那几张刊印得极其精美的飞天图像。那种灵动飘逸的线条,那种饱满圆润的体态,放在任何现代画册里都是顶级的视觉享受。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到文字部分时,才发现这本书的精彩远不止于表面的绚烂。它对壁画中服饰、供养人形象的社会学解读,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发现,很多过去被我简单归类为“佛教元素”的东西,其实蕴含着丰富的世俗信息和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比如,作者如何细致地分析了某种特定的手印(Mudra)在不同洞窟群中微妙的变化,这种学术深度让人不得不佩服。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浅尝辄止,而是扎扎实实地构建了一个关于图像学和符号学的分析框架,使得读者在理解宗教故事之余,还能窥见更深层的社会结构与信仰体系的变迁。
评分相较于市场上其他侧重于风格流变或断代史的书籍,我发现这本特别关注了特定地域环境对艺术形式的反作用力。例如,在论述石窟建筑结构时,书中详尽地分析了当地的温湿度、岩质结构如何直接影响了壁画的保存状态以及匠人选择材料和绘画技法的决策过程。这种将艺术史置于地理和环境科学框架下考察的视角,给了我一个非常新颖的理解角度。它让我明白了,艺术的演进从来都不是真空中的自我循环,而是与生存环境、资源获取以及技术限制之间复杂博弈的结果。因此,每一次对某个图像的解读,都不再是孤立的美学判断,而是成为了一个多学科交叉分析的综合结论,让这次阅读体验变得异常充实和立体。
评分了解克孜尔石窟的历史艺术及相关知识。谢谢京东送货师傅的优质服务。
评分值得收藏的一套书籍,为设计家具而买的。
评分不错、挺好的
评分齐了,妥妥的,其中第二册是第一版日本印刷的!
评分图片清晰,印刷质量高,是全面研究的必备丛书,值得购买!
评分京东书都是正版,现在已经习惯了京东购物,各种生活用品、大小家电、食品、饮料,足不出户,送货上门,从客服到配送员的服务都非常好,以后有需要还会再来,也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评分大像窟以大立佛为主尊,两侧为十方诸佛,壁画亦多贤劫千佛。显然与其他以表现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为主的中心柱窟有所不同。题材内容上的差异正是礼拜对象有所不同。小乘把释迦视为教主,石窟壁画也就集中表现释迦的前世与在世时的种种事迹;大乘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因此在雕塑、壁画上表现十方佛、千佛等。第47窟的碳一14测定年代为350±60,与鸠摩罗什在龟兹宣扬大乘的时期正相符合(公元359-385年间)。以大立佛为主体的形式在这个时期出现,与记载上所说"王宫雕镂立像与寺无异"也是切合的。而且题材的不同与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也是有联系的。第47窟、第48窟、第77窟的塑像大多已无遗存,无法与其他窟作比较。但从壁画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新传人的大乘题材的壁画与其他同时的中心柱窟里的壁画,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别,如果说以第38窟为代表的小乘壁画具有更多的龟兹传统风格,那么~147窟、77窟为代表的大乘壁画,显然与鸠摩罗什宣化大乘教义同时带进的新的艺术风格是有密切关系的。在一个长期流行小乘的地区开始介绍大乘艺术,必然会在引进新的大乘经典的同时,引进新的壁画粉本与匠师,以致为龟兹佛教艺术增加了新的因素。
评分文物出版社的这套石窟书籍总算凑齐了,一直缺这本,现在果断入手。一套17本。图文并茂一流的书籍
评分经典书籍,还是有不可替代性,该领域可作为必备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